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丹台玉案
丹台玉案
又方 治时疫寒热。将黑豆二合炒香。甘草二寸炙黄。切碎。用水煎时时呷之。
理中汤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大便涩者。用散。利者用丸。寒甚腹痛。四肢冷。加附子脐下动气。欲作奔豚。去术。加肉桂。吐多。去术。加半夏。姜汁制。下多。还用术。悸。加茯苓。渴。倍白术。腹痛里虚。倍人参。寒。倍干姜。
吐不止。去甘草。加姜汁。吐蛔。去甘草。加乌梅。饥逆。加丁香柿蒂。哕逆。加木香。霍乱转筋。加石膏。寒湿发黄。加茵陈。脾弱泻不止。溺不利。
倍参术。合五苓散。内虚腹痛。合小建中汤。陶氏加肉桂。陈皮茯苓姜枣临服入陈壁土炒一匙。自利肚腹痛。加木香磨。姜汁。腹痛甚。去白术。或阴结症。本方加大黄利金沸草散金沸草 荆芥 麻黄 甘草 赤芍 半夏 前胡 姜枣润燥汤生地 山栀 升麻 柴胡 石膏 生姜自汗加桂枝。无汗。加苏叶。干葛。虚烦。加麦门冬。渴。加天花粉。咳嗽。加杏仁阳毒升麻汤升麻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加减调中汤芍药 茯苓 白术 麦门冬 生地 陈皮 桔梗 乌梅痰。加贝母。热甚。加黄芩。
藿香正气散此方治内伤脾胃。外感风寒。若病在太阳。头疼发热。骨节痛。不可用。
藿香 紫苏 白芷 大腹皮 茯苓 浓朴 白术 陈皮 桔梗 半夏曲 甘草 姜枣一方去白术加香附米。
香苏散香附 紫苏 陈皮 甘草 葱姜 头目痛。加川芎白芷。热甚。加柴胡。
参苏饮人参 半夏 茯苓 陈皮 枳壳 桔梗 前胡 干葛 甘草 紫苏后人去人参。以川芎代人参。柴胡代前胡。芎苏饮。
若寒天气促。咳嗽。加麻黄杏仁。金沸草。若温天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如有热痰。
加黄芩。栝蒌仁。周身骨节疼。加羌活。妇人胎前产后。加川芎。当归。芍药。
又秘方 人中黄五钱。苍术。羌活。各三钱。煎服立愈。
小陷胸汤 胸膈迷闷。乃邪热结于上焦。而生痰也。
半夏(六钱) 黄连(三钱) 栝蒌(一个)连皮肉取四分之一作一服水二钟。先煮栝蒌至一钟半。下余药煎至一钟温服。如未效再服。口出黄涎即愈。
大陷胸汤 胸前胀闷烦满。不进饮食。及渴多饮水。有停饮在上。行早之故。名曰结胸大黄(五钱) 芒硝(一两八钱五分) 甘遂(二钱五分)为末。作二服。水二钟。煎大黄至一钟去渣。入硝煎一沸。入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
卷之二 伤寒门
香港脚
恶寒发热。全类伤寒。但新起脚膝软弱赤肿为异耳。此湿热之所聚在肌肤流注于脚膝。
祛温汤治热气留于肌肉之中。宜急治之。少缓其气上行。至心即死。
苍术 黄柏 赤茯苓 牛膝 木瓜 木通 槟榔 甘草 黄连 乌药 防己(各三钱)量轻重治之。水煎空心服。
又方 敷红肿处。朴硝大黄。寒水石牙皂。为末。以鸡子清调敷。甚效。
又方 人中黄为末。芭蕉水调敷甚妙。
卷之二 伤寒门
食积
外症头疼发热恶寒。全类伤寒。惟身不痛。心腹饱闷。嗳噎呕逆。为异耳。甚者。用滚盐汤调皂荚末五分探吐。复用加味平胃散。头痛身亦痛者。谓之夹食伤寒。加味治中汤。如表症多。藿香正气散。里症多。小承气汤。
加味平胃散苍术 浓朴 陈皮(各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八分) 干姜(一钱) 山楂 神曲 草果(各三钱) 黄连(二钱) 枳实(一钱半) 姜临服入木香磨汁调下。如腹痛。加桃仁。便实。去渣。曲。果。姜。加大黄。
加味治中汤陈皮 枳实 青皮 浓朴(各一钱) 白术(八分) 甘草(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干姜(五分) 草果 砂仁(各一钱二分)热甚。去白术。加柴胡。呕吐。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去甘草。白术。加枳实。腹痛甚者。加芍药。大黄。去干姜。白术。
卷之二 伤寒门
夹痰症
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膈满闷。气上攻冲。头不昏疼。项不强者。是也。自热者。芎苏饮。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无热者。二陈汤。温胆汤通用。加味导痰汤。有痰结胸者。鹤顶丹。枳桔二陈汤。有痰上隐隐头疼者。瓜蒂散吐之。
加味二陈汤甘草(八分)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五分) 南星 枳实 黄芩 白术黄连去痰。后服此药。
瓜蒂散瓜蒂 赤小豆(各五钱)为末盐汤调服。服后宜卧片时。欲吐且耐之。良久用指探之。
卷之二 伤寒门
虚烦
外亦发热。有类伤寒初症但头身不痛。不恶寒。脉不紧数。但浮而无力。慎不可攻热。
去则寒生。
人参竹叶汤石膏(五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七分) 麦门冬(一钱五分) 淡竹叶(四片) 粳米(一撮) 水煎入姜汁二匙服。
如气弱大渴。加倍人参。汗多加黄 。痰。加贝母。泄。加白术。泽泻。阴虚夜烦。加知母。黄柏。生地。芍药。呕吐。去石膏。加陈皮。茯苓。
加减补中益气汤劳力伤寒。头疼发热恶寒。但微渴自汗。身腿酸软无力。此内伤气血。外感风寒故也。
人参 黄 当归 生地 川芎 柴胡 陈皮 甘草 细辛 羌活 防风 白术 姜枣葱。水煎温服。
如元气不足。加升麻少许。咳嗽。加杏仁。汗不止。去细辛。加芍药。胸中烦热。加山栀。竹茹。干呕。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去生地。甘草。黄 。白术。加枳壳。桔梗。痰盛。去防风。细辛。加栝蒌仁。贝母。腹痛。去 术。加芍药。干姜。
卷之二 伤寒门
蓄血症
外症寒热往来。但脉芤涩。日轻夜重。蓄于上焦。则衄血。善忘。嗽水不咽。胸胁腹皆满痛。谵语昏愦。谓之血结胸中。用犀角地黄汤。蓄于中焦。则头汗。发渴。发黄。用桃仁承气汤。蓄于下焦。则如狂。便黑小腹急胀。按之则痛。用抵当汤丸。或用犀角地黄丸。加青皮。大黄通用。小柴胡。加桃仁生地。兼栀子茵陈。一切血症药。此皆治法不易伤寒。有用承气大下不解。反更兼善食者。瘀血也。所以打蹼伤损症。亦类伤寒。
犀角地黄汤犀角 牡丹皮(各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生地(三钱)一方有当归钱半。如表热。加柴胡黄芩。鼻衄。加山栀。内热甚。加黄连。腹胀。或通瘀血未下。加桃仁红花。大黄。小腹急痛。加青皮。陶氏加甘草。桔梗。陈皮。红花。当归。姜三片。临服入藕节汁三匙。调下。
紫雪治发斑。谵语。蓄血。三阳症。烦躁。作狂。气喘。
赤金(十两) 升麻(六钱) 寒水石 石膏(各四两八钱) 犀角 羚羊角(各一两) 玄参(一两六钱) 沉香 木香 丁香(各五钱) 甘草(八钱)上以水五升。以赤金同升麻先煮至三升去金。入诸药再煎至一升滤去滓。投朴硝三两二钱。微火煎熬。即成紫雪。
桃仁承气汤大黄(四钱) 桃仁(三钱) 桂枝 芒硝(各二钱) 甘草(一钱)上水煎温服。血尽为度。未尽再服。陶氏加枳壳。青皮。当归。芍药。柴胡。姜三片临服入苏木一钱。煎二沸热服。
如伤寒犯内伤。食积蓄血。大便硬胀。不能言语神思尽脱。两目直视。手足僵仆。难以下药者。将紫苏煎汤。用手巾泡热。绞干拥肚腹。及小腹上。轻轻探运。手巾渐冷即换热者。连连探运。待宿粪硬块。或积血下。才可用药。如粪门结用蜜导法。
卷之二 伤寒门
江南溪毒
江东江西诸源涧有虫。名曰短狐溪毒。又名射公。其虫有翅能飞。有一长角横在口前。
如弩檐。临其角端如上弓。以气为矢。无目。有耳能听。在山源水中。闻人声使以气毒射人。故谓之射公。此虫畏鹅。鹅能食之。此症似乎伤寒。寒热往来。身不喜冷。筋急体强。目疼头痛。张口呻吟。咳嗽。呼吸闷乱。始终更不能言朝轻暮重。非其土人中之。便谓之伤寒。今说其状。以明其症。与伤寒别矣。
螺蛳疔恶寒发热。胸膈作闷。身发红点。如蚊迹者。类乎伤寒。此点起之于手。沿至于心前其人发狂闷乱而毙。不知者。但以伤寒发斑治之。百无一生也。
卷之二 伤寒门
治法
以三角针刺其红点之首尾处出血。外用锈铁钉。磨水敷之。内服犀角地黄汤立愈。(方
卷之二 伤寒门
水渍法
(阳毒渐深六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患人胸上。须臾蒸热。又以别浸冷布易之。频换热稍退。再进阳毒药。
验舌形症。三十六种。
里黑舌 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盛。坚结大肠。金受火制。
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白胎舌 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症。宜小柴胡汤。栀子豆豉汤治之。
小柴胡汤(方见前)栀子豆豉汤(方见后)将瘟舌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宜用透顶清神散。
透顶清神散当归 白芷 北细辛 猪牙皂角上为末。等分和匀。令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入鼻内。吐去水。取嚏为度。如未嚏。仍用药再吹。
中焙舌 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服凉隔散。大大柴胡汤(方见前)凉隔散(方见后)生 舌 舌见红色。而有小黑色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 矣。宜用升麻葛根汤。加玄参化汤解之升麻葛根汤(方见前)化 汤(方见前)红星舌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胜者。假火热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宜茵陈五苓散治之。
茵陈五苓散(方见后)黑尖舌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竹叶石膏汤治之。
竹叶石膏汤(方见前)里圈舌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胞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症。以承气汤下之。
承气汤(方见前)人裂舌 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服凉隔散。
凉隔散(方见后)虫碎舌 舌见红色。更有深红色 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小承气汤(下之)。
小承气汤(方见前)厥阴舌 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宜理中汤。四逆汤理中汤四逆汤(方俱见前)死现舌 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生。治者审之。
黄胎舌 舌见尖白根黄。其表症未罢也。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用凉隔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涩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白滚汤调服。
凉隔散五苓散(方俱见前)黑心舌 舌见弦白心黑。而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色。乃危殆之芒也。速进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十五舌 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痢者。解毒汤。此亦危症也。
白虎汤(方见前)解毒汤(方见后)十六舌 舌见白苔。中有黑小点乱生者。尚有表症。其病来之虽恶。宜凉隔散。微表之即退。速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十七舌 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量加大黄。
解毒汤(方见后)十八舌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谵语者。由于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之。以双解散。加解毒汤。两停主之。
双解散解毒汤(方俱见后)十九舌 舌中见白苔。外则微黄者。必作泻。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解毒汤五苓散(方俱见后)二十舌 舌见微黄色者。乃表症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时当审用之。
大柴胡汤(方俱见前)二十一舌 舌见黄色者。必初白苔而变黄色也。皆表而传里。热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迟必变黑色。为恶症为亢害。鬼邪气深也。宜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二十二舌 舌左白苔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服之。
白虎汤(方见前)二十三舌 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小柴胡汤(方见前)二十四舌 舌左见白苔滑。此脏结之症。邪并入脏难治。
二十五舌 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益元散(方见前)五苓散(方见后)二十六舌 舌见黄色。而有小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急服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和解散本 桔梗 甘草(炙各五钱) 苍术(三钱) 陈皮 浓朴(姜制各一钱)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时服解毒汤。
黄连(一两) 黄柏(五钱) 黄芩(五钱) 山栀(六钱)上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至一钟。热服。
五苓散(加茵陈即茵陈五苓散)泽泻(二钱五分) 茯苓 猪苓 白术(各一两) 肉桂(五钱)上每服六钱。水二钟。煎至一钟。温服。
凉隔散生甘草(二钱) 连翘(四钱) 山栀仁(八钱) 大黄(二钱) 黄芩 薄荷 朴硝(各一钱上作一剂。水二钟。加淡竹叶二十片。煎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栀子豆豉汤栀子(二钱) 淡豆豉(五钱)上水二钟。煎七分。去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