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
无所复传。以阳明为中土万物所归也。然邪入阳明。有在经在腑之分。在经宜清。在腑当下。皆以救液逐邪为务。盖阳明主津液所生病。病在阳明。津液涸竭。则邪陷气脱而死。或可迁延二候四候。非若邪入心包。直犯宫城。元神无所归束。外散而亡。每在一候二候。邪内闭而正外脱也。
暑入膜原 暑秽从口鼻吸入。结于膜原。则必脘闷寒热。治宜清疏募原。如广藿梗、川郁金、槟榔、浓朴、草蔻、青皮、滑石、连翘、紫苏、黄芩之类。
邵评:暑湿秽邪从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结于膜原。膜原附近于胃。为半表半里之界。
故见症寒热如疟。实非疟也。与少阳之半表半里大为不同。故仿达原饮意。用辛香温化之药。以达膜原暑秽之邪。
暑入厥阴 凡四肢不热。中心如焚。舌灰黑。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似疟者。此暑邪陷于厥阴也。病势最危。治宜酸苦泄热。扶正祛邪。须人参、枳实、川连、干姜、黄芩、白芍、椒梅。
邵评:此暑热乘虚而陷入于足厥阴肝经也。厥者。尽也。阴尽则阳生。木中有相火。故外不热而内如焚。火灼津伤。故渴而且消。虫为风木所化。热盛生风。木邪犯胃。则呕而吐蛔也。邪结不开。则心下板实。肝与胆为表里。故寒热如疟。邪陷至阴。症势危险。厥阴见症。多寒热错杂之邪。故药亦须寒热并用耳。
暑毒入肠 如冒暑饮酒。引暑毒入于肠内。酒与暑并。大热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五苓去桂。加川连、银花、滑石。
邵评:暑为阳热之邪。酒性大热而有湿。冒暑饮酒。两热相并。入于小肠。火府不宣。故大热大渴。而小便赤如血也。此热结下焦。而小水不利。用利水清热之剂以治之。
伏暑内发 凡潮热。汗出不解。烦渴呕恶。胸痞。舌苔白。带灰黑。小溺赤涩。或自利。此伏暑内发。
三焦并受。治宜清理上中为要。如滑石、杏仁、通草、橘红、半夏、浓朴、川连、郁金、黄芩之类。
邵评:人受暑热。栖伏三焦肠胃之间。久久而发者。为伏暑。夏不即发。有至秋而发者。亦有至霜降后发者。其发愈迟。则邪伏愈深。而病愈重也。惟伏暑见症。三焦俱有。或吐泻霍乱。似疟非疟。或竟成疟利等症。盖暑必挟湿。为粘腻之邪。留伏于里。最为淹牵。治宜宣泄肺胃。清暑渗湿。理分三焦为主。
暑邪成疟 头痛脘闷。舌白而干。四肢麻痹。脉左劲右濡。寒热不止。此暑邪入里。
蒙闭清窍而疟作也。治宜清理上焦。如连翘、滑石、杏仁、川郁金、淡竹叶、半夏、蒌皮、贝母之类。
邵评:暑从口鼻吸受。先入于肺。挟内有之痰湿。而成疟疾。虽有头痛寒热见症。
左脉见劲。此非表邪发疟。乃是邪蕴于肺胃。痰热上蒸。蒙闭清气而作疟也。与少阳之风寒发疟者不同。治宜清理肺胃暑热。化痰渗湿之剂。
伤暑兼感寒 小暑后。先触暑邪。复感寒邪。而病身热头痛。恶寒烦渴。无汗。或自汗。脉虚数。舌苔白者。此属伤暑后复感寒。邪在肺胃间也。宜紫苏、薄荷、香薷、青蒿、滑石、浓朴、通草之类。腹胀加枳实、腹皮。挟食加楂肉、青皮。舌黄干呕。加姜制川连。
邵评:先受暑邪。后感秋寒。抑遏肌表。其症身热烦渴自汗。暑邪也。头痛恶寒无汗。表寒也。是肺胃先受暑热。表复外感寒邪。表里俱病。当内清暑邪。外散表寒为治。
劳役辛苦之人。日间冒暑。夜间乘凉。而病头痛寒热如疟者。六和汤加减和之。
邵评:中气虚弱。内暑热而外寒凉。表里均病。故有寒热头痛等见症。体虚挟邪。以扶正清暑散寒为治。
冒暑兼停饮 有因暑热而饮凉水太多。以致水停心下。遏伏暑邪。证见大热烦渴。胸膈痞闷。
或兼喘急。小水不利。或身重疼痛。右脉微弱。仲景用一物瓜蒂散吐之。如用五苓去术。加紫苏、浓朴、通草、散而利之。亦解。舌黄燥者。加入制川连。
邵评:此水邪郁令火。而为中 之症。由夏令火热。以水灌洗而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仲景用一物瓜蒂散。以去上焦之水。饮水太多。停于心下。遏伏暑邪。则热渴烦痞。火气上逆于肺。则喘急而小水不利也。冷水闭汗湿而滞阳气。故身重疼痛。暑伤元气。则右脉微弱。以饮冷水灌冷水。俱郁遏阳气。
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也。用瓜蒂以去上焦水饮。则肺气通行而水自散矣。后人用五苓散加减。亦通阳利水之治耳。舌黄燥。其邪已入中焦。阳明胃热。故加川连。
冒暑兼伤冷 有因伤暑口渴。恣食生冷瓜果。以致寒包暑邪。宜六和汤。去人参、扁豆。加楂肉。
凡胸腹闷痛。舌苔中白边红。气口脉微弱。而身大热者。此即寒包暑之暴症也。若缓发。非疟即痢矣。
邵评:暑为阳邪。热灼津亏。则多口渴。渴则饮冷。恣食瓜果生冷。伤脾胃中阳。郁遏阳气。
以致暑不能外出。此因暑而自致之病。非暑伤也。盖冷物滞于中宫。阳气不得伸越。故胸腹闷痛。舌苔中白边红者。寒抑热邪也。中虚邪滞。则脉微弱。身大热者。暑也。寒郁暑邪。用六和汤和中消邪。加楂肉以化冷物之积。
暑挟湿 凡暑必挟湿。湿为重浊之邪。暑乃熏蒸之气。热处湿中。湿热相蒸。阻于气分。当治在手太阴。若治不中 。其邪无处发泄。则渐走营分。侵入血中。其症神昏谵语。舌色绛赤。
或咯痰带血。若上蒙清窍。则耳聋无闻。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则胸腹板闷。二便不利。即为湿温重症。
治当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银花、竹茹、枳实、通草、金汁之类。嗣用犀角、连翘、银花、鲜地、元参、川贝、知母、淡竹叶、绿豆皮之类。清营分以养胃阴。
邵评: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腾。则蒸而成暑。故暑必挟湿。郁蒸化热。先入上焦。肺卫。故治在手太阴肺经为先。治不合法。卫分之邪不解。则入于气分。气分暑邪不解。则渐入营分。营分不解。则入下焦血分。所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也。若邪入营不解。亦有逆传包络。神昏耳聋。机窍被蒙。而内闭外脱者。治宜清营达邪。芳香开闭为主。总之暑湿温热。先由上焦而递传中下焦。首在肺卫上焦。病属气分及营分。若传中下焦。则入血分。而灼耗阴精。则为重症。故温暑宗三焦立法主治。
暑挟痧 暑兼秽气。从口鼻吸入。亦头疼。恶寒。发热。或手足指冷。脉沉伏。饱闷呕恶。或腹痛泄泻。治宜清暑兼逐秽。如广藿梗、川郁金、紫苏、青蒿、浓朴、茯苓皮、滑石粉、连翘、草蔻、通草之类清之。有食加青皮、楂肉、枳实。
邵评:夏令暑天。热气湿浊。蒸成秽恶瘴毒。谓之痧秽。人中其邪。先从口鼻吸入。
适更受暑。留伏膜原。故有头疼寒热见症。邪阻气机。阳不宣运。则有肢冷脉伏呕泻痛闷见象矣。治宜辛香逐秽。轻淡清暑。使其暑秽两分。则邪解散而愈。如食滞中宫。加消食化滞之品。
有触暑秽。腹痛。误饮姜糖汤而成霍乱。吐泻不得。六脉俱伏。绞肠痛欲死者。此内闭也。外用放痧、提痧、刮痧、等法。内急以川郁金、石菖蒲、西黄(另冲)川连、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投之。以开闭逐秽。
邵评:姜与暑犯。糖与痧犯。误饮姜糖汤。则邪壅滞中宫。上下格拒。挥霍撩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脉伏不起。邪内闭而为绞肠痧症。急用针刺提刮之法。以开泄其血络机窍之气为外治。内服芳香辛散之剂。以开闭逐秽。而散邪通气也。如邪重不应。可服三物备急丸温开之法。
暑挟食 凡头痛背寒。发热自汗。脉左虚右滑。畏食胸闷者。伤暑兼伤食也。宜藿香、浓朴、青皮、香薷、神曲、楂肉、枳实、麦芽、紫苏、滑石之类。疏之清之。
邵评:此清暑热而消食滞之正法。
邪结下焦 暑湿合邪。郁结下焦气分。以致小腹硬满。大便不下。舌苔白兼微黄。
此下焦气分结邪。勿以伤寒液涸便秘治之。宜猪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叶、晚蚕砂、皂荚子之类。以解下焦气分之结。二便自通矣。
邵评:暑湿合邪。暑轻湿重。注于下焦。而结在气分。则少腹硬满。气不宣运。故大便不下。然小水亦未必流利。舌苔白而微兼黄色。湿多暑少之征也。湿阻气机。二便不利。与伤寒液涸便结者大异。治以渗湿开气之法。下焦郁结之邪开化。则二便通行而邪自化矣。
动暑 行人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为中 。 即暑也。其证头痛发躁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亦动。乃天热外伤元气。宜益气清暑为治。按仲景云。太阳中热。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汤加人参主之。夫元气为热邪所伤。以致大热大渴。汗出不已。故以人参益气。石膏清暑。乃至精至当之法。何后人以东垣清暑益气汤代之。吾恐暑邪正盛。升葛之升。
术之闭。宁不助邪增病耶。惟生脉散加石膏。可以代之。然形气壮实者。只服六一散亦解。东垣此汤。
乃治暑月湿热伤气。脾胃受病之缓症也。若以之治中暑。则谬矣。
静暑 静处高堂大厦之中。虽无暑气。然偶或冒暑应接。亦能中暑。如迎宾送客。观荷曝书之类。
偶触暑邪是也。更有斗室低楼。热气外逼。即静处室中。亦能吸受暑邪。俱当以正暑治之。
阴暑 按方书以大顺散治阴暑。非暑也。乃暑月所受之阴寒也。然大顺散药经炒熟。重用甘草。虽有杏仁下气。皆主甘温守中。并无散寒破结之能。即内伤生冷。
外受阴寒。亦非所宜。至若无病之人。避暑山房水阁。过于贪凉。感冒微风。以致寒热无汗。或头疼恶寒发热。是周身阳气为寒所遏也。当从伤寒治。轻轻温散可也。
苏薄、藿朴之类。如恣食瓜果。内伤生冷。以致腹痛吐泻。脉沉迟。手足厥冷者。此即太阴中寒也。理中加藿香、浓朴主之。
阳暑 此即动暑。见前。(以上合参治法汇叶案暑症全书)
暑风 暑月病患忽然手足搐挛者。暑风也。香薷饮加羌防。呕恶加藿香、陈皮、小便不利加二苓、泽泻、滑石。有痰加半夏。渴易栝蒌。泻不止加苍术。转筋加木瓜。
势重者手足挛搐。角弓反张。如中恶状。亦有先病热。服表药后。渐成风者。谵语狂呼浪走。气力百倍。亦暑气也。以寒凉攻劫之。兼解散化痰。
暑瘵 盛暑之月。火能烁金。不禁辛酒。脾火暴甚。劳热躁扰。火动心脾。令人咳嗽气喘。骤然吐血、衄血。头目不清。膈中烦扰不宁。即童稚老夫。间有此病。昧者以为劳瘵。不知火载血上。非真阴亏损而为虚劳者比也。宜清暑凉血。如荷叶汁、鲜生地、元参、知母、石膏、郁金、连翘、杏仁、象贝之类。
暑疡 凡痈疽毒疮。发热有时。晡热旦止。若夏月间。有患头面外项赤肿。或腿足 肿。长至数寸。不能步履。人皆疑为疮毒。但头痛内躁。昼夜发热不止。自与疮毒异。宜清暑解毒。如川连、石膏之类。暑毒一解。其肿自消。亦无脓血也。
暑疮 盛暑之时。有遍身发泡。如碗如杯。如李如桃。晶莹脆薄。中含臭水。此湿热之水。泛于肌表也。黄连香薷解毒汤之类。若口疳臭秽。凉膈散效。外用鲜莲花辨贴疮上。一周时平复。(以上四条出暑症全书)
卷四 瘟疫九传
湿症(合参)
张司农谓。暑邪之害甚于寒。因作暑症全书济世。窃以为湿邪之害。更有甚于暑者。盖盛暑之时必兼湿。而湿盛之时不兼暑。暑邪止从外入。而湿邪兼乎内外。暑邪为病。骤而易见。湿邪为病。缓而难知。凡处泽国水乡者。于湿症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湿。着于肌表者。或从雨雾中而得。或从地气潮湿中而得。或上受。或下受。或遍体均受。皆当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风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此外受湿邪之治也。如内生之湿。留于脏腑者。乃从饮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腻浓味。及嗜茶汤瓜果之类。皆致内湿。治法不外上开肺气。下通膀胱。中理脾阳为治。然阳体多成湿火。而阴体多患寒湿。又当察其体质阴阳为治。用药之法。当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甘酸腻浊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阴新法内。已陈湿邪之概。兹特参湿邪之兼症。而以表里三焦分治焉。若夫湿邪变幻之态。为病非一。当以杂症各门求之可也。
脾虚多中湿。一身尽痛为湿。有表有里。有湿热。有寒湿。有风湿。
湿痹 痹者。痹着不去也。论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
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发黄加茵陈。
风湿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又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头中寒湿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用香瓜蒂一味为末。吹鼻中。黄水立下则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