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
手厥阴内闭 如温邪传于膻中。即干心包络。痰潮内闭。则神昏谵语。舌苔纯红起刺。此重症也。
急宜清心开闭。用犀角、连翘、川贝、天竺黄、川郁金、石菖蒲、净银花、钩藤钩、西黄之类主之。
邵评:膻中为心之宫城。邪入于此。干犯心包。热逼心中。挟痰浊互结。致神昏谵语。而邪陷内闭。内闭则外脱。正不胜邪之候也。宜清心化痰。开闭达邪之法。再加芳香宣窍之品。如紫雪、至宝丹之类尤妙。
以上三条。感而即发之温热。病邪由口鼻吸受。先入肺卫。由肺传入心营。甚至逆传入心包。自外入内。一层递深一层。三条当合参之。
温邪劫液 如发热不退。烁干胃中津液。以致口糜气秽。当用甘露饮、玉女煎之类。
邵评:热久阴伤。灼干胃液。不拘伏气温热。与受而即发之温热。俱有此候。口糜气秽。阴虚火旺也。二方滋阴液以清胃火为治。
热久烦渴少气。竹叶石膏汤效。兼脘中痞闷不饥。加半夏。
邵评:中虚胃热而作虚烦。用养正清胃除烦降火为治。
足厥阴液涸 若温邪误治。邪必深入厥阴。神昏音涩。舌绛裂纹。欲寐不寐。午间烦躁。形象畏冷。心中如焚。此正气久虚。阴液已涸。宜复脉汤加减。如生地、麦冬、炙草、白芍、阿胶、丹皮、梨汁之类。
邵评:温热误治。邪入极深。陷于肝经。肝属木而有火。木火内燔。阴液枯涸。液涸风动。故见症如此。故用滋阴以清肝火为治。
邪气血分 风温之邪。入于营分不解。以致舌赤音低。神呆潮热。脉数左甚。或发丹疹。此邪过营。已及血分也。夫心主血。邪干血分。渐成内闭。风药燥血。固宜大禁。
即苦寒直走肠胃。亦非温邪逆入膻中心主所宜。须犀角、元参、鲜生地、川郁金、菖蒲、丹皮、银花、西黄之类主之。
邵评:邪初入肺则在卫。不解。则入气分。气分不解。则传心营。营不解。则入下焦血分矣。邪在血分。入里极深。中焦俱病。阴液受戕。每多液涸内闭之候。宜救阴达邪清营凉血治之。至于膻中。是包络所居。在于上焦。用药宜清轻而忌重浊。
此种药味。治邪入心包之剂。若入血分。当用地黄、阿胶、复脉汤。方是血分治法。
气血两伤 若感温邪。治不中 。热毒内燔。必至气血两伤。如脉左数右大。烦渴口糜。舌赤唇焦。是也。宜玉女煎。
邵评:温邪误治。热入阳明。灼伤少阴阴液。此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病在中下二焦也。宜滋肾阴。以清胃火。
邪结上焦 温邪从口鼻吸入。则上焦先受。气血与热邪混处胶固。必致清窍不利。凡寒热后。颐颔肿胀。咽喉疼痛。牙关紧闭。脉左小右搏指者。皆邪结上焦所致也。当照疫症施治。宜连翘、牛蒡、射干、马勃、滑石、银花、赤芍、薄荷、夏枯草、人中黄之类选用。
邵评:温热疫毒。口鼻吸受。蕴结上焦。不得宣散。发为大头风毒、颐肿、咽痛等症。
此温邪兼风毒而成。治宜清热解毒之法。
胃中不和 若热退后。不饥不纳者。此胃气不和也。宜香豉、山栀、半夏、枳实、陈皮等和之。
邵评:热退而余邪不净。胃气不和。故不饥不纳。当清化余邪。以和胃气为治。
卷四 伤寒类症
瘟疫(合参)
按傩为古礼。疫之由来尚矣。奈何仲景伤寒。书非全璧。止言温病热病。并无片言及疫。是以后人无善治之法。惟近世喻嘉言、吴又可、张景岳辈。可谓论切治详。发前人所未发。但景岳宜于汗。又可宜于下。嘉言又宜于芳香逐秽。夫三子皆名家。何治法之悬绝若此。要知三子之治法皆当。顾其所治之疫。各有不同耳。景岳所论之疫。即六淫之邪。非时之气。其感同于伤寒。故每以伤寒并提。而以汗为主。欲尽汗法之妙。景岳书。精切无遗。又可所论之疫。是热淫之气。从口鼻吸入。伏于膜原。膜原为半表半里之界。其邪非汗所能达。故有不可强汗峻汗之戒。附胃最近。入里尤速。故有急下屡下之法。欲究疫邪传变之情。惟又可论最为详尽。然又可所论之疫。是四时之常疫。即俗名时气症也。若嘉言所论之疫。乃由于兵荒之后。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合天地不正之气。更兼春夏温热暑湿之邪交结互蒸。人在气交中。无隙可避。由是沿门阖境。传染无休。而为两间之大疫。其秽恶之气。都从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表非里。汗之不解。
下之仍留。故以芳香逐秽为主。而以解毒兼之。是三子之治。各合其宜。不得执此而议彼也。兹于是症。
亦参三法为治。而分为两途。盖汗与下。即同伤寒表里之治。而逐秽解毒一法。乃疫邪匿伏三焦。非表非里之治也。分列于左。治疫之大法得矣。
邵评:景岳所论疫症。是三时感冒。非其时而有其气。名为三时寒疫。邪由肌毒而入。故同伤寒治而先用汗法。若又可所论疫症。是湿温痧暑热邪。从口鼻吸受。伏于膜原。膜原者。脾与胃以膜相联。
为脾胃半表半里之界。邪伏于此。入胃最速。邪既在胃。故以下法为治。此是温热湿浊之邪袭入六经。而传阳明胃腑是四时之常疫。即湿温岚瘴时气之症。与毒疠天行瘟疫之病自是两种。截然不同。景岳所言。是即受温热。邪已入胃。故景岳主汗。而又可主下也。此二者可从足经。同伤寒论治。分为一途。至嘉言所论。是真瘟疫大病。乃天地不正之气。恶毒瘴疠。合病气口气。交结互蒸。人受其气。由口鼻吸入。
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最多闭结。故用芳香逐秽。解毒开化之法。此毒厉疫邪。与前二症各殊。不同伤寒治法。分逐秽解毒。合行一途。为两大法门也。瘟疫大病。别有一种厉毒之气。极易传染。故每病一家长幼相似。甚则沿门阖境。传染不休也。三子论治不同。
各有其症。当随症审察。合宜而用。不可拘执一说也。
长幼传染。众人一般。此疫气流行。俗名时气是也。乃天地秽恶之气。都从口鼻吸入。然有兼六淫者。
有不兼六淫者。有入足经而为表里者。有入手经而忌汗下者。当分途而治。其辨在舌。
邵评: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邪。此四时之常气也。大疫发时。或挟寒。或挟暑。所谓兼六淫也。总之。纯是疠疫为病。当分邪从肌表而受。则入足经。可用下汗法。邪由口鼻而受。则入手经。宜宗三焦立法。从心营肺卫施治。忌用汗下。
凡舌苔由白而黄。由黄而黑者。疫邪由表达里也。宜汗下法。
邵评:邪在表则舌白。入里则舌黄。入腑热深则舌黑。邪在足经。分表里而用汗下之法。
舌苔由白而变鲜红者。疫邪由卫及营。不入足经而入手经也。忌汗下。宜逐秽解毒。清泄营分。(新法)
邵评:邪在肺卫则舌白。入心营则舌红。传入心包。则鲜红起刺。邪在手经。宗心卫。辨明上中下三焦而施治。忌用足经汗下之法。
卷四 伤寒类症
疫邪兼六气入足经从表里汗下
初起头疼发热恶寒。舌苔白而薄者。邪在表也。败毒散散之。微汗而解。如未解。鼻干口渴。耳聋胁痛。舌苔白中带黄。此阳明少阳见症。须解肌法。柴葛、连翘、防风、薄荷、牛蒡、黄芩、木通之类。如再不解。须看有无 疹。或见心烦膈闷。足冷耳聋。身痛如束。或咳或呕。寸关沉伏。或躁动。便是发 之候。须提透之。以 尽为度。脉伏心烦。谓之欲 。烦止人静。肌肤中无隐隐之点。始为 尽。 已出而口干。脉洪滑者。宜化 解毒为主。当以 疹门参看。
邵评:邪入于里。则发 疹。疹出于肺。 发于胃。将发 疹。尚未外透。欲出不出之际。故见症如此。若 毒滞气。则脉沉伏。伏邪外出。则脉躁动。亦一定之脉理。已汗而热不解。气口脉弦滑。
饱闷恶心。必是胃中宿食为患。消导为主。如生楂肉、麦芽、枳实、连翘、青皮、莱菔子等凉疏之。若脉弦滑。潮热。谵语。脐腹胀痛。舌苔渐渐黄浓燥刺者。乃燥矢在肠胃中也。大柴、承气。看微甚下之。更衣舌润为愈。
邵评:食停胃中。未化糟粕。尚在胃之上脘。宜消化其食滞。切忌早用攻下。食滞已化。而成燥屎。
故用攻下。与前半条停食未化者。治法不同。大宜着眼。如表已解。尚身热脉浮。小便不利者。是热结膀胱也。五苓去术。合六一利之。
邵评:身热脉浮。其脉仍在太阳经。表解而小便不利。邪入太阳之府。而热结膀胱也。宜宣化膀胱热结而利水。如表已解。余热未净。其人如狂不甚。小腹坚痛。而小便自利者。乃血蓄膀胱也。桃仁承气加减。
邵评:上条热与水结。此条血蓄膀胱。如狂。而小腹硬痛。血蓄下焦之征。辨热结与蓄血。在小便之利与不利。热结膀胱。小便不利。血蓄膀胱。小便自利。用桃仁承气破其蓄血。正治也。
若无表里症。但热而泻。或寒热而泻者。此湿邪在于气分也。小柴合五苓主之。渴者去桂留芩。
不渴去芩留桂。疫邪必兼湿者。以当湿热司令之时也。(以上诸条同伤寒施治)
邵评:但热而泻。湿热在里。寒热而泻。里湿而表有微邪也。用小柴胡以和解其表里之寒热。以五苓渗其里湿。渴为有热。故去桂留芩。不渴为无热。故去芩留桂。至疫病每发于四五六七月。正在夏天湿热当权之令。故多挟湿。
疫疠热毒郁极。则发黄。二便俱秘。若投茵陈五苓。小水必不能利。须茵陈蒿汤。加黄柏。则小便利而黄退矣。
邵评:热郁发黄。二便俱秘。阳分实热发黄也。用茵陈五苓以利膀胱。无益也。当用茵陈蒿汤。以泻阳明之实热。二便通利。黄自退矣。
亦有发黄兼发 者。无非热毒郁结所致。宜犀角、连翘、赤芍、栀子、茵陈、黄柏、牛蒡、薄荷、银花之类主之。
瘟疫发于春夏之间。必热症为多。如初起即大热大渴。目赤唇焦。烦躁不宁。六脉洪滑。舌苔燥黄焦刺。急用三黄石膏汤。去黄柏。加连翘汗之。取汗在于速。一服无汗。即再进之。得汗热退为愈。若延至四五日。毒遍三焦。表里俱病。用三黄石膏汤。加连翘、银花。
表里兼解之。其妙在麻黄石膏二味。不可去一。此方通解三焦表里。治疫最妙。
邵评:疫必兼湿。故致发黄。热毒郁结。则黄而发 矣。用清热渗湿。宣透 毒为治。若外受瘟疫。
表里俱病。火热大盛之时。身虽大热。而无汗泄。此表气外郁。内热不得发泄。故目赤唇焦而烦渴。
表里热盛。则六脉洪滑。火盛灼津。则舌苔燥黄焦刺。此皆热郁不宣之象。此方清内火而宣散表热。表有汗出。则内之火热亦随汗而外泄矣。此表里热甚两清之法也。倘迁延不治。上中下三焦俱受毒邪。表里三焦均病。必用此大剂以两解之。
如见目赤唇焦。舌黄燥刺。大热烦渴。汗出津津。此阳明血热火盛。切忌风药升散。宜凉膈散加石膏。
邵评:见症里热极盛之候。与上条似同。上条无汗。是表郁内火。汗出津津。是邪入阳明而热盛。故用凉膈散。加石膏以解阳明。
大都疫疠初起。宜辛凉解散。次则和解解毒。必里症全具。脉实口燥。心下坚满。方可攻下。若胃中饮食未化。虽芩连、栝蒌。尚宜缓进。况硝黄乎。如用寒凉。食为寒凝结而不散。必变结胸。(以上诸条照温热施治)
邵评:初起邪在肺卫。故宜辛凉解散。若肺邪入阳明之府。则里症发现。脉实坚满。口燥。均是里实之症。故可攻下。倘饮食停滞。未化糟粕。早用寒凉。寒药与食互结。防成结胸。况攻下乎。必待其食化糟粕。结于肠中。方可用下耳。寒凉切忌早用。恐其凝结不化。
疫病当分天时寒暄燥湿。病者虚实劳逸。因事制宜。不可执泥。如久旱天时多燥。
热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剂。天久霪雨。湿令大行。脾土受伤。民多寒疫。或兼泻痢。宜渗湿和脾。忌用润剂。
邵评:天时寒湿。病多寒疫寒湿。天时暄燥。病多温疫湿热。须分别治之。盖天时旱燥。阳亢热盛。
故多热疫。热则宜清火而忌温燥。天久阴雨。寒湿流行。脾土受伤。故多寒疫寒湿。宜温燥而忌清润。二者治法大异。最当分辨。春当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感此非时之寒为寒疫。宜太无神术散。加羌活、紫苏、温散之。或藿香正气散加减亦可。从正伤寒治。此条寒疫。
邵评:应暖热而反寒凉。是非时不正之气。人受其气而病者。为时行寒疫。治以温散为主。忌用寒凉润药。
秋应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感此非时之暖为温疫。宜犀角、连翘、黄芩、薄荷、银花、牛蒡之类清解之。宜从温热症治。
邵评:应寒凉而反温热。是非时之温气。人受之而为冬温秋燥之症。即为瘟疫。治宜辛凉清解。大忌温燥。
疫症先从颐颔肿起者。阳明热邪也。肿于耳之前后者。少阳风热也。并宜辛凉散之。二活、荆防、连翘、黄芩、薄荷、元参、牛蒡、桔梗、犀角水汗之。阳明加升麻。少阳加柴胡、钩藤。解散后。加清火解毒之品。净银花、人中黄之类。
邵评:风火热毒之邪。故宜辛凉清散。风邪解而火毒未清。故宜清化火毒。此从表里法施治。
时毒从颐肿者。名鸬 瘟。耳下项与咽中肿胀。声不出者。名虾蟆瘟。皆风热不正之气干于上焦所致。治宜散邪清热。不可一味寒凉。
邵评:颐与耳下项咽中。俱是上焦部位。邪从口鼻吸受。先入肺胃。宗三焦立法。从手经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