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木香槟榔丸 见痢类。

  桃仁承气汤 见吐血类。

  养胃汤 见疟类。

  理中汤 见中寒类。

  小建中汤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个) 桂枝(去皮,一两半) 胶饴(半斤,旧有微溏或呕者去胶)上锉。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大枣一个,煎八分,去滓,下饴胶两匙许,再煎化,温服。

  腹中窄狭,须用苍术。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灌脏腑,不升降。燥饮用苍术,行气用香附。如瘦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热气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术。

  卷四

  腰痛七十三

  (附肾着)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脉大者肾虚,杜仲、龟板、黄柏、知母、五味之类为末,猪脊髓丸服;脉涩者瘀血,用补阴丸加桃仁、红花;脉缓者湿热,苍术、杜仲、黄柏、川芎之类;痰积作痛者,二陈加南星、半夏。腰曲不能伸者,针人中。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用参,补气则疼愈甚。人有痛,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

  戴云:湿热腰疼者,遇天阴或久坐而发者是也;肾虚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轻夜重者是也。

  入方:治湿痰腰痛,大便泄。

  龟板(一两,炙) 苍术 椿皮 滑石(半两) 白芍(酒炒) 香附(各四钱)上为末,酒糊丸。如内伤,白术、山楂汤下。

  又方 治腰腿湿痛。

  龟板(酒炙) 黄柏(酒炙) 苍术 苍耳 威灵仙(酒浸,各一两) 扁柏(半两)上为末,酒糊丸。每用黑豆汁煎四物汤加陈皮、甘草,生姜煎汤下。久腰痛,必用官桂以开之,方止。腹胁痛亦可。

  又方 龟板(酒炙,一两半) 炒柏 白芍(一两) 陈皮 威灵仙 知母 苍术 苍耳上为末。调服。

  又方 龟板(酒炙,半两) 酒炒柏(四钱) 青皮(三钱) 生甘草(一钱半)上为末。姜一大片,同前药末一钱研匀,以苍耳汁荡起,煎令沸服之。

  摩腰膏 治老人虚人腰痛,并妇人白带。

  附子尖 乌头尖 南星(各二钱半) 雄黄(一钱) 樟脑 丁香 干姜 吴茱萸(各一钱半) 朱砂(一钱) 麝香(五粒大者)上为末,蜜丸如龙眼大。每用一丸,姜汁化开如粥浓,火上炖热,置掌中,摩腰上。候药尽粘腰上,烘绵衣包缚定,随即觉热如火,日易一次。

  〔附录〕腰者,肾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转移阖辟者也。盖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虚,凡冲寒、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失志、作劳,种种腰疼,叠见而层出矣。脉若弦而沉者为虚,沉者为滞,涩者瘀血,缓者为湿,滑与伏者是痰。

  气痛,一身腔子尽痛,皆用少许木香于药内行气。若寒湿腰痛,见热则减,见寒则增,积散加吴茱萸半钱,杜仲一钱。若湿腰痛,如坐水中,或为风湿雨露所着,湿流入肾经,致腰痛,宜渗湿汤;不效,宜肾着汤。肾虚腰痛,转侧不能,以大建中汤加川椒十粒,仍以茴香盐炒为末,破开猪腰子,作薄片,勿令断,层层散药末,水纸裹煨,熟,细嚼,酒吃下。闪挫腰痛,宜复元通气散,酒调服,或五积散加牵牛头末一钱,或桃仁七枚。

  附方 青娥丸 治肾虚腰痛,益精助阳。

  破故纸(四两,炒) 杜仲(四两,炒去丝) 生姜(二两半,炒干)上为末,用胡桃肉三十个研膏,入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下。

  独活寄生汤 治肾气虚弱,为风湿所乘,流注腰膝;或挛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缓弱冷独活(一两) 桑寄生(如无以续断代之) 细辛 牛膝 秦艽 茯苓 白芍 桂心 川芎防风 人参 熟地黄 当归 杜仲(炒) 甘草(炙,各二两)上锉。每服三钱,水煎,空心服。下利者,去地黄;血滞于下,委中穴刺出血,妙。仍灸肾俞、昆仑,尤佳。

  治腰疼 黑丑(四两,半生半炒)上研细,取头末,水丸桐子大,硫黄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盐酒送下,四服即止。

  补阴丸 见诸虚类。

  五积散 见香港脚类。

  大建中汤 见斑疹类。

  复元通气散 见气类。

  肾着为病,其体重,腰冷如冰,饮食如故,腹重如物在腰,治宜流湿,兼用温暖之药以 肾着汤 治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空心服。

  渗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如坐水中。

  苍术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茯苓 干姜(炮,各一两) 橘红 丁香(各二钱半)上每服五钱,水一钟,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卷四

  疝痛七十四

  (附木肾、肾囊湿疮)疝痛,湿热痰积流下作病,大概因寒郁而作,即是痰饮食积并死血。专主肝经,与相干,大不宜下。痛甚者不宜参、术。 湿多。疝气宜灸大敦穴,在足大指爪甲后一韭叶毛间,是穴。食积与死血成痛者,栀子、桃仁、山楂、枳子(一作枳实)、吴茱萸,并炒生姜汁顺流水煎汤调服。一方加茴香、附子。却有水气而肿痛者,又有挟虚者,当用参、为君,佐以疏导之药,其脉沉紧豁大者是。按之不定者属虚,必用桂枝、山栀炒、乌头细切炒,上为末,姜汁糊丸,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大能劫痛。

  戴云:疝,本属厥阴肝之一经,余常见俗说小肠膀胱下部气者,皆妄言也。

  入方 治诸疝,定痛速效。

  枳实(十五片,一作橘核) 山栀(炒) 山楂(炒) 吴茱萸(炒,各等分) 湿胜,荔枝核,(炮)上为末,酒糊丸服。或为末,生姜水煎服,或长流水调下一二钱,空心。

  守效丸 治 之要药不痛者。

  苍术 南星 白芷(散水) 山楂(各一两) 川芎 枳核(又云枳实,炒) 半夏 秋冬加吴茱萸,衣钵有山栀上为末,神曲糊丸服。又云:有热加山栀一两,坚硬加朴硝半两,又或加青皮、荔枝核 又方 治诸疝,发时服。

  海石 香附上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

  又方 治阳明受湿热,传入太阳,恶寒发热,小腹连毛际间闷痛不可忍。

  山栀(炒) 桃仁(炒) 枳子(炒) 山楂上各等分研,入姜汁,用顺流水荡起,同煎沸热服。一方加茱萸。

  橘核散 橘核 桃仁 栀子 川乌(细切,炒) 吴茱萸上研,煎服。橘核散,单止痛,此盖湿热因寒郁而发,用栀子仁以除湿热,用乌头以散寒郁。况二药皆下焦之药,而乌头又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留也。

  又方 治疝劫药。

  用乌头细切炒 栀子仁炒,等分为末,或加或减,白汤丸。

  又方 治疝。

  枇杷叶 野紫苏叶 椒叶 水晶葡萄叶上以水煎熏洗。

  肾气方 茴香 破故纸 吴茱萸(盐炒,各五钱) 胡芦巴(七钱半) 木香(二钱半)上为末,萝卜捣汁丸。盐汤下。

  积疝方 山楂(炒,一两) 茴香(炒) 柴胡(炒,三钱) 牡丹皮(一钱)上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服五六十丸,盐汤下。

  疝病黄病久者,皆好倒仓。

  又方 治疝痛。

  山楂(炒,四两) 枳实(炒) 茴香(炒) 山栀(炒,各二两)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 八角茴香(炒,一两) 吴茱萸(炒,半两)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又方 治疝作痛。

  苍术(盐炒) 香附(盐炒) 黄柏(酒炒,为君)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为臣) 茴香(佐) 附子(盐炒) 甘草(为使)上为末。作汤服后,一痛过,更不再作矣。

  又方 治 疝。

  南星 山楂 苍术(二两) 白芷 半夏 枳核 神曲(一两) 海藻 昆布(半两) 玄明粉 茱上为末,酒糊丸。

  一人疝痛作,腹内块痛止;疝痛止,块痛作。

  三棱 莪术(醋煮) 炒曲 姜黄 南星(各一两) 山楂(二两) 木香 沉香 香附(各三钱)黄连(用茱萸炒,去茱萸,用五钱净) 萝卜子 桃仁 山栀 枳核(炒,各半两)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

  予尝治一人,病后饮水,患左丸痛甚。灸大敦穴,适有摩腰膏,内用乌附、丁香、麝香将与摩其囊上横骨端,火温帛覆之,痛即止。一宿,肿亦消。予旧有柑橘积,后因山行饥甚橘芋食之,橘动旧积,芋复滞气,实时右丸肿大,寒热。先服调胃剂一二帖。次早注神思,气至下焦呕逆,觉积动吐复,吐后和胃气,疏通经络而愈。

  〔附录〕木肾者,心火下降,则肾水不患其不温;真阳下行,则肾气不患其不和温。温且和,安有所谓木强者哉?夫惟嗜欲内戕,肾家虚惫,故阴阳不相交,水火不相济,而沉寒痼凝滞其间,胀大作痛,顽痹结硬,势所必至矣。不可纯用燥热,当温散温利以逐其邪。邪气内消,荣卫流转,宛如寒谷回春,盖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入方:治木肾。

  楮树叶(又云杨树),雄者晒干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盐汤下五十丸。

  又方 治木肾不痛。

  枸杞子 南星 半夏 黄柏(酒炒) 苍术(盐炒) 山楂 白芷 神曲(炒) 滑石(炒)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盐汤下七十丸。

  治小肠气又木肾偏坠。

  黑牵牛一斤,用猪尿胞装满,以线缚定口子。好酒米醋各一碗,于砂锅内煮干为度,取出黑牵牛,用青红娘子各十九个,于铁锅内炒燥。去青红子,将牵牛碾取头末四两,另入猪苓、泽泻细末各二两,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酒送下。不可多服,多服令人头眩。如头眩,可服黑锡丹。

  肾囊湿疮 密陀僧 干姜 滑石上为末。擦上。

  又方 先用吴茱萸煎汤洗。

  吴茱萸(半两) 寒水石(三钱) 黄柏(二钱) 樟脑(半两) 蛇床子(半两) 轻粉(十白矾(三钱) 硫黄(二钱) 槟榔(三钱) 白芷(三钱)上为末。麻油调搽。

  又方 治肾上风湿疮及两腿。

  全蝎(一钱) 槟榔(一钱) 蛇床子(一钱) 硫黄(一钱)上四味,研如细末。用麻油调入手心搽热,吸三口,用手抱囊一顷。次搽药两腿上。

  卷四

  耳聋七十五

  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当用开痰散风热,通圣散、滚痰丸之类。大病后耳聋,须用四物汤降火。阴虚火动耳聋者,亦用四物汤。

  因郁而聋者,以通圣散纳大黄酒煨,再用酒炒二次后,入诸药,通用酒炒。耳鸣因酒遏大剂通圣散加枳壳、柴胡、大黄、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荆芥。不愈,用四物汤妙。

  耳鸣必用龙荟丸食后服。气实,入槟榔丸或神芎丸下之。聋病必用龙荟丸、四物汤养阴。

  湿痰者,神芎丸、槟榔丸。耳湿肿痛,凉膈散加酒炒大黄、黄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服,脑多射少。湿加枯矾吹。耳内哄哄然,亦是阴虚。

  戴云:亦有气闭者,盖亦是热,气闭者,耳不鸣也。

  入方 蓖麻子(四十九粒) 枣肉(十个)上入人乳汁,捣成膏,石上略晒干,便丸如指大。绵裹,塞于耳中。

  又方 鼠胆汁滴入耳中,尤妙。

  又方 将龟放漆桌上,尿出用绵渍之,捏入青葱管中,滴入耳中。

  〔附录〕耳,属足少阴之经,肾家之寄窍于耳也。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又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损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谓厥聋,必有眩晕之证。

  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而不宣,是谓风聋。必有头痛之证。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 ,是为劳聋。有能将息得所,血气和平,则其聋暂轻。

  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搏,其声嘈嘈,眼见光,为之虚聋。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浓汁出,为之脓耳。人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若风热搏之,津液结成核塞耳,亦令暴聋,为之耵耳。前是数者,肾脉可推。风则浮而盛热则洪而实,虚则涩而濡。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屏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于此得耳中三昧。

  附方 《和剂》 流气饮 治厥聋。

  方见气类,内加菖蒲、生姜、葱,同煎服。治聋皆当调气。

  桂星散 治风虚耳聋。

  辣桂 川芎 当归 细辛 石菖蒲 木通 白蒺藜(炒) 木香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二钱半) 南星(煨) 白芷梢(各四钱) 紫苏(一钱)上锉。每服二钱,水煎,葱二茎,食后服。

  地黄丸 治劳损耳聋。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辣桂 菟丝子 川椒(炒) 故纸(炒) 白蒺藜(炒) 胡芦巴(炒)杜仲(炒) 白芷 石菖蒲(各一钱半) 磁石(火烧醋淬七次,研,水飞,一钱二分半)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服五十丸,葱白温酒下。

  益智散 治肾虚耳聋。

  磁石(制如前) 巴戟(去心) 川椒(各一两,炒) 沉香 石菖蒲(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用猪肾一枚细切,和以葱白少盐,并药湿纸十重裹煨令熟。空心嚼,以酒送下。

  芎芷散 治风入耳虚鸣。

  白芷 石菖蒲(炒) 苍术 陈皮 细辛 浓朴 半夏 桂 木通 紫苏(茎叶) 甘草(炙,各二钱半) 川芎(五钱)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三片,葱二枝,水煎,食后临卧服 耳鸣方 草乌(烧) 石菖蒲上等分为末。用绵裹塞耳,一日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