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嘈杂,此乃食郁有热,炒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抚芎、苍术、、炒山栀子。嘈杂,若湿痰气郁,不喜食,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子。医按:蒋氏子条云:心嘈索食,以白术、黄连、陈皮作丸,白汤下,七八十丸,数服而止。又云:眩运嘈杂,是火动其痰,二陈汤加栀子、芩、连之类。
戴云:此则俗谓之心嘈也。
三补丸 见补损。
卷三
伤食三十六
伤食,恶食者,胸中有物,宜导痰补脾,用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服之。忧抑伤脾,不思饮食,炒黄连、酒芍药、香附,同清六丸末,用姜汁浸蒸饼丸服。
入方 治气抑痰,倦不思食。
白术(二两) 苍术 陈皮 黄连 黄柏 半夏(各二两) 扁柏(七钱半) 香附(一两半) 白芍(一两半)上为末,姜汁面糊丸。
治心腹膨肉多食积所致。
南星(一两半,姜制) 半夏 栝蒌仁(研和润,一两半) 香附(一两,童便浸) 黄连(三两,姜炒) 礞石(硝 ) 萝卜子 连翘(半两) 麝(少许) 又方加陈皮半两上为末,曲糊丸。
一人因吃面内伤,肚热头痛。
白术(一钱半) 白芍 陈皮 苍术(各一钱) 茯苓 黄连 人参 甘草(各五分)上作一服,姜三片煎。如口渴,加干葛二钱,再调理。
补脾丸 白术(半斤) 苍术 茯苓 陈皮(各三两)粥为丸。
清六丸 见泄泻。
〔附录〕伤食之证,右手气口必紧盛,胸膈痞塞,噫气如败卵臭,亦有头痛发热,但身不痛为异耳,用治中汤加砂仁一钱,或用红丸子。
附方 加味二陈汤 治中脘闻食气则呕。
本方加砂仁一钱,青皮半钱。
红丸子 治伤食。
京三棱 蓬术(煨) 青皮 陈皮(五两) 干姜(炮) 胡椒(三两)上为末,用醋糊丸如梧子大,矾红为衣。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治中汤 见脾胃。
卷三
疸三十七
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如 曲相似。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芩、连;湿多者,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温热因倒胃气,服下药,大便下利者,参、加山栀、茵陈、甘草。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肤并眼,如栀子水染。因食积黄者,量其虚实,下其食积。其余但利小便为先,小便利白,其黄则自退矣。
入方 小温中丸 治疸,又能去食积。
苍术 川芎 香附 神曲 针砂(醋炒红)春,加芎;夏,加苦参或黄连;冬,加吴茱萸或干姜。
大温中丸 治食积与黄肿,又可借为制肝燥脾之用。脾虚者,以参、术、芍药、陈皮、甘草作汤使。
陈皮 苍术 浓朴 三棱 蓬术 青皮(五两) 香附(一斤) 甘草(一两) 针砂(二两,醋炒红)上为末,醋糊丸。空心姜盐汤下,午后饭食,可酒下。忌犬肉果菜。
〔附录〕黄胆乃脾胃经有热所致,当究其所因,分利为先,解毒次之。诸疸口淡,怔忡耳,脚软,微寒发热,小便白浊,此为虚证。治宜四君子汤,吞八味丸,不可过用凉剂强通便,恐肾水枯竭。久而面黑黄色,及有渴者不治;不渴者可治。黄胆,通身面目悉黄,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陈;又宜小柴胡加茵陈、茯苓、枳实,少加朴硝;《济生》茵陈汤;《千金引桃根细者煎,空心服。谷疸,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饥饱所致,胃气蒸冲而黄,小柴胡加谷芽、枳实、浓朴、山栀、大黄,《济生》谷疸丸。酒疸,身目黄,心中懊 ,足胫满,尿黄面黄而赤斑,酒过胃热,醉卧当风,水湿得之,小柴胡加茵陈、豆豉、大黄、黄连、葛粉。脉微数,面目青黑,或大便黑,《三因方》白术散;脉《三因》当归白术散,《济生方》五苓加葛根汤。女劳疸,因房事后为水湿所搏,故额黑满急,小便不利,以大麦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钱煎服。黄汗者,因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出黄染衣而不渴,《济生方》黄 散、茵陈汤。又以苦丁香如豆大,深吸鼻中,出黄水瘥。发黄,脉沉细迟,四肢逆冷,身冷,自汗不止,宜茵陈四逆汤。
附方 茵陈蒿汤 治湿热发黄,身热,鼻干,汗出,小便赤而不利。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个) 大黄(三两)上三味,每服一两半,水煎服。
栀子大黄汤 治酒疸。
栀子(十五个)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水煎温服。
硝石矾石散 治女劳疸,身黄额黑。
硝石 矾石(各烧,等分)上为末。以大麦粥汁和服二钱,日三,重衣覆取汗。
瓜蒂散 瓜蒂(二钱) 母丁香(一钱)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半钱)上为末。每夜于鼻内 之,取下黄水。凡用,先令病患噙水一口。
茵陈五苓散 上用五苓散五分,茵陈蒿末十分,和匀。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八味丸 见补损。
生料五苓散 见中暑。
小柴胡汤 见疟。
《济生》 茵陈汤 茵陈(二两) 大黄(一两) 栀子仁(三钱)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八分,温服,不拘时。
《济生》 谷疸丸 苦参(三两) 牛胆(一个) 龙胆草(一两)上为末,用牛胆汁入少,炼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热水或生姜甘草汤送下。
《三因》 白术汤 桂心 白术(各一两) 豆豉 干葛 杏仁 甘草(各半两) 枳实(去穣麸炒)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前服。
《三因》 当归白术汤 白术 茯苓(各二两) 当归 黄芩 茵陈(各二两) 甘草(炙) 枳实(麸炒) 前胡 杏仁(去皮尖,麸炒,各二两) 半夏(泡七次,一两半)上咀。每服四钱,食后温服。
《济生》 五苓散 猪苓 泽泻 白术 茵陈 赤苓(等分)上咀。每四钱,水煎,温服,无时。
《济生》 葛根汤 葛根(二两) 枳实(麸炒) 豆豉(一两) 栀子仁(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咀。水煎服,无时。
《济生》 黄 散 黄 赤芍 茵陈(各二两) 石膏(四两) 麦门(去心) 豆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咀。姜五片,水煎服,无时。
茵陈四逆汤 方见中寒类,加茵陈。
卷三
水肿三十八
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用二陈汤加白术、人参、苍术为主,佐以黄芩、麦门冬、炒栀子制肝木。若腹胀,少佐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随病加减。必须补中行湿二陈治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产后必须大补血气为主,少佐苍术、茯苓,水自降,用大剂白术补脾。若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监之;有热当清肺金,麦门冬、芩之属。一方用山栀子,去皮,取仁,炒,捶碎,米汤送下一抄;若胃热病在上者,带皮用。
治热水肿,用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咀,取急流顺水煎服。水胀,用大戟、香薷,浓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大戟为末,枣肉丸十丸,泄小水,劫快实者。
戴云:水肿者,通身皮肤光肿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渗水利小便,进饮食,元气实者可下〔附录〕腰以下肿,宜利小便;腰以上肿,宜发汗。此仲景之要法也。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佑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盖脾极虚而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阴损正气,然病亦不旋踵而至。
,宜大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当以严氏实脾散加减用。阳病水兼阳证者,脉必沉数;阴病水兼阴证者,脉必沉迟,水之为病不一。贾洛阳以病肿不治,必为锢疾,虽扁鹊,亦莫能为,则知肿之危恶,非他病比也。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则肾主之,土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又因虚而不能传化焉。故肾水泛溢,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喘,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治法:身有热者,水气在表,可汗;身无热,水气在里,可下。其间通利小便,顺气和脾,俱不可缓耳。证虽可下,又当权其重轻,不可过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剂,一发不收,吾恐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以治之也。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气肿者,皮浓,四肢瘦削,腹胁胀膨。其皮间红缕赤痕者,此血肿也。妇人怀胎,亦有气遏水道而虚肿者,此但顺气安脾,饮食无阻,既产而肿自消。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从脚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并皆不治。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阳水肿,败荷叶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下。若病可下者,以三圣散,牵牛、枳实、萝卜味,看大小虚实与服气实者,三花神佑丸、舟车丸、禹功散选用。忌食羊头蹄肉,其性极补水,食之百不一愈。
附方 加味五皮散 治四肢肿满,不分阳水、阴水皆可服。
陈皮 桑白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大腹皮(各一钱) 加姜黄(一钱) 木瓜(一钱)上作一服,水煎。又方:去陈皮、桑白,用五加、地骨皮。
疏凿饮子 治水气遍身浮肿,喘呼气急,烦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
泽泻 赤小豆(炒) 商陆 羌活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 槟榔 茯苓皮(等分)上 咀。水煎,姜五片。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陈皮(一两) 木香(二钱半) 滑石(六两) 槟榔(三钱) 茯苓(一两)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各半两) 甘草(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
十枣丸 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上为末,煮枣肉为丸桐子大。清晨热汤下三十丸,以利为度,次早再服。虚人不可多服 又方 治虚肿。
大香附不以多少,以童便浸一日夜;取出,另换童便,又浸一日夜;再取出又换童便浸一日,夜,擦去皮,晒干上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服七十丸,煎二十四味流气饮送下。
严氏实脾散 浓朴(制) 白术 木瓜 大腹子 附子 木香 草果仁 白茯苓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 咀。姜五片,枣一枚煎,服无时。
木香流气饮 见气类。
四磨饮 见喘类。
三花神佑丸 舟车丸 并见中湿类。
禹功散 黑牵牛(头末,四两) 茴香(炒,一两)上为末。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睡服。或加白术一两。
加味枳术汤 治气为痰饮闭隔,心下坚胀,名曰气分。
枳壳 白术 紫苏茎叶 桂 陈皮 槟榔 北梗 木香 五灵脂(炒,各二分) 半夏 茯苓甘草(各一分半)上以水煎,姜三片。
胎水证,凡妇人宿有风寒冷湿,妊娠喜脚肿,亦有通身肿满,心腹急胀,名曰胎水。
二十四味流气饮 见气类。
卷三
鼓胀三十九
鼓胀又名单鼓,宜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必须远音乐,断浓味,大剂人参、白术,佐以陈皮、茯苓、苍术之类。有血虚者,用四物汤行血药。有脉实坚人壮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参、术为主。凡补气,必带浓朴宽满,浓朴治腹胀,因味辛以气聚于下焦故也,须用姜汁制之。如肥胖之人腹胀者,宜平胃、五苓共服之;如白人腹者,是气虚,宜参、术、浓朴、陈皮;如瘦人腹胀者,是热,宜黄连、浓朴、香附、白芍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胀者,宜抵当丸下死血;如因有食积而腹胀者,有热,用木香槟榔丸,有寒,用木香、浓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如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者,用藿香、麻黄麻、干葛、桂枝;因大怒而腹胀者,宜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仁、芦荟。实者,按之不坚不痛。治须实者下之、消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补为要。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腹胀不觉满者,食肉多,以黄连一两,阿魏半两,醋浸蒸饼为丸,同温中丸、白术汤下。食肉多腹胀,三补丸料内加香附、半夏曲,蒸饼丸服。
〔附录〕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今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虫侵蚀之义。理宜补脾,又须养脾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却浓味,断妄想,远音乐,无有不安。医又不察虚实,急于作,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觉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古方惟禹余粮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