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徐评 治时疫不外此等方。若疠疫则一时传染恶毒。非用通灵金石之品。虔制数种。随症施用。不能奏效也。
卷五
痧疹瘰
张 伏气热蕴三焦。心凛热发。烦渴。遍体赤 。夜躁不寐。两脉数搏。(三焦伏热)
羚羊角 犀角 连翘心 玄参心 鲜生地 金银花 花粉 石菖蒲又 寒热。必有形象攻触。及于胃脘之下。口渴。喜饮暖汤。 已发现。病不肯退。此邪气久伏厥阴之界矣。
桂枝 川连 黄芩 花粉 牡蛎 枳实严 湿温杂受。身发斑疹。饮水渴不解。夜烦不成寐。病中强食。反助邪威。议用凉膈疏斑方法。(湿温)
连翘 薄荷 杏仁 郁金 枳实汁 炒牛蒡 山栀 石膏又 舌边赤。昏谵。早轻夜重。斑疹隐约。是温湿已入血络。夫心主血。邪干膻中。渐至结闭。为昏痉之危。苦味沉寒。竟入中焦。消导辛温。徒劫胃汁。皆温邪大禁。议清疏血分轻剂以透斑。更参入芳香逐秽。以开内窍。近代喻嘉言申明戒律。宜遵也。
犀角 玄参 连翘 银花 石菖蒲先煎至六分。后和入雪白金汁一杯。临服研入周少川牛黄丸一丸。
江 温邪发疹。湿热内蕴。便闭不通。先开上焦。
杏仁 苏子 栝蒌皮 紫菀 山栀某 风温发痧。(风温)
薄荷 连翘 杏仁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栀某 风温发疹。
薄荷 赤芍 连翘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栀费 暴寒骤加。伏热更炽。邪郁则气血壅遏。痧疹不肯外达。痰气交阻。神迷喘促。渐入心胞络中。有内闭外脱之忧。热注下迫。自利粘腻不爽。法当开其结闭。消毒解其膻中之壅。必得神清。方保无变。(热邪入胞络)
连翘心 飞滑石 石菖蒲 炒金银花 射干 通草煎化牛黄丸一丸。
朱(十二) 痧后痰多。咳嗽气急。(湿热郁肺)
芦根(一两) 杏仁(一钱半) 桔梗(一钱) 飞滑石(一钱半) 桑皮(八分) 通草(一钱)
某 痧后伏火未清。内热身痛。(痧后阴伤)
玉竹 白沙参 地骨皮 川斛 麦冬 生甘草某 痧后热不止。阴伤。
生白芍 炙甘草 生扁豆 炒麦冬 川斛 谷芽章 凉风外袭。伏热内蒸。秋金主令。内应乎肺。喘咳身热。始而昼热。继而暮热。自气分渐及血分。龈肉紫而肌垒发疹。辛寒清散为是。(外寒内热)
薄荷 连翘 石膏 淡竹叶 杏仁 桑皮 苡仁吴 病在暴冷而发。肌表头面不透。是外蕴为寒。内伏为热。肺病主卫。卫气分两解为是。
麻黄 石膏 牛蒡子 枳壳汁 杏仁 射干 桔梗 生甘草尹 环口燥裂而痛。头面身半以上。发出瘾疹赤纹。乃阳明血热。久蕴成毒。瘦人偏热。颇有是症。何谓医人不识。(阳明血热) 犀角地黄汤。
江 温邪自利。瘾疹。(温邪内陷)
黄芩 连翘 牛蒡子 桔梗 香豉 薄荷 杏仁 橘红 通草李(二七) 发瘰热肿。独现正面。每遇九十月大发。五六月渐愈。七八年来如是。因思夏令。阳气宣越。
营卫流行无间。秋冬气凛外薄。气血凝滞。此湿热漫无发泄。乃少阳木火之郁。及阳明蕴蒸之湿。故上焦尤甚耳。法以辛凉。佐以苦寒。俾阳分郁热得疏。庶几发作势缓。(胆火胃湿郁蒸)
夏枯草 鲜菊叶 苦丁茶 鲜荷叶边 羚羊角 黑栀皮 郁金 苡仁唐(四五) 麻木忽高肿发瘰。必有风湿袭入皮膜。乃躯壳病。昔人每以宣行通剂。(风湿)
片姜黄 羚羊角 川桂枝 抚芎 半夏 白芥子某(十九) 风块瘙痒。咳嗽腹痛。邪着表里。当用双和。
牛蒡子 杏仁 连翘 桔梗 桑枝 象贝母煎药送通圣丸。
者。有触目之色。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肢。总以鲜红起发者为吉。色紫成片者为重。色黑者为凶。色青者为不治。盖有诸内而形诸外。可决其脏腑之安危。邪正之胜负也。殆伤寒瘟疫诸症。失于宣解。邪蕴于胃腑。而走入营中。每有是患耳。考方书之治。其法不一。大抵由失表而致者。当求之汗。失下而致者。必取乎攻。火甚清之。毒甚化之。营气不足者。助其虚而和之。托之。至于阴 一说。见象甚微。若必指定些些之 点为阴。犹恐不能无误。想前人此例。无非觉后人勿执见 为实热之义也。吾故曰。必参之脉象及兼证方妥。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须知出要周匀。没宜徐缓。不外乎太阴阳明之患。故缪氏专以肺胃论治为精也。若先生之法。本乎四气。随其时令之胜复。酌以辛凉辛胜。及甘寒苦寒咸寒淡渗等法而治之。凡吾幼科诸友。于此尤当究心焉。(邵新甫)
卷五
痰
汪(五八) 宿哮久矣不发。心悸震动。似乎懊 之象。此属痰火。治以宣通郁遏。勿徒呆补。(痰火)
半夏 川连 石菖蒲 蛤粉 枳实 茯苓 川郁金 橘红竹沥姜汁法丸。
刘 痰火郁遏。气滞。吸烟上热助壅。是酒肉皆不相宜。古称痰因气滞热郁。治当清热理气为先。
川连 白术 枳实 浓朴 茯苓 半夏淡姜汤泛丸。
沈(三四) 痰火久嗽。海蛤丸。
张(妪) 痰火风眩晕。防仆跌。
明天麻 炒半夏 茯苓 橘红 羚羊角 钩藤 竹沥陈(妪) 老年痰火咳逆。痰有秽气。
芦根 苡仁 桃仁 丝瓜子 葶苈 大枣又 下虚不纳。浊泛呕逆。痰秽气。
熟地炭 紫衣胡桃肉 炒杞子 炒牛膝 川斛 茯神某 痰火上逆蒙窍。耳鸣头晕。二陈加天麻钩藤甘菊羚羊蒌皮。
某 夏至节。两关脉弦长。五火燔燎。而肝阳胃阳尤甚。动怒抽掣为肝病。食辛香浓味即病至。
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顷刻可扫除。惟静养勿恚忿。薄味以清里。此病发之势必缓。由渐加功议药。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连 郁金 山栀 北秦皮 牛黄 胆星 橘红 生石膏 寒水石 金箔方诸水法丸。竹叶灯心汤送。
何(妪) 诊脉右关弦滑。痰多。舌干微强。语言似謇。盖因痰火上蒙。津液不得上承。高年颇虑风痱。
宜清上宣通。勿进刚燥及腻滞之药。
半夏 金石斛 橘红 黑山栀 茯苓 郁金 生甘草 石菖蒲 竹沥 姜汁张 昏昏如寐。神愦如迷。痰热内闭。势非轻渺。(痰热内闭神昏)
半夏 石菖蒲 桔梗 枳实 郁金 橘红 竹沥 姜汁某 郁痰。(郁痰)
半夏曲 郁金 石菖蒲 明天麻 白蒺藜 橘红 茯苓 钩藤陶 脉左弦坚搏。痰多。食不易运。此郁虑已甚。肝侮脾胃。有年最宜开怀。不致延及噎膈。
半夏 姜汁 茯苓 杏仁 郁金 橘红又 脉如前。痰气未降。前方去杏仁加白芥子。
金(四六) 湿热内蒸。痰火日伙。根本渐怯。阳泄为汗。阴泄遗浊。酒客喜于爽口食物。医药中滋腻补方。决不适用也。(湿热蒸痰)猪肚丸方。
叶 久寓南土。水谷之湿。蒸热聚痰。脉沉弦。目黄。肢末易有疮疾。皆湿热盛。致气隧不得流畅。
法当苦辛寒清里通肌。仿前辈痰因热起。清热为要。
生茅术 黄柏 栝蒌实 山栀 莱菔子 川连 半夏 浓朴 橘红 竹沥姜汁丸。
某 病后。浓味蒸痰。
风化硝 栝蒌仁霜 枳实 郁金 生茯苓 姜汁炒山栀竹沥法丸。
汪 脉胀。湿阻热痰。
半夏 茯苓 黑山栀 橘红 制蒺藜 远志 降香徐 阳动内风。用滋养肝肾阴药。壮水和阳。亦属近理。夏季脾胃主司。肝胆火风。易于贯膈犯中。中土受木火之侮。阳明脉衰。痰多。经脉不利矣。议清少阳郁热。使中宫自安。若畏虚滋腻。
上中愈实。下焦愈虚。二陈去甘草加金斛桑叶丹皮。(木火犯中胃虚生痰)
又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安舒。议少阳阳明同治。
羚羊角 连翘 广皮 炒半夏曲 黑山栀皮 香豉又 脉两手已和。惟烦动恍惚欲晕。议用静药。益阴和阳。
人参 熟地 天冬 金箔汪 痰火上盛。肾气少摄。朝用通摄下焦。暮服清肃上焦方法。(肝肾虚上有痰火)
羚羊角 半夏 茯苓 橘红 黑栀皮 郁金 苦丁茶煎汤法丸暮服熟地 淡苁蓉 杞子 五味 牛膝 茯苓 远志 线胶 蜜丸。早服。
曹(五一) 色鲜明。属上有痰饮。盖上实则下虚。半百年岁。未得种玉。诊得脉左小不静。右部弦滑。法当清肺胃之热痰。益肾肝之精血。仿曼倩卫生方法。
燕窝胶 甜梨膏 人参 黄 麦冬 山药 茯苓 于术 黄节 黑节 鹿尾胶 羊内肾淡苁蓉 故纸(胡桃蒸) 青盐芮 向来痰多食少。而参术服饵未合。此 质为阳。不受温热刚燥之剂。上年冬季温暖。入春痰愈多。体中微倦。由乎藏聚未固。春气自地升举之征。法当摄肾固真。乃治痰之本。方为有益。(肾虚痰多)
熟地 茯苓 补骨脂 胡桃肉 杞子 五味 牛膝 远志 车前 蜜丸。
痰症之情状。变幻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着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余详考之。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
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阴虚劳症。龙相之火。上炎烁肺。以致痰嗽者。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浓浓。若欲消之。不惟无益。而徒伤津液。其余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虽有风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气而化。非风火燥自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与气一时壅闭咽喉者。不得不暂用豁痰降气之剂以开之。
余皆当治其本。故古人有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人岂能禁绝饮食。若专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则痰或可清。如寒痰温之。热痰清之。湿痰燥之。燥痰润之。风痰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今观案中治法。有因郁因火者。必用开郁清火为君。以消痰佐之。有因湿因热者。则用燥湿清热。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肾虚而生痰者。则纯乎镇摄固补。此真知治痰之本者矣。若因寒因湿者。更当于痰饮门兼参而治之。(华岫云)
徐评 所列方案。皆治肺胃浮痰之药。若透经入络。盘踞脏腑。及三焦隐处之老痰。尚有峻厉制炼之方。此等方不能奏效也。
卷五
痰饮
某(六一) 高年卫阳式微。寒邪外侵。引动饮邪。上逆咳嗽。形寒。仲景云。治饮不治咳。当以温药通和之。(外寒引动宿饮上逆)
杏仁(三钱) 粗桂枝(一钱) 淡干姜(一钱半) 茯苓(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周 向有耳聋鸣响。是水亏木火蒙窍。冬阳不潜。亦属下元之虚。但今咳聋。喉下有痰音。胁痛。
卧着气冲。乃冲阳升而痰饮泛。脉浮。当此骤冷。恐有外寒引动内饮。议开太阳以肃上。
云茯苓 粗桂枝 干姜 五味(同姜打) 白芍 炙草当午时服。
某(二一) 新凉外束。肺受寒冷。气馁不降。宿饮上干。而病发矣。法当暧护背心。宿病可却。
淡生姜粉 半夏 蛤蜊粉 茯苓 桂枝木 苡仁煎汤。
某(五十) 背寒咳逆。此属饮象。先当辛通饮邪。以降肺气。(饮上逆肺气不降)
鲜枇杷叶 杏仁 茯苓 橘红 生姜 半夏某(五二) 脉右大弦。气喘。咳唾浊沫。不能着枕。喜饮汤水。遇寒病发。此属饮邪留于肺卫。如见咳。投以清润。愈投愈剧矣。
葶苈子 山东大枣徐(氏) 痰饮上吐。喘不得卧。乃温邪阻蔽肺气。气不下降。壅滞不能着右。议用宣通。开气分方法。
小青龙去细辛麻黄加苡仁白糖炒石膏。
沈(妪)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缘高年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交阻。
熏灼不休。络血上沸。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不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婢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白芍 炙草方(氏) 冷暖失和。饮泛气逆。为浮肿喘咳。腹胀。卧则冲呛。议用越婢方。
石膏 杏仁 桂枝 炒半夏 茯苓 炙草施(四七) 劳烦太甚胃阳受伤。外卫单薄。怯寒畏冷。食物少运痰饮内起。气阻浊凝胸背皆痛。辛甘理阳已效。当此长夏。脾胃主令。崇其生气。体旺病可全好。(脾胃阳虚) 六君子加益智木香。
黄(三四) 身居沿海。氛瘴雾露客邪。侵入清阳。阳伤畏寒。久嗽病患不知却病护身。犹然用力承办。
里结饮邪。沉痼不却病。茯苓桂枝汤。
胡(四六) 脉沉而微。微则阳气不足。沉乃寒水阴凝。心痛怔忡。渐及两胁下坠。由阳衰不主营运。痰饮聚气欲阻。致痛之来。其心震之谓。亦如波撼岳阳之义。议用外台茯苓饮合桂苓方。
人参 茯苓 半夏 枳实 桂枝 姜汁白(二六) 脉沉小弦。为阴浊饮邪。 质阳不充旺。胸中清气不得舒展旷达。偶触入寒冷。或误进寒物饮邪暴冷。凝结胸痞。当平日食物。忌用酒肉腥浊。便清阳流行。常服仲景苓桂术甘汤百剂。若病来因冷。即服大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