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二钱) 防风(二钱五分) 柴胡 升麻 酒生地黄 酒知母(各五钱) 酒柏羌活(各一两) 黄 (二两)上锉,每服五钱,水煎。加蔓荆子五分,川芎三分, 彻清膏 蔓荆子 细辛(各一分) 薄荷叶 川芎(各三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本(一钱)上为末。茶清调下二钱。

  顺气和中汤 治气虚头痛,此药升阳补气,头痛自愈。

  黄 (一钱半)人参(一钱) 甘草(炙,七分) 白术 陈皮 当归 芍药(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细辛 蔓荆子 川芎(各二分)上作一服,水煎。食后服。

  不卧散 治头痛。

  猪牙皂角(一钱) 玄胡 青黛(些少)上为末。吹鼻中取涎。

  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脾胃证,已经服疏风丸,下二三次,元证不瘳,增以吐逆,痰唾稠粘,眼黑头旋,目不敢开,头苦痛如裂,四肢厥冷,不得安卧。

  黄柏(二分,酒洗) 干姜(三分) 泽泻 白茯苓 天麻 黄 人参 苍术(各五分) 炒神曲白术(各一钱) 麦芽 半夏(汤洗) 陈皮(各一钱半)上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芎归汤 见肠风类。

  调中益气汤 见脾胃类。

  治头痛 片苓酒浸透,晒干为末,茶清调。治诸般头痛,亦治血虚头痛。

  治头痛连眼痛 此风痰上攻,须用白芷开之。

  雨前茶 川芎 白芷 防风 本 细辛 当归治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一半茶煎。

  卷四

  眉眶痛六十九

  眉眶痛,属风热与痰。作风痰治,类痛风。

  入方 黄芩(酒浸炒) 白芷(一本作白术)上为末。茶清调二钱。

  又方 川乌 草乌(二味为君,童便浸,炒去毒) 细辛 羌活 黄芩 甘草(等分,为佐)上为细末。茶清调服。一本加南星。

  〔附录〕痛有二证,眼属肝,有肝虚而痛。才见光明,则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黄丸。又有骨痛,眼不可开,昼静夜剧,宜导痰汤,或芎辛汤入芽茶,或二陈汤,吞青州白丸子,良。

  附方 选奇方 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羌活 防风(各二钱) 甘草(二钱,夏月生冬炒) 酒黄芩(一钱,冬月不用有热者用)上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温服。

  生熟地黄丸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两) 玄参 金钗石斛(各一两)上为末,蜜丸。

  导痰汤 见痰类。

  芎辛汤 附子(生,去皮脐) 乌头(生) 天南星 干姜 甘草(炙) 川芎 细辛(等分)上锉。每服四钱,姜五片,芽茶少许,煎服。

  青州白丸子 见《和剂》及《瑞竹堂方》。

  四神散 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

  菊花 当归 旋复花 荆芥穗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葱白三寸,茶末二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

  卷四

  心脾痛七十

  心痛,即胃脘痛,虽日数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物,还痛。必须三服药后,方吃物。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大凡心,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

  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无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然病安之后,若纵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复作时,反咎医之失,良可叹哉!一方用山栀子炒皮,每服十五枚,浓煎汤一呷,入生姜汁令辣,再煎小沸,又入川芎一钱,尤妙。山栀子大者,或七枚,或九枚,须炒黑。大概胃口有热而作痛者,非山栀子不可,须佐以姜汁,多用芎开之。病发者,或用二陈汤加川芎、苍术,倍加炒栀子。痛甚者,加炒干姜从之,反治之十丸,热辣姜汤下。重者,桂枝、麻黄、石碱各等分,姜汁和蒸饼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热姜汤下。一本:轻者散之,麻黄、桂枝之类。重者加石碱、川芎、苍术、炒山栀子去皮,作丸服。凡治此证,必要先问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口作痛,用桃仁承气汤下之,切记。轻者用韭汁、桔梗,能开提其气,血药中兼用之。以物柱按痛处则止者挟虚,以二陈汤加炒干姜和之。有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能食属虫,治以头向下,难治。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则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打出。楝树根皮、槟榔、鹤,夏取汁饮,冬浓煎汤,下万应丸,最好。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心痛,用山栀并劫药之。若又复发,前药必不效,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紧实痰积,弦大必是久病。胃脘有湿而痛者,宜小胃丹下之。

  入方 黄连(炒) 山栀(炒) 吴茱萸(汤洗,各五钱) 荔枝核(烧存性,三钱) 滑石(五钱)上为末,姜汁和丸服。

  又方 山栀子仁(炒黄色)上为末,姜汤调粥丸,亦得。冷痛者,加草豆蔻仁炒末,姜汁炊饼丸服。

  又方 白术(五钱) 白芍 砂仁 半夏 当归(各三钱) 桃仁 黄连 神曲(炒) 陈皮(各二钱) 吴茱萸(一钱半)僵蚕 人参 甘草(各一钱)上为末,蒸饼丸服。

  又方 白术(三钱半) 白芍(炒) 陈皮 归尾(各二钱半) 人参 黄连(炒,一钱半)吴茱萸(半钱)上为末,蒸饼丸。

  又方 治气实心痛者。

  山栀子(炒焦,六钱) 香附(一钱) 吴茱萸(一钱)上为末,蒸饼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黄酒洗净,同生姜汤煎,送下二十丸。

  又方 胡椒 荜茇(各半两)上为末。以醋调,捏作团子吞下。

  又方 治心痛,亦治哮喘。又见痰类。

  半夏(切碎,香油炒)上为末,姜汁炊饼丸。姜汤下二三十丸。

  又方 黄荆子炒焦为末,米汤调下。亦治白带。

  一人脉涩,心脾常痛。

  白术(一两) 半夏(一两) 苍术 枳实 神曲 香附 茯苓 台芎(各半两)上为末,神曲糊丸。

  治死血留胃脘作痛者。

  玄胡(一两半) 桂 滑石 红花 红曲(各五钱) 桃仁(三十个)上为末,汤浸蒸饼和丸。

  治痰饮积胃脘痛。

  螺蛳壳(墙上年久者烧) 滑石(炒) 苍术 山栀 香附 南星(各二两) 枳壳 青皮 木半两)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春加芎,夏加黄连,冬茱萸半两。有痰者,用明矾溶开,就丸如鸡头大,热姜汤吞下一丸。青黛亦治心痛,蓝叶捶碎取汁,姜汁和服,亦可。如无叶处,用水一小瓶,用蓝安在刀头,火中烧红,淬水服。

  治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栀、生姜汁煎辣汤,调服为佳。又方,治脾痛气实〔附录〕夫心痛,其种有九:一曰虫痛,二曰疰痛,三曰风痛,四曰悸痛,五曰食痛,六曰饮痛,七曰寒痛,八曰热痛,九曰来去痛。其痛甚,手足青过节者,是名真心痛,旦发夕,夕发旦死,非药物所能疗。若蛔虫攻啮心痛,令人恶心而吐,用川椒十粒煎汤,下乌梅丸良。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时作时止,或饮汤水咽下而作哕者,是有死血在其中,以桃仁承气汤下之。草豆蔻丸,多治气馁弱人心痛妙。

  附方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痛者,宜此丸。热亦可服,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钱四分,面裹煨去皮) 益智 橘皮 僵蚕 人参 黄 (各八分) 吴茱萸(汤洗去苦,八分) 生甘草(三分) 炙甘草(三分) 归身 青皮(各六分) 神曲(炒) 姜黄(各四分泽泻(一钱,小便数者减半) 桃仁(七个,去皮尖,另研) 麦芽(炒,一钱五分) 柴胡(四分,详胁下加减用) 半夏(洗,一钱)上除桃仁另研,余为末,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服三十丸,白汤下,食远,旋斟酌多少用 丁香止痛散 治心气痛不可忍。

  良姜(五两) 茴香(炒) 甘草(各一两半)丁香(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

  失笑散 治心气痛不可忍,小肠气痛。

  蒲黄(炒) 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上先以醋调二钱,煎成膏,入水一盏煎,食前热服。

  二姜丸 治心脾疼,温养脾胃,冷食所伤。

  干姜(炮) 良姜 扶阳助胃汤 治寒气客于肠胃,胃脘当心而痛,得热则已。

  干姜(炮,一钱半) 拣参 草豆蔻 甘草(炙) 官桂 白芍(各一钱) 陈皮 白术 吴茱萸(各五分) 附子(炮,二钱) 益智(五分)上锉作一服,水煎,生姜三片,枣二枚。有积聚,备 乌梅丸 治胃冷,蛔虫攻心痛,呕吐,四肢冷。

  乌梅(三百个) 黄柏(炙) 细辛 肉桂 附子(炮,各六两) 黄连(十六两) 人参(六两) 蜀椒(炒去闭口者及目) 当归(各四两) 干姜(炮一两)上为末,取乌梅肉和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桃仁承气汤 见吐血类。

  小胃丹 见痰类。

  五苓散 见中暑类。

  卷四

  胁痛七十一

  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木气实,用苍术、川芎、皮、当归之类;痛甚者,肝火盛,以当归龙荟丸,姜汁下,是泻火之要药;死血,用桃仁红花、川芎;痰流注,以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血病,入血药中行血。治咳嗽胁痛,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入姜汁。

  胁痛有瘀血,行气药中加桃仁不去尖,并香附之类。有火盛者,当伐肝木。

  左金丸治肝火,有气郁而胸胁痛者,看其脉沉涩,当作郁治。痛而不得伸舒者蜜丸,龙荟快。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用吴茱萸、炒黄连。控涎丹,一身气痛,及胁痛,痰挟死血,桃仁泥,丸服。右胁痛,用推气散,出严氏方;左胁痛,用前药为君加柴胡或小柴胡,亦 入方 小龙荟丸 当归 草龙胆(酒洗) 山栀(炒) 黄连(炒) 川芎(各半两) 大黄(煨,半两) 芦荟(三钱)木香(一钱)一方有黄芩、柴胡各半两,无大黄、木香。一方有甘草、柴胡、青皮,无当归、栀子。

  上为末,入麝香少许,粥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仍以琥珀膏贴痛处。龙荟丸,亦治有积,因饮食大饱,劳力行房胁痛。

  当归龙荟丸 治内有湿热,两胁痛。先以琥珀膏贴痛处,却以生姜汁吞此丸。痛甚者,草龙胆 当归 大栀子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各半两) 木香(一钱半) 黄柏(一两) 麝香(半钱)上十味为末,面糊丸。一方,加柴胡、川芎各半两。又方,加青黛半两。蜜丸,治胁痛;曲丸,降肝火。

  抑青丸 泻肝火。

  黄连(半斤)上为末,蒸饼糊丸服。

  〔附录〕胁下痛,发寒热,小柴胡汤。肥白人因气虚而发寒热,胁下痛者,补虚用参、,退热用柴胡、黄芩,调气止痛用青木香、青皮。瘦人胁下痛,发寒热,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当归、红花、柴胡、青皮、大黄、栀子、草龙胆。

  附方 推气散 治右胁疼痛,胀满不食。

  枳壳 桂心 片子姜黄(各半两,一本作僵蚕) 甘草(炙,一钱半)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酒亦可。

  枳芎散 治左胁痛刺不可忍者。

  枳实(炒) 川芎(各半两) 粉草(炙,一钱半)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下,酒亦可。

  十枣汤 治胁痛,甚效,病患气实可用,虚人不可用。

  甘遂 芫花(慢火□紫色) 大戟(各等分)上为末,水一大盏,枣十枚,切开,煮取汁半盏,调半钱,人实更加一钱。量虚实加减 控涎丹 见痛风类。

  小柴胡汤 见疟类。

  琥珀汤 见积聚类。

  卷四

  腹痛七十二

  附腹中窄狭、绞肠痧腹痛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脉弦,食;脉滑,痰(一作涩)。清痰多作腹痛,台芎、苍术、香附、白芷为末,以姜汁入汤调服,大法之方若此。腹痛者,气用气药,如木香、槟榔、香附、枳壳之类;血用血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初得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久必难。壮实与初病,宜下;虚弱衰与久病,宜升之消之。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用二陈汤加黄芩、黄连、栀子。亦有脏寒而鸣者。凡心腹痛者,必用温散,此是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痛。在上者多属食,食能作痛,宜温散之,如干姜、炒苍术、川芎、白芷、香附、姜汁之类,不可用峻利药攻下之。盖食得寒则凝热则化,更兼行气快气药助之,无不可者。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苍术、香附、白芷、干姜、茯苓、滑石之类。

  戴云:寒痛者,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时痛时止者,是热也;死血痛者,每痛有处,不行移者是也;食积者,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者是;湿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入方:治酒积腹痛者,宽气紧要。

  槟榔 三棱 莪术 香附 官桂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茯苓 木香上为末,神曲糊丸。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附录〕或曰:痰岂能痛?曰:痰因气滞而聚,既聚则碍其路,道不得运,故作痛也。诸,不可用参、 、白术,盖补其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白芍药,只治血虚腹痛,诸痛证不可用,以酸收敛。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绞肠痧作痛,以樟木煎汤大吐,或白矾调汤吐之,盐汤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腹痛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腹痛者,亦加黄柏。凡腹痛,以手重按者,属虚,宜参术、姜、桂之属;凡腹痛,以手不可按者,属实,宜大黄、芒硝下之。凡肥人腹痛者,属虚兼湿痰,宜参、二术、半夏。如感寒而腹痛,宜姜、桂,呕者,丁香;如伤暑而腹痛,宜玉龙丸;如饮食过伤而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如禀受弱,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当补脾胃而消导,宜参、术、山楂、曲 、枳实、木香;如 扑损伤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痛 附方 玉龙丸 又名黄龙丸,见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