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中国医籍考
中国医籍考
徐时行序曰。伤寒曷为而难治也哉。其可畏甚于杂病。且真正伤寒几者。有寒疫瘟疫之类焉。大抵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在上盛者宜吐。半表里者宜和。挟饮食者宜消。似乎候脉而投剂颇易者。孰知阴阳兼感。是似相参。疾有微甚。治有逆从。苟不察时令之正。反人禀之虚实。而任意妄施。则寒变热变。祸不可测。然则可畏不有尤甚于杂症者耶。此治之所以难也。慕松缪先生妙龄攻举子业。游学姚江。既而多疾。即就叔肄轩岐之术。
遍阅古今诸科方略。顿悟奥旨。审知伤寒为百病之最。自仲景而下。着述代不乏人。于是采前人已试之成法。而谓之旧论。体前人未发之秘。参以己意。而谓之新论。新旧不同。同于□□。立论不同。同于阐理。遂总而名之曰伤寒撮要。即传撮其枢要之谓也。余观其书。简约而不涉于繁琐。其辞浅易。而不入于艰深。其纲与目深悉。而不至于遗缺。诚医家之快捷方式。用药之法案。殆簇医之大成。超乎歌括指掌图之上。而余皆之下矣。明此而何伤寒之难治也哉。宗此而又何偏门之为害也哉。慕松先生者。苏郡长洲缪侍御公让之家孙。
存济其名云。隆庆丁卯季春之吉。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修撰承务郎大典分校官瑶泉徐时行撰。
〔胡氏(南金)伤寒论编〕医藏目录七卷 未见〔吴氏(时宰)伤寒类证辨疑〕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唐氏(钦训)伤寒心法〕未见按上见于嘉定县志。
嘉定县志曰。唐 从孙钦训字道述。受其业。
〔巴氏(应奎)阐明伤寒论〕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亡名氏伤寒或问〕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伤寒通义〕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解伤寒百证疑证〕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伤寒论大全〕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王氏(执中)东垣先生伤寒正脉〕医藏目录十二卷 存书例曰。伤寒正脉。乃素问仲景东垣节庵及彭用光诸家之书。而独称曰东垣先生伤寒正脉者。何也。岐黄仲景之书。非先生发之。则莫为于后。节庵用光之书。非先生启之。则莫为于前。继往开来。功实大倍千古。故以先生名之。亦仿丹溪附余之附也。
又曰。正脉一书。合并仲景东垣节庵彭用光活人为一集。使读者开卷。则伤寒全书。尽在目前。有不容不遍阅者。又仿东垣十书例。一人自为一卷。使人人立言之意。各得自明。不若类书之混而无辨。故着合并论一篇。
撮其大略合并之意。列之首云。一各卷内中云条。皆注释存疑。以俟救世君子改正者也。
又曰。仲景伤寒论。乃伤寒家立方之祖。譬则圣人之经。游夏不能赞一词者也。况王叔和编次之后。篇什颇觉朗然。惟成无己注释。虽大有功于仲景。中不无赘语。亦不能尽无可疑处。是以每为陶节庵之所惜。今赘者删之。疑者补注一条,以俟后之君子改正云。至于运气等图。改为论解。以便初学之览阅。列于首卷。
又曰。活人大全方。虽曰中间不无杂病方。混集其内。要皆四时感冒证之疑似伤寒者也。故仲景诸公方既备者删之。仲景诸公方之未备者录之。以便查考。且欲治伤寒者。当辨杂病之似也。但活人方内。有加减改换旧方者。学人临病用药。其必审择斟酌之。一活人大全方。总括以二字三字名者。欲以便检阅也。
拾遗论曰。拾遗者。拾节庵之遗者也。盖陶节庵并集仲景诸篇。名为六书。别门分类。固已详备。但伤寒疫疠之气。传变不穷。亦有未暇及者。予故采伤寒撮要。活人大全二书之理胜者。以补其遗方。始伤寒疑似之证易辨也。二书皆本伤寒直格。伤寒百问来。观其或问数条,辨论明白。是又能表刘氏之说者也。学人合而观之。庶其小补云耳。
姚允升序曰。尝闻养生家之言曰。心应枣。肝应榆。是人之通于天地也。将阴梦水。将晴梦火。是天地之通于人也,故人身自百骸九窍五脏。以至喘息呼吸。无不与天地通。不有至人究天地之原。穷阴阳之奥。畴能察脉候气。观表烛里。以翊赞造化之不及。俾不妄伤误伐。获保其天年哉。 山三阳王先生少负奇宕之才,为名家子。
博综经史。志于青云。及补弟子员。声腾庠序。前辈器公者。谓朱紫可芥拾也。不幸少罹血疾。羸弱不能卒业。遂涉览医药诸书。以自调摄。顾先生资性绝伦。寓目辄神解。盖朝叩越人之庭。而夕已驰轩黄之境矣。自世庙甲寅年。避警宜阳。以一剂起万夫。人十二年之翻胃。自是振沉 。决疑滞。全活者无虑千伯。缙绅之车。及扶老携弱者。日满户外。一日喟然汉曰。吾四十不仕。亡裨明时矣。有一术可以传济群生。何必皓首青毡哉。遂去经生业业医。名声遂动吴越。
又重慨庸医俗子。目不知书。仅能识药物一二。便欲郢书燕说。以操生死之柄。于古人制方立言之意。往往若赵括之读父书。而失其运用之宜。故暇中尝本素问灵枢难经。搜剔仲景东垣节庵异同之旨。而订成伤寒纲目一书。
每家各为一卷。其有古人未尽发者。别着论若干篇。名曰指南。大都因天之时。顺地之宜。以精察夫阴阳之异感。
而攻治之异方。如冬伤于寒。病本寒也。则用仲景法。以热药治之。历春夏变为温热。药宜凉也。则用节庵论。
以寒药治之。盖世人但闻东垣之脾胃等论。独长于内伤。而未知东垣之难知等集。尤精于外感。故知仲景之热药。不可以治春夏之热病。而不知节庵之寒药。亦不可以治冬月之伤寒。先生之为是书。其意政欲明此夫。前有节庵之书。则不至执仲景之法。而以热治热。今有先生之书。则不至失节庵之意。而以寒治寒。而东垣节庵三先生之遗。赖先生始大有发明。使三先生复作。而获闻先生之议。亦必心快首肯。而共为此道庆也。至其穷天地人事之变。而指其不正之气。如夏月冰雪。冬发雷电。则感寒于夏。而触热于冬者。亦有之。是又得玄中之奥。
尽正变之理。而足破千古之疑。非先生夙有灵根。早通儒术。安能洞彻微妙。而发挥玄理若此耶。先生之有功于前后。信不浅矣。余无先生之术。而有其心。怜先生之握奇不售。而重幸先生之有是书。
可以益寿万世,而流泽无穷也。余因与秉临陈君。再加精校。付之本院楷书。绣梓以广其传。书成。命之曰伤寒纲目益寿全书。太医院御医长洲姚允升撰。
〔万氏(全)伤寒摘锦〕医藏目录二卷 存〔伤寒蠡测〕未见按〔翁氏(先春)伤寒指要〕医藏目录二卷 未见〔亡名氏伤寒集验〕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闵氏(道扬)伤寒纂要〕医藏目录二卷 未见〔刘氏(会)伤寒集要〕未见刘会曰。癸丑之岁。余叨掌建庠业。已刊伤寒集要。暨寿婴二书。(脉法正宗序)
〔申氏(相)伤寒捷法歌〕未见按上见于潞安府志。
〔万氏(拱)伤寒指南〕未见湖广通志曰。万拱。监利人。能诗。明于医术。着医学大成。伤寒指南若干卷。惜多散亡。病源一书。尤前此所未有。然性颇矜直。懒晋接。有召者。辄以病辞。而馈以方焉。
〔卢氏(复)仲景论〕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
〔吴氏(中秀)伤寒备览〕未见松江府志曰。吴中秀。字端所。工岐黄之学。高仲阳三年不寐。诸医以为虚。中秀按其脉皆洪。曰。此膈上顽痰也。以瓜蒂散吐之而愈。李某素无疾。偶过中秀家。为诊视之。遽问君有子乎。对曰。有子十岁。中秀曰。幸矣。
君明年某时患疡。非汤石所疗。至期果验。其名与秦昌迈景明相伯仲。六十年间。所全活人。不可胜纪。少有至性。侍母疾。衣不解带。躬亲浣濯。其兄尝从索十金。中秀检橐中得数十金。尽与之。其子女六人。悉为之婚嫁。
有姊年八十。中秀亦为老矣。犹谨视起居。故世尤称其孝友。生平好聚书。有数万卷。构天香阁藏之。董文敏陈征君时过从焉。有子懋谦。能读父书。中秀所着。有医林统宗。伤寒备览云。
〔蔡氏(正言)苏生的镜〕八卷 存凡例曰。书以的镜名。何也。以物至明莫若镜。至端莫若的。夫镜以的名。精微要渺。毫无弗洞。况人身之脉络脏腑。精微要渺。其孰如之。岂容以私见揣摩。而独无藉镜以察者乎。故察形必以铜为镜。取资必以人为镜。苏生必以此书为镜。政以此书所着伤寒剖论。返复阴阳证辨。皆根极至理。精无弗究。微无弗察。苟有疑殆不决。一览证照。则此心了然。万不失一。次之对证治病。直如射之中的。即当日华佗内照篇不外是矣。名曰的镜。岂其诬邪。 一脉理为医之首务。病证由脉洞彻其情。故辑内经正脉。叔和参各名家以证之。绘列乎图于首。
以便同道。过目心明。 一是集是法。皆遵内经素问。私淑仲景先师为主。不敢杜撰。妄自增减。一歌括条目。
悉循陶氏六书活人全书。许宏法师金镜内外台论删。叶奇歌括。不敢擅用意见。一首帙脉证治三层法门。专言六经正伤寒正伤风法。则至于杂病。不可以正伤寒法治之。细着诸汤名于下。以便分轻重查治。 一治伤寒方论尽多。惟汗吐下三法。最难措手。后列条款。剖之甚悉。须得证脉相合。方可与服。一阴阳二证。极难辨别。须识破直中急温转入急下。庶免差误。一病证有内伤兼外感者。有感冒兼饮食者。有劳役兼房欲者。不可执仲景一方概治。须参东垣法合治乃妙。一伤损呕血热血暑血。
与太阳伤血。阳明蓄血。动少阴经血。数种不同。必参丹溪附余。仁斋直指。及古今各名公治验方书。不可以伤寒门法治之。 一瘟疫温暑燥火热病。河间先生已详言在原病武。首卷已纂入于下。须参治为当。一食积痰证脚气虚烦四证。已详是集。须当分别。一气运理微。必遵素问灵枢。及仲景伤寒论。首卷甚详。不敢再赘。一十二经经络穴道。与六经脉络任督脉络。曾经诸书细剖。故不重着。惟选入切要脉诀。及奇经八脉的论。一六经所当用针灸。惟遵内经奥旨,及皇甫谧甲乙经。并窦太师杨徐二氏针灸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补泻手法。 一小儿正伤寒伤风方。以是法酌治。或急慢惊风。或夹食感冒时疫麻痘疹疳。须以钱仲阳薛立斋陈氏活幼全书。前刻保孕全婴书。及痘疹心书。陆氏金镜录为主。不可以正伤寒法治之。一书分天地人三卷。一着论。一着法。一着方。令观者易于寻检。
〔朱氏(映璧)伤寒全生集〕四卷 存汪琥曰。伤寒全生集。明会稽朱映璧集。原陶节庵所着。书凡四卷。其第一卷。伤寒总难提纲起。至用药寒温相得。共五十一条。第二卷。辨伤寒热例起。至哕噫例。共二十九条。第三卷。辨伤寒呃逆例起。至无表里证例。共二十七条。第四卷。辨伤寒阴阳证起。至内伤瘀血类伤寒。共六十六条。方论错杂。前后雷同。其书反不如蕴要之明备。至今东南之医。皆熟习之。用以治疾。大半多死。而犹不晤其书之谬。良可悲夫。
按是书卷首。题曰会稽玉符朱映璧订正。镇江医官何 重校。故汪琥以为朱所着。其实出于不知何人。盖托名节庵。改伤寒琐言序附之。镇江府志曰。何 。字仁源。丹徒人。以医名。着伤寒全生集。恐亦误矣。乾隆中。
山阴刘大化宇参。自加补说。点次评释。重锲之梓。
〔孙氏(在公)伤寒快捷方式书〕未见钱谦益序曰。新安孙在公少有声举子中。长得瘵疾。遇异人于武林。授还丹接命解形度世之术。前尤精于医学。着丹台玉案发挥。医经经方两家指诀,又谓伤寒一科。传变谲诡。证治微密。仲景之书。代远义奥。文中指下。既易悬绝,今病古方。更难抉择。乃撮取其候体治法。切近明了者。作伤寒快捷方式书。用以钤键昔人。津梁后学。其活人济世之心。可谓至矣。余女授左氏春秋,医和之论病源。推六气五味六疾。与黄帝素难书符合。其论蛊惑之疾。女惑男风。落山刺义。周易精义。齐鲁之儒者。未有以过也。故曰。不通天地人。不可以言儒。不通天地人。不可以言医。晚而学佛。习天台大师止观之文。喟然而叹曰。世之医者。能精求止观观病之法。则可以称神医矣。智者用四悉檀因缘。分五观观病。初明病相。谓不须精剌医法。略知而已。然其论病相。曰五脏四大增减,五阴六神克伏。固已精义入神矣。次论病起因缘。四大不顺者。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或身分增害。三大皆等分。病属地病。此四既动。众恼竞生。古医论四大者。未之有也,次论八触相明对息辨触违触成病。又明五尘。各损一脏。一根缘五尘损五脏。古医论触损者。未之有也。又明五根。五脏根由。初托胎时。以思心起感召其母。母即思五尘等一毫。气动为水。水为血。血为肉。肉成五根。五脏究极于流爱纳想。寿暖识三。受生待命之际。古医论根脏生由。未之有也。阿杂含言佛为阿兰若比丘治七十二患。
说修阿□般那法。又云。春时入火三昧太温。身成病。入地三昧见身成。无石山。入水三昧见身如大水泉。入风三昧见身如九头龙,须急治之。此法惟佛能说。唯身子阿难及智者能知。故曰。七十二法。以想为治。乃非末代钝根所宜。由此言之。不通佛法。不知四悉檀因。未可以言能医也。余观在公之明医。志在度世。殆将接踵陶贞白孙思邈之流。其学术渊源。一本三坟十翼。 古真儒。非若世之医家。以刀圭方寸。为能事者。故于其刻是编也。引天台智者之书以广之。经言。持水长者之子。得其父方术。遍告国中。我是医师。疗治病苦。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