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


  邵评:动气由于土虚不能制水。水气凝结而成。肾中虚气。逆乘土位也。若虚里穴。在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大虚之症。治当大补。盖由妄汗妄下。伤其正气。

  其人肾气本虚。素有动气在于上焦。因之而发。肾真不纳。治以补肾纳气为主。

  理中汤补脾土。去白术。嫌滞气也。加桂、苓。泄水以伐肾邪。然动气一症。是肾气亏乏。气少收纳。非肾中水邪上逆。与奔豚不同。宜补肾气。不宜伐肾邪。故用八味饮以补肾真。加五味子、胡桃。敛纳肾气为治。

  又评:奔豚与动气。其因各异。辨治极当。

  凡伤寒至发动气。必肾气大亏。水火并衰。其见证。六脉迟软。舌润不渴。脐腹冷如冰。暖炉昼夜不舍。饱则动缓。饥则动甚。于此可知其虚。非大剂八味多服不除。寒甚。加炮姜。若止少阴水亏。动气亦不甚。必有舌干口渴脉数可凭。宜都气饮。加胡桃肉以纳之。左归饮加减亦可。

  邵评:阴亏虚热见症。脉象与阳虚者。自是不同。都气饮、六味丸加五味子。以补阴纳气壮水之剂。此言伤寒之发动气者。

  杂症虚。亦发动气。宜照本病施治。如怯弱痢疾之类。

  邵评:杂症之有动气。总由脾肾两虚。参合其所患之本病。而辨别治之。

  卷三 伤寒变症

  战振栗(合参准绳金鉴)

  战。身抖耸动也。振、亦耸动。比战稍轻也。栗心内发抖也。振轻而战重。战外而栗内也。

  邵评:战者。身体抖摇不定。如交战之象。有形外见也。振则一身振摇。比战似轻。

  亦有形可见也。栗则无形外见。但心内凛凛。似痉抖。比战振轻。为邪重耳。

  战为正气胜。故正与邪争。争则股栗而战矣。振为正气衰。衰则不能争。故止于振耸耳。栗亦正衰邪胜。不能外战而内栗也。总之。战为正气胜。而栗为邪气胜。振为正气衰。而战为邪气衰也。三者皆邪正相交。故争也。

  邵评:正气未虚。而能胜邪。邪正交争则为战。战则邪从汗而解矣。振为正气虚弱。不能与邪相争。故不作战而但振摇耳。栗为正气虚弱。邪气正盛。正虚不能胜邪。故不能外战而内栗也。总之。正胜邪衰。则战而邪达。振则正气虚。而邪气亦不盛。故不作战。而但振摇。邪不能外解耳。栗为正衰邪旺。正不胜邪。邪气内扰。正不与邪争。但心内凛凛而发抖也。

  此症若生于三法之前。乃邪衰正复之兆。欲作战栗。汗出而解也。当静候其战汗。

  不可遽投汤药。若生于三法之后。则为气血两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不能主持也。当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主之。身摇不得眠。十味温胆汤倍人参。

  邵评:三法者。汗吐下也。三法之前。正气未伤。与邪争胜。邪不胜正。则周身发战。

  战则汗出。邪气从汗而外解也。发战之时。宜安舒静卧。不可扰乱投药。以阻其邪出之机。若汗吐下之后。正气已虚。不能送邪外出。营血衰耗。不能滋养筋脉。

  故但振振动摇。无以自主。而不能作战也。宜补气养营治之。

  卷三 伤寒变症

  筋惕肉(参准绳)

  此症皆因发汗太过。邪热未解。血气已伤。筋肉失养所致。宜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之类。

  邵评:惕、抽掣也。 、跳动也。筋惕肉 。因血液亏少。热邪内伏。筋肉无液滋养。热入阴中而燔灼。致筋抽而肉跳。乃虚候也。故治以大补气血之法。

  若未经过表。由其人素禀血少。邪热传于血脉之中。火性动惕而然。当作血虚火燥生风治。宜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生地、钩藤。(此条参西塘感症)

  邵评:未经表汗而筋抽肉跳。由其人素禀血虚。不待汗而阴液已伤。邪热入于阴分。阴亏火旺。血热生风。故见此症。治以清营化邪。滋液熄风之法。与上条之汗后纯虚不同。

  若伤寒未经过汗。六七日经脉动惕。其肉不 。潮热谵语。大便闭结。小便赤涩。以手按脐旁硬痛。此有燥矢也。加味大柴胡汤。

  邵评:此是实热。与上之虚症大异。当合参之。

  如伤寒十余日。曾三四次发汗过多。遂变肉 身振。筋脉动惕。此因汗多伤其气血。加味人参养荣汤主之。

  邵评:伤寒日久不解。正气已虚。又复发汗过多。阴血亦耗。气血两虚。筋肉失于滋养。而见 振动惕之症。宜大补气血为治。

  如汗后虚烦不得眠。筋惕肉 。此血虚兼火也。十味温胆汤。去五味。加柴、芍、川连。

  邵评:汗后虚烦。肝胆有火。阴亏挟痰。故见不眠惕 等症。宜用补气化痰两和胆胃之法。

  卷三 伤寒变症

  循衣摸床撮空

  三者皆大虚之候。乃精神耗散。不能主持也。当以独参汤、左归饮、大剂与之。每有获生者。(参西塘感症)

  邵评:循衣、摸床、撮空、三症。多相因而见。由于阴亏热盛。元神耗散。不能自主。虚则喜实之象。用独参以补元神。左归以壮肾水救之。

  阳明热极失治。致循衣摸床。微喘直视。脉弦者生。脉涩者死。此属阳明坏病。脉弦则超超而长。胃气尚存。故可下以承气。然亦危极矣。要知生者未必尽生。而脉涩断无不死。下亦死。不下亦死也。(述古)

  邵评:阳明热极。邪实于中。阴气几将涸竭。而见循衣摸床微喘直视之症。元神亦耗散无主矣。故必诊其脉。如见弦象。尚有胃气。用承气下其实热。以存一线之阴气。希冀生机。若脉涩者。阴竭血耗。必死无疑。

  太阳火劫取汗。阳盛伤阴。而致循衣摸床。阴若未竭。则小便利。可生。阴若已竭。则小便不利。多死。(参金鉴)

  邵评:火劫阴伤。阳热盛极。神被火迫而不守。致循衣摸床。以小便之利不利。验其阴气之存亡。阴存则生。阴竭则死。

  卷三 伤寒变症

  不便不食不便能食

  伤寒有不便而不食者。必须滋养胃阴。胃阴充溢。自然邪去便通。而思食矣。如养未足。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

  邵评:不便不食。胃液亏而有邪滞也。阴亏故不便。胃有邪滞也。阴亏故不食。胃有邪故不食。治须滋养胃阴。阴液恢复。则邪自退矣。

  伤寒有不便而能食者。致新推陈。仓廪滋益。自能通利。不便无忧也。(二条出西塘感症)

  邵评:不便能食。阴亏而胃无邪滞也。液亏则不便。胃无邪故能食。一味滋阴养液。阴液充足。大便自通。

  卷三 伤寒变症

  百合狐惑阳毒阴毒

  按百合狐惑阴阳毒四症。其病脉证治。并详于金匮要略三卷内。百合症。仲景论之最详。治法亦备。贞尝留心于此。而遇斯症甚罕。故不敢述。狐惑。虫病也。状似伤寒。或伤寒后变症。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面目乍白乍赤乍黑。默默欲眠。恶闻食气。蚀其喉则声嗄。甘草泻心汤。蚀其肛则咽干。苦参汤洗之。或雄黄熏之。又狐惑。即近时之疳症也。牙疳即惑。下疳即狐。说详金鉴。

  邵评:金匮注曰。看其上唇内有疮如粟。唾血。心内懊 痛。此虫在上。食其五脏。

  下唇内生疮者。其人不寤。此虫食下部是也。

  阴阳毒。考诸金匮。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邵评:毒者。邪蕴不解也。阴阳非指脏腑气血。以面赤。喉痛。吐脓血。其邪着而在表者。谓之阳。言此邪适中人之阳。而非极热之谓也。面目青。身疼咽痛。不吐脓血。其邪隐而在表之里者。谓之阴。言此邪适中人之阴。而非极寒之谓也。故俱用辛温升散以发其邪。甘润咸以安其阴。阴毒去雄黄蜀椒二物者。恐阴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五日邪气尚浅。发之犹易。故可治。七日邪气已深。发之则难。故不可治。

  按仲景所称阴阳毒。乃感其异气。入阳经为阳毒。入阴经为阴毒。故于阳毒。用蜀椒雄黄之温且猛者。以驱阳经之邪。而于阴毒。反去蜀椒雄黄。止用鳖甲、当归、升麻、甘草等。入阴以散邪。不取其温烈也。若后人所述阴毒阳毒。乃是极热极寒之证。自应以极热极寒方药为治。不得执定仲景之方。

  邵评:二症俱咽喉痛。以此症邪从口鼻而下入咽喉。故痛。甚至有心腹绞痛。大满大胀。通身脉络。青紫暴出。手足指甲。色如靛叶。口噤牙闭。心中烦闷而乱。死在旦夕。不必问其阴阳。但刺尺泽、委中二穴。及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如症轻者。用刮痧法。随服紫金锭。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

  卷四

  伤寒类症

  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盖六气为病。皆能发热。故善治伤寒者。必能穷究六淫之气。凡温热暑湿疫疠之类伤寒者。无不一一辨晰明白。而施治各当。要知能治类症。即是能治伤寒。以类症实居伤寒之八九也。今将类症治法列于后。庶几温热暑湿之症。不致混入伤寒正病之治。其于伤寒。思过半矣。

  邵评:伤寒症。邪从肌表而入。先表后里。从六经辨症。用足经药辛温表散。温热暑疫。邪由口鼻吸受。宗三焦认症。从手经用药。忌用足经辛温药。如此。温暑与伤寒。方不相混。

  卷四 伤寒类症

  风温(参叶案)

  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阳气熏灼。先伤上焦。其为病也。

  身热汗出。头胀咳嗽。喉痛声浊。治宜辛凉轻剂解之。大忌辛温汗散。古人治风温。

  有葳蕤汤、知母葛根汤。内有麻黄、羌活等药。皆不可用。

  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分。右寸脉独大。肺气不舒。身痛胸闷。头胀咳嗽。发热口渴。

  或发痧疹。主治在太阴气分。栀豉、桑杏、蒌皮、牛蒡、连翘、薄荷、枯芩、桔梗、桑叶之类。

  清之解之。痰嗽加贝母。声浊不扬加兜铃。火盛脉洪加石膏。咽痛加射干。饱闷加川郁金、枳壳。干咳喉燥。加花粉、蔗浆、梨汁。咽喉锁痛。加莱菔汁。

  邵评:温邪由肺而入于胃。热伤肺胃之津。病在上中二焦。故用大清肺胃热邪。

  生津润燥为主。治上中二焦之良法。

  如发热口糜气秽者。此温邪劫伤肺胃之津也。宜生地、石膏、知母、麦冬、花粉、钗斛、梨皮之类主之。

  如肺胀喘急。胸痛气秽者。此温邪伤肺。欲酿内痈也。急用活水芦根、桃仁、苡仁、栝蒌皮、冬瓜子、空沙参、黑元参、连翘之类清之。

  邵评:热邪蕴于肺。郁结不宣。气痰滞血瘀。欲酿肺痈。故见胸疼喘急。痰气秽臭之症。用千金苇茎汤。宣肺痹而行血降气。加味以清化肺热为治。

  此手太阴轻症也。若手少阴厥阴二经。当于温热症内合参之。

  邵评:以上邪初在肺。其势尚轻。若肺邪不解。传入心营及心包络经。则入里而病重矣。后温热症内所列各条。治法相通。当合参之。

  卷四 伤寒类症

  温热

  (春温冬温热病同治参叶案)

  烦劳多欲之人。阴精久耗。适遇冬月非时之暖。感而即病者。冬温也。春时木火司令。天道温暖。新邪引动。温从内发者。春温也。夏令炎热。感之即病。壮热烦渴。

  而不恶寒者。热病也。大抵温热之症。阴精内耗。强阳无制。新邪一触。则燎原之势。直从里发。故初起即见壮热烦渴。口干舌燥等症。而主治以存津液为要旨。

  凡遇伤寒过经不解。或发汗不彻。反致昏剧者。皆温热误治之证也。前阳明少阳条内。已见大意。而兹专以手三阴立言。治宜互参。

  邵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阴亏是温病之原。故治温热病。以保阴存津为首务。

  若春温夏热二症。亦俱有之。冬月受邪。伏藏不发。至春时天暖。外感时邪。引动伏邪而发病者。名为伏气春温。若其人内无伏邪。春天感受温邪而即病者。此即发之春温也。夏令受热而即病者。此即发之热病也。内有伏邪。春令不发。至夏至后壮热而病者。此伏气所发之热病也。如此辨症。方可明晰。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热。温病发出之途自少阳。热病发出之病由阳明。温病主以黄芩汤。热病主以白虎汤。至于伤寒延久。邪已化热。与温热治法相通。所谓伤寒与温热。始异而终同也。

  又评:伏气所发之温热病。与感而即发之温热病。见症稍异。伏气之病。其邪从里而达于外。表上无邪。故初起即热。无一毫恶寒之象。即发之温病。邪由肺受。肺主皮毛。故初起微寒。继即纯热不已。

  如此辨认。庶无错误。

  手太阴气分 凡温邪入肺。症见头疼。恶寒发热。口燥舌干。脉数。胸满气喘。治宜辛凉轻剂。栀豉、橘红、桑杏、连翘、薄荷、枳桔、黄芩之类。嗽加前胡、苏子、象贝、羚羊角之类。

  邵评:此受而即发之温热病。首先入肺。肺主皮毛而在表。故见表症。宜辛凉轻清。以宣泄上焦肺卫之邪。

  手少阴营分 温邪吸入。由卫及营者。其舌先白后绛也。或竟入营分。则舌必绛赤。或红中兼微白。夜烦不寐。神呆谵语。宜犀角尖、鲜生地、淡竹叶、麦冬、连翘、石菖蒲、川斛、丹皮之类。兼痰者。加川贝母、天竺黄之类。

  邵评:此承上条由卫而入营。亦受而即病之温症也。白苔邪在肺卫。绛苔邪入心营。自卫入营。故舌先白后绛。绛。深红色也。红中兼微白。气分之邪未尽也。若热扰心营。则神蒙不能自主。上条邪在肺卫。其病尚浅。此条由卫及营。邪气自外入内。其病较深。下条温邪传入心包络中。痰潮内闭。其病尤深。此皆受而即病之温热症。宗心营肺卫主治。故以宣营清热达邪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