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


  邵评:疫症是秽浊之邪。不正之气。伏膜原而布三焦。其邪之或结或开。或表或里。本无一定。故多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见之症。此病情之传变不常。邪气之聚散无定。乃病势之当然。非关调治之失宜。然必病者元气不虚。方可随症施治。若虚弱之体。恐未能当此缠扰耳。疫症之外。若风寒温暑湿热诸病。则鲜如此见症也。

  卷四 瘟疫九传

  先表后里

  先表后里者。始则但有表证。而无里症。宜达原饮。有三阳经症者。加三阳经药。继而脉大而数。

  自汗而渴。邪离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汤辛凉解散。邪从汗解。脉静身凉而愈。二三日后。或四五日后。依然发热尚宜达原饮。至后反加胸满腹胀、不思谷食、烦渴等证。加大黄下之。

  邵评:邪从口鼻吸受。先由肺入。肺主皮毛。则先见表症。有头疼身痛发热凛寒之象。用达原饮以宣其邪。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故太阳加羌活。阳明加葛根。少阳加柴胡也。

  卷四 瘟疫九传

  先里后表

  先里后表者。始则发热。渐盖理证。下之便愈。后复发热。反加烦疼。身重脉浮者。宜白虎汤主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参。覆杯即愈。

  邵评:瘟疫自口鼻而入。直行中道。伏于膜原。膜原为半表半里。其邪自内出外。故有先见里症。可先下之。下后里通。邪渐出外。在阳明之经。故见烦热脉浮身疼重之症。再用白虎汤以清之。不得汗者。正虚液竭。白虎加人参。以扶正达邪。若大汗大下后。表里之证悉去。继而一身尽痛。身如被杖。脉沉细者。此汗出太过。

  阳气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证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后阳回自愈。

  邵评:汗下之后。表里之症虽去。而津亏气弱。不能营养筋骨脉络。故痛如被杖。用药宜养营和阳之剂。

  又评:瘟疫与伤寒大异。伤寒不可早下。瘟疫有先里后表之症。故可先下。下之里通而表达。盖瘟疫之邪自内达外。与伤寒先表后里之治不同法。此瘟疫伤寒分泾渭处也。

  卷四 瘟疫九传

  表证偏胜

  表证偏胜者。膜原之伏邪发时。传表之邪多。传里之邪少。当治其表。里证兼之。

  邵评:膜原附近于胃。为表里之分界。邪伏膜原。出表者多。入里者少。则表证偏胜。乃七表三里之候。当先治表。而略兼治里。

  卷四 瘟疫九传

  里证偏胜

  若里证多而表证少。但当治其里。而表证自愈。

  邵评:膜原之邪。入里者多。出表者少。则里症偏胜。乃七里三表之候。但治其里。里通。则邪外出而愈。

  卷四 瘟疫九传

  大头瘟

  即大头天行。宜普济消毒饮。

  邵评:风热湿浊。扰乱清阳之境。故伤高巅之上。从上越者生。下行者死。初起寒热体重。头面肿痛。或红或紫。或青或黄。目不能开。咽喉不利。不速治。十死八九。甚者砭针刺之。如大便硬。

  加酒蒸大黄三钱缓下之。若额上面部肿赤者属阳明。本方加石膏。耳之上下前后并额旁红肿者属少阳。

  本方加柴胡、花粉。项下耳后赤肿者属太阳。本方加荆防、羌活。盖大头瘟肿赤之处。分三阳经部位。

  故药亦分三阳经加法。但邪在上焦。药宜轻清。频进而缓服。急则过其病所矣。

  卷四 瘟疫九传

  捻颈瘟

  头与咽中肿胀。喉痛。声不出。即虾蟆瘟。宜荆防败毒散。

  邵评:邪伤上焦。蕴于肺胃。喉痹失音等象。较大头瘟之肿在肌表者。更深一层矣。此症邪干肺胃。当用射干以发肺邪。石膏以泻肺热。犀角以解胃毒。大黄以疏胃壅。方为正治。此方先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燥烈而专达表。与秽邪之在上焦肺胃者。似不相值。须斟酌用为妥。

  卷四 瘟疫九传

  瓜瓤瘟

  胸高而起。呕血如汁是也。生犀饮。

  邵评:此邪在中焦而血热受伤。疫毒深重。故以清营解毒为治。

  卷四 瘟疫九传

  杨梅瘟

  遍身紫块。忽然发出。霉疮是也。刺块出血。宜清热解毒。人中黄丸。

  邵评:此症毒瘀血分。人中黄丸用苍术之燥烈。专走气分。防风之辛散。专走肝经者。似为未合。当加银花等解毒之品。并当宣通血分为妥。若清热解毒汤用羌葛、升麻。皆是躯壳之药。不能疏通三焦。瘟疫诸症。俱当从上中下三焦治。不当以表里为界也。人中黄丸之苍术。虽芳香逐秽。未免燥烈太甚。宜酌用之。

  卷四 瘟疫九传

  疙瘩瘟

  发块如瘤。遍身流走。旦发夕死者是。用三棱针刺入委中三分。出血。服人中黄散。

  邵评:疙瘩一症。崇祯十六年京城大盛。患者有顷刻即死。其治法与此同。载见说铃。同时有羊毛瘟。起病必有红点在背。挑破。中有羊毛一缕。无得活者。死有数百万。当博求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书。或有治法。

  卷四 瘟疫九传

  绞肠瘟

  肠鸣。腹痛。干呕。水泄不通者。是也。探吐之。宜双解散。

  邵评:此症上下格拒。闭结不通。急急探吐。吐则气通。或有生机。然此湿毒多郁于下焦。与干霍乱相近。金匮备急丸亦可用。

  卷四 瘟疫九传

  软脚瘟

  便清泄白。足肿难移者。是也。即湿温症。宜苍术白虎汤。

  邵评:湿热伏于下焦。脾不营运。用苍术白虎以清湿热。此与上条同是邪在下焦。上条是寒湿。带中焦症。此条温热。纯是下焦症矣。

  卷四 瘟疫九传

  瘟疫脉候(附录)

  凡瘟疫脉洪大滑数。而数中兼缓者可治。紧数甚者难治。

  邵评:瘟疫是阳症。洪大滑数是阳脉。更兼缓。是有胃气。故可治。紧则无胃气。故难治。

  身大热。而脉沉涩细小。足冷者危。

  邵评:大热是阳邪。沉涩细小为阴脉。阳病见阴脉。故危。足冷者。邪盛而阳衰也。

  瘟病四五日。身热腹满而吐。脉细而弦强者。十二日死。

  邵评:瘟病四五日。邪已入里。腹满而吐。病在脾胃。身热脉细。阳症见阴脉。弦强是邪盛而无胃气。故死。

  瘟病二三日。头痛腹满。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邵评:病起二三日。表里症俱见。脉见直而疾。是邪盛而正衰。故死。

  瘟病八九日。头身不痛。色不变而利不止。心下坚而脉大者。十七日死。

  邵评:病至八九日。邪去表而入里矣。利不止而心下坚。是虚邪结。其脉反大。久病脉大。则为病进。正虚邪盛。迁延必死。

  又评:此种瘟疫。是天行之疠气从口鼻而入。风热与湿浊熏蒸。其气流布三焦。

  在上焦者。为大头瘟、捻颈瘟。在中焦者。为瓜瓤瘟。杨梅瘟、疙瘩瘟。在下焦者。为绞肠瘟、软脚瘟等症。治法当宗河间三焦立论。分心营肺卫。用手经辛凉之药。清热解毒。是为正治。不可用伤寒表里分界。而用足经辛温发散之剂也。所列诸方。学人以意参之可也。

  卷四 瘟疫九传

  暑证(中同合参)

  按暑与 。皆日气也。不必分属。动而得之为中 。静而得之为中暑。其说出自洁古。后人因之。

  未可据为确论也。盖动静不过劳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远。至于阴暑。尤宜速辨。夫当盛暑之时。

  炎火若炙。静处深堂大厦。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来。即膏粱深处。亦有中暑之症者。盖不能无冒暑应接。正在动中得之耳。此静中之动。即洁古所称静得之暑也。若乃纳凉于水阁山房。或感冒微风。或静夜着凉。此外受阴寒。遏其周身阳气。以致头痛恶寒。肤热无汗等症者。当以辛温之剂微微表散。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伤胃中之阳。又当温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症。不得以阴暑名之。然以辛温治阴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温热之品治中 。则贻害不浅矣。窃假为辨正。以免后学之惑。

  邵评:暑与 二者。皆炎天热日之气也。夏月火土当令。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湿与热蒸。

  或成暑气。暑者。热之兼湿者也。故曰暑必挟湿。至于 。单是炎天火热之气。不夹湿气在内。乃夏天令火之邪为 。故奔走于赤日之中而中 也。治 只用白虎黄连。清其火热。与治暑之兼用浓朴、滑石。

  辛香渗泄之法不同。如此分别。未知是否。若阴暑二字。尤属不通。夏天炎火之令。烁石流金。何阴之有。即使阳气素虚之人。每处夏月。阳气尽浮于肌表。其人中阳虚弱。或外受凉风。内伤生冷而病者。

  此暑天受寒。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阴暑为病也。暑为阳邪。从无阴暑之名。故特辨之。至暑 同是热气。岂可以动得静得而分属耶。推其意。岂以 为阳而暑为阴。故以动静之阴阳而分属之耶。阴暑之名一立。贻误后人。实非浅鲜。惟纳凉而外受风邪。夜间着凉。此是夏月之风寒。人感受之。

  着于肌表。遏其表之阳气。以致恶寒头痛。身热无汗之表症发现。此是夏月感冒风寒。非暑症也。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辛温散邪之药。以疏通其表间之阳气。与治暑无涉也。多食生冷寒物。内伤脾胃中阳。以致吐泻霍乱肢冷汗泄等见症。因夏月阳气外浮。中阳虚弱。寒冷伤中。亦非暑病。是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温中散寒。以扶脾胃之阳。与治暑亦无涉也。古人大顺散等方。是治夏月着寒之症。非治阴暑之方。至于以温热治中 。真是抱薪救火也。

  暑伤气分 凡吸入致病。上焦气分先受。舌白边红。呕恶烦渴。咳嗽喘急。二便不爽。脉右大者。此暑邪阻于上焦气分也。宜杏仁、石膏、半夏、浓朴、栀皮、豆豉、郁金、竹茹之类。如热邪内迫。肺气郁闭。而致胸中胀闷者。宜栀子豉汤。加枳实、川郁金、杏仁、半夏、白蔻、滑石、连翘、蒌皮、黄芩之类。

  邵评:暑热由口鼻吸受。先伤上焦气分。邪留肺胃。邪在肺则舌白边红者。热也。

  胃热则呕恶心烦。肺火盛则咳。气不降则喘急。大小便不利也。

  暑袭肺卫 如身热头胀脘闷。咳呛不已者。此暑邪外袭。干肺卫也。宜清上焦。甜杏仁、滑石粉各三钱。香薷七分。白蔻五分。通草一钱五分。丝瓜叶三钱。如暑风外袭肺卫。气阻发热。畏风头胀咳呛。防作肺疟。宜香薷、杏仁、桔梗、连翘、六一散、丝瓜叶。

  邵评:邪郁上焦。肺不宣降。则头胀咳呛。身热脘闷。此邪在卫分也。卫分不解。则入气分。气分不解。则邪传中焦。而入营分。营分不解。则邪传下焦。而入血分矣。

  三焦俱受。营卫均病。甚至逆传包络。邪入膻中。而邪闭正脱之症见矣。故邪初在卫。先用辛香以开泄上焦为主。如暑邪挟风。袭入于肺。肺主皮毛。故亦为之表。邪在于卫。表气不宣。暑风郁蒸发热。卫气被邪抑遏。则微恶寒。寒热似疟。而畏风咳呛。此是暑疟。与少阳足经之疟大异。当从手经施治。宣泄肺卫之暑邪。

  肺伤痰喘 暑风热气伤肺。身热痰嗽而喘。宜桑杏、连翘、石膏、淡竹叶、橘红、栝蒌皮、苡仁、芦根之类。喉痛。加射干、牛蒡。小水不利。加六一散。头胀。加鲜荷叶。

  邵评:此条暑风入肺。肺有痰浊。痰热伤肺。肺升不降而喘嗽。治宜宣泄上焦。清化痰热。

  如暑湿伤气。午后痰喘更加者。肺先受病也。亦宜清理上焦。为无形气分之治。如芦根杏仁、蒌霜、苡仁、橘红、川贝、西瓜、翠衣、通草、茯苓皮之类。

  邵评:暑必挟湿。暑先入上焦。与痰热先伤肺气。故痰喘加于午。而化痰渗湿。用轻药以开泄上焦无形之肺气也。

  暑湿伤胃 凡身热。中焦痞满。不饥不纳。二便不爽。此暑热伤于中焦气分。热痰聚胃所致。宜苦辛泄降。半夏泻心。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实。

  邵评:邪自上焦而至中焦。由卫分而入气分。上焦主肺。中焦主胃。病则痞满。不饥不纳。是暑热湿痰伏于中焦气分。胃气不得宣行也。宜苦辛开痞。宣泄中焦气分治之。

  暑入营分 凡身热。心烦面赤。舌绛神呆。夜寐不安。此暑邪入心也。辰砂、六一散、加川郁金、川连之类。或犀角尖、鲜生地、石菖蒲、川郁金、连翘、银花之类。

  邵评:邪由肺卫而入心营。邪入渐深矣。心主血而藏神。营热则伤神。神呆而寐不安也。当清热以开泄其邪。使邪从肺达为妥。否则热灼阴伤。邪入下焦血分。有阴涸邪陷之危。亦有逆传心包。邪热内闭。为内闭外脱之症耳。

  暑入膻中 如暑邪初伤气分。发热口渴。失治则邪传膻中。舌形绛缩。小便赤涩。鼻煤裂血。耳聋神昏。此邪由气分蔓延及血分。最怕内闭外脱。急用犀角尖、石菖蒲、川郁金、鲜生地、银花、连翘、元参、西黄之类。

  邵评:暑邪由口鼻吸入。先伤上焦肺卫。肺内膜与心包络膜相连。心在肺下。其道最近。故极易传入心包。且心为君火。心包为相火。暑为相火行令之邪。同气相求。其入心包尤易。即陈无择所谓暑喜归心是也。邪入营分。而至逆传心包。则元神伤耗。阴血涸竭。邪热深入宫城。每多内闭外脱。急用清心达邪芳香开闭一法。如用牛黄清心丸、至宝丹、紫雪丹等。然亦十不救一矣。

  暑入阳明 凡大热大渴。干呕唇燥。舌苔黄浓。六脉洪数。此暑邪入于阳明也。黄连香薷饮及益元散。大热大渴大汗者。白虎汤。

  邵评:暑邪在上焦肺卫。不传心营。而传入阳明之经。见症热渴干呕。脉洪数而舌苔黄浓。此邪在中焦阳明胃经症也。汗少者。用黄连香薷饮。热渴而大汗者。白虎汤。盖邪入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