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内经博议
内经博议
风为百病之长。其中于人也。治必当早。迟则传入不已以至于死。盖其所以传者。皆不早治者也。当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时当以汗发之而已。即或痹不仁肿痛。亦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遂入舍于肺。以风寒自表入里。必先于肺也。风寒闭于此而不行。名肺痹。发咳。上气者。变之为咳而喘急也。此尚在可发之时。
弗治。即传之于肝。从所克也。亦曰肝痹。以肝气厥而上逆。故胁痛且厥。而犯胃故出食。可按若刺。是可治也。弗治。
再传之脾。为肝木乘土。风热入脾。病名脾痹。其在内则中热烦心。在外则肌体出黄。然尚可按可药可浴。以解表与里之风热也。弗治。脾又传之肾。名曰疝瘕。疝瘕聚气而痛之。名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冤热。烦热也。邪聚下焦。溲出白浊。以热结不散。亏蚀真阴。如虫之吸血。故名曰蛊。然此犹可及治也。弗治。肾传之心则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
心主血脉。心病则血燥。故筋脉相引。手足挛掣。是以螈名。邪气至心。其病已极。使天千一周。则五脏之气皆息。故死。此病之次也。
有病 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此病在肾。名为肾风。如有水状。谓 然浮肿。似水而非也。脉大者。阴虚也。脉紧者。寒气也。身无痛。形不瘦者。邪气不藏。不在表也。肾邪反克于脾。故不能食。肾既克脾。势必至犯心。犯心则神气失守。故善惊。惊而心气痿弱。不能复。是水火俱困矣。故死也。
有内伤而适与风邪会。因加而发者。不离屏蔽而病。此皆常有所伤也。或伤湿而留于分肉血脉。或堕恐恶血。留而不去。或卒然喜怒不节。则气有所逆。或饮食失宜。则内有所伤。或寒温不时。致腠理闭而卫气不通。其开而冒露于风寒。则邪在前。风寒继之。二者相值。则血气凝结。故为寒痹。其或有因热而汗出受风者。虽非外感之贼风。而邪气因加而发。亦所谓合邪也。
邪气伤人。各有所入。要归于三部。三部之风。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至于淫佚不可胜数。然受病之始。只此三部。故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以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分为三员。
寒 按内经风门所述病机。委曲详尽。理宜复有寒门以悉病源。今书止存热病一章。且以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
以为类伤寒。则知前此有正伤寒可知。缘其所失三卷。与奇恒六十首者。并失之。后人见仲景法与热病不合。而所以治寒者。亦不止传经。盖仲景时必见全书。而叔和不察。遂以热病条冠仲景伤寒之首。而以传经之法。混乱诸条。由今于本经散见者。有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风邪篇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此岂在传经之例。宁谓风然而寒独不然欤。仲景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亦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与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合符。寒为阴邪。故不能即热。寒令气逆。故体痛呕吐以营中寒。故脉阴阳俱紧也。又曰。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观此则奈何以热病一条冠伤寒哉。叔和不能述仲景而以己意乱其文。引此条以压之。使后人不知内经之文亡。而仲景补之之妙。岂非千载之罪人乎。
热 热病一门。帝问以为伤寒之类。其非谓伤寒止于热病。特帝以热起见而问伤寒之变热者耳。盖六日遍六经者。
热之势盛而易于入经者也。热病不止伤寒。而以伤寒为重。故首举六经传变之条。然伤寒变热为有阳气。热虽盛不死。
此见伤寒之未变热者。阴寒惨毒不可言无事。况两感于寒则表里阴阳俱受哉。后人又有言两感不死而可以有治法者。以此人内伤极重。适与外感寒会故如是耳。然亦危矣。若真两感则必无治法也。
有热胜而阴虚。正气虚不能胜热者。病亦死。内经曰。有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阴气不守而阳邪入之。则阴已散越。故曰阴阳交。又有汗出复热不能食。脉躁盛狂言。此亦死。
盖汗生于精。精生于谷。令邪气争而得汗。是精胜也。精胜当能食而不复热。乃辄复热者。邪胜也。邪胜不能食。是精无裨也。如是而脉躁盛。狂言。脉不胜病。故躁盛。失言故狂言。所谓见三死而不见一生。何以生耶。
热病其脉色相胜。见真阴不守。病若两感者亦必死。为其无内也。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其荣颧者。太阳热。赤色当见于颧。而荣未交。以伤卫而未及于营。其时若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盖其所以然者。
太阳之脉浮。厥阴之脉弦而细。以病言。太阳为头痛腰脊强。厥阴为烦满囊缩。今以太阳热病。与厥阴争见。此为阴阳俱病。夫六经热病之序。始太阳。终厥阴。今始终争见。故当不及期而死。
热病。内连肾。外见少阳之脉色。少阳之脉色。荣颧颊前。此热病也。荣未交。可得汗而已。若与少阴脉争见者。
死期不过三日。热病连肾。本经连肾也。其热之脉色荣颊前。是少阳外见。汗之可已。而独与少阴脉争见。夫少阳之脉弦。少阴之脉沉微。与上条皆所谓阳病见阴脉也。厥阴作晦明。少阴主里。二阴为阴之根柢。两阴脉见于热病。则真阴绝矣。真阴绝则不待行其经尽之三日者。半期也。
五脏热病。在经不已而犯及脏。则脏病见。脏病见遂有死期。如肝热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厥阴之热。起于下焦。故小便先黄。上逆于腹。故必致腹痛筋弛。故多卧。火生于木。故身热。此厥阴之在经者也。不已则邪入于脏。
于是邪正相胜而争。气争于肝则肝气乱。故狂言而惊。以肝病主惊骇也。肝脉布胁。故胁满痛。热极阳胜而淫于四末。
故手足躁扰。其邪乘土犯胃。则胃不和而卧不安。此则肝病甚矣。庚辛死者。邪进而胜正败于克也。
心热病。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夫心主血脉。心为血养则不热。不热则心脉恬和而得下交于足三阴。今心气热则火独上炎。其下行于阴之脉皆逆而上。故下虚而生脉痿。凡四肢关节之处。其枢折而不能提挈。足胫纵缓而不能任地也。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脾热。热必上行。令阳明经之在头面者必先病。此头重颊痛也。
烦心者。脾热及胃及心也。颜青者。木邪胜而见侵于阳明之部也。脾燥不运。则胃亦不和。故欲呕。身热者。一身之肌肉热也。热至此。则热淫所胜而乘肾。故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者。土壅故满。协热故泄。两颔痛者。阳明络也。
若逆甚。甲乙死。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肺主皮毛。热则畏寒。故起毫毛。恶风寒。肺络胃。中焦热入胃。故舌黄。身热。至热甚而与脏气争。则气逆喘咳。痛走膺背。且不得太息。头痛不堪。盖喘逆在肺。则肺气不得下行。而三阳俱壅于上。故痛苦不堪也。又汗出而寒者。以热邪在肺。皮毛不敛也。
肾热病者。先腰痛 。苦渴欲饮。身热。热至于肾。其热深矣。水失其职。必先见其部。腰与 。肾部也。无水故腰痛 。热而虚则必引水自救。故苦渴欲饮。身热阴铄而营热也。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 。足下热。不欲言。
其逆则头痛员员澹澹然。戊己死。盖热争则外及于表之太阳。故项强痛。内甚于里之少阴。故 寒且 。此 复加以寒者。阴无气以充也。足下热者。热起涌泉。水空之候也。不欲言者。丹田之气不赡也。员员澹澹。无所根据薄之貌。阴虚无气。伤及心神也。
卷之四 述病部下
厥逆痹病第五
厥 厥之有寒热者。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人之阴阳元气皆起于下。故少阴之上。名为太阳。
以真阳之生本于阴也。太冲之地。名曰少阴。以真阴之归根在肾也。夫阳气自上而下。今衰于下是不下矣。不下是寒独治也。阴气自下而上。今衰于下是不上矣。不上是阳独胜也。然阳胜而又必起于下者。足五指之表为三阳之所起。而足下足心。又为三阴之所聚。足心则少阴肾之涌泉也。阴气既衰而阳胜。阳乘阴位。故热厥必从足下也。凡人病阴虚者。
足心必热。此其证也。寒厥起于足下。久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以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阳气衰则阴气胜。阳不胜阴。其厥反从阳分而上。故必超于五指而上寒至膝。然其寒也非从外入。皆由内而生也。凡人病阳虚者。
必手足多寒。皆从指端始。此其症也。顾二厥之成。 其由则皆以阴虚。寒厥之故。以其人质壮。秋冬夺于所用。既于阴盛时多欲不休。以夺质中之精气。则精虚于下。而其气将取足于上。是以下气上争。上而不下。故不能复其阳气。于是气去则阳虚。寒气因而上逆。又以精虚无火。不能固脾元。而气衰于中。中气不能渗荣其经络。于是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热厥之由。以酒入于胃而伤脾阴。脾阴伤则阳气入而精气竭。精气日竭。不能荣其四肢。而又数醉饱以入房。使气聚脾中而不得散。酒气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要此寒热二厥。一由恃壮夺于所用。故阳衰而为寒。一由数醉入房故精竭而为热。唯其伤真元。乃有是病。后世不详。但以手足寒或以香港脚为厥者大谬。今人多不知此证。而指为中风。夫风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由真精之内夺。若以风治厥。更谬之谬矣。
厥有腹满而暴不知人者。以阴气盛于上。则不守于下,而脾肾肝足三阴之气不化。故腹满胀。阳气盛于上。则下气并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而神明失守。故暴不知人。
阴阳不从则气逆而上。故手足十二经皆有寒热之厥。若巨阳之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太阳为阳之极盛。其根起于足少阴。其气必得阴而下行于足。令虚则逆而上盛。故肿首头重。上逆则不能下行。故足不能行而发为仆也。 仆。目眩猝倒也。
阳明之厥。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阳明乃气盛血多之经。令气胜其血则阳邪实。阳邪实则神明乱。故癫疾走呼也。气盛不行而在腹。故腹满胃逆。故不得卧面赤而热。阳明脉在面也。妄见妄言。神明之乱。
更甚于走呼矣。
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胁痛。 不可以运。少阳起于下而与厥阴之气并行。故其经和而无病。今少阳之厥。是相火上炎而无阴也。其脉入耳故暴聋。脉下颊车故颊肿。皆火症也。胁痛。其部气逆而不和也。 不可以运。则少阳不能及下矣。
太阴之厥。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阴为阳根。而阳为阴使。三阴不能副阳。则三阳厥。三阳不为阴使。则三阴亦厥。太阴虽阴盛。而常秉少阳之气以为和。今太阴独阴无阳而不能下行。则阴自上逆。脾既不运。
胃气亦留而不行。故腹满 胀也。不能行气于三阴。则肾气亦不效用。故后不利也。不欲食者。中气壅也。食则呕者。
气壅金逆也。不得卧者。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少阴之厥。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少阴兼水火阴阳二气。若失其所以涵藏。其气必偏发而上。故少阴恒兼寒热二厥。且又为十二经厥逆之主也。经曰。少阴不至者。厥也。不至亦兼水火。今此厥者。阴虚火厥也。少阴脉循喉。故口干。与膀胱相络。故热入膀胱而溺赤。不为胃关而上行。故腹满。不贡精于心而反上乘于心。故心痛。
厥阴之厥。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厥阴阴之绝。昼而不绝者。为阳生也。今虚而为纯阴则无气。是以当其部位。少腹肿痛。纯阳结而不舒。故腹胀。不舒则下焦之气亦不化。故泾溲不利。肝主筋。筋无气故足软好卧而屈膝。脉环阴器。故阴缩肿。当所过脉不行。故 内热。盖郁则热也。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手太阴为元气之主。虚则不能治节而苦气上逆。故虚满而咳。虚满者。上焦之满。
虚而无实也。满则咳矣。善呕沫者。其脉循中焦胃口。逆则精不能散。故呕沫也。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二经属火。为神明之府。血脉之主。今俱厥逆则阴精无以承阳矣。阳独亢则自焚。故心痛也。其系皆上挟喉。故痛引喉也。身热者。血脉 胀也。心为脏腑之大主。逆之则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小肠经为心之下流。属带脉之间。其气若逆则必使其经俱逆。
小肠经主目之内外 。故泣出。又皆入耳。故耳聋。从缺盆循头。故项不可顾。小肠连睾丸属脊。故腰不可俯仰。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手阳明为胃之下流。手少阳为胃之孔道。其气皆逆。必从其经上逆。大肠之脉。上头贯项。三焦之脉。出缺盆上项。故皆发喉痹。嗌肿。痉。以致手臂肩背强直也。
有厥逆而为头痛数哕不已者。以其人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故寒逆而 于脑。今头痛齿亦痛。是邪之逆于上也。故亦名厥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