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镜


  有邪气在表而烦躁者。太阳中风,脉浮紧,不汗烦躁,大青龙主之。曰当汗不汗,其人烦躁。

  有邪气在里而烦躁者。大便六七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此燥屎也,可下。有火劫而烦躁。太阳病,以火熏之,大热入胃。

  有伤寒乍解,胃气尚弱,强食过多,因而烦闷,胃脉浮洪,宜损谷。

  有因虚而烦躁。阳微发汗,躁不得眠。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姜附汤主之。发汗若下之烦躁,病仍不去者,茯苓四逆主之。

  汗吐下,脏腑俱虚,余热相协,因虚而烦,以身不疼、脉不紧不数,宜补其虚。

  有阴盛而烦躁。少阴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茱萸汤主之。

  卷之上 烦躁(三十五)

  不治证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少阴恶寒而蜷,四逆脉不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六七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卷之上

  懊(三十六)

  谓郁闷不舒畅也,无奈也,比之烦闷而甚。

  由下后,表邪未解,阳邪内陷,结伏于心胸之间,邪热郁于胸中,宜栀子豉汤吐之。

  或发汗吐下后,及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饥不饮食,头汗,邪热结于胸中,宜承气茵陈下之。

  阳明下之,胃中有燥屎,及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懊 ,必发黄。

  卷之上

  不得眠卧(三十七)

  眠者,常睡熟也。不得眠者,虽睡不熟,且安静不烦也。卧者,欲睡着而复醒也。不得卧者,欲安卧而烦闷不能安也。二者皆由汗吐下而生。胃虚则不得眠。心虚则不得卧。汗吐下后不得眠,枝豉主之。日烦夜静,姜附主之。

  不眠。少阴病,心烦不得眠,宜黄连阿胶汤。大热错语不眠,宜黄连解毒汤。下利而渴不眠,宜猪苓汤利其水。吐下后,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导其热。

  下后不眠同前。

  不卧。身热目疼,不卧有汗,宜桂枝柴胡汤;无汗,宜麻黄加白虎。误服青龙,汗多亡阳,先与防风白术牡蛎散,收其汗,次用小建中,养其心血。风温误汗不卧者死。热病余热入心包络,不卧,宜知母麻黄汤小汗之,次用小柴胡乌梅栀子汤,散心经之热,差后阴未复不卧,宜栀子乌梅汤。

  卷之上

  喜眠(三十八)

  一忽又一忽,终日睡着沉沉不醒,惟狐惑二证有之,乃因下利后,内热乘虚生虫,杀人甚急,宜桃仁汤,黄连犀角汤。

  终日终夜常眠不寤,惟少阴下后,心肾虚寒,宜四逆温之。

  有欲幽静而但不能眠熟,惟百合、风温二症有之。百合因汗下后,内外俱虚,气无以守,心神不宁,汗后成者,百合知母汤;下后成者,滑石代赭汤。吐后成者,鸡子汤。不曾汗吐下,自成者,百合地黄汤。

  卷之上

  舌上胎(三十九)

  热也,津液结搏为膜在舌上。

  白滑者,邪气初传入里,客于胸中,栀子豉汤主之。

  又阳明误下,白胎者,同治。

  半表半里者,小柴胡汤主之。

  不滑而涩,是结热在里,表里俱热,口大干,舌上干燥,白虎汤加参主之。

  黄者热邪入里,可下之。

  黑者热极也死。

  卷之上 舌上胎(三十九)

  不治证

  藏结白胎滑者死,其候如结胸,饮食如故,时时下利。

  卷之上

  衄(四十)

  热在表也,是经络热盛,阳气拥,重迫血妄行,衄乃自解,忌汗。

  卷之上 衄(四十)

  不治证

  衄,头汗出,身无汗,死。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发衄家汗,则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得 ,不得眠。

  少阴病,但厥无汗,强汗之,因致衄者,难治,名曰下厥上竭。

  卷之上

  哕(四十一)

  KT 者,但胸喉间气塞不得下通然,而无声也。

  哕者,吃吃然有声也。二者皆胃受疾也,趺阳浮为KT ,滑为哕。KT 者,胃虚水寒相搏,宜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哕者,因大吐大下,胃虚之极也,此妄下之过,多不治。

  又有热气拥,郁气不得通而成轻者,有和解之证,重者有攻下之候,非比大下后。

  卷之上 哕(四十一)

  不治证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阴阳俱虚竭,身体枯烦头汗至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不便,谵语至哕者死。

  又不屎腹满加哕者死。

  卷之上

  咳(四十二)

  咳,嗽也,肺主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如痒,习习如梗,治宜发散。小便利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四肢厥冷,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复坚为逆。

  肺寒而咳者,皮毛之寒内合饮食之寒,则为咳嗽。

  停饮而咳者,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主之,此为水饮与表寒相合也。

  又有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痛,自利,此为有水气,其咳者,真武主之,此为水饮与里寒相合也。表传里而咳者。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主之,此为阴邪动肺而咳也。

  少阳证,其人或咳者,小柴胡去参加干姜五味子,此为阳邪动肺而咳也。

  卷之上 咳(四十二)

  不治证

  脉散者死,是心火刑于肺金也。

  卷之上

  喘(四十三)

  喘,肺主也。谓气逆而上行,息数、气急、张口、抬肩、摇身、滚肚。

  有邪气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坚。

  太阳恶风无汗而喘,桂枝加浓杏汤主之。

  喘而汗出者,邪气在里也,且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

  汗出而喘者,邪气在表也,邪气外盛,拥遏诸气不利而喘,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以发之。

  有里证而喘者,心腹坚满短气,有潮热,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有水气而喘者,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小青龙去麻黄加杏子主之。

  又水停心下则胸膈满而喘,宜利其小便。

  卷之上 喘(四十三)

  不治证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

  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肺绝也,死。

  因药下之,泻止而喘者,气已脱也,死。

  喘而噫者死。

  喘而四逆者死。

  喘而鱼口者死。

  喘而口闭面里者死。

  卷之上

  吐呕(四十四)

  吐,物出也,胃中虚冷。吐血有热毒,宜犀角地黄汤;有虚寒,宜理中汤。

  呕,有声也。干呕有寒,宜姜附;有热,宜五苓;有水气,宜小青龙也。

  有热呕者,呕而发热,少阳证具及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宜大柴胡。

  有寒呕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宜温之,呕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

  有停饮呕者,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有胃脘有脓而呕者,不须治,脓尽自安。

  表邪传里必致呕也,阴不受邪而不呕也。呕家用半夏以去其水,用生姜以散其逆气。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谓邪气未收敛也。

  卷之上 吐呕(四十四)

  不治证

  呕而脉弱,小便微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此虚寒之甚也。

  卷之上

  悸(四十五)

  悸,心忪也,惕然动而不安矣。

  有停饮者,饮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恶水,心不安也。凡治悸者,必先治饮,以水停心下,散而无所不至。浸于肺则喘咳,浸于胃则哕噎,溢于皮肤则肿,渍于肠间则利下,可以茯苓甘草汤治之。

  有气虚者,由阳明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宜炙甘草汤补之。

  又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小建中主之。

  少阴病四逆或悸,四逆加桂五分主之。

  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又甚于气虚者也。

  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必心下悸。

  又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

  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又少阳不可汗,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治法宜镇固之或化散之,皆须定其气浮也。

  卷之上

  渴(四十六)

  渴,热也,在里也。

  渴小,热小,宜五苓散;渴大,热深,宜白虎加参。

  舌干咽焦,乃肾汁干也,可急下之,肾经上属舌本,盖热入,肾水为所烁,无以灌注咽喉,失下则舌焦而死矣。

  卷之上

  振(四十七)

  振,谓森然,若寒耸然,振动皆虚寒也。至于欲汗之时,其人必虚,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比战为之轻者。

  下后复发汗,必振寒者,谓其表里俱虚也。

  亡血家发汗则寒栗而振,谓其血气俱虚也。

  发汗过多亡阳,经虚不能自主持,故身为振摇也,宜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

  有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二者皆温经益阳滋血助气。

  卷之上

  战栗(四十八)

  战者,身摇,外也。栗者,心战,内也。微则振,甚则战,又甚则栗。其人本虚,邪与正争。邪与外正气争则战,邪与内正气争则栗。

  卷之上

  四逆(厥附四十九)

  四逆 四肢厥冷也。

  若手足自热而至温,自温而至厥,传经之邪也。治宜寒冷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壳甘草。

  若始得之手足便冷而不温,而阳气不足,阳经受邪,宜四逆汤温之,姜附是也。

  厥 厥冷甚于四逆也。厥有阴阳气不相顺接。

  先热而后厥者,热伏逆于内也,阳气内陷也。

  阳厥 身热便秘,宜下之。

  先厥而后热者,阴近而阳气得复也。

  阴厥逆冷脉沉细,宜温之。

  若始得之便厥者,则是阳气不足,阴气胜也,主寒多矣。

  厥小热多,其病则愈;厥多热小,其病为逆。至于下利,先厥后热,利必自止,阳气得复,见厥复利,阴气还胜,有邪结胸中,阳气不得敷布而手足冷,当吐之,为阴盛矣,加之恶寒而蜷阴极也。

  卷之上 四逆(厥附四十九)

  不治证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又少阴病,但厥无汗,不当发汗,强发之则真阳之气绝,阳无所养,血上溢矣。故两足逆冷,名曰下厥上竭,尺脉得微有宜脐下灸千壮,服回阳辈,脉不回,人不省死。

  卷之上

  郑声(五十)

  郑声 乃声转而不正也,以身凉脉小,自利不渴而多言者,为郑声,虚也,宜凉补之。

  谵语 乃妄有所见而言,皆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

  并热在胃中,上乘于心也,有言语差谬,睡中呢喃,独语不休乱言皆热,分轻重。

  有被火劫谵语者,大热入胃中,水竭水燥,又腹满微喘,口干咽烂不便,久必谵语。

  有汗出谵语者,风也,须过经,可下之,若下之早,言语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

  有下利谵语者,有潮热谵语者,皆胃中有燥屎,可下之,承气汤。

  有下血谵语者,热入血室,当刺期门,宜小柴胡桃仁承气辈。

  有三阳合病谵语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面垢遗屎。

  有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以桂枝柴胡汤,和其荣卫也。

  卷之上 郑声(五十)

  不治证

  脉短者死。

  逆冷脉沉细者死。

  上气喘满直视者死。

  自痢下夺者死。

  卷之上

  短气(五十一)

  短气,乃气急而短促,呼吸频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能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腹心满胀而短气者,里也,实也。又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十枣、陷胸也。

  心腹濡满而短气者,表也,虚也。

  有水饮短气者,食少,饮多,水停心下,宜五苓。

  卷之上

  摇头(五十二)

  摇头,有摇头言者,里痛也,痛使之然。

  有口噤背反张者, 也,风使之然。

  卷之上 摇头(五十二)

  不治证

  有形体如烟熏,头摇直视,此心绝也,乃阴极阳无根矣死。

  卷之上

  螈(五十三)

  螈 ,螈者,筋脉缩急也。 者,筋脉伸缓也,伸缩不止,俗曰发搐,并邪热盛也,热盛则风搏并经络。风主动,四肢动而不宁,若以祛风涤热治之亦有可生,若妄加灼火发表之药则死矣。

  卷之上

  不仁(五十四)

  不仁,谓不柔和,不知痛痒,不知寒热也。

  由气血虚少,邪气拥盛,正气不能通行而致也。

  卷之上

  直视(五十五)

  直视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也,能转动者非也。

  直视为不治之疾,由正气已脱,邪气极盛也。

  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内实也,可下之。

  卷之上

  郁冒(五十六)

  郁冒 昏迷也。郁则气不舒,冒则神不清。

  由虚极而乘寒,如少阴病下痢止而头眩而冒者死,此虚极也。

  卷之上

  动气(五十七)

  动气 脐傍筑筑然动跳也。

  由真脏之气虚发动也,虽有攻里发表之证,不可汗下。

  肝内证,脐左有动气,肺脐右;心脐上;肾脐下,并按之牢,若痛,必待问而知。

  卷之上

  自利(五十八)

  自利 有热,肠垢也。有寒,鸭溏也。有湿毒,利脓血也。有合病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