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缵论


  为阴虚多火汗之则亢阳热厥而死尺中迟弱足冷。为阳虚夹阴汗之。则亡阳。厥逆而死。可不慎欤。

  正方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或问此方治脉浮紧头痛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并不见中风之脉论。而疏钞金钾。但据条首中风二字。乃云本之风气。似隐标之寒化反显释风寒两感者。谬矣殊不知其实为风多寒少之证。设果本隐标显。则治病必求其本何反倍用麻黄耶案内台方云。此一证。全在不汗出三字。藏机若风伤卫。则自汗恶风。寒伤营则无汗而喘。此云不汗出而烦躁则知其证略。有微汗不能透出故生烦燥。于此可见其兼有风证而脉见浮紧是风见寒脉加以恶寒身疼。知寒重于风。故于麻桂二汤中除去芍药。倍麻黄而加石膏设不并力图之。速令外泄则风挟寒威内攻。鼓动君相二火。则周身皆为火化矣所以不得不倍用麻黄也。其去芍药而加石膏者。以其汗既不能透出原无藉于护营热既郁于心包则解烦诚不可缓明乎此则不但大青龙之法可解。大青龙之方可施。其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桂枝二越脾一汤麻黄升麻等可随证取用而无窒碍也。

  正方

  小青龙汤

  (有加减法见太阳上编本条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二两) 半夏(半升姜制)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正方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芍药(一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正方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 桂枝 芍药(酒洗) 甘草(炙各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正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正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即连翘根) 赤小豆(一升即细赤豆)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者。因其人素有湿热汗出不尽则肌腠之里为瘀热所凝而遍身发黄故宜此汤以取微汗也。麻黄发散表邪杏仁生姜辛散走表连轺泻经络之积火。梓皮除肌肉之湿热小豆降火利水。甘草大枣益脾和胃。盖土浓可以御水湿之蒸。观金匮治寒湿用麻黄加术汤。其义可见。○此汤为汗后表邪未解。而湿热发黄脉浮者。取汗而设。茵陈蒿汤。

  为表邪已散而小便不利身黄脉沉者。分利而设栀子柏皮汤为表里皆热脉来软大不可汗下者而设。若夫汗后渴而小便不利。

  热结津液身目皆。黄者。又当取用五苓加茵陈以利水为务也。

  正方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 天门冬(去心)

  芍药 干姜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桂枝 石膏(碎锦裹各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正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小柴胡汤

  (加减法见少阳篇本条下)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汤治少阳经邪渐入阳明之腑。或误下引邪内犯而过经不解之证。故于小柴胡方中。除去人参甘草助阳恋胃之味。

  而加芍药枳实大黄之沉降。以涤除热滞也。与桂枝大黄汤同义。彼以桂枝甘草兼大黄。两解太阳误下之邪此以柴胡芩半兼大黄两解少阳误下之邪。两不移易之定法也。

  正方

  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 桂枝 人参 黄芩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正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芒硝(六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纳芒硝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不解更服。

  正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洗) 大黄(二两) 桂枝 人参 茯苓 生姜(切) 龙骨(熬) 牡蛎 铅丹(一两水飞) 大枣(六枚擘)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此汤治少阳经邪犯本之证。故于本方中除去甘草黄芩行阳之味而加大黄行阴以下夺其邪兼茯苓以分利小便龙骨牡蛎铅丹以镇肝胆之怯。桂枝以通血脉之滞也。与救逆汤同义彼以桂枝龙骨牡蛎蜀漆镇太阳经火逆之神乱。此以柴胡兼龙骨牡蛎铅丹镇少阳经误下之烦惊。亦不易之定法也。

  正方

  四逆散

  (有加减法见少阴下编本条下)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正方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承气者。用以制亢极之气使之承顺而下也。伤寒秘要曰。王海藏论云。仲景承气汤有大小调胃之殊。今人以三一承气不分上下缓急用之。岂不失仲景本意。大热大实。用大承气。小热小实。用小承气。实热尚在胃中,用调胃承气以甘草缓其下行而祛胃热也若病大用小。则邪气不伏。病小用大则过伤正气。病在上而用急下之剂。则上热不除岂可一概混治哉节庵论小承气曰。上焦受伤。去芒硝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论调胃承气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实浓朴以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然此汤独可用芒硝以伤下焦乎。吾未闻承气汤有主上焦者。未闻调胃承气之证。至于坚而燥也。仲景调胃承气汤证。八方中并无干燥。不过曰胃气不和。曰胃实。曰腹满。则知此汤专主表邪悉罢初入腑而欲结之证也。故仲景以调胃承气收入太阳阳明。而大黄注曰酒浸。是太阳阳明去表未远其病在上。不当攻下。故宜缓剂以调和之。及至正阳阳明。

  则皆曰急下之。而大承气汤大黄注曰。酒洗是洗轻于浸微升其走下之性以和其中。至于少阳阳明。则去正阳而逼太阴。

  其分在下。故用小承气大黄不用酒制也。

  正方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正方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正方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正方

  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猪脂熬黑)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 大黄(三两酒浸)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正方

  抵当丸

  水蛭(三十个猪脂熬黑) 虻虫(二十五个熬去足翅)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正方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蒸胭去壳)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浓朴(一斤去皮炙)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作脂)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利为度。

  此治素惯脾约之人复感外邪。预防燥结之法。方中用麻杏二仁以润肠燥。芍药以养阴血。枳实大黄以泄实热浓朴以破滞气也然必因客邪加热者用之方为合辙后世以此概治老人津枯血燥。之 结但取一时之通利。罔顾愈伤其真气得不速其咎耶。

  正方

  蜜煎导方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三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抵欲大便时。乃去之。

  正方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正方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正方

  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芒硝(半升) 葶苈(半升熬)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顷服之。

  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正方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二个)

  上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正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麻沸汤者言滚沸如麻也)

  正方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出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正方

  生姜泻心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生姜(四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干姜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泻心汤诸方。皆治中风汗下后。表解里未和之证其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是治痰湿结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姜以涤痰饮黄芩黄连以除湿热。人参甘草以助胃气干姜炮黑以渗水湿若但用苦寒治热。则拒格不入。必得辛热为之向导。是以干姜半夏在所必需。若痞极硬满暂去人参。气壅上升。生姜勿用痞而不硬仍用人参。此一方出入而有三治也。其大黄附子二泻心。乃治阴阳偏胜之痞。一以大黄黄连涤胸中素有之湿热。一加附子兼温经中骤脱之虚寒也。用沸汤渍绞者。取寒药之性。不经火而力峻也。其附又必煎汁。取寒热各行其性耳。仲景立法之妙。无出乎此。以大黄芩连涤除胃中之邪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