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内经博议
内经博议
痿 痿为五脏皆有之症。热伤血脉。则皆能发为皮毛血脉肌肉骨髓之痿。然其证必以肺为主。肺为一身元气之主。
而职行治节。苟金清而气行。则一身之皮血筋肉骨皆得其宜。何痿之有。唯邪热乘金。肺先受克。则肺热叶焦。征之于外则为皮毛虚弱急痹而着。是则热邪伤肺。必及于筋脉肉骨而痛生痿 也。而其所以得之者。以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
凡一应烦劳房室伤精。必至伤气。伤气则唯肺受之。且心火上乘。肺气虚而受乘于火。则金病而发为喘鸣。金失整肃。
火留不去。故肺热叶焦。五脏因肺热自病。而气不得行。故发为痿 也。然痿以肺为主。而经论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
盖阳明为肺之母。而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又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唯其阳明虚。则宗筋弛。故致足痿不用。是以欲除肺热。必先除阳明之热。而养其阴。调其虚实。和其逆从。则病自已矣。
五脏痿症。自肺热叶焦皮薄着而下。有脉痿肉痿筋痿骨痿之不一。脉痿者。心气热则脉下厥而上。枢折挈胫纵不任地。又得之悲哀太甚。阳气内动。则心下崩。数血溲。肉痿者。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又渐于湿而有所留。亦痹而不仁。
筋痿者。筋膜干。筋急而挛。又入房太甚。宗筋弛纵。亦发筋痿。及为白淫。骨痿者。肾气热骨枯而髓减。腰脊不举。
及远行劳倦。阳气内伐。则足不任身。此五痿者。必外征之于色。肺热色白而毛败。心热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色苍而爪枯。脾热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色黑而齿槁。
咳 咳之一症。内经以皮毛为肺之合。皮毛受邪。入而从其合。又内则寒饮食。入胃从肺。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然肺为五脏之华盖。五脏各以时受病。虽非肺之所受。而皆能各传以与之。故五脏时盛于寒。邪气虽微。必传于肺而为咳。咳之则六腑所受之。是以五脏六腑皆有咳。而肺咳乃兼有五脏六腑之证也。
肺咳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故病则喘息有音。吐血者。随咳而出。其病在肺。呕与血不同。
心咳者。咳则心痛。喉仲介介然如梗状。甚则嗌肿喉痹。本经既病。上挟于咽。故喉中妨碍而梗介。甚则为肿痹也。
肝咳者。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咳在肺而肝部本经之病仍见。故名肝咳。肝脉布胁肋。故胁下痛不可转。转则气逆而 下满也。
脾咳者。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痛引肩背者。脉从胃别上鬲也。阴土之气应坤而出于西南。故右胁下痛也。动则咳剧者。脾喜静而不欲动也。
肾咳者。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腰背相引。肾脉贯脊也。肾主涎而脉循喉咙。故甚则咳涎。
五脏之咳。更能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受脾邪而不能客。必气逆作呕。长虫。
也。呕甚则虫随气上也。肝咳不已。则胆受之。咳呕若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咳而失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饮食。咳而不已。则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纳升降。皆失其宜。故腹满不能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聚胃关肺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自外自内。皆不能去此二脏也。阳明脉起于鼻。会于面。肺亦开窍于鼻而主气。故使人多涕吐。而面浮肿。又气逆也。然内经之咳。皆谓风寒伤皮毛。寒饮食伤胃。传肺使肺寒而内外合邪。又五脏非时受邪。亦能传以与之诸条。皆以外邪伤肺。传肺而咳。则凡五脏内伤。非待之热而火上炎。亦必传于肺无疑矣。
又肾水与肺金为子母。则病每相关为本末。于是有寒热水火两症。如肾火虚。水泛则侮肺溢肺。而为寒痰上壅之咳。肾水虚。火沸则挟肝刑金。而为肺痿喉 之咳。他若龙火起肝挟心火上逆而咳。脾气不运上焦不通而咳。胃受饮食之火上通于咽而咳。以火移肺而咳。此又五脏非时之热。能移于肺之咳。其发亦兼五脏之见症。与风邪不殊。不可不察也。治之之法。自表入者。宜辛温发散。自内传者。其阴已伤。阴虚于下。则阳浮于上。水涸金枯。治宜甘以养阴。润以养肺。
而兼治根本之真阴。则肺自宁矣。然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培补其中气。而命门阳虚不能纳气者。则亦当温气以化水。
不然无济也。
卷之四 述病部下
胀卒痛肠如疟积消瘅病第七
胀 鼓胀之因经以病。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又曰。五脏阳已竭。
又曰合之于真。三合乃得。夫厥气在下者。此病根也。人身上下。阳布阴生则肺行而肾纳。何有厥。厥气在下。此肺不行而肾失纳也。大气既厥。则营卫之流行经络者留止。而无根之阴气于是逆上。与真气相搏。寒气留而不行。乃合为胀也。又藏阳即光气运之气。今藏阳已竭。则诸停而不行可知也。又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经既以胀为卫逆于营。而曰三合而得。则虽在血脉而合经络合脏合腑。固阴阳俱有矣。然而要言之。则厥气在下。此胀之本也。故诊之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大者。邪气之盛。坚者。邪气之实。两气相攻。胀而已成。故其脉大坚。此厥于阳而实也。涩者气血之虚不能流利。此阴气之衰。阴气。真气也。此厥于阴而虚也。阴虚阳坚。中气已损。其胀必矣。是以涩而坚者。知其为阴在脏。大而坚者。知其为阳在腑。皆以三合而得。于是有脉胀。肤胀。五脏胀。六腑胀。而又有水胀。鼓胀。肠覃。石瘢。
石水之别。要在明知逆顺。补虚泻实。所谓其道在一也。
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色循脉卫气之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夫营行脉中。其精专。未必即胀。卫则悚疾滑利而行分肉。故必由卫气之逆而后病及于营。则为脉胀。是以凡胀皆发于卫。若卫气逆而并于脉。
复循分肉之间。则为肤胀。然胀无常所。既胀于皮肤。则排脏腑而廓胸胁。凡膻中心主之宫城。胃之太仓。咽喉小肠之传逆。胃之闾里门户。及五窍廉泉玉英之津道无不受胀也。故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嗽。肝胀者。
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肾。央央然腰髀痛。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而不坚。胆胀者。胁肋下痛。口中苦。善太息。
水胀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肿胀。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水与肤胀。下六事病异而形相似。宜有以别之。目之下为目窠。颈脉之阳明人迎也。水邪乘胃。故颈脉动。水之标在肺。故时咳。劂阴邪结于阴分。故阴股间寒。按水囊必随手而起。故病水者亦若是。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寒气客于皮肤。则阳气不行。气在气分。故有声若鼓。气本无形。故不坚。气无所不至。故腹大身尽肿。若因于水。则有水处肿。
无水处不肿。然有水则皮泽而薄。无水则皮浓。气在肤腠。按而散之。不能猝聚。故 而不起。腹色不变者。皮浓故也。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色苍黄者。赤皮浓腹也。即不变之义。但腹有筋起为稍异耳。此病亦在气分。故名鼓胀也。
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因有所系。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大如鸡卵。及其成也。如怀子之状。大者离脏。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覃延布而深也。寒气与卫气蓄积不行。汁沫所聚。留于肠外。致癖积 肉生。离脏者越脏也。然邪客于肠外。不在胞中。故无妨于月事。
石瘕者。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血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行。皆生于女子。可导以下。胞即子宫也。男女皆有。男谓精室。女谓血海。寒既相搏。则子门闭塞。 血留止。其坚如石。故曰石瘕。此妨月事。唯女子有之。
石水一症。岐伯本章无答。必阙文也。阴阳别论曰。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其义即此。述见阴阳中。
按内经治肿胀。首义以去菀陈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 者。开其郁积也。开鬼门。发汗也。洁净府。利水也。
其治以表里上下分消为主。而至真大要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肾者。胃之关也。关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内经之言鼓胀。不惟五脏六腑。凡五运六气。司天在泉。胜复淫郁。
无不皆有。然无有不干于脾肺肾三脏者。盖脾主运化精微。肺主气而行治节。肾主五液而行水。故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利水生金。悉属于脾。所以肿胀之生。无不由三者之失职。然又必先由肾气不足。下气厥上。三合而成。故其症虚实不伦。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行其实当顾其虚。补其虚毋忘其实。而卒归于大补脾肾以培根本。则得之矣。张介宾胀论。可以熟玩。姑举其要附此。
卒痛 卒痛诸症。种种不同。皆本寒邪之入经脉。环周不休。变而积留凝泣。或在脉外。或在脉中。或在肠胃膜原。或在冲脉。或在厥阴。或在小肠。膜原络血之中。或五脏阴气厥逆。或从肠胃厥逆而上。或留为痹热坚干于小肠。
是以其证多端。在脉外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惟重中于寒则痛久不散。在脉中者。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故痛不按。甚则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在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而痛止。在冲脉者。随腹直上。寒逆而不通。故喘动应手。其在夹脊者。其气深。按亦不及。按无益也。其客背俞者。
脉泣血虚。血虚则痛。而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若按之则热气至而痛亦止。客于厥阴之脉者。厥阴部胁肋小腹。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小腹相引而痛也。客于阴股上及少腹上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若寒气客于五脏。其阴气厥逆上泄。
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也。至气复反则乃生矣。客于肠胃。则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客于小肠。不能成聚。故腹痛后泄。又稽留其热于小肠。则痹热焦渴。肠中痛而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然此皆寒气也。寒不入则脉不涩。
脉不涩而气乃流通矣。其征于色部者。白为寒。青黑为痛。亦视而可知也。其痛处脉坚而泣。及陷下亦扪而可得也。治此者。温之而已。其热而闭者。斟酌下之而已。然有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阴不可。上虚而痛。心脾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脱泄亡阳也。非速救温补命门不可。此又以温而兼补之治也。孰云痛无补法哉。
肠 肠 之成。以阴不胜阳。阳入阴而乘之。使热郁下焦。传道之官失职。久而乃成。成则数欲大便而不得快。
或刮积而痛。或下 声。聚如蟹HT 。其病如今之痢。实痢之别种也。痢以暑邪及夏月饮食滞腻停积而成。及秋而发。
亦有非时而发者。此非肠 之厉也。肠 。起足三阴厥热。留滞与手少阴手厥阴热邪移下而大肠受之。故其症虽与痢同。
而实为诸阴根柢之邪所致。何则。阴者地气也。其气主内。若起居不时。饮食不节。积虑房劳。皆足伤阴。阴伤则一身之阳袭而下陷。因入五脏而乘阴位。阳陷于阴而不得舒升。则 满闭塞。久为肠 。夫下气厥而上。阳不胜阴则为 胀。
阴自乘阴。寒气聚沫留着则为 积。唯五脏阴伤。阴不胜阳。遂致阳陷下焦而阻其传道。是以为肠 也。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此症以热郁食塞。阳气不能流散而下乘尻阴。故为痔。痔亦肠 之类也。推此可以知矣。然其症伤阴特甚。故多下血。而唯肾传脾者为最甚。以酒色两伤之故也。顾心肝 亦下血。而以酒伤脾者为酒积。所谓下白沫者。如酒积之类。下纯血者。如手少阴足厥阴则乘之类。下脓血者。如肾移脾之类也。大约治法。肠胃自伤者。调节饮食。升其阳气以和其阴。自肝来者。于土中泻水。自肾来者。温养命门。以升中土。此其法矣。
如疟 如疟者。内因正气不足。肝脾相乘。伤于营卫。而厥阴少阳心主寒热。又以司天六气胜复会遇之时因而感发。如有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日发。大约阴气多而阳气少。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其发日近。此胜复相搏。盛衰之节。应亦同法。盖寒热者阴阳之气也。迟速者。阴阳之性也。人之阴阳。则水火也。营卫也。内而心肾不交。木土相克。则水火营卫。偏胜不和。阴阳和则血气匀。表里治。阴阳不和。则胜复之气。会遇之时刻制见矣。阳入之阴。则阴不胜阳而为热。阴出之阳。则阳不胜阴而为寒。以阴阳之多少。为发作之迟速。然所谓正疟亦同者。阴阳出入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