医学入门


  冷败汗多栗冻。

  冷败则自汗不止,发为振栗,四肢冰冷如冻,甚则阴头缩入,名脱阳症。

  泻心痹以去中焦之热,连柏猪牛相宜;泻心:黄连、黄柏、山栀、连翘、薄荷、生地、麦门冬、柴胡、桔梗、木通、龙脑。

  泻脾:猪苓、牵牛、泽泻、赤茯苓、枳壳、木通、槟榔、芒硝、大黄、浓朴。

  补肺胃以济中焦之寒,参 姜术可供。

  人参、黄 、干姜、白术、甘草、益智仁、良姜。

  下热凉肝,荆防地皮剂皆轻;荆芥、防风、地骨皮、银柴胡、菊花、石膏。

  下寒温肾,附子补骨脂性重。

  当归、熟地、木香、地榆、阿胶、蒲黄。

  噫!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约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

  焦者,元也,一元之气而已矣。

  《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内集·卷一 观形察色问证

  观形察色

  以治未病。凡脏腑未竭,气血未乱,精神未散者全愈,病已成者半愈,病势已过者危矣。

  第一看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肥白人多湿痰,黑瘦人多火热。或形肥色黑,或形瘦色白,临时参证,或从形,或从色,不可泥也。

  活润死枯肥是实,瘦为虚弱古今传;谦体即知腰内苦,攒眉头痛与头眩;手不举兮肩背痛,步行艰苦脚间疼;叉手按胸胸内痛,按中脐腹痛相连;但起不眠痰夹热,贪眠虚冷使之然;面壁身蜷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黄脾湿热,唇青面黑冷同前。

  内集·卷一 观形察色问证

  听声审音

  五音以应五脏,金声响,土声浊,木声长,水声清,火声燥。如声清,肺气调畅。声如从室中言,中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夺气也。先轻后重,高厉有力,为外感。先重后轻,沉困无力,为内伤。

  第二听声清与浊,鉴他真语及狂言;声浊即知痰壅滞,声清寒内是其源;言语真诚非实热,狂言号叫热深坚;称神说鬼逾墙屋,胸膈停痰证号癫;更有病因循日久,音声遽失命归泉。

  内集·卷一 观形察色问证

  问证

  试问头身痛不痛,寒热无歇外感明;掌热口不知食味,内伤饮食劳倦形;五心烦热兼有咳,人瘦阴虚火动情;除此三件见杂症:如疟如痢必有名;从头至足须详问,证候参差仔细听。

  头痛否? 痛无间歇为外感,痛有间歇为内伤。

  目红肿否? 或暴红肿,或素疼痛。

  耳鸣耳聋否? 或左或右。久聋者,不敢纯用补涩之剂,须兼开关行气之药。

  鼻有涕否? 或无涕而燥,或鼻塞,或素流涕不止,或鼻痔,或酒 。

  口知味否? 或不食亦能知味,为外感风寒;或食亦不知味,为内伤饮食。

  口渴否? 渴饮冷水者为热,渴饮热水者为虚,夏月大渴好饮者为暑。

  舌有苔否? 或白,或黄,或黑,或红而裂。

  齿痛否? 或上眶,或下眶,或有牙宣。

  项强否? 暴强则为风寒,久强则为痰火。

  咽痛否? 暴痛多痰热,素惯痛多下虚。

  手掌心热否? 手背热为外感,手心热为内伤,手背手心俱热为内伤兼外感。

  手指梢冷否? 冷则为感寒,不冷则为伤风,素清冷则为体虚。

  手足瘫痪否? 左手足臂膊不举或痛者,属血虚有火;右手足臂膊不举或痛者,属气虚有痰。

  肩背痛否? 暴痛为外感,久痛为虚损挟郁。

  腰脊痛否? 暴痛亦为外感,久痛为肾虚挟滞。

  尻骨痛否? 暴痛为太阳经邪,久痛为太阳经火。

  胸膈满否? 已下为结胸,未下为邪入少阳经分,非结胸也。素惯胸满者,多郁多痰火下虚。

  胁痛否? 或左或右,或两胁俱痛,或一点空痛。

  腹胀否? 或大腹作胀,或小腹作胀。

  腹痛否? 或大腹痛,或脐中痛,或小腹痛,或痛按之即止,或痛按之不止。

  腹有痞块否? 或脐上有痞块,或脐下有痞块,或脐左有痞块,或脐右有痞块,或脐中有块,不可妄用汗吐下及动气凝滞之药,宜兼消导行气之剂。

  心痛否? 暴痛属寒,久痛属火属虚。

  心烦否? 或只烦躁不宁,或欲吐不吐,谓之嘈杂。或多惊恐,谓之怔忡。

  呕吐否? 或湿呕,或干呕,或食罢即呕,或食久乃呕。

  大便泄否? 或溏泄,或水泄,或晨泄,或食后即泄,或黄昏时泄,一日共泄几行。

  大便秘否? 秘而作渴作胀者为热,秘而不渴不胀者为虚。

  小便清利否? 清利为邪在表,赤涩为邪在里,频数窘急为下虚挟火,久病及老人得之危。

  小便淋闭否? 渴者为热,不渴为虚。

  阴强否? 阴强为有火,阴痿为无火。

  素有疝气否? 有疝气,宜兼疏利肝气药,不可妄用升提及动气之剂。

  素有便血否?有痔疮否? 有便血痔疮,不敢过用燥药,烁阴伤脏。

  有疮疥否? 有疮疥忌发汗,宜兼清热养血祛风。

  素有梦遗白浊否? 有遗浊则为精虚,不敢轻易汗下。

  有房室否? 男子犯房则气血暴虚,虽有外邪,戒用猛剂。或先补而后攻,可也。

  膝酸软否? 暴酸软则为香港脚,或胃弱。久病则为肾虚。

  脚肿痛否? 肿而痛者多风湿,不肿胫枯细而痛者为血虚、为湿热下注。

  脚掌心热否? 热则下虚火动。脚跟痛者,亦肾虚有热。脚指及掌心冷者为寒。

  有寒热否?寒热有间否? 无间为外感,有间为内伤。午寒夜热,则为阴虚火动。

  饮食喜冷否? 喜冷则为中热,喜热则为中寒。

  饮食运化否? 能食不能化者,为脾寒胃热。

  饮食多少否? 能饮食者易治,全不食者难治。惟伤寒不食亦无害。

  素饮酒及食煎炒否? 酒客多痰热,煎炒多犯上焦,或流入大肠而为湿热之症。

  有汗否? 外感有汗则为伤风,无汗则为伤寒。杂症自汗则为阳虚。

  有盗汗否? 睡中出汗,外感则为半表里邪,内伤则为阴虚有火。

  浑身骨节疼痛否? 外感则为邪居表分,内伤则为气血不用,身重痛者为挟湿气。

  夜重否? 或昼轻夜重为血病,或夜轻昼重为气病。

  年纪多少? 壮年病多可耐,老人病杂则元气难当。妇人生产少者,气血犹盛;生产多,年又多,宜补不宜攻。

  病经几时? 或几日,或几旬,或经年。

  所处顺否? 所处顺,则情性和而气血易调;所处逆,则气血怫郁,须于所服药中,量加开郁行气之剂。

  曾误服药否? 误药则气血乱而经络杂,急病随为调解,缓病久病,停一二日后药之,可也。

  妇人经调否? 或参前为血热,或参后为血虚。或当经行时有外感,经尽则散,不可妄药,以致有犯血海。

  经闭否? 或有潮热,或有咳泄,或有失血,或有白带否?能饮食否?能食,则血易调而诸症自除,食减渐瘦者,危。

  有 瘕否? 有腹痛潮热,而一块结实者,为瘕。

  有孕能动否? 腹中有一块结实能动,而无腹痛潮热等症者,为有孕。腹虚大胀满,按之无一块结实者,为气病,其经水亦时渗下。

  产后有寒热否?有腹痛否,有汗否?有咳喘否?寒热多为外感,腹痛多为瘀血,或食积停滞。有汗单潮为气血大虚。咳喘为瘀血入肺,难治。

  凡初证题目未定,最宜详审,病者不可讳疾忌医,医者必须委曲请问,决无一诊而能悉知其病情也。初学宜另抄问法一纸,常出以问病。若题目已定,或外感,或内伤,或杂病,自当遵守古法,不可概施发散剂也。

  内集·卷一 观形察色问证

  附:王叔和观病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 黄,(胃气行也。)眼胞忽陷定知亡。(五脏绝也。)

  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难当。(肾乘胃也。)

  面黄目青酒乱频,邪风在胃衰其身。(木克土也。)

  面黑目白命门败,困极八日死来侵。(先青后黑,即《素问》回则不转,神去则死意。)

  面色忽然望之青,进之如黑卒难当。(肝肾绝也。)

  面赤目白怕喘气,待过十日定存亡。(火克金也。)

  黄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灾殃。(水乘脾也。)

  面青目黄午时起,余候须看两日强。(木克土也。)

  目无精光齿龈黑,(心肝绝也。)面白目黑亦灾殃。(肺肾绝也。)

  口如鱼口不能合,(脾绝。)气出不返命飞扬。(肝肾先绝。)

  肩息直视及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妄言错乱及不语,尸臭无知寿不高。(心绝。)

  人中尽满兼唇青,三日须知命必倾。(木克土。)

  两颊颧赤心病久,口张直气命难停。(脾肺绝。)

  足趺趾肿膝如斗,十日须知难保守。(脾绝。)

  项筋舒展定知殂,(督脉绝。)掌内无纹也不久。(心胞绝。)

  唇青体冷及遗尿,(膀胱绝。)背面饮食四日期。(肝绝。)

  手足爪甲皆青黑,许过八日定难医。(肝肾绝。)

  脊疼腰重反复难,此是骨绝五日看。体重溺赤时不止,肉绝六日便高判,手足甲青呼骂多,筋绝九日定难过。发直如麻半日死,(小肠绝。)寻衣语死十知么。(心绝。)

  内集·卷一

  诊脉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所以主宰荣卫,而不可须臾失也。从月从永,谓得此可永岁月也。古脉字,从血从HT ,所以使气血各根据分派,而行经络也。医家由脉以识经络虚实。由经络虚实以定药之君臣佐使及针灸穴法,是脉乃医之首务。世俗偏熟《脉诀》,而不知《脉经》,专习单看,而不知总看。其实上古诊法有三:其一各于十二经动脉分为三部,候各脏腑。其二以气口人迎,决内外病因。其三独取寸口,以内外分脏腑,以高下定身形,以生克定荣枯,以清浊论究通,故曰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之生死吉凶也。兹以《素》、《难》为主,兼采仲景及《脉图》、《脉经》、《脉诀》、《正传》、《权舆》而补之。以便初学诵读。

  内集·卷一 诊脉

  寸关尺定位

  掌后高骨号为关,傍骨关脉形宛然;次第推排寸关尺,配合天地人三元。

  昔岐伯取气口,象黄钟作脉法,故气口之数九分,阳数九也;尺内一寸,阴数十也。手腕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从关至尺泽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阳出阴入,以关为界,故名关部。

  寸应天为上部,关应人为中部,尺应地为下部。一部之中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如九,故曰三部九候。凡诊脉初以中指揣按高骨关位,次下前后二指,人长则疏排其指,人短则密排其指。初轻按消息之,次不轻不重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鱼际者。寸上一分,掌骨后际,如鱼之颈际然。尺泽者,尺外余脉,如深泽然。

  内集·卷一 诊脉

  脏腑定位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脉元在左尺中,膀胱是腑常相应。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心胞右尺配三焦,此为初学入门诀。

  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分之曰气、曰血,曰脉,总之惟脉营运气血而已。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

  肺与大肠为表里,旺于秋,而位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肠。脾与胃为表里,旺于四季,而位右关,沉取候脾,浮候胃。命门与三焦为表里,寄旺于夏,而位右尺,沉取候命门,浮候三焦。然以循环之序言之;则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绝,有子母之亲也。若以对待之位言之:则左寸火克右寸金,左关木克右关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刚右柔,有夫妇之别也,然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

  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是以善诊者,诊父而知其子也。

  内集·卷一 诊脉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浮芤滑实弦紧洪,名为七表属阳宫。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为阴八里同。细数动虚促结散,代革同归九道中。又有长短大三脉,经书所载亦当通。

  《脉经》无表里九道之目,且七表以芤为阳,然为亡血失精半产。七表以弦为阳。仲景以弦为阴。九道以动为阴,仲景以动为阳。惟《脉经》则与仲景合也。经以上中下九候为九道,的非歌诀九道之谓也。戴同父有《脉诀刊误》,朱文公谓其辞俚而浅。但《脉诀》世俗诵习已惯,表里名义,初学不可不知。九道从丹溪者,《脉经》有数无短,《内经》有革无牢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