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生地黄膏 治漏疮通用。
露蜂房(炙) 五倍子 木香(三钱) 乳香(一钱) 轻粉(一字)上为末,用生地黄一握,捣细,和为膏。摊生绢上贴。
蛇蜕散 治漏疮血水不止。
蛇皮(焙焦) 五倍子 龙骨(各二钱半) 续断(五钱)上为末。入麝香少许,津唾调敷。
熏漏疮方 艾叶 五倍子 白胶香 苦楝根(等分)上锉碎烧香。法置长桶内,坐熏疮处。
洗漏疮方 治漏疮孔中多有恶秽,常须避风洗净。
露蜂房、白芷煎汤洗,或大腹皮、苦参煎汤洗。
上洗毕,候水出拭干,先用东向石榴皮晒为末,干掺以杀淫虫,少顷,敷药。
久痿方 九孔蜂房(炙黄)上为末,腊月独脂研敷,候收汁,以龙骨降香节末入些乳香硬疮。
漏疮,或腿足,先是积热所注,久则为寒。
附子破作两片,用人唾浸透,初成片,安漏孔上,艾灸。
又方 川芎(半两) 细辛 白芷梢(一钱半)上为末。每日作汤服之。病在下,食前服;在上,食后服。看疮大小,讨隔年黄麻根,刮去皮,捻成绳子,入孔中,至入不去则止,疮外膏药贴之。
卷三
脱肛二十八
脱肛属气热、气虚、血虚、血热。热虚者,补气,参、 、芎、归、升麻。血虚,四物汤;血热者,凉血,四物汤加炒柏;气热者,条芩六两,升麻一两,曲糊丸,外用五倍子为末,托而上之。一次未收,至五七次,待收乃止。又东北方壁土泡汤,先熏后洗。
〔附录〕肺与大肠为表里,故肺藏蕴热,则肛门闭结;肺藏虚寒,则肛门脱出。又有妇人产育用力,小儿久痢,皆致此。治之必须温肺藏,补阳胃,久则自然收矣。
附方 香荆散 治肛门脱出,大人小儿皆主之。
香附子 荆芥(等分) 砂仁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碗,煎热,淋洗;每服三钱,煎服亦可。
又方 五倍子为末,每用三钱,煎洗。
又方 木贼不以多少,烧灰为末。掺肛门上按入,即愈。
卷三
呕吐二十九
凡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生姜、黄 、白术、香附之类。呕吐,朱奉议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刘河间谓呕者,火气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气逆者;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食滞心肺之分,而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呕吐药,忌栝蒌、杏仁、桃仁、萝卜子、山栀,皆要作吐,丸药带香药行散,不妨。注船大吐,渴饮水者即死,童便饮之,最妙。
附方 理中加丁香汤 治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钱) 丁香(十粒)上 咀。生姜十片,水煎服。或加枳实半钱亦可。不效,或以二陈汤加丁香十粒,并须冷服,盖冷遇冷则相入,庶不吐出。又或《活人》生姜橘皮汤。
《活人》 生姜橘皮汤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上 咀。水七盏,煮至三盏,去滓,逐旋温服。
热呕《济生》竹茹汤、小柴胡加竹茹汤,见疟类。
上并用生姜多煎服。
《济生》 竹茹汤 葛根(三两) 半夏(炮七次,二两) 甘草(炙,一两)上 咀。每四钱,水一盏,入竹茹一小块,姜五片。
加味二陈汤 治停痰结气而呕。
半夏 橘皮(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砂仁(一两) 丁香(五钱) 生姜(三两上水煎服。
吐虫而呕方 黑铅炒成灰 槟榔末米饮调下。
卷三
恶心三十
恶心有痰、有热、有虚,皆用生姜,随证佐药。
戴云:恶心者,无声无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实非心经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姜,盖能开胃豁痰也。
〔附录〕恶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宜大半夏汤,或小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加半夏亦可。又胃中有热,恶心者,以二陈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芩各一钱,最妙。
附方 大半夏汤 半夏 陈皮 茯苓(各二钱半)上 咀。水二盏,姜二钱半,煎八分,食后服。
小半夏茯苓汤 半夏(五两) 茯苓(三两)上 咀。每服八钱,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入生姜自然汁投药中,更煎一两沸,热服,无时,或用生姜半斤同煎。
理中汤 见中寒。
卷三
咳逆三十一
咳逆有痰、气虚、阴火,视其有余不足治之。其详在《格致余论》。不足者,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有余并有痰者吐之,人参芦之类。痰碍气而呃逆,用蜜水吐,此乃燥痰不出。痰者,陈皮、半夏;气虚,人参、白术;阴火,黄连、黄柏、滑石;咳逆自痢者,滑石、甘草、炒黄柏、白芍、人参、白术、陈皮,加竹荆沥服。戴云:呃逆者,因痰与热胃火者极多。
〔附录〕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此证最危。亦有热呃。已见伤寒证,其有他病发呃者,宜用半夏一两,生姜半两,水煎热服,或理中汤加壳、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加丁香十粒。吐利后,胃虚寒咳逆者,以羌活附子或丁香十粒。柿蒂十个,切碎,水煎服;吐利后,胃热咳逆者,以橘皮竹茹汤。亦无别病,偶然致呃,此缘气逆而生,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半夏,又或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热服之。逆气用之最佳。
附方 橘皮干姜汤 治咳逆不止。
橘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人参(一两)上用五钱,水煎服 生姜半夏汤 通治咳逆欲死。
半夏(一两) 生姜(二两)上以水煎,温作三服。
阴证咳逆 川乌 干姜(炮) 附子(炮) 肉桂 芍药 甘草(炙) 半夏 吴茱萸 陈皮 大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五片煎服。
人参白术汤 人参 黄芩、柴胡 干葛 栀子仁 甘草(炙,各半两) 白术 防风 半夏(泡七次) 五上 咀。每服四钱,姜三片煎。
羌活附子汤 治呃逆。
木香 附子(炮) 羌活 茴香(炒,各半两) 干姜(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盐一捻,煎二十沸,和渣热服,一服止。《三因》加丁香。
橘皮竹茹汤 橘皮(一升) 竹茹(一升半) 甘草(炙,二两) 人参(半两) 枣子(三十个) 生姜(半两)上 咀。水十盏。煎至三盏。作三服。
小半夏茯苓汤 二陈汤加黄芩煎。
木香调气散 白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两) 藿香 甘草(炙,各八两) 砂仁(四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大补丸 见补损。
理中汤 见中寒。
卷三
翻胃三十二
翻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兼病。必用童便、韭汁、竹沥、牛羊乳、生姜汁。气虚,入四君子汤,右手脉无力;血虚,入四物汤加童便,左手脉无力。切不可用香燥之药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治反胃,用黄连三钱,生姜汁浸,炒山楂肉二钱,保和丸二钱,为末,糊丸如麻子大,胭脂为衣,人参汤入竹沥再煎一沸,下六十丸。有痰,二陈汤为主寸关脉沉或伏而大;有气结,宜开滞导气之药,寸关脉沉而涩;有内虚阴火上炎而反胃者作阴火治之。年少者,四物汤清胃脘,血燥不润便故涩,《格致余论》甚详;年老,虽不用参术,关防气虚胃虚。气虚者,四君子汤加芦根、童便,或参苓白术散,或韭汁、牛羊驴尿。又有积血停于内而致,当消息逐之,大便涩者难治,常令食兔肉,则便利。
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发挥》备言年高者不治。粪如羊屎者,断不可治,大肠戴云:翻胃,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力;有痰者,脉滑数,二者可治。血虚者,四物为主;气虚者,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
又方 用马剥儿烧灰存性一钱,好枣肉平胃散二钱。
上和匀,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
又方 茱萸 黄连 贝母 栝蒌 牛转草 治翻胃 韭菜汁(二两) 牛乳(一盏)上用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效。
治翻胃、积饮通用益元散生姜自然汁澄白脚,丸小丸子。时时服。
附方 烧针丸 此药清镇,专主吐逆。
黄丹(不以多少)上研细,用去皮小枣肉,丸如鸡头大。每用,针签于灯上,烧灰为末,乳汁下一丸。
枣肉平胃散 浓朴(姜制) 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 甘草(炙) 红枣 生姜(各二斤) 苍术(泔浸一宿炒,五斤)上锉,拌匀,以水浸过面上半寸许,煮干,焙燥为末。
每服二钱,盐汤空心点服。
参苓白术散 见脾胃类。
保和丸 见积聚类。
卷三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必用 食菜蔬自养。宜用炒吴茱萸,顺其性而苍术、茯苓为辅佐。冬月倍茱萸,夏月倍黄连,汤浸炊饼,丸如小丸吞之。仍教以 食蔬菜自养,即安。
戴云:湿热在胃口上,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其食不得传化,故作酸也。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为酸也。
入方 茱萸(一两,去枝梗,煮少时,浸半日,晒干) 陈皮(一两) 苍术(米泔浸,一两) 黄连(二两陈壁土炒,去土秤) 黄芩(一两,如上土炒)或加桔梗一两,茯苓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时时津液,食后服。
〔附录〕吞酸,与吐酸不同,吐酸《素问》以为热,东垣又为寒,何也?吐酸是吐出酸。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
附方 曲术丸 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 苍术(泔浸炒,一两半) 陈皮(一两)上为末,生姜汁煮神曲糊为丸。每七十丸,姜汤下。
加味平胃散 治吞酸或宿食不化。
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芽炒,各半钱,术、朴不制。上生姜三片,水煎五钱服。
嗳气 胃中有火有痰。
入方 南星 半夏 软石膏 香附一本有炒栀子上作丸,或作汤服之。盖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软石膏丸亦不可服,本方痰条下云: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
卷三
痞三十四
痞者有食积兼湿。东垣有法有方。心下痞,须用枳实、炒黄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 、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仁;痞挟血成窠囊,用桃仁、红 入方 吴茱萸(三两,汤浸煮少时) 黄连(八两)粥糊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术陈皮汤下。
玉液丸 软石膏(不以多少,又云火焰红出火毒)上为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服之专能泻胃火,并治食〔附录〕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满痞塞者,皆土之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者,是痞也。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化为痞者;有湿热太甚为痞者。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既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其速效,暂时快通,痞若再作,益以滋甚。
附方 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内伤,心下痞。方见内伤。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而心下痞,加柴胡、黄连、甘草;大便秘燥,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瞀闷者,加白芍药、黄连;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砂仁;天寒,少加干姜,或;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生姜、陈皮如冬月,加黄连,少入丁香、藿香;心下痞,如腹中气上逆者,是冲脉逆也,加黄柏三分,黄连一分半以泄之;如食已,心下痞,别服橘皮枳 枳实消痞丸 治右关脉浮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枳实 黄连(各五钱) 干生姜(二钱) 半夏曲(三钱) 浓朴(四钱) 人参(三钱) 甘草(炙,二钱)白术(三钱) 茯苓 麦芽(各二钱)上为末,水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服三五十丸,温水下。
橘皮枳术丸 橘皮 枳实 白术(等分)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枳术丸 助胃消食,宽中,去痞满。
白术 枳实(各二两)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
卷三
嘈杂三十五
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姜炒黄连,入痰药。用炒山栀子、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