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丹台玉案
丹台玉案
双解散(加解毒汤)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大黄 麻黄 连翘 芒硝(各五钱)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山栀(各五钱)上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服。
茵陈汤茵陈(五钱) 大黄(三钱) 山栀仁(二钱)上水一钟半。煎至一钟。去渣服。
抵当汤大黄(三钱) 水蛭(糯米炒七枚) 虻虫(炒去翅。足七枚)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煎一钟。去渣服。
十枣汤莞花(醋浸炒) 大戟 甘遂(煨各等分)上每服二钱。弱人减半。水二钟。枣十枚。煎八分去渣服。
二十七舌 舌见黄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隔散二服合进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散(方见前)二十八舌 舌见黄。而色有膈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入陷胸汤。
大承气汤 茵陈汤 抵当汤 十枣汤 大陷胸汤(五方俱见前)二十九舌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下三四次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大承气汤(方见前)三十舌 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症必渴谵语。脉实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见黑粪亦不治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三十一舌 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人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而下利者可治。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三十二舌 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尽。用双解散。加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急下。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不治。
双解散加解毒汤(方见前)三十三舌 舌见灰色。尖黄而不恶寒者。脉浮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加解毒汤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不治。
双解散加解毒汤(方见前)三十四舌 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脉实急以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隔散。
大承气汤凉隔散(方见前)三十五舌 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
若下利用解毒汤。十救七八也。
双解散解毒汤(方俱见前)三十六舌 舌根灰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以凉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大承气汤。
凉隔散(方俱见前)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证之捷要。临症时当细心治之百无一失耳。
灸少阴(少阴吐痢手反不冷反食饮水脉不至者)少阴即太溪穴也。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壮。
灸关元穴(脏结死症不可攻宜此)关元穴。在脐下一寸是也。乃少阴任脉之会。
灸期门穴(妇人热入血室 咳逆 打呃)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丈夫及乳小者。以指为率。陷中有动脉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五七壮妇人热入血室刺之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起针。
卷之二 伤寒门
附伤风
伤风之症乃风邪客于腠里。洒淅恶寒。喷嚏呵欠。头疼发热类于伤寒。但见风寒即怕。
亦不太甚者是也。
卷之二 伤寒门
脉云
阳浮阴弱。大盖肺部见浮者。多以此为辨。
卷之二 伤寒门
立方
加味香苏饮川芎 紫苏 羌活 防风 苍术 香附 甘草 荆芥 白芷(各三钱) 葛根 前胡(各一钱)上加葱头十枚。生姜三片。煎服以被覆取汗为度。
若以为小疾而不治。日久则风入于肺。必成咳嗽。即费调理矣。凡感风邪。初起忌服茯苓。以其味淡。善干渗泄。有表症服之则引邪入于阴经也。如当用补。或消痰。或消食。以香苏饮为主方。随症加减。不得一一细赘矣。
卷之二
中风门
(附痫症)夫人似乎无恙而卒然中风者。岂一朝一夕之故哉。盖内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土必先溃也。而后水决之。木必先枯也。而后风摧之。夫物且然而况于人乎。
经曰。邪之所辏。其气必虚风岂能以自中乎人亦人之自受乎风耳。使其内气充足。精神完固。则荣卫调和。腠理缄密。虽有风将安入乎。惟其不戒暴怒。不节淫欲。或饥不暇于食。或寒不暇于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劳而忘身。或当风而沐浴。或大汗而行房或畏热而露卧。
或冒雨而奔驰。以致真元耗亡气血消尽。大经细络。积虚弥年。平时无甚痛苦。而不知荣卫皆空。徒存躯壳。正犹无心之木。将折未折。无基之墙。欲颓未颓。其势已不可支。而方且自谓无恙。遂迷而不知戒。一旦为贼风所袭。如剧冠操刃。直入无人之境。势若破竹。不移时而皆溃。则杯酒谈笑之间。举步转移之顷。卒然颠仆顿为废人。不亦重可快哉。由是观之。虽由外风之中。实因内气之虚也。然人之一身。表里上下未必皆虚。惟积虚之处。气多不贯而势有偏重。故一为风所入。而肢体是乎废矣。若以脏腑言之。则又各有形症焉。中脏者。多滞九窍。故有唇缓矢音。鼻塞耳聋。目瞀便秘之症。中腑者。多着四肢。故有半身不遂。手足不随。左瘫右痪之形。又有中血脉者。则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涩。惟口眼歪斜。或左或右而已。而手足动静起居。食息故无恙也。其或股不能举。口不能言。更无别症。乃中经也。比中脏腑则为轻。比之中血脉犹为重耳。然因其病而药之。则中脏者。宜下。中腑者。宜汗。中经者。宜补血以养筋。中血脉者。宜养血以通气。此皆可治之症也。而又有难易于其间。中脏为难而。中腑次之。中经又次之。其或国中于血脉。药之而愈。苟不守禁忌。必复中而中必在于脏。中一次则虚一次。虚一次。
则重一次。故中腑虽可治也。由先中血脉与经。而后及于腑。则难治矣。中脏本难治也。由先中腑而后及于脏。则不治矣。若中腑而兼中脏与伤寒两感者何异。其又可生耶。凡中风口开者。为心绝。手撒者。为脾绝。眼合者。为肝绝。遗尿者。为肾绝。声如鼾睡者。为肺绝。汗出如油者。为元气内绝。筋痛者。为无血。发直指而为头上窜面赤如妆。而汗缀如珠。
皆所不治之症也。其有一中即死者。何为而如此之急耶。盖人之五脏。以心为君。心也者。
所以主宰乎一身者也。五脏之中。惟心最难死。故人死气绝一身尽冷。而心头独热者。以其难死故也中脏之人。不即死者。以四脏之气虽绝。而心犹未绝也。一中其心则杯酒未干。片言未尽。而魂魄先亡矣。纵有起死回生之药。亦何所施乎。大法中风诸症。总属风痰。国中之时。不论在表在里。必先以攻痰祛风为主。待其苏醒。然后审其经络。分其气血而治之。不可因其内气之虚。而骤用补剂。盖一中之间。道路以为痰阻绝。虽欲补之。孰从而补之。若其病的系太虚口眼不 斜。手足不偏废。便溺不阻涩。但汗出不休。眩运不定。四肢软弱。气息短促。方可用独参汤。而犹必佐之以橘红。加以姜汁。竹沥。始可服也。若无监制一时或可全愈。而痰邪不泄。当为患他日。或发痈疽必无救药者矣。
卷之二 中风门
脉云
风之中人。六脉沉伏者多。但以人迎为主。诀云。中风口噤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
举要云。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浮大者带虚。浮缓者带湿浮紧者带寒。其有微而数者。虚弱热极也。
卷之二 中风门
立方
通关利窍散 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汤水难进。
麝香(一钱) 半夏(三钱) 青黛(八分) 猪牙皂角(五钱)上为细末。用少许吹鼻。有嚏者生。无嚏不治。
仙授立刻回生丹牛黄(真西者一两) 胆星(制过九次者一两二钱) 铅霜(二钱) 橘红(广皮去白一两五钱) 蛇舍石(醋 七次五钱) 麝香(三钱) 枳实(用小者麸炒一两) 沉香(一两忌火) 真金箔(三十片) 朱砂(研极细三钱)取铅霜法 用出山铅十斤。打寸许方牌。以线穿悬之于大磁 内下以烧酒六斤。好醋二斤。上另以一 覆之。外用盐泥封固。炖在锅内热水中。五日取开。扫下即成铅霜矣。
上各为极细末。以竹沥加老姜汁为丸。分作七十二丸。朱砂金箔为衣。外加蜡封之。每服一丸去蜡。姜汤调下。此丹乃异人秘授。效验通神。真万金不易之方。予以济众心切。不敢自私。故尔录之。
治一切中风不拘脏腑中痰中气不省人事垂危等症。灌下一丸立醒。并治一切急慢惊风。
辛未措眼合先贤有言。遗便者必不能治。投下一丸。少顷即醒。至今甚健。功效广大。救人甚溥。
不能一一概录。
小续命汤 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颤摇。言语謇涩。身体麻痹。神昏目眩。筋脉拘挛。四肢不能屈伸者。并疗之。
川芎 附子(童便制过各八分) 防风 官桂 黄芩 杏仁(去皮尖) 甘草 防己(各一钱二分) 人参 白芍 麻黄(去节各一钱)水二钟。煎八分。临服加姜汁五茶匙。
乌药顺气散治一切风攻四肢。骨节疼痛。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腹胀痛。吐泻肠鸣。乌药 陈皮 川芎(各二钱) 僵蚕 白芷 麻黄(去节) 枳壳 桔梗(各一钱) 甘草 干姜(炒黑各五分)水二钟。加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热服。
排风汤 治风邪中入于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手足不仁。痰气上逆。
茯苓 独活 川芎 当归 杏仁 白芍 防风 甘草(各八分) 肉桂(四分) 白术 麻黄白藓皮(各七分)水二钟。姜三片。临服加竹沥半酒钟。热服。
愈风汤 治言语难。肝肾虚。筋骨弱。及风热体重。四肢偏枯。半身不遂。一切中独活 羌活 蝉壳 半夏(姜矾制) 川芎 黄芩(酒炒各一钱二分) 黄连(姜汁炒) 白芍(一钱五分) 胆星(八分)水二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稀涎散 治中风痰涎隔壅。服此下痰。
明矾(一两) 肥皂角(四条)上共为细末。每服五分。温水调下。
清神解语汤 治中风痰迷心窍。不省人事。舌强不能言语。四肢不能举动。口眼斜。半身不遂。
石菖蒲 南星(姜汁炒) 黄连(姜汁炒) 茯苓 麦门冬(去心) 防风 陈皮 当归(各一钱) 白芍 生地 川芎 远志(去骨) 半夏(姜矾制) 乌药 枳实 羌活 甘草(各六分)水二钟。生姜三片。竹茹三分煎熟。加童便。竹沥。同服。
保命金丹 治中风口眼 斜。手足 拽。言语謇涩。四肢不举。晨昏痰多。
贯仲(七钱) 生地 大黄(各五钱) 青黛 板蓝根(各三钱) 朱砂 蒲黄 薄荷(各二钱) 珍珠 龙脑(各一钱五分) 麝香(一钱) 牛黄(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丸。如鸡豆大。每日晨昏以清茶调化一丸。
解语丸治中风语言不正。
白附子 石菖蒲 远志(各一两) 全蝎(三钱) 羌活 明天麻 僵蚕(各五钱)上为细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正舌汤治中风舌强难言。
明雄黄 荆芥(各等分)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以豆酒调下。
稀 丸中风或国中。或中过者。并体胖之人。宜久服甚妙。
稀 草。又名火 草。五月五日。或六月六。九月九采者。甚效。去其花实。只留叶。
刷去叶上毛。以酒蜜拌。入甑蒸晒九次。焙干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以温酒。或米汤下六十丸。服过千服。须发变黑。筋骨强健。饮食倍进。步履如飞。
卷之二 中风门
类中风证
忽卒倒不语。但风必有斜歪。搐搦之症为异。有因受气而中者。脉沉身冷。无痰故也。
用姜汤调苏合香丸灌之。至醒随其寒热虚实调之。轻者用乌药顺气散。或曰。此气暴逆而然。气复即已。虽不药而愈。然闭口脉绝者。亦不治。
有因停食而厥者。必胸中满闷。
有夏月卒倒。为暑风。此类中风。而实中暑者。
有因火者。内火外火合而炎铄。刘守真作将息失宜。一水不胜二火也。
有因痰者。火气激搏。痰塞碍心窍也。以上四者皆用盐汤吐之。防风至宝汤。
南星 防风 天麻 陈皮 当归 半夏(各一钱) 僵蚕(一钱二分) 白芍 川芎 甘草青皮 栀仁 乌药 羌活 黄芩 黄连 麻黄 白芷 牛膝(各八分)水二钟。加姜五片煎服。忌食蒜。
卷之二 中风门
附痫症
痫证一发即颠仆。眼直口吐痰沫。其声类畜。不省人事。少顷即苏。此因惊风食而得之。
其症有五。而似五畜。以应五脏。原因或七情之郁结。六淫之所感或曰大惊。神不守舍。亦有幼小受惊。以至痰迷于心窍故也。
卷之二 中风门
附痫症
虚弦为惊。浮洪为阳痫。沉为阴痫。浮散为风痫。
卷之二 中风门
附痫症
育神镇心丸(秘传)治五种痫症。并颠狂惊恐。痰迷心窍等证。
羚羊角 犀角(各四钱) 胆星(制过九次者) 远志(去心) 茯神(去木) 百子仁(去油)石菖蒲 橘红(各八钱) 礞石( 过六钱) 大黄(五钱) 天麻(煨过七钱) 牛黄(二钱) 栝蒌曲(五钱) 麝香(一钱二分) 朱砂(二钱) 真金箔(三十张)上为细末。竹沥同胆星打糊为丸。朱砂金箔为衣。每服空心姜汤送下。一钱。
清心豁痰汤石菖蒲(去毛) 麦门冬(去心) 茯苓(去皮) 枳实(炒各一钱二分) 远志(去心) 天花粉贝母(去心) 酸枣仁(去油) 玄参 黄连(姜汁炒) 橘红(各一钱) 甘草梢(四分)水二钟。加姜五片。竹茹八分。煎一钟。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