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直闻是言。病即除愈。世有流传是书。了知除病者。咸如西土众生。遇持水之子。所患即瘥。则在公之辑是书。

  与余之唱是言也。岂非入病法门。方便救度。为如来所记 者哉。在公曰。善。请书之以为序。(有学集)

  按崇祯中新安孙文胤对薇着丹台玉案。是序所称在公。岂系其别字欤。

  〔许氏(兆祯)伤寒解惑〕未见按上见于吴秀医镜序。

  〔申氏(拱辰)伤寒观舌心法〕医藏目录一卷 存后序曰。余忘之餐寝。存之心神。累之纸笔。绩积多年。今已成册。总计一百三十五舌。图绘其形。即分其经。观其舌知其所苦。明其运气。知其死生。用之汤液。救其危殆。一一悉皆载焉。真乃伤寒科指南第一秘术也。

  古云。医道通仙道。诚有此语。愚赖玄师三阳指之清静一节。幸而得传。旦夕行之。其神愈精。其形愈健。其气愈充。心满书成。仰之以道以仁以德。梓之以后世。何但三千功。八百行。千万世界。是无极无量之功。愿同仲景。谕名于后HT 耶。

  申五常曰。宗兄斗垣公以儒生。早岁游侠建康。 牛首燕矶栖霞茅君洞天诸名胜。多遇异人授异方。知白日冲举之术。乃厌薄儒。而间以其绪窥医。尤精外科。其方缄藏肘后。亦颇济人。人莫测其秘。试之病辄收奇绩。

  全活人无算。公神丰俊爽。两眸烨烨映。一见知非常人。年近耆而不屑以指使。因思吾宗肇自轩辕为医鼻祖。至唐开元间进士。秦芝公白日冲举。赐号妙宗灵修真人。为吾家乘祖。其他文武忠孝。姑未暇论。即公知白日冲举之术。又以外科启玄。伤寒观舌心法二书行世。真其苗裔耶。抑闻祖先神圣发祥。后有子姓。必有克肖者兴。以缵修先烈。良不诬矣。公姓申氏。讳拱辰。字子极。别号斗垣。(外科启玄跋)

  〔亡名氏伤寒语录〕未见按上见于绛云楼书目。

  〔姚氏(能)伤寒家秘心法〕未见按上见于海盐县图经。

  〔彭氏(浩)伤寒秘用〕(浙江通志。引黄氏书目。作秘问。)未见浙江通志曰。彭浩。字养浩。仁和人。素性简亢。不为杭人所礼。钱塘张尹 山人。延请至京。名大振。

  所着有伤寒秘用。杂病正传。医性等书。发明性理。所在传诵。

  〔方氏(炯)伤寒书〕未见按上见于福建通志。

  〔邢氏(增捷)伤寒指掌详解〕未见按上见于新昌县志。

  〔顾氏(行)伤寒心印〕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

  〔闵氏(芝庆)伤寒阐要编〕七卷 存汪琥曰。伤寒阐要编。明末时人撰。不着姓氏。书凡二帙。其辨伤寒叙曰。伤寒为病。有发于阴阳之分。赖仲景本内经立论。合常变兼言。为百世之宗。然其于仲景方论。未暇详解。其辨析成注再传之误。改补明理论。

  烦热虚烦四逆与厥。复正方氏条辨削例。及六经篇原文颠倒之非。极其畅发。编名阐要。义可知矣。

  按是书闵芝庆所着,而汪苓友称不着姓氏及书唯二帙。岂其所见,与今本异欤。

  〔戈氏(维城)伤寒补天石〕二卷 存朱陶性序曰。上古圣人。则法三才。阐明阴阳。五行运气。循环之理。画卦爻。尝百草。明脏象。君臣问辨。

  疗人疾苦。深体上天生物之仁。诚重之也。至后汉仲景先师着伤寒杂病论。悉本内难诸经。其立方制法之妙。医书中首重焉。惟是文理深微。辞有尽而意无穷。是以后人虽极力究研。而会悟者。百不一见。胜朝时吾郡有戈存橘先生。着伤寒补天石一书。其大旨乃发仲景言外之意。诚为伤寒要书。惜板毁后刻本甚少。传写者谬误实多。

  爰将家藏善本。用活字板印。成流布云。嘉庆十六年。岁在辛未季秋。吴中二然朱陶性谨识。

  汪琥曰。伤寒补天石。明姑苏戈维城着。书凡二集。其第一集。伤寒统辨起。至预防中风止。共九十八候。

  第二集。恶风恶寒起。至百合病。共八十九候。其中有曰黄耳伤寒。赤膈伤寒。此自仲景以后。如活人书明理论。所未言及。但其用药亦错杂不纯。其方大半皆难取也。

  唐大烈曰。伤寒一科。今昔异宜者。如陶节庵高鼓峰辈。虽亦有传书。莫如戈存橘之补天石为最。举凡四时感证。无论正伤寒类伤寒。分条辨治。各极其妙。可谓博而详。详而约矣。其书板废之后。莫之再镂者。余实不得其辞。

  〔叶氏(允仁)伤寒指南书〕六卷 未见陈仁锡序曰。顺湖叶长者有恒德心。隐学悬壶。阴功茂矣。子庠士。讳翘宗泰。用儒起家。世其孝谨。读伤寒指南一书。佩之服之。昔贤评人清而寒。其清足以贫。其寒足以死。予观名利之途。大都死热者多。死寒者少。

  噫。寒可以疗。热不可疗耶。近中州刻伤热书。岂亦有所感耶。夫阴阳之患。 于白发。予特为富贵人拈破。然以伤暑配伤寒。得无太奇。是谓五经之后。又有五经也。是谓张仲景之外。又有无数张仲景也。自古有小心之人。

  无放胆之人。放胆者。其人必粗。有小心之文。无放胆之文。放胆者。其文必俚。近世医家。好用奇。好用偏。

  每欲驾出于古圣贤之上。其心已不平。安辨君臣佐使耶。顺湖小心人也。惟先贤是述之。而更广之。皆垂世之言也。书必传。(无梦园遗集)

  汪琥曰。伤寒指南书。明末古吴叶允仁类集。书凡六卷。叙仲景阴阳大论中六经脉证于首。至标本论。为第一卷。察色视证捷法起。至六经病解时。为第二卷。六经传变例起。至活人赋。为第三卷。正伤寒例起。至水伤寒。为第四卷。辨痉湿 脉证起。至六经治例论。为第五卷。续明理论发热起。至昼夜偏剧。为第六卷上。其第六卷下并方。则已亡之矣。其书与蕴要相类。比节庵六书。实为明备。

  但其中云夹阴中寒。夹阴伤寒。与血郁伤寒。此又蹈全生集之弊。称为指南。而不晓仲景大意。其一片纂集苦心。

  深可惜矣。

  〔李氏(盛春)治伤寒全书研悦〕一卷 存凡例曰。是编。缘暑证有全书。而寒证不载。亦属未备。不才盛春。于举业之暇。与其弟占春。考古证今。

  审运察气。盖遵先君燕山。远宗仲景节庵之遗书。近采青阳立斋之试验者。而于经下注证。证后注方。汇集成括。

  俾病者陈所染之恙。即知其证在何经。药宜何方。悉素时所悦诸心研诸虑者。若待悉证臆决一方。宁非以药识病乎。欲留心于伤寒者。当不得越此书以为印证。

  〔霍氏(应兆)伤寒要诀〕未见武进县志曰。霍应兆。字汉明。丹徒人。寓居武进。精岐黄术。天性孝友。事八十岁老母。爱敬不衰。为人正直。与人论古今节义事。辄慷慨奋发。阴行善不求人知。业其道四十年。所着有伤寒要诀。杂证全书。

  〔陈氏(长卿)伤寒五法〕五卷 存汪琥曰。伤寒五法。明季楚黄陈养晦着。书凡五卷。五法总论起。至五法问答。为第一卷。五法以证起。并五法杂论。为第二卷。五法例起。并五法方药。为第三卷。纂仲景伤寒欲愈及死证等。并节庵六经用药法。为第四卷。其第五卷。乃续补伤寒赋也。五法大旨。曰发。曰解。曰和。曰攻。曰救。而吐法独不与焉。共计五法。

  问答五十三条。其阐发表里阴阳。诚为至理。其论两感等证。亦多偏僻。至其用药。擅将仲景之方。乱增药味。有如桂枝汤。则加防风羌活白术黄芩。麻黄汤。则加羌活陈皮细辛苏叶川芎豆豉生姜葱头。大青龙汤。则加芍药陈皮黄芩。白虎汤。则加麦门冬黄芩葛根橘红。承气汤不分大小调胃。总用大黄枳实浓朴甘草。去芒硝。加白芍药柴胡猪苓黄芩。大陷胸汤。则加枳实甘草柴胡半夏桔梗。大枣。小陷胸汤。

  则加枳实桔梗甘草柴胡贝母黄芩干姜。五苓散。则加葛根苏叶栀子甘草。猪苓汤。则加柴胡栀子。栀子豉汤。则加枳壳桔梗干姜麦门冬柴胡。十枣汤。则加陈皮茯苓半夏干姜。药不分经。动辄增补。其不通。更甚于陶氏。杀车槌方矣。俨然以板刊行。愚以方药总论五门。直焚其书可也。石夏二氏。代为校订。不其谬欤。

  按陈养晦序曰。伤寒一诀。乃陈公长卿之所传也。又安陆雷芳易名窥垣秘术。序曰。羽客陈养晦之所持伤寒五法。出自陈氏长卿。据此。是书实为长卿所着。汪氏以为出养晦。盖失检耳。石楷尝刊之藏书中。海盐县志。

  因为楷自撰。亦误。

  〔倪氏(洙龙)伤寒汇言〕未见杭州府志曰。倪朱谟。字洙龙。仍以医名家。纂伤寒汇言。与本草并行。既竭蹶以刻父遗书。而立请于有司。

  表扬母节。至悌泣哀恳得允。人称孝焉。

  〔林氏(澜)伤寒折衷〕十二卷 未见毛奇龄敕封永德郎云南永昌军民府通判林君墓表略曰。周秦以后。所可考按者。独东汉张机一人。夫证之难理。莫如伤寒。言理之可信。则莫如张机之书。今伤寒卒病诸论。具在人间。虽前后倒置。篇帙错杂。其中三阳三阴。以及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诸□。皆有纰缪。乃博搜典籍。自灵素而下,凡元化中藏。稚川肘后。北齐褚氏。唐人孙思邈诸所着。以至中朝圣方。外夷医鉴。合数千卷。彼此相订。

  因采择而论辨之。以法次证。以方次证。即以说次方。割尘析眇。辑为伤寒折衷一书。取二十七篇。证外合二百五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共十二卷。加类证八卷。镂板行世。世争购其书。以为准的。一时名流。如卿子张氏亮辰沈氏子由卢氏易园陈氏夔师潘氏辈。皆互相发明。以昌大其说。而于是医学得大成焉。(西河集)

  〔伤寒类证〕八卷 未见〔吴氏(有性)伤寒实录〕未见按上见于温疫论。

  卷三十五

  方论(十三)

  〔李氏(中梓)伤寒括要〕二卷 未见汪琥曰。伤寒括要。顺治初云间李中梓士材甫着。书凡二卷。上卷。伤寒总论起。至肉苛证止。下卷。五证总论起。至中暑中 止。末后附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之外。复附以杂方五十六。其证备。其法详。其论明而且简。

  书名括要。可为称其实矣。琥以初学人。宜熟读此书。但其方不可执。当以活法用之耳。

  〔李氏( )伤寒述微〕三卷 存〔吴氏(嗣昌)伤寒正宗〕未见杭州府志曰。吴嗣昌。字懋先。仁和人。世业医。鼎革初大疫。昌全活甚众。昌更别有会悟。浙督赵尝遘危疾。昌独排众论投冰水。立苏之。赵尊礼若神。曰。术如君。有得传者否。答曰。有宋尔班潘锡祉者。追随独久。

  赵曰。君其不朽矣。后以事烦目瞽。居河渚。着伤寒正宗。医学慧业等书。行世。

  〔潘氏(楫)伤寒大旨〕未见按上见于仁和县志。

  杭州府志曰。潘楫。字硕甫。号邓林。少以孝悌闻。卖药都市中。人以韩伯休目之。受业者数百辈。观其器宇。即识为潘门弟子。始楫以兄善病。特往师王绍隆。终日视脉和药。洞极深隐。通于神明。着医灯续焰。大有功于世。

  〔张氏(璐)伤寒绪论〕二卷 存总论曰。余尝看晋王叔和集仲景伤寒书。未尝不废书而三叹也。嗟夫。犹赖叔和为仲景之功臣。使无叔和之集。则伤寒书。同于卒病论之不传矣。何能知有六经证治乎。即条辨尚论。亦无从而下手也。究二子所编。各有未当。余窃不揣。复取仲景原文。重分其例。取尚论各家之注。参以己见。成缵论矣。第残逸已多。证治不备。

  拟搜诸家之论以补之。虽其间互有发明。然未免多歧之惑。是不得不博采往哲之言。以缀辑之。惜乎历代名医。

  递相祖述。未能一一标明。姑从证类次弟。读者毋以辞害义可也。谨叙六经传变。合病并病。标本治法。及正伤寒。两感。三阴中寒。冬温。寒疫伤风。温病。风温。时行。大头。温疫。温疟。温毒。阳毒。阴毒。热病。中暑。湿温。中湿。风湿。湿热。痉病。内伤。虚烦。香港脚。霍乱。内痈。赤膈。黄耳。夹食。夹痰。夹水。夹血。

  夹气。夹阴。冒雨。溺水。重身。产后等。四十证。暨以审证死证。逐一辨论。

  汪琥曰。绪论上卷。叙六经传变。合病并病。标本治法。及正伤寒。两感。三阴中寒。冬温。寒疫。伤风等。

  共四十证。继之以诊脉察色劫病等法绪论下卷。又类分发热头痛等一百证。所载杂方一百四十九道。复附以刺灸穴法。此论诚可补仲景伤寒。及成氏明理论之未备。但恨其纂集昔贤后人方论,大半不标名姓。然亦每多偏僻处。

  学人宜详辨之。

  〔伤寒大成〕未见按上见于吴县志。

  〔陆氏(圻)伤寒捷书〕海宁续目二卷 未见〔何氏(镇)伤寒或问〕未见按上见于本草纲目必读类纂。

  〔邵氏(三山)伤寒辨略〕未见尤侗序曰。语有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古人所以有三折肱九折臂之喻也。然自扁鹊仓公而下。世习其传者益少。吾吴永乐间。有刘毅。毅子观。观子博。成化间有周 。 子敷牧。敷牧子 。并以其术供奉宫府。名动一时。后乃寥寥矣。以予所见。有三山邵先生。能以肘后方活人。求疗者户外履恒满。以其得越人之意。如老人。如小儿。如带下。无不治也。予生而善病。每藉其刀圭。以当七发。少自至老。久相与而不厌也。然其家传本于乃翁纯山先生。予固幼而识之。而溯其开山。又本厥祖念山先生。实为岐黄祭酒。是则邵氏之医。不已合于三世之说乎。念山尝以皇甫氏明医指掌一书。手授纯山。既订补而刻之。尚阙伤寒一科。欲参节庵蒙斋二家。以续其成。有志而未逮也。今三山竭生平乏力。着为伤寒辨略。钩微抉奥。细人毫芒。而其驳喻嘉言尚论篇。尤能是正前人之误。其于是道。岂非既切而又磋之。既琢而又磨之者与。先生承祖父之传。深造而扩大之。有子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