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丹溪手镜
丹溪手镜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利,在表也,以葛根汤发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利,在半表半里也,以黄芩汤和之,呕加半夏。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利,邪入府也,以承气下之。
有热利者,不应下而下,表邪乘虚入里,内虚协热遂自利。又下利欲饮水者,热也。发热复重,泄色黄赤者,热也。大热内结,注泄不止,治宜寒疗,结伏虽除,以寒下之,又热则分利之。
有寒利者,自利不渴属太阴,以藏寒故也。又小便色白,少阴病形悉俱,寒也。又恶寒脉微,自利清谷,寒也。并宜理中温之。又大寒凝内,久痢溏泄,绵历岁年,宜热下之。
有湿毒利,脓血,宜地榆散。
有结积利者。
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干燥,必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脉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谵语,或作复年月,宜攻之、逐之。
治下利,虽有表证不可发汗,为邪内攻,走津液而胃虚,表之必胀满。
卷之上 自利(五十八)
不治证
下利身凉脉小为顺。身热脉大为逆。下利脉反实者死。
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直视谵语下利者死。
手足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还者死。
少阴证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以上皆邪拥盛,正气下脱而死者也。
曰六腑气厥于外,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下利不禁。
又下利右关脉弦者死,是胃虚不胜也,治以理中辈,得胃脉缓者生。
又伤寒六七日,脉迟下利而热,当与黄芩汤彻其热。
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死。能食者是热,热未去也,此脾经邪热未去,而胃气去矣。
卷之上
筋惕(五十九)
筋惕 跳也,肉 动也。
由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大虚,筋肉失养。
太阳病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青龙,服之则筋跳肉动。
又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真武主之。动气在左右不可汗,汗则头眩身动,治宜温经益阳。
有吐下后发汗,表里俱虚,此又甚也。
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筋脉动惕,久而成痿,此逆甚也。
又太阳病发汗复下之,肤动胸烦,面青黄者,难治。此阳气太虚也。若面黄手足温者,易治,此阳气复也。
卷之上
热入血室(六十)
热入血室 血室乃经脉留止之处,血海也,冲脉也。
男子 由阳明内热,方得而入,感则下血谵语。
妇人 由太阳经便得,而入则有月水适来适断为异。
中风发热,经水适来,热除脉迟,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此乃邪留于胸胁不去,当刺期门。
中风七八日,经水适断,寒热有时如疟,此乃血不行也,小柴胡散之。
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以血自下无留,邪热随血散,必自愈也。
卷之上
发黄(六十一)
发黄 由湿热相交也,主在脾经。
有热盛而黄者 身黄色如橘子,甚者染衣如柏。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必发黄。
又头汗,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也,茵陈汤、五苓散。
又有内热已盛,被火者,亦发黄也。
邪风被火热,两阳相熏灼,其身黄也。
伤寒身黄发热者,此外热也,宜栀子柏皮汤以散之。
有湿黄者 身如熏黄,虽黄而色暗不明也。
伤寒发汗后,身目为黄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有蓄血下焦,身黄者 脉沉结,小腹硬,而小便自利,如狂,宜抵当汤下之。
卷之上 发黄(六十一)
不治证
寸口无脉,鼻气出冷者死。
体如烟熏,直视摇头,为心绝也死。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为脾绝也死。
卷之上
狂(六十二)
狂 谓少卧不饥而自高贤也,自辨智也。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由邪热至极也,宜大下之。
又有热在下焦膀胱,如狂而未至于狂,但卧起不安耳。
又狂见蓄血,下焦蓄血亦狂也。
卷之上 狂(六十二)
不治证
狂言目反直视,肾绝也,死。
汗出复热,狂言,不食,为失志,死。
卷之上
霍乱(六十三)
霍乱,谓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下利,邪在中焦,胃气不治,为邪所伤,阴阳乖鬲,遂上吐而下利。若呕吐而利,谓之吐利;躁扰烦乱,谓之霍乱。
伤寒吐利者,邪气所伤也。霍乱吐利者,饮食所伤也。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者,加之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理中加减。脐上动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辛散也;悸者,加茯苓,以导其气也;寒加干姜温也;腹痛加参以补之;腹满者,此胃虚气壅也,去术甘人人满也,加附辛以散壅;吐利止而身痛者,宜桂枝汤,以和之;吐利寒热,手足冷与下利清谷,脉微,四逆汤主之。
卷之上 霍乱(六十三)
不治证
干霍乱者死。乃躁扰不安,喘胀不得吐下者也。
卷之上
蓄血(六十四)
蓄血谓血结下焦不行也。
由太阳随经瘀血在里,血为热所搏。
太阳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下,结胸,其人如狂,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蓄血也,抵当主之。小便不利,非血蓄也,是津液内结也。
又阳明病,其人喜忘,屎虽硬,其色必黑,亦蓄血也。喜忘者,瘀血也,此又甚也,轻则桃仁承气,重则抵当丸下之。
又如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浮则伤气,下后脉浮是荣间热去而卫间热在矣;数则伤血,下后脉数是卫间热去而荣间热在矣。合热则消谷善饥,邪热不杀谷也。至六七日不大便者,瘀血也,抵当汤主之。
凡看伤寒,先观两目,次看口舌,又次以手自心下至小腹按之,如觉有满硬者,审之问之,而治之。
卷之上
劳复(六十五)
劳复谓瘥后血气未平,余热未尽,劳动其热,热还经络复作也。
脉当浮数而硬,若余热未除再热者,则非劳复也。
治法非比伤寒次第,可速下之。曰大热瘥后劳复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加大黄。又曰,劳力而耳热者,宜柴胡鳖甲散平解之。
过食而热者,宜消之。
又曰,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主之。脉浮汗之。沉实下之。
又麦门冬汤治劳复。竹叶石膏汤治食复。
卷之上
易(六十六)
(即阴阳易也,以大病瘥后,男女相易而复作也)易 谓男女相易则为阴阳易,不易自病谓之女劳复,以其内损真气,外动邪热,真虚邪盛,不可治矣。
其证身体重少气(乃损真气也),小腹里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气极也),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乃所易之毒瓦斯上蒸也)。
舌卷卵缩(附)舌卷卵缩,谓肝热也。
卷之上
目瞪(六十七)
目瞪,伤寒目瞪口噤,不省人事,此中风 ,宜开关吐痰,痰退眼开,观证治之。
伤寒过经,疾退无热,人困不语,脉和目瞪,下虚戴阳故也。
阳毒不解,热伏太阳,故使目瞪,六脉弦劲,渐作鱼口,气粗者死。
卷之上
发斑(六十八)
发斑,热炽也。
舌焦黑,面赤,阳毒也。治宜阳毒升麻汤、白虎加参汤。
冬月大暖,至春发斑,阳脉浮数,阴脉实大,温毒也,治宜承气黄连汤。
卷之上
狐惑(六十九)
狐惑,舌上白,唇青,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因失汁致之。
卷之上
蛔厥(七十)
蛔厥,藏寒也,治宜乌梅丸、理中丸。
卷之上
两感(七十一)
两感,一日双传,脉沉而大;二日沉长;三日沉弦,在里证宜四逆汤,表证桂枝汤也。
卷之上
咽痛(七十二)
咽痛,有少阴有热,宜黄连龙骨汤。有少阴无热宜四逆散。有口疮宜蜜渍连汁。
卷之上
身痛(七十三)
身痛,有阳,宜麻黄桂枝。有阴,宜真武。有湿,宜术附五苓也。
卷之上
小便不利数(七十四)
小便不利数,热宜五苓承气,湿宜姜附,寒热宜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数宜干姜甘草芍药汤、承气类也。
卷之上
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伤食 右寸脉紧盛,痞满,又口无味液不纳谷,息匀。
痰证 呕逆头痛,脉浮而滑,痞满。
虚烦 不恶寒,不头痛,身疼。
香港脚 但疾起于脚。
卷之上 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表里附
无表里,至十三日后,大柴胡主之。脉数,不大便,瘀血也,抵当主之;过经不解,承气主之。
表里双见脉浮大表也,又烦渴小便赤,心下痞,治宜大柴胡、桂枝汤、五苓散。
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治宜栀子豉汤。
脉(迟弦)细,里也,又有里证,治宜小建中、小柴胡。
误下表未解,下之协热利不止,宜桂枝人参汤。腹痛喘渴,见各门下。
祖按:伤寒第九至此条款,俱系伤寒变症,后有言及伤寒者,乃论杂症中参及之耳。凡治病辩得伤寒明透,则杂症皎然矣。盖伤寒专言足六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杂症则兼及手六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此之谓十二经配脏腑也,故分言之,以便览者。
卷之中
伤寒方论(一)
李论太阳证,脉浮紧无汗,名伤寒,宜麻黄汤。脉浮缓自汗,名伤风,宜桂枝汤。
阳明证,不恶风寒,自汗,脉长,宜白虎汤,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气汤。
少阳证,脉弦,宜柴胡汤。
太阴证同前脉沉细,宜四逆,浮宜桂枝汤。
少阴证,脉沉实,宜大承气,脉细沉迟宜四逆汤。身凉脉沉细而虚,宜泻心汤。身热而烦躁,二便自利,脉浮洪无力,按之全无,宜附子泻心汤。吐泻不渴,脉微弱,宜理中汤。渴而脉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脉沉发热当汗,宜麻黄细辛附子汤。下利青色口燥,宜下。不渴,温之。
厥阴证,脉俱微沉实,按之有力,宜下。无力,宜温。
刘论表证宜麻黄汤发之。内证之外者,麻黄细辛附子汤渍形以为汗,里证根据方加大黄下之。
肾外证,脉浮,前方加姜附。内证泄利,后方加同。
肝外证,面青,脉弦,前方加羌活、防风。内证便秘淋溲,沉弦后方加同。
心外证,面赤,脉浮洪,前方加石膏、黄芩。内证烦心心痛而哕,脉沉,后方加同。
肺外证,面白,嚏悲,脉浮而涩,前方加桂姜。内证喘咳,脉沉,后方加同。
脾外证,面黄,善噫,脉浮缓,前方加白术、防己。内证腹满,脉沉,后方加同。
羌活汤 治一切伤寒及两感。出刘。
羌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地黄 黄芩(各一两) 白术(二两) 细辛(二钱五分)如身热加石膏四钱,腹满加芍药三钱,寒热加柴胡一两、半夏五钱,心下痞加枳实一钱,里证加大黄三钱,邪尽止之。
大羌活汤 治同上方。出李。
防风 羌活 川芎 甘草 黄芩 细辛 独活 苍术 防己 白术 黄连(各一钱) 知母地黄(各三钱) 白芷(阳明加之)双解散 混治。出刘张。
春夏不服麻黄 秋冬不服桂枝夏不服青龙 冬不服白虎桂枝汤 解肌和卫也,治太阳中风自汗浮桂枝(君也,风淫于内,平以辛) 芍药 甘草(臣也,酸收甘缓) 姜枣(使也,辛散甘缓) 各三钱此方,西北可常行之,惟江淮间冬春可行之。自春末夏至前用,加黄芩,谓之阳旦汤,夏至后,加芩二钱半、知母半两、石膏一两。若病患素虚寒,不必加减。
加芍药一两,治腹痛下后脉浮。
加大黄,治大实腹痛。
加附子一枚,治风湿身疼,又治汗漏不止。
加干姜治已汗、已下,又寒热往来。
加栝蒌、葛根,治有汗柔 。
加麻黄二钱、杏仁十二枚,治寒热往来,名桂麻各半汤。
加麻黄二分、石膏三钱,治寒热往来,脉微弱,不可汗,名桂枝三越婢一汤。
加浓朴、杏仁,治喘恶风无汗,表也。
去芍药,治下后,脉促胸满。
麻黄汤 治寒邪。
麻黄(君也,三钱散寒) 桂枝(臣也,二钱解肌) 甘草(佐也,一钱,寒伤荣,荣主肝,肝苦急,以甘缓之) 杏仁(使也,利气,二十个)加知母(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治夏至前后无汗热病。
加杏仁五十枚、麻黄半两、甘草二钱、石膏八钱半,治喘。
加麻黄、薏苡二钱、甘草一钱、杏仁十枚,治风湿相搏身疼。
加麻黄细辛二钱、附子十枚,治少阳证脉沉。
加芍药、葛根、姜枣,治刚 无汗,名葛根麻黄汤。
解肌汤 治春温,又治疫。
葛根(二钱) 麻黄(三钱) 桂枝 甘草(一钱) 芍药 黄芩(二钱) 枣同煎。
升麻葛根汤 治春冬时行。
升麻 葛根 甘草 芍药(各等分)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利 葛根(一两)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二钱)汤,治喘汗出里也。又治误下协热利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