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辨


  处言已愈。

  凡设令之令。与假令之令同。处言之处。皆上声。明日到。则病有进退可知矣。故于其向壁卧。则可以拟其安而热已去也。脉不和。言虽未至于平静。亦无躁疾之谓也。此与上条大意略同。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 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音系。此复喻人恐足以胜诈。觉人勿售欺之意。 。恨视貌。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

  张口气悟为欠。然阴阳相引则欠。故无病可知也。

  脉之呻者。病也。

  呻。呻吟苦声。

  言迟者。风也。

  舌强则言迟。经络牵急则舌强。筋挛则经络拘急。肝属木。其合筋。其主风。

  摇头者。里痛也。

  头属阳。里属阴。头摇者。阴不与阳和也。

  行迟者。表强也。

  表以经络言。强以拘急言。

  坐而伏者。短气也。

  短气者。里不足也。

  坐而下脚者。腰痛也。

  下脚。欲求伸舒之意。

  里物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怀卵物。犹言自冒其心之谓。此条八节。皆望而知之之事。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

  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伏气者。旧有外感。不即发而伏藏于经中之气脉也。今月之内欲有伏气。疑有错误。微弱。

  少阴之脉也。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故喉中痛也。然咽痛下利皆少阴证。故病患虽言实痛。亦当知其欲自下利也。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恐怖。惶惧也。循。理治也。丝。言细也。累累。联系貌。脱色。犹言失色也。盖内气馁者。

  则外色夺。所以有卒然之变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血少则脉涩。所以唇口干燥。然此以不饮而然。非由此而不饮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惭也。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者。神游不定。故血气乱而变不一也。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

  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经。难经也。菽。大豆也。滑氏曰。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脉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

  主血脉。故其脉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脉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脉如十二菽之重。肾在肝下。主骨。故其脉按之至骨。肾不言菽。以类推之。当如十五菽之重。

  盖五脏以上下之次第而居。故其气之至。离皮肤有如此远近之约摸。乃越人教人如此用指着意候按而取诊耳。轻重以下指之法言。故胡氏曰。越人云菽。大抵是个约摸的法。见得轻重有差等。非真如菽之重也。然此条言气。难经言部。部者。一定之部位。而气在其中。气者。元气谷气之精。而部位亦在不言之表也。虞氏有言。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气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经之至。虞氏以气推明越人言外之意如此。

  然则此条以气言者。岂非发明难经此意于虞氏未言之先与。不然。既曰。经说不易其部字也。虽然。难经有与皮毛相得者。与血脉相得者。与肌肉相得者。与肝平者。举指来疾者五句。在各起句重字下。而此无之。则是难经详而此略。参看则义全。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纵横。皆平声。乘。犹乘舟车之乘。纵。直也。横者。纵之对。顺。从也。逆者。顺之反。

  水能克火而乘火。金能克木而乘木。乘其所胜。其事易直。故曰纵。火受制于水。而反乘水。木受制于金。而反乘金。侮所不胜。其事不直。故曰横。水生于金。而反乘金。火生于木。而反乘木。

  子来犯母。其势悖。故曰逆。金能生水而乘水。木能生火而乘火。母之及子。其势从。故曰顺也。

  上条言脉原于五脏。合二五而成部位之次第。乃推明脉之所以始也。此条言脉具五行刑生制化之义。乃五脏六腑吉凶死生之枢机。脉之大要也。而其所以为斯道之根源可见矣。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残。伤也。贼。害也。浮滑。阳盛也。沉涩弦紧。阴盛也。阳盛为太过。阴盛为不及。皆可怪之脉。能伤害血气者也。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为其部生起病端。如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脉阴阳俱紧之类。所谓邪不空见者。此之谓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

  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此勉医家病家。当两相敬慎。庶不为灾怪。致生疑累之意。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凡脉言濡。皆读软。微。非脉名。盖脉以有胃气为吉。微微之弦。有胃气之谓也。难经曰。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盖肝主筋。故其脉如此。此述素难而成文。素难详而此略。且多错误。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纯弦。即素难所谓真肝脉至。如弦直。即素难所谓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如新张弓弦是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主血脉。其王在夏。故其脉洪大而长。应万物盛长之象也。然素难皆言心脉钩。钩以性情言。

  洪大而长以体势言。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尿。与溺同。反复。钩之反复也。此条下文脱二节。错一节。在前。此节亦疑多错误。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脓。为难治也。

  肺主皮毛。上为华盖。故脉毛浮。缓迟者。脾土之脉也。兼得缓迟为愈者。肺金得土为逢生也。法当痈脓者。金逢火化也。

  此下当有如上文假令云云之转语。一节。疑脱落。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下利属少阴。损脉自上下由肺而之肾为极。故肾病见损脉为难治。此上当有北方肾脉其形何似云云。问答起语一节。此乃其下文转语一节也。旧错在第十一条前。今移。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应。平声。此承上条复以四时脉气。属五行生克应病。以主吉凶死生之理。揭一以例其余。

  所以示人持诊之要法也。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责。求也。肥人当沉者。肌肤浓。其脉深也。故求其病于浮。瘦人当浮者。肌肤薄。其脉浅也。故求其病于沉。褚氏曰。肥人如沉。而正沉者愈沉。瘦人如浮。而正浮者愈浮。此之谓也。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寸为阳。阳生于尺而动于寸。故下不至关为阳绝。尺为阴。阴生于寸而动于尺。故上不至关为阴绝。言生息断绝也。余命谓未尽之天年也。上期。日期也。下期。期约也。月节克之。与前条二月得毛浮脉至秋死同推。

  师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王。去声。卒。清勿切。周氏曰。形体之中。觉见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忻美。而脉得四时之从。无过不及之偏。是人病脉不病也。形体安和。而脉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损。弦紧浮滑沉涩不一。残贼冲和之气。是脉息不与形相应。乃脉病患不病也。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者。死。

  行尸之谓也。又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然则内虚以无谷神者。谷气弗充之谓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合。音阁。令。平声。翕。起而盛动于上。旋复丛聚而合也。与论语始作翕如之翕同。奄。

  忽然覆也。沉。没于下也。纯阴。以其没于下言也。正阳。以其盛于上言也。和合。言阴阳并集无偏胜也。阳明胃也。食饮自可。言胃不病也。少阴。肾也。微滑。水沉如石之滑。故谓紧之浮名也。阴实。言邪在肾也。少阴之脉。出 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肾主水。肾为阳。阳主热。阳陷入阴。热郁而蒸发。所以股内汗出。而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难。去声。此条一问三答。以揭紧之为寒。而有三因之不同。以见脉非一途而可取之意。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刚。

  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去取于寸口是也。高者。丰隆而有充满之貌。章者。文采而有润泽之貌。刚言血气俱盛。则脉有纲维之意。

  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名曰卑。 卑相搏。名曰损。

  。音牒。 。震惧也。言卫气不足者。则心常自怖。卑。伏下也。言荣气不足者。则心常自抑。损。减也。伤也。言荣卫俱弱。外不足以固护。内不足以荣养。则脏腑为之有所减而伤损也。

  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缓。纵也。言荣不与卫和。而卫自和。则血不足以荣筋。病则四肢纵强而不能收。痿类是也。

  迟。滞也。言卫不与荣和。而荣自和。则气乏神昏。病则百体滞 倦怠而嗜卧。瘵类是也。沉。溺也。言溺于所偏则病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

  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

  缓。以候胃。迟以候脾。阳气长者。言胃气有余也。颜色声音毛发皆阳也。鲜。丽也。光。

  辉也。商。清也。长。美也。形容胃阳之有余也。阴气盛者。言脾气充足也。骨髓血肉皆阴也。

  紧薄。结也。鲜硬。坚也。形容脾阴之充足也。相抱。言和洽也。俱行。言周流也。相搏。言合一也。极言二气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余之所致。如此则其人健王而强壮。故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趺阳。在足跗上骨间动脉处。去陷谷三寸。一名会元。主脾胃也。滑为食。故在胃则主谷气实。

  紧为寒。故在脾则主邪气强。持实击强。言胃实脾强。两相搏击而为病。譬则以手把刃而自伤。

  盖谓非由别脏腑而传变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素问曰。精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尺以候阴。关。闭也。不得小便者。阴闭于下。则内者不得出也。格。拒也。吐逆者。阳拒于上。则外者不得入也。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趺阳见前。主候脾胃。故复言此。以见与上条有相符之意。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阴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痂。与HT 同。音加。素问曰。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又曰。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癞。疥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

  饥而虚满。不能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