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博议


  有厥逆而病在太阴。盛在胃。颇在肺者。其为痛。死不治。太阴脉细如发而身热如炭。头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一日数十溲。夫太阴脉微细如发。而又一日数十溲。此脏气不足。中气不摄。溲便为之变也。乃热留在胃。阳明方盛。见于人迎。身膺则如炭如烙。此为阳不入阴。故盛在胃。惟阳不入阴。故太阴细微喘息气逆。颇在肺也。欲泻其邪。则阴虚于里。欲补其虚。则阳实于外。所谓不表不里。阳证阴脉之类也。故死不可治。

  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厥逆也。治之须并其气而治之。肿痛满胀。皆在上中二焦。此为阴并于阳。下逆于上。

  正所谓厥逆也。治之之法。不可灸。以有余于上。灸之则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支。当失声为喑。亦不可石。以阳并上则下虚。刺之则阳气去。上下俱虚。神失其守。故必为狂。惟俟其既逆之后。其气并而渐通。然后随其盛衰而调之。庶可无偏绝之患也。

  痹 内经曰。病在阳曰风。病在阴曰痹。故痹也者。风寒湿杂至。犯其经络之阴。为合而痹。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血气不行。故名为痹。以风胜者为行痹。行痹者走注历节疼痛之类也。寒气胜者为痛痹。以寒凝气聚壅而不行。痛不可忍。所谓痛风也。湿气胜者为着痹。重着不移。或顽木不仁。多发于肌肉。湿从土化也。然而三气之合。

  有轻有重。故有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之异。其痛者。寒多则血脉凝滞。故必为痛。其不痛不仁者。

  痛久入深。营卫行涩。经络时疏。则血气衰少而滞逆亦少。故不痛。皮肤不荣。血气不至故不仁。其寒者。其人阳气少而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其热者。其人阳气多而阴气少。阳与病气胜而阴不胜故热。阳胜其阴而阴不能荣故燥。其逢湿之甚。与寒相感者。则阳少而阴盛。故多汗而濡也。而其不痛者。则又有五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盖筋皮肉血脉之间。得痹则气缓。故虽痹而不得为痛也。是以凡痹之类。逢寒则筋挛如虫缩。逢热则弛纵筋缓也。然痹之所由成。其风寒湿三气每各以时而遇。冬气在骨。以冬遇为骨痹。

  春气在筋。以春遇为筋痹。夏气在脉。季夏气在肌。秋气在皮。皆以主时之气相遇而受。而皮肉筋骨脉又各有五脏之合。

  苟五者受而不去。则必内舍于其合。而五脏之痹起矣。

  五脏痹者。皮肉筋骨脉。痹不已将复感于邪而内舍五脏。遂为五脏之痹。肺痹者。烦满喘呕。痹既入脏。则脏气闭而不通。本气不能升举。肺职治节。痹则上焦不通而胃气逆。故烦满喘而呕也。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合脉而痹入之则脉不通。不通则心气郁。

  故心下鼓暴。鼓暴则上气而喘也。嗌干善噫。以心脉起心中。上挟胃挟咽也。厥气上则恐。心火衰而邪乘之。故神怯而恐也。

  肝痹。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肝藏魂。血和则魂安。今肝痹则气血两衰。故魂不归而多惊也。肝内热而脾不淫精于肝。故渴而多饮。肝热下乘膀胱。故数小便也。上为引如怀者。经络有气无血。故上下相引而血不得赴。

  若结于中而如有所怀也。

  脾痹。四肢解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又经曰、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四肢解惰。则肉痹之类也。

  脾痹者。本脏不足。不能散精。反上壅于肺。故发咳。上焦不通故呕汁。甚则痞塞为大塞也。

  肾痹。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善胀者。阳明之气下行。肾为胃之关。痹气在肾。肾气不行。是阳明逆也。故善胀。肾为作强之官。痹则足挛而不能伸。故尻代踵。身偻而不能直。故脊代头。

  肠痹者。数饮而水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肠痹兼大小而言。二肠病痹。则下焦之气热郁不化。故虽数饮而水不得出。水不出则本末俱病。故与中气喘争。其清浊不分。故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胞。膀胱之胞也。气闭故按之内痛。水闭不行故蓄热若沃汤。且小便涩也。太阳之脉。从巅络脑。故上为清涕也。

  凡七情过用。则亦能伤脏气而为痹。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所以然者。阴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气不养而上逆喘息。则痹聚在肺。忧思过用。则痹聚在心心。不谨而遗热阴茎以成淋。则痹聚在肾。用力不息而致乏竭。则痹聚在肝。营卫之气不行以致肌绝。则痹聚在脾。盖七情过用。而淫气能聚而为痹。以躁则消阴故也。其客于六腑者。亦以饮食居处为其病本。然后风寒中其俞而内应之。是以循其俞而各舍于其腑也。诸痹惟风胜者易已。寒湿留滞不已。亦益入内不易行也。入脏者死。真阴已伤也。留连筋骨脂而痛久邪深也。留皮肤者易已邪浅也。

  十二经筋之病。支转筋痛。皆曰痹者。缘其经筋在外。其病不及经隧之营气。故脏腑亦无涉焉。此惟风寒湿三气得以病之。故按为四季之痹以见其所感之由。然而三阴手足之筋。皆内结于胸腹肓膜之间。其为病则有异焉。如足少阴筋主痫螈及痉。足厥阴之阴器不用与不起不收。手厥阴之舌卷。手太阴之息贲胁急吐血。手少阴之伏梁吐脓血。虽属筋痹病。而已动脏腑之气矣。

  诸痹不已。亦益入内而伤脏气。然有三阴三阳应之。而为有余不足者。有曰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风疝。涩则少腹积气。涩与滑者。其脉之现于其部。而知其有余不足者也。厥阴位下焦而总诸筋。有余则为阴痹者。

  不壅而不升。则邪郁阴分故病阴痹也。若不足则虚而生热。故病热痹也。其脉见滑。是邪有余也。病狐风疝。其疝如狐而数变如风也。疝在前阴少腹之间。肝气郁于此。正当其部。盖即阴痹也。其脉见涩。为气虚血滞。故邪气留止而为积聚。亦所谓热痹也。

  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少阴为君火之气。有余则克金。肺合皮故皮痹。瘾疹不足。则不能温金。故病肺痹。若脉滑则心火不胜水。邪使郁而实于肺。故病肺风疝。风则肺动。疝则肺聚也。脉涩则为心血不足。火收于内而入胞络与小肠。故病积与溲血也。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痛。至阴为湿土之气。位处中焦。邪入之而有余。是湿壅于中。脾主肉。脾湿不运。故为肉痹。中风湿则阳明之火不能扬。故寒中。若不足则脾自受之。故成脾痹。

  盖本气窒而不行也。脉滑者水湿壅土。当为 肿重坠之病。亦病在湿也。脉涩者积而不运。满于中州。故心腹时满也。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阳明为燥金之气。肺应之。而燥有余则伤及血脉。故病脉痹。燥伤阴。则病内热。故身热。肺为心行脉者也。若不足则心脉反窒。故病心痹。脉滑者风燥合邪而伤肺伤血。将心气抽掣而不得散。故病心风疝。涩则金 敛而不舒。而脉为之不行。故病积善惊者。木侮金也。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善时巅疾。肾气应太阳。太阳之气有余。则浸淫及骨。

  故为骨痹。水邪盛则作强之官弛。故身重。不足则本脏先受。故为肾痹。肾痹者。足缓脉缓而精不固也。滑脉见则太阳之风寒合邪。故病肾风疝也。涩则邪痹太阳经脉。当见有积而又善时巅疾也者。阳气不通巅顶。故常风痛也。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相火之气犯阴则肝受之。若邪有余则火风伤筋。故筋痹。部在胁肋。故胁满。不足是肝脏本虚。故成肝痹。肝痹者。肝气郁而血不荣筋之症也。脉滑为风热合邪。故病肝风疝。淫气聚筋而寒热往来。抽掣相引者是也。涩则血滞故病积。肝主筋而开窍于目。故筋急目痛。

  以上六气犯阴犯阳之痹症也。人身阴阳。外应六气。则六气有时而内淫。亦因脏腑阴阳之有余不足。而外邪得以留之。此于运气之外。又有所留为阴阳之痹也。脉滑为邪气有余。故留滞为风疝。风谓其动。疝谓其聚也。涩为本气不足。

  故不能胜邪而为积。疝与积。概指其聚。而积者非特前阴少腹之病也。

  卷之四 述病部下

  疟痿咳病第六

  疟 疟疾皆生于风。得之夏。伤于暑。暑气舍于营。令人汗孔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凄沧水。

  寒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行阳。夜行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入。是以日作。作则阴阳上下交争。虚实相倾。故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胜则骨寒而痛。此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阴气逆极。则后出之阳。并于阳则阳胜。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有间日而作者。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其日晏日早者。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其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邪则日下一节故作晏。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下。其气复上行。九日出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早也。其间日作者。邪气内薄。五脏横连募原。道远气深。故其行迟而不得与卫皆出。唯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不论日与间日。唯疟气随经络以内薄。必俟卫气应乃作。是以早晏随之也。其先寒后热者。遇夏气凄怆之水寒。寒者阴气也。秋伤于风。风者阳气也。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名曰寒疟。其先热后寒者。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后寒。名曰温疟。有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其病之发。如火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毋刺 之热。毋刺浑浑之脉。毋刺漉漉之汗。以其病逆不可治也。唯当其未发阴阳未并。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已。然疟亦有不必应暑者。其病异形反四时也。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以四时之气。寒热各有相反。皆能为疟也。

  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骨髓之中。至春而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腠理发泄。兼有用力。

  邪乃与汗皆出。斯时阴虚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人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温疟先热后寒也。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入舍之。阳气盛而不衰。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合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肌肉。故为瘅疟也。

  疟之所发。六经皆有见症。足太阳之疟。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焰然。热止汗出难已。邪在三阳。

  盛于表。汗不易收。故曰难也。

  足少阳之疟。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解 。谓倦甚。不耐烦劳。不甚寒热者。病在半表里也。惕惕邪在胆而怯也。少阳主木火。故并多于寒。且汗出甚。

  足阳明之疟。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阳明热盛之腑。而寒反胜之。故先寒久乃热。

  热去则邪衰。故汗出。喜见日月火者。阳明而受阴邪。故喜暖也。

  足太阴之疟。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脾喜乐。病则否。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太阴主里。邪不易解。故多寒热而汗出。脾病及胃。故病至善呕。呕已乃衰。

  足少阴之疟。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少阴主里。病则阴邪上冲。故呕吐甚。肾病见阴虚。阴虚则热多寒少。在阴则欲闭户牖而处。肾为至阴之脏。而邪居之。故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腹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厥阴环阴器。抵少腹。布胁肋。故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为癃如癃状者。病不在水而在邪气之陷。急欲数便也。肝气不足则恐惧。悒悒者。不畅之貌。

  疟邪之深。亦能为五脏疟。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肺为心之盖。邪寒乘所不胜。故令人心寒。寒甚复热。心气受伤。故善惊而有所见。

  心疟者。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疟邪在心。故烦心欲得水以解也。心本阳脏。为邪所居。则阳虚阴盛。

  故反寒多不甚热。

  肝疟者。色苍苍然。善太息。其状若死。苍肝色也。肝郁则气逆。故太息。木病则强。故状若死。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也。汗出。脾至阴。而疟邪居之。故令人寒而腹痛。寒已而热。则脾气行。

  故腹中鸣鸣也。热则阳气外达。故汗出而解也。

  肾疟者。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洒洒。寒栗貌。肾脉背脊开窍于二阴。故腰脊痛而大便难也。眩眩。视不明貌。水亏也。手足寒。阴之厥也。

  胃疟者。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胃为六腑之长。故独言之邪。在阳明则胃痛及脾。故善饥而不能食。支满腹大也。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过之则失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