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清爽化痰汤 治喉音不清。

  玄参 桔梗 甘草(各一钱) 生地(二钱) 诃子肉(八分) 麦门冬 橘红 百部(各一灯心三十茎。不拘时服。

  卷之三 喉痹门

  附骨鲠

  化骨神丹楮实子(一两为末) 霜梅肉(三两) 上共为丸弹子大噙化咽下。

  又方宿砂 威灵仙 黑沙糖(各等分)酒煎时时呷之。其骨立消。

  神秘方 不拘诸骨立化。

  千年矮(即平地本)不拘多少。捣碎酒煎。尽醉服之即愈。

  又方 单治鱼骨鲠。

  橄榄核为末。以顺流水调服二钱。

  卷之三

  齿痛门

  齿与牙同类而异名。齿者内床也。牙者外版也。内床能嚼。而外版无为。能嚼则恒劳。

  无为则恒逸。恒劳则易伤。而常逸则无恙。故痛多在内床。而罕于外版也。味之辛酸。气之浓薄。质之坚脆。性之冷暖。一咀嚼间。而饮食之毒流渗于齿缝。其有余物些少偶干于中。未能即脱者。又于当风处剔之。甚至有剔伤出血者。几何而不为致病之阶也。故齿痛之病。风痛居多。风入于内。实时肿痛连颊。咀嚼难合。此人之所最苦者也。而风症之外。又有火与虫之属焉。风从外得。火自内伤。而虫又火之所化也。何以言之。盖齿者骨之苗。肾之余也。而齿根之肉。当缝之深处。则属于足阳明胃之经。今之患齿者。岂真齿之痛也。齿之坚尤甚于骨。非血非筋。乃物之至顽而木者。何痛之有。痛之所在。则在于齿当缝之深处也。以阳明有火。热蒸于胃。胃经受热。上通于齿。故其痛也。必臭秽难近根肉深赤齿缝流水而味如盐名为牙宣。而多麋烂。此得之于胃火而成者也。其或痒。或痛。或大痛难忍之际又忽然痛止。而如无恙者。非属于风。非属于火。其虫之为蠹。是虫也。又何从而生之。必有些须食物。留于齿根。为火 炼。籍血气而成也。啮其齿则齿碎。啮其肉则肉疼。其或不啮而微痛。则肉痒。此虫痛之。所以异于风与火也。或不痛而焦枯脱落者。非胃火也。乃肾气衰弱。不能固其根也。是以老人之齿多疏豁。而少壮者则无焉。观于此。则可以施治矣。

  卷之三 齿痛门

  脉云

  右关脉洪数。胃火上炎。浮洪乃是风热。尺脉洪大而虚者。肾经不足。主齿动摇。相火上升作痛。立方。

  祛风抑火汤 治齿缝胀肿作痛。

  防风 荆芥 薄荷 白芷(各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 黄芩 黄连(各二钱) 甘草(五分)葱头二枚食后温服。

  清胃汤 治胃中积热。平昔喜酒者。

  石膏( 熟三钱) 白芷 升麻(各一钱) 干葛 黄柏(各二钱) 甘草(五分)水煎食后服。

  神妙饮 治牙疼不可忍。牵引头面。发热发肿者。

  生地 当归 细辛(各一钱五分) 骨碎补 防风 赤芍 川芎 槐花(各二钱) 升麻知母(各一钱)水煎温服。

  蠲痛饮 治牙齿疼痛。浮动出血。

  甘菊(二钱) 大黄 石膏( 各三钱) 竹茹 防风(各一钱)水煎温服。

  又方 治齿疼。并出血。

  青盐四两误过。淬竹沥中取起炙干。又淬又炙。收尽竹沥四钟为度。朝朝擦之。

  又方 治齿缝出血不止。

  竹茹四两。醋浸一宿少少含之。其血即止。

  定疼散 治虫牙作痛。不可忍者。

  细茶叶 朴硝 白芷 细辛 钟乳石 花椒(各一两) 冰片 麝香(各八分)为末。每日早晚擦之。

  三黄丸 治一切火痛。(方见三消门)又方 治牙根摇动欲落。

  石膏(四两) 青盐 北细辛 羊胫骨 白芷(各一两) 雄鼠骨(五钱)上为末。清晨擦。有涎水时。多噙多漱。如有摇动者。将牙咬定擦之。自然坚固。

  乌须固齿神妙散(秘授)当归 生地 母丁香 子丁香 青盐 旱莲草 细辛 没食子 茯神(去皮为末以桑椹取汁浸晒九次各等分)上为细末。清晨擦牙。即用滚水多漱咽下,未白者永不白已。白者擦上半载须发皆黑。

  齿牙坚牢。

  珍珠散 治走马牙疳。

  人中白(二钱) 铜青(五分) 珍珠 麝香 牛黄(各三分) 南枣( 灰六分)上为极细末。吹于患处。

  神秘丹 治牙疼立止。

  真川椒 雄黄 蟾酥 麝香 荜茇(各等分)上为极细末。以枣肉拌药为丸。如黍米大。塞一丸于患处。其虫化为黄水。

  卷之三

  口门

  (附舌 附唇)脾开窍于口。饮食浓味。则脾气凝滞。加之七情烦扰过度。则心火炎盛。而口疮生矣。

  大要有实热。有虚热。脉洪而数乃实热。脉洪而虚浮。中气不足。又口中味有觉苦甜酸辛咸淡涩不同。宜细辨之。口苦兼生疮者。心热也。若谋虑不决而苦者。胆热也。口甜者。脾热也。口酸者。肝热也。亦有饮食停滞而作酸者。口辛者。肺热也。口咸者。肾热也。口淡者。脾虚也。口麋者。膀胱移热小肠也。口臭者。积热蕴于胸膈。而冲于口也。又有飞丝入口。治各不同。

  卷之三 口门

  立方

  清膈汤 治口疮作痛。上焦实热。

  黄连 黄柏 枳壳 石膏 玄参 大黄(各三钱) 甘草(一钱)水煎不拘时服。

  千金衔化丸 治上焦实热。口内溃烂。饮食难进。

  玄明粉 石膏( 红黄连煎汁淬如此九次) 玄参(各二两) 白硼砂 薄荷叶 黄柏(各四钱) 冰片(五分)上为末。生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衔化。外用珍宝散掺上即愈。

  甘露汤 治中焦虚火。服凉药反盛者。

  人参 白术 升麻 附子 黄 丹皮(各二钱)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紫金丹 治下焦阴火炎上。日晡潮热。口内起泡。

  黄柏 知母 当归 生地 天门冬 麦门冬 玄参 白芍(各等分)上为细末。如弹子大。衔化润下。

  珍宝散珍珠(二钱) 硼砂 青黛(各一钱) 冰片(五分) 黄连 人中白(各二钱 过)上为细末。凡口内诸疮皆可掺之。

  济急饮 治飞丝入口。令人口舌生泡。

  紫苏叶细嚼。白汤咽下。如此数次。即愈。

  清火育心汤 治口苦。

  黄连 远志 茯神 人参(各一钱五分) 麦门冬 枣仁 地骨皮(各八分)水煎温服。

  清脾抑火汤 治口甜。

  黄连 青皮 黄芩 黄柏(各二钱)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清金饮 治口辛。

  百部 黄芩 桑皮(各一钱) 桔梗 枳壳 麦门冬 石膏(各二钱)水煎温服。

  苓术饮 治口淡。

  白茯苓 云术 人参(各二钱) 白芍 山药 芡实 甘草(各一钱)黑枣二枚。食远服。

  调肝饮。治口酸。

  小柴胡 甘草 当归 青皮 龙胆草 枳壳(各二钱)水煎温服。

  滋肾丸 治口咸。

  当归 生地 人参(各一两) 杜仲 石斛 枸杞子 山茱萸 破故纸(各二两) 五味子(八钱) 何首乌 龟板胶(各一两五钱)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滚汤下。

  效验汤 治口麋。

  陈皮 麦门冬 桔梗(各一钱) 玄明粉 木通 黄柏 山栀 连翘 生地(各二钱)水煎温服。

  清气丸 治口臭。

  青皮 黄连 黄芩 甘草(各五钱) 石膏 檀香(各一两)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滚汤下。

  卷之三 口门

  附舌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脉络系于舌两傍。肝脉循阴气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

  分布。则舌强而短。舌卷不言者死。内因七情气郁。有舌强壅肿或短者。痰热肺胀也。有舌上出血如泉者。肝热也。有舌上生疮破裂者。心热也。有舌苔干涩如雪者。脾热也。舌上有一二黑点者。肾虚也。又有木舌。舌肿满口不能转动者是也。有重舌。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口不能言。饮食不进。又有舌出过寸者。各有治法。

  卷之三 口门

  附舌

  清顺汤 治舌强拥肿。

  黄芩 麦门冬 黄连 连翘 山栀仁 生地(各二钱) 大黄(四钱)姜三片。不拘时服。

  又方 治舌上出血。

  蒲黄 生地 麦门冬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二钱)临服加藕汁一钟。

  又方 治舌血不止。

  槐花(炒过为极细末掺上即止)又方 治舌苔。

  生姜蘸水揩擦。再煎黄连水漱之。

  犀黄饮 治木舌。肿胀满口。

  玄参 犀角 升麻 甘草(各二钱) 大黄(五钱)水煎不拘时服。

  立消散 治重舌。

  皂角刺 朴硝 黄连 冰片(各等分)上为末。掺患处再煎黄连汤。时时呷之。

  缩舌散 治舌长过寸。

  冰片(二钱) 朱砂(三钱)上为细末。猪胆汁调敷即收。

  又方鸡冠刺血。盛盏内浸舌。即缩上。

  卷之三 口门

  附唇

  唇皆属于脾。脾受邪则唇为之病。若风胜则唇为之动。寒胜则唇为之揭。热胜则唇烈。

  燥胜则唇干。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惨而无色。上唇内有白点。虫食上部。下唇内有白点。虫食下部。兰唇紧小不能开合。饮食不得。不急治即死。毋忽。毋忽。

  卷之三 口门

  附唇

  泻胃汤 治唇肿干烈便秘烦渴。

  葛根 桔梗 桔壳(各二钱) 大黄(三钱) 前胡 杏仁(各一钱)水煎食后服。

  又方 治唇不润。

  生地 当归 天门冬 麦门冬 黄 (各二钱) 升麻(六分)水煎食后服。

  又方 治唇生白点。

  芜荑(炒) 干漆(炒烟尽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五分滚汤调下。

  又方 治兰唇。

  青皮( 灰) 橄榄( 灰各等分)上共和匀猪脂调搽。

  又方 补缺唇舌。

  鲜蟹( 灰五钱) 乳香(五分) 没药(四分)上为极细末。搽上即生肉。

  卷之三

  诸血门

  (吐血 便血 尿血 血汗 血潜 鼻血 五窍出血)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生于心。藏于肝。布于肺。施于肾。善调摄者不妄作劳。则血之运于身者。无一息之停。自然肌肤润泽筋脉和畅何病之有。后生少年辈恃其壮盛。恣情酒色。而贫穷劳苦之人。又不暇自惜。涉远负重奔走于衣食。而无日夜之安宁。其能不伤于血乎。伤于上部则胸臆痛。伤于中部。则两胁中脘痛。伤于下部。则小腹痛。由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之病作矣。夫吐血。与衄血无异。但所由之经不同而要之皆裹于脾也。脾能裹血。

  不能使血之不升。胃火上蒸。则血从口出。肺火上腾。则血从鼻出。然有轻重之差焉。衄血太甚。始于吐血无异。不甚不足为虑也。至于吐血虽不甚。而实为可畏。用药者其可以混施耶。夫吐血固甚于衄血矣。而就其吐血言之。则亦自有轻重。如一咯一块者。胃口血也。其所从来者近。痰中见血色如玛瑙而成块者。亦胃口血也。其所从来者亦近。二者势若可畏。

  而犹可调理。法当任其自出。又必看其色不鲜者。旧血也。勿以药止之。其色鲜者。新血也。所积者必不甚多。宜以药止之。盖旧血终不归经。不任其自出。及于增剧。新血终当归经。若所出者多。则损人矣。故宜药止之。以引血归经。此皆可以调理而愈者也。若痰中见血。或一点之小。或一丝之细。语其势若无可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胃口之血也。乃从肺脏中来。肺为虚火所逼。血从痰出故也。其所以少者何也。盖肺脏以气为主。

  本多气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肺脏之血本少。又火逼而出之则肺以枯。而无以领一身之气矣。所害不亦大乎至于五窍出血者。势如潮涌。耳目口鼻一齐逆流。药不及煎针不及下。死在顷刻间。此犹血症之至极者也。医者岂可无急治之法。若夫渗入肠间。从下部而出。则为肠风。为脏毒。为溺血其病易治。

  非若上焦之血也。又有从汗孔出者。为肌衄从舌出者。为舌衄。从委中穴出。为 血。皆有治法。诸血见若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热甚也。身凉脉净者易治。是正气复也。治法未见血。则宜消宜和。既见血。则宜凉宜止。旧血未尽。则化其血。新血未尽。则补其血。因其势之轻重。而为缓急之施。则无不中矣若妇人崩漏。女子月信。则自见本科。而此不及载云。

  卷之三 诸血门

  脉云

  失血之症。脉皆见芤。芤在何经。血亦从何经。只宜微细。不宜浮大。诀云。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必倾危。

  卷之三 诸血门

  立方

  凉血抑火汤 治吐血衄血初起。气盛上逆。不能下降归经。

  当归 赤芍(各二钱) 大黄(三钱) 黄芩 黄连 丹皮 生地 川芎(各一钱五分)灯心三十茎。临服加藕汁半杯。

  必胜饮 治男子妇人。血妄流溢。或吐或咳。衄血并皆效验。

  生地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蒲黄(炒黑二钱) 小蓟(取汁半酒杯)。

  加乌梅五个。空心服。

  茜根散 治吐血衄血。错经妄行。并妇人月信不止。

  茜草 阿胶(各二钱蛤粉炒) 侧柏叶(炒过一钱) 生地 甘草 黄芩(各一钱五分)加童便半酒杯。温服。

  犀角地黄汤 治怒气伤肝。积热不散。郁于经络。随气涌泄。为吐血衄血便血等症。并各经宜加录后。

  怀生地 犀角 丹皮 赤芍(各二钱)加童便半杯空心服。心经血。加麦冬黄连。肝经血。加青皮黄芩。脾经血。加百合白芍。

  肺经血。加百部天冬山栀。肾经血。加知母黄柏玄参青蒿。胆经血。加柴胡竹叶。胃经血。

  加干葛大黄。心胞络血。加茅根丹皮。大肠经血加槐花地榆。小肠经血。加山栀侧柏木通。

  膀胱经血。加茅根牛膝。三焦血。加地骨皮连翘。吐血不止。陈棕灰炒黑荆芥穗。蓄血不消。加桃仁大黄。

  四生丸 治血热妄行。吐咯不止。

  生柏叶 生荷叶 生地黄 生艾叶(各等分)四味共捣极烂。丸如芡实大。每一丸。白滚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