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辨


  寒之为言虚也。与贫之称寒同。虚寒发热者。血气在人身。犹水火在天地。水干则火炽也。

  饥而虚满者。阳主化谷。卫阳衰微。不化谷。故虚满而不能食也。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大为虚。紧为寒。脾胃虚寒。故主下利。为难治也。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填。音田。阳气以胃中之真气言。不足。则不能化谷。胃气以胃中之谷气言。有余。言有宿食也。有宿食。则郁而生热。故噫饱而吞酸。此盖以饮食之内伤者言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

  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腹满者。胃气虚而邪气实也。绞痛者。脾家寒而邪壅滞也。鸣者。气之鼓也。转。则气之运也。下。则气之壅滞者极甚而反也。少阴之脉。循阴器而主水。脉不出。其阴肿大者。正虚邪实。

  水不得泄。盖趺阳之土败。而少阴所以无制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数。音朔。噫。音隘。酢。与醋同。卫主气。不行。言不用事也。荣主血。不逮。不及也。

  不能相将。言荣卫不相和谐。不能相与也。仰。倚赖也。痹。顽痹也。不仁。言不知痛痒。不省人事也。难言者。心虚。神短。舌强。而声不出也。恶寒数欠者。卫疏。表不固。不能御寒。所以气乏而好为欠也。不归其部。言不还足其所有之分内也。酢吞。吞酸也。吞酸则受纳妨矣。不能消谷引食者。言不司腐熟也。遗溲者。言不司约制也。盖上焦主受纳。中焦主腐熟。下焦厘清浊。主出而专约制。此甚言荣卫不相和谐。致三焦皆失其常。故各废其所司之职事如此。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以候里。故在脾胃则主实。谷气实也。数为热。阳也。紧为寒。阴也。言趺阳主脾胃。

  脾胃主谷。谷气实。若脉见数而阳热甚。阳能化谷。虽病不足为害。若脉得紧而阴寒胜。阴不化谷。病为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枝叶枯槁而寒 。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首三句与前条差衰字。然衰则不行。不足亦不逮。更互发明者也。气为卫。色本白。白属金。

  黄。土色也。金生于土。金无气。色不显。故土之色反见也。血为荣。色本赤。赤属火。青。木色也。火生于木。火无气。色不明。故木色反见也。荣为根者。言血荣于人身之内。犹木之根本也。卫为叶者。言气卫于人身之外。犹木之枝叶也。寒 。荣不足以养。而卫亦不能外固也。

  咳逆唾腥。吐涎沫者。气不利而血亦不调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

  四属断绝。

  芤。音抠。浮为风虚。故曰卫气衰。芤为失血。故曰荣气伤。身体瘦者。卫衰而形损也。肌肉甲错者。荣伤而枯坼也。宗气。三焦隧气之一也。针经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是也。四。皮肉肌髓也。盖三焦乃气之道路。卫气衰而荣气伤。所以宗气亦衰微。四属不相维而断绝也。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疏言不能固护。卫主温分肉。肥腠理。疏则分肉不温。腠理不肥。故曰空也。缓为胃气有余。

  实。犹言强也。所以谷消而水化。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而言水谷化消。则胃益实而能淫精于脉。以成其血。而使荣盛。荣盛则卫益衰。故曰其肤必疏也。三焦者。气之道路也。经。

  径也。绝经。言血不归经也。崩。山坏之名也。阴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静。与山坏之势等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脾胃虚寒则不化谷。短气者。谷气不充。而神气不足也。以上叔和皆以寸口趺阳相间而成编者。寸口为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趺阳主脾胃。吉凶生死之枢机系焉。二部为脉道之切要一也。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上阙一条。补七卷之末。脾不上下。言其不能淫输水谷之精气。以荣养于周身之上下也。身冷肤硬者。脾胃主肌肉。胃阳不为温。而脾阴不为润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奔气。言厥气上奔也。尸厥。言厥逆若尸之不温也。盖三焦主行呼吸。反聚而呼吸不行。则血结心。阻遏阳气不得上升。反下陷入于阴中。与阴相搏而动。阴寒甚。所以令人身体不仁而成尸厥也。期门见太阳上编。刺之所以散心下之血结也。巨阙在上脘上一寸五分。刺之所以行宗气之反聚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为阳。微为虚。阳虚则卫不固。所以多汗。汗多亡阳。故曰绝不见阳也。尺为阴。紧为寒。

  阴伤于寒则损。以由阴损而病。故曰知阴常在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 也。

  诸。犹凡也。微为气虚。故曰亡阳。濡为阴虚。故曰亡血。发热。阴虚也。诸乘寒者之诸。指上文四句而总言之也。郁冒不仁以下。详厥而言也。无谷气。厥则饮食不通也。脾统血。无血。

  故涩也。口为脾之窍。言心声也。心主血。血不荣。则筋牵急而舌强。故不能言也。战而 。虚寒甚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此义未详。或曰。濡弱者。万物之初始。莫不皆先濡弱。适。往也。言五脏六腑相乘而往反。

  初皆濡弱。故濡弱者。通该夫十一者之首事。未知是否。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浮数。阳也。以阳部而见阳脉。故知乘腑也。迟涩。阴也。以阴部而见阴脉。故知乘脏也。

  卷之七

  辨脉法下编第十四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

  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者。通脏腑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热而总言之也。大。浮。数。动。滑。皆阳之性能。故见则为阳气至。可知也。沉。涩。弱。弦。微。皆阴之体段。故见则为阴气至。可诊也。阴病。

  三阴之属也。见阳脉。则阴消而阳长。阳主生。故有生之兆先见可明也。

  阳病三阳之类也。见阴脉则阳退而阴进。阴主杀。故应死之机已着可审也。夫道不外乎阴阳。

  万物生于阳气至而死于阴令行者。造化之枢机。固如是也。人亦化中之一物。焉能外阴阳而逃其生死乎。圣贤为道之先觉。故阐明生死。神道以设教。众人囿于道。昧而不能察。故但醉生梦死于形器之中。而不可与言神圣工巧之妙矣。学人诚能竭心思以尽力乎此。则脉道之大微。虽千绪万端。大要此其推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浮数能食皆阳也。实谓胃家实。阳以风言。谓由中风而结为实硬也。沉迟不能食。身体重。

  阴也。硬实互文。阴以寒言。谓由伤寒而结为胃实也。十七十四未详。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先乎阴。以陷入也。故曰从。讳之也。阴随于阳。以上入也。故曰乘。伤之也。恶寒者。

  阳不足以胜阴而与阴俱化也。发热者。阴不足以胜阳而从阳之化也。上条明阳明内实。此明太阳发热恶寒。盖申二脉而详言之也。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筋赖血以荣。血虚则筋失其所荣润。故拘挛而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

  更发热而躁烦也。

  沉以候里。荣行脉中。故衰微可知。浮以侯表。卫行脉外。汗出如流珠。则表不固。故衰惫可诊。荣气微者以下。申上文而言其失治之变。流与从流下而亡反谓之流之流同。行即循行周行之行也。言荣本衰微。则阴虚而有热。加以烧针。则反助阳而损阴。故血趋于流而不能循环。阳得加助。则益作热而烦 躁扰也。

  脉霭霭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霭霭。团聚貌。如车盖。言浮旋于上也。累累联系貌。如循长竿。言沉直于下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

  亡其血也。

  瞥。音 。瞥。过目暂见也。羹上肥。言轻浮而若有若无也。萦萦犹绕绕也。蜘蛛丝言柔弱而极细也。成氏曰。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又曰。阳气前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是知亡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缓者。迟于平而快于迟。舒徐之谓也。促。催速也。与短促不同。阳行健。故盛则促。阴行钝。故盛则结。病脉者。言结促虽阴阳之剧盛。犹为可治之意。虽然。退则吉。进则主凶矣。读者不可不察。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搏。圜捏而攒聚也。动见下。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阳动则阴随。故汗出。阴动则阳应。故发热。末二句不相蒙。疑有脱误。

  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此言动有定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缓有二义。此以相兼言。盖谓气血平和。与前节之缓不同。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常。言左右旋转而不可拘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寒。言阳气减损而不足。芤。言阴血衰竭而空。革。言革易常度也。妇人阴血充足而能化。

  则得坤顺之常。半产漏下。则不足以言坤之资生矣。男子阳精充盛而能施。则得干健之常。亡血失精。则不足以言干之资始矣。天地之大德曰生。男不足以言资始。女不足以言资生。则人道大坏。故曰革也。一说革读亟。变而促迫也。亦通。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病久而脉浮者。邪见还表而外向也。紧为寒。阴也。战。邪争也。言邪虽还表而欲退。以阴寒所持。而人又本虚。故邪得以与正争。惟争。所以战也。然脉浮矣。邪外向矣。故正卒胜。邪卒散。汗所以出而病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

  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此与上节是反对。数为热。阳也。阳热胜而人又不虚。则邪不能与正争。汗出。邪退也。不发战。正胜也。此旧本皆二节。而颠倒差错。各不相同。今得蜀僧来本如此。故从而订之。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曾经多治。则邪已误衰。故脉微无津液。言无作汗之邪也。阴阳自和。言血气平复也。风寒病解。大率不外如此三者。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解矣。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意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三日。言遍三阳也。浮数。不传阴也。微。邪气衰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 然。和而汗出貌。能食。胃回也。大汗者。其人虚多。虚多则受邪多。受邪多。故汗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