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戴 病去。神已爽慧。但本脉带弦。平素有饮。为阳气不足之体。年纪渐多。防有风痹。此酒肉宜少用。劳怒当深戒矣。议外台茯苓饮方。
人参 茯苓 广皮 枳实 半夏 金石斛朱(四九) 烦劳太过。阳伤。痰饮日聚。阳跷脉空。寤不成寐卫阳失护。毛发自坠。乃日就其衰夺矣。
初进通饮浊以苏阳。接服外台茯苓饮。
吴(氏) 脉弦。背中冷。左偏微痛。食少欲呕。四肢牵强。此饮邪内结。议通阳气。
桂枝 茯苓 半夏 姜汁 炙草 大枣某 眩晕恶心胸脘不爽。脉右弦左弱。面色红亮。此乃痰饮上泛。有厥中之事。
炒半夏 制蒺藜 橘红 煨天麻 石菖蒲 茯苓 姜汁尤 口中味淡。是胃阳虚。夫浊饮下降痛缓。向有饮湿为患。若不急进温通理阳。浊饮必致复聚。议大半夏汤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枳实 姜汁张(二七) 酒客谷少中虚。常进疏散表药。外卫之阳亦伤。其痰饮发时。胸中痞塞。自述或饥遇冷病来。其为阳气受病何疑。不必见痰搜逐。但护中焦脾胃。使阳气健运不息。阴浊痰涎。焉有窃踞之理。(脾阳不运)
生于术 川桂枝 茯苓 淡姜渣 苡仁 泽泻 姜枣汤法丸。
王(三二) 脉沉为痰饮。是阳气不足。浊阴欲蔽。当以理脾为先。俾中阳默运。即仲景外饮治脾之意。
苓桂术甘加半夏陈皮水法丸。
某(三四) 舌白。咳逆不渴。非饮象而何。宜宣温药和之。
杏仁 苡仁 半夏 干姜 粗桂枝 茯苓 浓朴 炙草某 食后脘中痞阻。按之漉漉有声。手麻胁痛。心烦。耳目昏眩。是气不流行。痰饮内聚中焦。用桂苓丸。竹沥姜汁法丸。
又 桂枝 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 炙草黄 味过甘腻。中气缓。不主运。延绵百天。聚气结饮。东垣云。病久发不焦。毛不落。不食不饥。乃痰饮为患。饮属阴类。故不渴饮。仲景五饮互异。其要言不繁。当以温药和之。通阳方法。固无容疑惑。大意外饮宜治脾。内饮治肾。是规矩准绳矣。议用苓桂术甘汤。
某 形体似乎壮实。阳气外泄。畏风怯冷。脾阳消乏。不司健运。水谷悍气。蒸变痰饮。隧道日壅。
上实下虚。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得效。从外饮立方。
人参 淡附子 生于术 枳实 茯苓 泽泻荆沥姜汁法丸。
某 老人久嗽妨食。议以外饮治脾。苓桂术甘汤。
王(三四) 脉沉。背寒。心悸如坠。形盛气衰。渐有痰饮内聚。当温通补阳方复辟。斯饮浊自解。
(脾肾阳虚)
人参 淡附子 干姜 茯苓 生于术 生白芍冯 阳虚则形寒汗出。痰饮痞聚。都是阴浊成形。乘阳气衰微。致上干窃踞。古人法则。必通其阳以扫阴氛。但宿病无急攻方。况平素忧郁。气滞血涩。久耗之体。不敢纯刚。防劫液耳。
人参 熟附子 淡干姜 炒川椒 川桂枝 乌梅肉 生白芍 另真武丸(三两)
程(四八) 左脉沉静。右脉微弦。四旬清阳日薄。脾脏鼓运渐迟。加以烦心萦思。水谷悍气。蕴蒸痰饮。
仲景谓外饮当治脾阳。况中年常有遗泄之患。按脉非龙相之动搏。议固下益肾。转旋运脾二方。分早晚服。早服从还少聚精七宝。参用丸方。
熟地 苁蓉 枸杞 五味 萸肉 茯神山药 菟丝 覆盆 鱼胶 菖蒲 远志 龙骨 青盐熟蜜同枣肉捣丸。早服五七钱。
茅术 于术 半夏 茯苓 广皮 生益智 白蒺 钩藤姜枣汤泛丸。晚服三钱。开水下。
徐 清阳未展。浊阴欲踞。久延必结痰饮。议用真武丸二钱五分。人参一钱煎汤送。胃阳得震。
浊当退避矣。十服。
某 脉沉弦。饮泛呛咳。乃下虚无以制上。议早服肾气丸。摄纳下焦散失。以治水泛之饮。午服外台茯苓饮。转旋中焦。使食不致酿痰。茯苓饮去术。
某(七一) 高年久嗽。脉象弦大。寤不成寐。乃阳气微漓。浊饮上泛。仲景云。进温药和之。(脾胃阳虚饮逆咳呕)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川桂枝(一钱) 生姜(一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大枣(二枚)
顾(二四) 咳嗽数月。呕出涎沫。建中不应。已非营卫损伤。视其面色鲜明。饮食仍进。仿饮邪主治。
小半夏汤加桂枝杏仁姜汁。
李(三八) 劳伤阳气。内起痰饮。卧着气钝饮阻。其咳为多。痰出稍通势缓。且体常汗泄。非风寒表邪不解。并不热渴。亦非火炎烁金。仲景云。饮家而咳。当治饮。不当治咳。
茯苓 桂枝木 苡仁 炙草 姜汁陈 脉涩小。舌白不渴。身动呕痰。身如在舟车中。此寒热攻胃致伤。逆气痰饮互结。通补阳明为正。白术甘草守中。未能去湿。宜缓商。
人参汁 半夏 枳实汁 茯苓 竹沥 姜汁马(三四) 肌肉丰溢。脉来沉缓。始发右季胁痛。汤饮下咽。汨汨有声。吐痰涎头痛。此皆脾胃阳微。寒湿滞聚。年方壮盛。不必介怀。温中佐其条达。运通为宜。
茅术 浓朴 半夏 茯苓 陈皮 淡姜渣 胡芦巴 炙草 姜汁泛丸马(四十) 甘缓颇安。辛泄不受。此阳分气衰。将来饮邪日聚。然卧着咳多。清气失旋。先用苓桂术甘汤。继进外台茯苓饮。
曹(四七) 中年阳气日薄。痰饮皆属阴浊。上乾清道。为冲逆咳嗽。仲景治法。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分晰甚明。昔年曾用桂苓泽术得效。是治支饮治法。数年真气更衰。古人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须忌治嗽肺药。
先用小青龙去麻辛 接服外台茯苓饮。
程(五七) 昔肥今瘦为饮。仲景云。脉沉而弦。是为饮家。男子向老。下元先亏。气不收摄。则痰饮上泛。
饮与气涌。斯为咳矣。今医见嗽。辄以清肺降气消痰。久而不效。更与滋阴。不明痰饮皆属浊阴之化。滋则堆砌助浊滞气。试述着枕咳呛一端。知身体卧着。上气不下。必下冲上逆。其痰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脏络病无疑。形寒畏风。阳气微弱。而藩篱疏撤。仲景有要言不烦曰。
饮邪必用温药和之。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读圣经。焉知此理。(脾肾阳虚饮逆咳呕)
桂苓甘味汤 熟附都气加胡桃。
陈 痛久气乱。阳微。水谷不运。蕴酿聚湿。胃中之阳日薄。痰饮水湿。必倾囊上涌。而新进水谷之气。与宿邪再聚复出。致永无痊期。仲景云。饮邪当以温药和之。又云不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则知理阳通阳。诚有合于圣训。断断然矣。真武汤。
张(四一) 痰饮喘咳。肌肉麻痹。痞胀不堪纳谷。冬寒日甚。春暖日减。全是阳气已衰。阴浊逆干犯上。
肺药治嗽。无非辛泄滋润。盖辛散则耗阳。滋清助阴浊。浊阻在阳分。气不肃。为夜不得卧。小青龙意。主乎由上以泄水寒。直从太阳之里以通膀胱。表中里药也。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驱阴邪以复阳。一定成法。
早肾气去萸换白芍。炒楂炭水法丸。晚外台茯苓饮。姜枣汤法丸。
程(六十) 肾虚不纳气。五液变痰上泛。冬藏失职。此病为甚。不可以肺咳消痰。常用八味丸。收纳阴中之阳。临时撤饮。用仲景桂苓味甘汤。
孙 未交冬至。一阳来复。老人下虚。不主固纳。饮从下泛。气阻升降。而为喘嗽。发散寒凉苦泻诸药。焉得中病。仲景云饮家而咳。当治饮。不当治咳。后贤每每以老人喘嗽。从脾肾温养定论。是恪遵圣训也。
桂枝 茯苓 五味子 甘草汤代水。加淡姜枣。
李 肠红久病。不必攻治。今者气冲喘嗽。脘胁痞阻。是饮浊上僭。最宜究悉。
川桂枝(七分) 茯苓(三钱) 干姜(一钱) 五味子(同姜合捣一钱) 杏仁(一钱半) 白芍(一钱)
炙草(五分) 生左牡蛎(三钱)
吴(二七) 壮年下元久虚。收纳气泄。每交秋冬受冷。冷气深入。伏饮夹气上冲。为咳喘呕吐。疏肺降气不效者。病在肾络中也。盖精血少壮不旺。难以搜逐。病根不去谓此。绝欲一年。小暑艾灸。
静养一百二十天可愈。附都气加车前。(肾阳虚饮逆喘咳呕)
潘(二九) 劳力喘甚。肩背恶寒。饮泛上逆。皆系下元虚损。莫以喘用泻肺等药。薛氏八味丸。
王 秋深天气收肃。背寒喘咳。饮浊上泛。缘体中阳气少振。不耐风露所致。最宜暖护背部。进通阳以治饮。
茯苓 桂枝 半夏 姜汁 苡仁 炙草又 早肾气丸 夜真武丸陈 脉虚微。春阳地升浊阴上干。喘不得卧。治在少阴。
人参 淡熟附子 猪胆汁又 照前方加淡干姜一钱半。
又 脉弦。暮夜浊阴冲逆。通阳得效。议真武法。以撤其饮。
人参 淡附子 生白芍 茯苓 姜汁又 真武泄浊。脘通思食。能寐昨宵已有渴欲饮水之状。考金匮云。渴者饮邪欲去也。当健补中阳。以资纳谷。
人参 生于术 淡附子 茯苓 泽泻又 早服肾气丸四五钱。晚用大半夏汤。
人参 半夏 茯苓 姜汁董 脉弦右濡。阳微恶寒。饮浊上干。咳吐涎沫。且食减胃衰。寒疝窃踞。阴浊见症。岂止一端。喻嘉言谓浊阴上加于天。非离照当空。氛雾焉得退避。反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阴霾冲逆肆虐。饮邪滔天莫制。议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扫群阴以驱饮邪。维阳气以立基本。况尊年尤宜急护真阳为主。
人参 茯苓 熟附子 生姜汁 南枣戴 十二月间。诊得阳微。浊饮上干为咳。不能卧。曾用小青龙汤。减去麻黄细辛。服后已得着枕而卧。想更医接用不明治饮方法。交惊蛰阳气发泄。病势再炽。顷诊脉来濡弱无神。痰饮咳逆未已。谅非前法可效。宗仲景真武汤法。以熟附配生姜。通阳逐饮立法。真武汤去白术加人参。
计 不卧呛喘。泛起白沫。都是肾病。议通太阳膀胱。(肾阳虚膀胱气化不通降)
茯苓 川桂枝 淡干姜 五味子 白芍 炙草顾 饮邪泛溢。喘嗽。督损头垂。身动喘甚。食则脘中痞闷。卧则喘咳不得息。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二脏失司。出纳失职。议用早进肾气丸三钱。以纳少阴。晚用小青龙法。涤饮。以通太阳经腑。此皆圣人内饮治法。与乱投腻补有间矣。小青龙去麻辛甘芍。加茯苓杏仁大枣。
某 形盛面亮。脉沉弦。此属痰饮内聚。暮夜属阴。喘不得卧。仲景谓饮家而咳。当治其饮。不当治咳。今胸满腹胀。小水不利。当开太阳以导饮逆。小青龙去麻辛合越婢。
桂枝 半夏 干姜 五味 杏仁 石膏 茯苓 白芍某 服三拗汤。音出喘缓。可见苦寒沉降之谬。素多呕逆下血。中焦必虚。而痰饮留伏显然。议治其饮。
桂枝汤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
某 太阳经气不开。小水不利。下肢肿浮渐上。着枕气塞欲坐。浊饮上干。竟有坐卧不安之象。
医者但以肺病刻治。于理未合。急用小青龙法。使膀胱之气无阻碍。浊饮痰气自无逆冲之患矣。
桂枝 杏仁 干姜 五味 半夏 茯苓章 伏饮阴浊上干。因春地气主升而发。呕吐不饥。自然脾胃受伤。六君子宣补方法。未尝不妙。今诊得吸气甚微。小溲晨通暮癃。足跗浮肿。其腑中之气开阖失司。最虑中满。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太阳一法。
牡蛎 泽泻 防己 茯苓 五味 干姜张(二七) 呛喘哮。坐不得卧。神迷如呆。气降则清。水寒饮邪。上冲膻中。用逐饮开浊法。
(寒饮浊邪上冲膻中)
姜汁炒南星 姜汁炙白附子 茯苓 桂枝 炙草 石菖蒲某(三四) 咳缓。痰少。脘中不爽。肌腠瘙痒。皆湿邪未尽。痰饮窃踞之象。当用六安法。(肺胃湿痰)
杏仁 白芥子 炒半夏 茯苓 淡干姜 橘红王 当年阳虚。浊饮上泛喘急。用真武汤丸而效。因平素嗜酒少谷。中虚湿聚。热蕴蒸痰。目黄龈血。未可为实热论治。议方用外台茯苓饮。减甘草佐以微苦。清渗理其湿热。以酒客忌甜故也。(中虚湿热)
茯苓(四两) 人参(二两) 苡仁(四两) 枳实(一两) 半夏(二两) 广皮(二两)
金石斛八两。煮汁为丸。
汪 面色鲜明。脘中漾漾欲呕。因郁勃热气。蒸为痰饮。宜暂缓参术。务清中焦热痰。(中焦痰热)
杏仁 枳实汁 橘红 栝蒌皮 郁金 半夏曲 桔梗 黑栀皮张(氏) 痰饮挟燥。咳。喉中痒。(痰饮挟燥)
杏仁 花粉 茯苓 象贝母 橘红 半夏曲陈(妪) 痰饮挟气火上踞。脘痞胀不爽。宜理气热。(气火不降)
半夏 茯苓 栝蒌皮 黑栀皮 橘红 郁金某 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舒。酒客谷少中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遂令前症之来。金匮云。脉弦为饮。色鲜明者为留饮。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况 汗出。岂是风寒。春夏温邪。辛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又四。辛散再泄其阳。不亦左乎。
半夏 姜汁 川连 吴萸 茯苓 枳实 竹沥潘(三八) 远客路途。风寒外受。热气内蒸。痰饮日聚于脏之外。络脉之中。凡遇风冷。或曝烈日。或劳碌形体。心事不宁。扰动络中宿饮。饮泛气逆。咳嗽。气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着枕呛吐稠痰。
气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饮。治之得宜。除根不速。到老年岁。仍受其累耳。(哮喘伏饮)小青龙汤去细辛。
童(五六) 背寒。短气。背痛映心。贯胁入腰。食粥噫气脘痞。泻出黄沫。饮邪伏湿。乃阳伤窃发。此温经通络为要。缓用人参。(饮伏经络)
川桂枝 生白术 炒黑蜀漆 炮黑川乌 浓朴 茯苓叶(四十) 脉右弦。舌黄不渴。当心似阻。昔形壮。今渐瘦。咳久不已。卧着则咳。痰出稍安。此清阳少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