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


  必先清解宣散。以泄其邪。如一味寒凉。则郁遏邪热。恐其传里内陷。不可不慎。

  疫症有兼咽喉肿痛者。必辛散为主。不可骤用寒凉。反闭其邪。宜荆防败毒散。加桔梗、射干、马勃、牛蒡之类。

  邵评:咽喉亦属上焦。邪入肺中。先宜辛散。早用寒凉。防其逼邪内陷。最当谨慎。冬应寒而反温。

  感之多咽喉肿痛。寸关脉浮洪而数。舌燥唇干。宜甘桔汤。加牛蒡、薄荷、防风、射干、连翘、黄芩、银花、犀角水之类凉解之。以升阴消阳。

  邵评:冬时不正之气。人受之而即发者。为冬温。温邪入肺。则咽喉肿痛。温邪在上焦。则寸关脉洪数。阳邪伤阴。则唇舌干燥。法宜提透辛散。清解上焦邪热。

  夏应热而反凉。感之。邪伏于少阴之经。每多咽痛。或兼泄泻。舌润不渴。寸口脉沉而小。宜甘桔汤。加半夏、天虫、陈皮、桂枝、射干、防风、姜皮之类温散之。以助阳消阴。

  邵评:不正之气。乃夏令阴邪。人感其邪。伏于少阴肾中。阴火上升。则咽痛。寒湿之邪内入。则泄泻。阴邪伤阳。则舌润不渴。邪郁其阳。则脉沉小。宜清肾中阴火而透邪。以辛温药散之。

  大头天行 初起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大肿。目不能开。或咽喉不利。俗名大头伤寒是也。

  东垣谓阳明邪热太甚。挟少阳木火而生。阳明湿热甚为肿。少阳木火盛则痛。阳明之邪。首大肿。

  少阳之邪。肿于耳之前后也。治法不宜药峻。峻则药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其死尤速。

  当少与。时时呷之。方用酒制芩连、人中黄以解毒。荆防、薄荷以去风。连翘、天虫、桔梗、牛蒡以散结。头痛恶寒无汗。加二活以散寒。阳明引经。加升麻、犀角水。少阳引经。加柴胡、花粉、普济消毒饮妙。十余日表症仍在者。亦用荆防、薄荷微散之。

  邵评:风温时毒。中于头部清空之所。故名大头瘟。病因风火湿痰。邪热由表而入于少阳阳明二经。以阳明行身前而循首面。少阳行身侧。出于耳之前后。邪在最上。药宜轻清宣解上焦。若用重浊之味。则入中下。而过病所矣。但天行时毒。必以解毒为先。风温之邪。故必去风。邪结则肿痛。

  故当散结。寒郁于表。则无汗头痛而恶寒。当疏表散寒。此方治大头天行极妙。若日数虽多。尚有表症。仍宜表散。

  胃气虚者。于春夏初晴。感山谷蒸气。面肿发寒热者。先用平胃散。加羌活、荆防、桔梗、藿香之类以散之。次加芩连清热。盖山岚、瘴气、浊雾。皆湿热也。岭南人中之即死者。缘内多毒蛇所吐之气故耳。

  邵评:胃虚而邪入中焦。感瘴气湿热之邪。入于阳明。法宜运中祛瘴。以宣散中上二焦。

  岁荒普患者。不宜峻剂。宜扶正祛邪。调理脾胃为主。

  有已汗而热不解。身渍渍汗出。右关脉大无力。舌苔白嫩。四肢倦怠者。此中气素弱。汗后虚热也。补中益气汤主之。汗止身凉而愈。升柴须蜜炙。(以上参治法汇)

  邵评:忍饥而脾胃中虚。邪乘虚入。宜调中散邪。亦中焦病也。若汗出而余热不退。是虚热也。脉舌见症。俱是虚象。法宜扶正散邪。此正虚挟邪之治法。

  疫邪传里。毒攻肠胃。脐腹大痛。下利鲜血。或黑臭水。小便不利。身热大渴。六脉洪数。舌苔黄燥如刺。或红刺如杨梅状。当急治之。宜鲜生地二两。生大黄五钱。净银花五钱。黄连一钱。黄芩、丹皮、赤芍各钱半。生甘草五分。清之下之。

  邵评:此火毒热邪。直入肠胃而伤血络之正法。

  疫邪传里。目赤面红。六脉洪大。舌黄燥刺。此热毒传遍三焦。经络闭塞。荣卫不通。

  以致汗不得出。 不得透。大热烦渴不解。宜三黄石膏汤。去黄柏。加连翘、银花、牛蒡子。表里兼解之。俾汗 并透而解。妙在麻黄、石膏。

  邵评:疫邪自表入里。先在阳明气分。若上中下三焦表里俱有热邪。气血经络不通。表间抑遏。

  与汗均不外达。热伏于里而燔灼。必用此方解表清里。宣通上中下三焦热邪。汗出 透而愈。

  若遇天时亢旱。热疫流行。毒蕴三焦。目赤舌绛。 疹丹赤。汗出津津。阳明血热便闭。宜凉膈散。去芒硝。加鲜生地、牛蒡子、人中黄清之。

  邵评:天旱热毒而成疫。三焦均受。邪热入营。而阳明热实也。宜清膈间邪热。此条邪在中上二焦。热侵营分。而阳明热实。上条表里同治。此宗心营肺卫。分三焦治法。

  疫邪发于岁荒之后。凡流离饥民。无不一病即死者。由于劳役饥寒。脾胃早伤。虽感微邪。亦不禁也。故治此者。须调补脾胃为主。补中益气、六君子之类。微加表药治之。

  邵评:中虚受邪。正气不能胜邪。每多邪陷正脱。故必补正以托邪。正气充复。邪自外达耳。

  凡遇疫症。诊得右关脉虚大或软弱者。即中气虚也。当补以汗之。补中益气加羌活、紫苏。如诊得寸软尺迟者。此营卫两虚之症也。当以归 建中汤加防风汗之。

  邵评:此条营卫虚而受邪。

  凡治虚症。宜外邪轻可治。若外见重症。而脉虚细无神者死。

  邵评:正气大虚。不能胜邪。则死。

  凡治虚症。详于景岳瘟疫门汗、补、温、清、吐、下六法中。须阅之。(以上诸条系新法前三条实症后三条虚症)

  邵评:景岳论治虚症。最为详细。宜参考之。

  卷四 伤寒类症

  疫邪吸秽浊入手经宜逐秽解毒

  六气之外。另有一种疠气。乃天地秽恶之气。都从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

  非比伤寒六经。可汗可下也。嘉言先生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中焦如沤。疏而逐之。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并以解毒兼之。营卫既通。乘势追拔。勿使潜滋。此喻氏心法也。叶天士先生谓疫邪从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如喉哑喉痛口糜舌燥者。先入于肺也。渐至神昏舌绛者。邪由肺系干于心包络也。故初病喉痛舌燥。最怕窍闭神昏。先生立法。清解中必佐芳香。宣窍逐秽。如犀角、银花、菖蒲、郁金之类。兼服至宝丹。以有灵之物内通心窍。搜剔幽微。又谓吸入疫邪。三焦均受。由卫及营。久则血分渐瘀。邪与三焦相溷。愈热愈结。理宜咸苦大制之法。然恐性速。直走下焦。仍用轻扬理上。加金汁、银花露之类。此又先生法中之妙法也。

  邵评:邪由口鼻吸受。其气先入肺卫。次者递传心营。甚至逆传心包。从上焦而及中下二焦。

  当从心营肺卫。宗三焦立法。从手经施治。若自肺而入阳明胃中经腑者。可同伤寒用足经药施治。凡温热暑疫等症。皆当如是。所谓与伤寒治法始异而终同也。惟治疫之法。当厘清上中下三焦。用芳香逐秽解毒开泄之剂。是第一要旨。

  又评:凡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邪入心营肺卫。尚在上焦。至入于血分。则邪干下焦矣。故曰三焦相溷。若直走下焦。与包络中结邪不相干涉。故仍主轻扬清上。而佐以咸苦之味。两相兼顾。此疫邪入手经。与前列之症不同也。

  疫邪入上焦 如口糜、丹疹、喉哑、咽痛。舌苔红中间白。或白中兼红。此邪在肺与包络也。宜犀角、鲜生地、元参、连翘、石菖蒲、川郁金、牛蒡子、射干、银花、人中黄之类。

  邵评:此邪由肺卫而入心营。尚未传入包络。包络有邪。必神昏谵语。如下条之见象也。此是营卫交病。用泄卫透营两解之剂。

  疫邪入膻中 如见舌苔鲜红。神昏谵语。或发丹疹。或兼喉痛。疫邪逆传膻中也。

  非比伤寒客邪。无庸发散。亦非停滞里症。无庸消导。治当清血络以防内闭。大宜解毒逐秽。宣窍开闭。如犀角、连翘、元参、生地、银花、人中黄、川郁金、石菖蒲、西黄、琥珀之类。兼用至宝丹。

  邵评:此与伤寒表里之邪大相悬绝。治法大异。此清血络而开闭宣窍逐秽之法。治温热暑疫邪入包络之要旨。不独疫症然也。

  疫邪遍三焦 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入。分布三焦。久则血分渐瘀。其邪愈深。其热愈结。当以苦咸之制。仍是轻扬理上为治。加犀角水、银花露、白金汁、西瓜翠衣、栝蒌皮、黑元参之类。(以上参叶案)

  邵评:邪从上受。先肺卫。次心营。此邪在上焦。至入于血。则邪干下焦矣。故曰邪遍三焦。邪愈深入。则热结而不能外泄。用咸苦以清下焦血热。仍佐轻扬清上之剂。则三焦同治矣。此咸苦清血之味。余俱轻清上热。为治疫遍三焦之良法。

  卷四 伤寒类症

  吴又可法(摘要)

  凡瘟疫如见舌苔白如粉者。其邪已入膜原。汗之必不解。当用达原饮。以透膜原之邪。看兼何经。加入引经表药。如兼太阳加羌活。阳明加葛根。少阳加柴胡。如舌苔薄而不浓。脉不甚数者。感之轻也。可从汗解。如感之重者。舌苔必浓。脉必数。纵服药。邪必内陷。但看舌苔渐渐黄燥。此邪渐入于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若脉洪长而数。汗大出。此邪适离膜原。初入阳明。白虎证也。舌上纯黄燥刺。又兼里症。此邪已入胃腑。承气汤选用。

  邵评:邪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而入膜原。故舌苔白如敷粉。膜原者。脾与胃以膜相联。乃脾胃之半表半里。附近于胃。疫邪先入膜原。最易陷入于胃。如从表达。亦从三阳经外出。故加三阳引经药。

  疫症有两三日即离膜原者。有一旬半月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厌厌聂聂。至五六日。陡然势张者。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解者。有从自汗盗汗不解者。有无汗竟归于胃者。有胃气壅抑。必从下后而得战汗解者。有汗解未尽。越三四日复热者。有发黄因下而复热发者。有竟从发 而愈者。有里症急。虽得 。不愈者。

  疫毒甚者。日有三变。初起一二日。舌苔白如粉。早服达原饮一服。午后舌变黄色。

  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毒邪传里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躁稍减。傍晚复加烦躁大热。通舌变黑刺。鼻生烟煤。此毒邪最重。复合聚于胃。急用承气汤下之。至夜半热退。次早苔刺如失。此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盛变速。故用药不得不紧。设用缓药。必无救矣。每见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类也。

  邵评:下后稍缓。至夜复热。其势更甚。热而成实。灼伤肺胃津液。故舌黑刺而鼻烟煤。邪毒甚也。热实胃腑。故用承气急下之。使邪毒从下而解。若一日数变。用药亦一日行数日之法。盖病变极速。治法亦急。所谓急病急攻也。失治则液涸邪秘而死。

  疫病失下。自利纯臭水。昼夜十数行。口燥、唇干、舌裂。腹满硬痛。此热结旁流也。急以承气下之。以去宿垢。其利自止。若胃热失下。郁而为黄。热更不减。搏血为瘀。故经气不为热瘀郁。不致发黄。热邪不干血分。不致蓄血。若同受其邪。则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但蓄血一行。热随血走。黄随热泄。故治黄茵陈蒿汤。治蓄血桃仁承气汤。去桂枝、甘草。加丹皮、归尾、赤芍。

  邵评:胃中热郁不得泄越。则发黄。热甚血瘀。则蓄血。此邪热入于中下两焦所致。至辨发黄与蓄血。当察其小便。若小便不利。则热郁膀胱而发黄。若小便自利。则热瘀血分而蓄血。如此辨治。万无一失。治黄、渗湿清热而通下。治蓄血、消瘀清热而破血。

  卷四 瘟疫九传

  但表不里

  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表里之间而已。但表不里者。其证头疼身痛发热。而复凛凛。内无胸满等证。谷食如常。此邪传外。由肌表而出。或斑消。或汗解为顺。轻剂可愈。有汗出不彻。

  而热不退者。宜白虎汤。或斑出不透。而热不退者。宜举斑汤。有斑汗并行。而并不透。合用煎汤。

  卷四 瘟疫九传

  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闷。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吐之。若邪传里之中下二焦。则心腹胀满。不吐不呕。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热结下利。或大肠胶闭。

  并宜承气辈。有里而再里。或至于三。皆根据前法。

  邵评:吐下未净。复聚于中。故曰里而再里。至三里之症。少有也。

  卷四 瘟疫九传

  表而再表

  表而再表者。所发未尽。膜原尚有隐伏之邪。故三四日后。根据前发热。脉洪而数。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至于三表者。亦稀有也。

  邵评:瘟疫之邪。由膜原达表。或 或汗之表。表邪化而膜原尚有未尽之邪。复出于表。故曰表而再表。此与伤寒先表后里之治迥别。须使出表之邪。仍从 汗而解。至三表之症。实罕见焉。

  卷四 瘟疫九传

  表里分传

  表里分传。始则邪气伏于膜原。尚在半表半里。二证俱见。必先通其里。令里邪去。

  自能达表。或斑或汗。随其性而升泄之。病退而热未除者。膜原尚有未尽之邪也。

  宜三消饮调之。若分传至再至三。未之频见。照前同治。

  邵评:疫邪自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伏于膜原。为半表半里之界。邪在于此。或表里分传。

  表里二症同见者。治宜先通其里。里通则表达。与伤寒先表后里之法大异。从表解者。或 或汗两门。

  随症治之。膜原之邪。未能尽传。表里症并见者。用三消饮内外并解之。若分传再三之症。亦属稀少。治法同前。

  卷四 瘟疫九传

  再表再里

  有再表再里。或再表里分传者。医家不解。反责病患不善调养。以致反复。病家不解。反咎医师疏于救治。彼此归怨。胥失之矣。不知病势之当然。其气性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