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


  壮志造无成有,别号作强之官。

  肾藏志,意之所存者谓之志。精完则志壮,志壮则精益完,故曰精志自相随。造无为有,男女交媾,造化形容。经曰: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言精志完而强于作用也。又,男曰作强,女曰伎巧。

  候在腰而充骨填髓,肾之候在腰,其充在骨,诸髓皆属于脑,而肾实主之。叔和云: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

  窍于耳而荣发驻颜。

  黑色。小理者肾小,肾小则脏安难伤;粗理者肾大,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伤以邪。高耳者肾高,肾高则苦背膂不可俯仰;耳后陷者肾下,肾下则腰尻痛,或为狐疝。耳坚者肾坚,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耳薄不坚者肾脆,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耳偏高者肾偏倾,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须发颜面皆肾脉所络,阳精盛注于外,则须发荣盛,面体光润。

  风旋目KT 无见,或面浮咳水而隐曲不利。

  肾风多汗恶风面浮,目视KT KT 无所见,若伏有水气,则目下亦肿,名曰风水。不能偃卧,偃则咳出清水,男子身重难行,溺黄,女人月事不行,俱谓之隐曲不利。风盛者,膝胫挛急,不能久立。

  气动饥不欲食,或喘急奔豚而胁脊痛酸。

  饥不欲食,喘嗽喉中鸣者,肾气病也。奔豚者,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之奔然,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旺,旺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久而不已,令人喘逆少气,竟至于骨髓痿弱矣。胁脊痛者,肾病小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二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热则口燥舌干咽痛,甚则小腹胀而背亦强;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邪克于少阴之络,令人咽嗌肿痛,不可纳食。肾病则大小腹胀痛,背痛引心,厥心痛;引腰者,属肾;引胁者,属膀胱。

  虚则心悬骨痿齿摇,甚则梦泄精而囊亦寒。

  肾气虚,心悬如饥善恐,惕惕如人将捕,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经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言虚中有热也。齿者骨之属,肾虚则摇动不固。梦泄者,肾气虚而下脱,或挟火邪也。囊寒者,肾气衰也。人年六十,气衰发堕齿落,经脉空虚,七十形体皆极,九十如树之有根耳。

  血症口唾肠癖足心热,并湿必发黄胆;经曰:咳则有血,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刻期,故血见于鼻与口也。又少阴不足脉涩,病积溲血。足心热者,心风入肾也。黄胆者,肾虚为湿热乘之,必口淡脚软,是为虚疸。

  冷症胸痹茎缩股内痛,并郁必然黑颜。

  骨痹者,肾脂髓枯而不满,故寒冷。甚则至骨,痹痛蜷挛,其人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能振栗者,肝为一阳,心为二阳,肾孤脏,一水不胜二火,故不能振栗也。茎缩者,肾窍二阴,冷则痿弱不举,甚则缩入,俗云脱阳症也。股内后廉痛者,少阴脉起于足小指,走足心,循内踝后入筋中,上内廉股内后廉贯脊故也。黑颜者,冷郁久则精枯不能上注,故面黑颜衰,肌枯肉瘦。

  补以熟地枸杞鹿茸,钟乳粉、龟板、龙骨、虎骨、五味子、锁阳、山茱萸、杜仲、山药、知母、莲肉、芡实、覆盆子、桑螵蛸、牡蛎、小草、牛膝、当归、玄参、石楠、合欢、五加皮、楮实。

  泻必苦茗猪苓琥珀;泽泻、茯苓。肾本无泻,此言泻者,伐其邪水邪火也。

  温以沉香菟丝附子,干姜、肉桂、巴戟、葫芦巴、补骨脂、柏子仁、乌药、石楠藤。

  凉必知母黄柏牡丹皮。

  地骨皮、玄参、竹沥。

  吁!早卧晚起阳气复,冬三月,天地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四时有肾病者,亦宜体此以养微阳。凡肾病皆因快情纵欲,失志伤肾,过服丹药。华佗云:阳剂刚强,则天癸竭而荣卫涸。

  静坐独眠藿豆飧。

  静坐则肾水自升,独眠则房色自节。藿、葵、黑豆味咸,黄黍、鸡、桃味辛,肾病宜食。

  膀胱 上口阔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广九寸正,而重九两二铢。无出窍也,资气海以施化,府名津液;膀胱以虚受水,为津夜之夜。有上窍而无下窍,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泻;气海之气不足,则秘隐不通。

  透绝顶也,司升降之消息,官号州都。

  经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应在毛发,系通心肺;验于皮骨,脏属肾俞。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风搏头疼眼旋目泪,恶心筋骨不利;气滞项拔背强腰折,尻痛 胫尤拘。

  膀胱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揭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前者,从腰中下脊,贯臀,入 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脾,挟脊,内过膊枢,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故病如是。

  恶心者,膀胱移邪于小肠,故恶闻食臭。

  热结腹满而胞塞,甚则狂发;热结下焦,则小腹苦满,难于俯仰,胞转闭塞,不得小便,令人发狂。

  冷即多唾而带下,甚则沥余。

  冷则湿痰上溢则为多唾,湿痰下渗则为带浊,甚则小便沥余,或频数。叔和云:冷败则遗尿不知。

  虚症脑转耳聋,房事举亦无力;血病鼻衄淋(沥)痔(疮),茎囊肿或被吹。

  阴茎阴囊肿大,皆湿热以致血瘀。小儿多虫蚁、地风所吹。

  温以荜(澄)茄茴香乌药,凉必生地防己地肤(子);黄柏、防风、甘草梢、防葵。

  泻以车前瞿麦滑石,芒硝、泽泻、萱草根。

  补必橘核益智菖蒲。

  龙骨、续断、黄芩。

  吁!寡欲一念真秋石,今人不知吾身自有秋石。谚云:泄尽真药服假药,十字街头买秋石。

  节饮三杯固尾闾。

  酒水好停下焦为邪,节之尾闾自固,不患漏泄。

  命门 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广之间;命门,即右肾,言寄者,命门非正脏,三焦非正腑也。命门系曲屈下行,接两肾之系,下尾闾附广肠之右。通二阴之间,前与膀胱下口于溲溺之处相并而出,乃是精气所泄之道也若女子则子户胞门,亦自广肠之右,膀胱下口相并而受胎,故气精血脉脑,皆五脏之真,以是当知精血来有自矣。

  上为心包,而膈膜横连脂漫之外。

  心包即命门,其经手厥阴,其腑三焦,其脏心包络,其部分在心下横膈膜之上。竖斜膈膜之下,与横膜相粘。其处黄脂漫包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此胞络也。

  配左肾以藏真精,男女阴阳攸分;命门为配成之官,左肾收血化精,运入藏诸命门,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男子以气为主,坎水用事,故蒸气为精而色白,如带火者,精亦能红。女子以血为主,离火用事,故血盈为经而色红,如挟痰气者,经亦能白。女人属阴,阴极则必自下而上冲,故乳房大而阴户缩也。男子属阳,阳极则必自上而垂下,故阴物垂而乳头缩也。盖阳无形,阴有质,男子内阳而外阴,女人内阴而外阳,男子背属阳而腹属阴,女人腹属阳而背属阴。又男子督脉主事,自背尾闾行至龈交穴止,故血盛者感阳气而髭须生。女子任脉主事,自小腹上行至咽喉而止,故不上与阳合而无须。宦官去势,亦无须,一理也。

  相君火以系元气,疾病死生是赖。

  相火之脏,元气系焉。凡病虽危,命脉有神者生,命脉无神者死。

  风则肘臂挛急,腋下肿红;心包支脉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

  气则胸膈支结,胁不舒太。

  心包脉起于胸中下膈,循历络三焦,故病有胸病及息贲者。

  热逼五心烦,而目赤善笑,溲便亦难;火盛故也。

  虚乏四体软,而头旋耳痛,精力不锐。

  火衰则土不运,而四体若无骨然。头旋者,命门带系上透泥丸,阳虚则头旋也。耳痛者,肾窍于耳,虚气壅则痛,壅塞则聋也。精力不锐者,交感精来不快,平时无力不足以息。

  血衰面黄,而心下崩且烦:面色紫光者,肾无苦也;色黄黑者,肾衰也。经曰:悲哀太甚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盖悲哀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包络绝而阳气内鼓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心下崩,谓心包肉崩而下血也。

  冷极阴痿,而肢体厥且痹。

  肾气冷极,前阴痿弱不举,病则四肢发厥如冰,骨痛为冷痹。

  泻以乌药枳壳,补必苁蓉葫芦巴;沉香、黄 、肉桂。

  凉以黄柏山栀,黄连、柴胡。

  温必附子肉桂。

  腽肭脐、川芎、补骨脂、沉香。

  抑又疑,左右受病,同归于膀胱;小便清利,脉沉而迟,是冷气归肾;小便赤涩,脉沉而数,是热气归命门。是命门与肾脉同者,谓其所受病同归于膀胱一腑也。

  冬夏司天,两分于水火。

  所以左属水,右属火者,左尺膀胱停 肾水,右尺三焦腐熟谷食。俗呼小便曰水,大便曰火,水火之义较然。况六气司天,左为寒水,司冬为寒;右为相火,司夏为暑。

  盖其同者,有形之质,均属乎水;其异者,无形之火,不司乎寒。司天既有寒暑之异,在人岂无水火之分?肾合膀胱,左尺之脉纯乎水;命合三焦,右尺之脉纯乎火。

  似同而实异者,阴阳之所以为妙也;宜静不宜动者,左右之所以相同也。

  凡病莫非火之所为,火盛则热怯虚劳,火衰则阳虚气弱。左右之脉皆沉,诊而贵乎沉滑,惟相火司令,则滑而带浮。非其时而数且大者,皆谓火动。

  叔和脉不立部,同断乎症;丹溪图不尽意,妙存乎心。

  丹溪脉图始补命门、包络。

  三焦 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

  上焦,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处;中焦,脐上中脘;下焦,脐下膀胱上口。上焦主出阳气,温于皮肤分肉之间,若雾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雾。中焦主变化水谷之味,其精微上注于肺,化而为血,行于经隧,以荣五脏周身,故曰中焦如沤。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时传下,出而不纳,开通秘塞,故曰下焦如渎。又曰: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主纳,心肺若无上焦,何以宗主荣卫?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无中焦,何以腐熟水谷?下焦主出,肾间动气应焉,肝肾若无下焦,何以疏决津液?是三焦者,引导阴阳,分别清浊,所以主持诸气,有其名而无其形。寄生胸中,以应呼吸而行气血。夫气者,上至头而不能下;而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之用,壅逼鞭碎,使气血由是而贯通焉,故谓无形而有用。

  发为无根之相火,寒热异常;三焦为丙火之腑,故其发也,则为无根之相火。游行诸经,令人恶寒发热异常。

  位寄膻中与血海,男女相共。

  膻中即上焦,血海即下焦,男女均有此气血,均有此血海。又名血室,乃荣卫停止之所,经脉流会之处。但男子则运而行之,无积而不满;女人则停而止之,有积而溢下为月经。

  募在石门,真元会合以始终;石门在脐下二寸,为三焦之募,诸气之所会聚,聚而复分于十二经,与手少阳厥阴相为表里,故曰:为元气之始终也。

  腑在气冲,水谷资胃以传送。

  气冲在小腹毛中,去中行各二寸,乃阴阳道路,阳明脉之所发。足阳明主腐熟水谷之气,三焦发用,贯通十二经络,往来上下,腐熟水谷,营运气血,皆其所主。是知气冲为三焦行气之府,盖气血必胃气以为本也。

  升中清,降下浊,造化出纳无穷;胃中浊气下降而为溲便,清气上升而为荣卫。上极必返于下,下极必复于上,造化自然之妙,循环无穷。

  至于水谷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糟粕转输传导而无底滞,故云:水谷之道路也。

  养精神,柔筋骨,襟怀喜气若烘。

  粹然清和之气,上入中焦,则佐上德,翕受五谷,变化精微,内养精神,外柔筋骨。中焦既治,其气上烘,入于膻中,以司入内,襟怀开害,喜乐由生。

  虚则引气于肺,而中寒痞胀,甚则溺窘耳鸣;手少阳支脉从耳入耳中。经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流,即为胀候。耳鸣者,手少阳支脉从耳后入耳中也。

  热则上结于心,而胸中烦满,甚则口渴咽肿。

  手少阳脉从膻中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

  风若萦缠,小指次指,肘臂肩 肋外皆疼;手少阳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腕上贯肘 外,上肩而交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胞而下膈循肋,属三焦。故病实则挛痛,虚则不收。

  气为是动,时秘时泄,耳后胸前目锐作痛。

  气症或秘或泄,手少阳别脉,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其支脉自耳中走耳前,交颊至目锐 ,故气滞则作痛。

  血凝痿痹泣流,血凝于肤者则为痹,凝于脉者则为泣,凝于足者则为痿。因卧汗出而风吹之也。凡吐衄便溺诸血,皆三焦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