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第恐吾老子亦犹前之昏学。临病无措。故将遗旨应手得心诀法。纂以成集。名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存与朝夕讲览以看。省己之愚。

  〔伤寒一提金〕一卷 存陶华曰。余虽专伤寒科。必出乎庸俗夸诞之医万万。且余一生所蓄肺腑家秘。语句方法。俱已备载发挥。窥我门墙者。虽有多人。然片言不繁之要。不得再四经目讲明。故述启蒙捷法脉要贯珠数。一一开注明白所示。自宜谨慎深密。勿授受于非人。毋轻泄于浇薄。莫负我之用心耳。

  徐春甫曰。伤寒六书六卷。明临川陶华尚文着。号节庵。六书。名琐言。家秘。杀车槌。一提金。截江网。

  是也。惜其不能发仲景之旨。

  汪琥曰。伤寒六书。明余杭陶华尚文着。书凡六卷。其第一卷曰琐言。第二卷曰家秘。第三卷曰杀车槌。第四卷曰一提金。第五卷曰截江网。第六卷曰明理续论。命名鄙俚。辞句重复。辨证不明。方药杂乱。以至俗学传习。流祸至今未已。王宇泰曰。陶氏之书。不过剽南阳唾余。尚未望见易水门墙。而辄诋伤寒为非全书。聋瞽来学。盖仲景之罪人也。

  〔伤寒治例点金〕(医藏目录作点点金)二卷 未见〔伤寒治例直指〕二卷 未见〔伤寒直格标本论〕一卷 未见按上三书。见于浙江通志。

  徐春甫曰。伤寒治例四卷。陶华着。述直格六书而作之。其论雷同。而别无方法。其实一书。而为三书矣。

  〔伤寒段段锦〕(伤寒全生集作十段锦)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闵芝庆曰。陶氏十书。乃先后随笔成稿。未经删定。故多舛错。且多雷同也。(伤寒阐要编)

  〔赵氏(心山)厘正伤寒六书〕医藏目录六卷 未见〔童氏(养学)伤寒六书纂要辨疑〕四卷 存自序曰。余尝苦夫伤寒者。苦其无要也。仲景之书,传世已久。遗帙颇多。不可为要也审矣。嗣是而叔和之诠次。未免穿凿。成无己之注释。并无正讹。可为要乎。即古之□□见彻九□□□□□□□□□□□□□□□□□□□□讹□□□□□□□□□□□□□□□□□□□□□□□□□□□□□□□□□讹足补仲景书之未备。惜其立论。见之琐言者。复见之家秘。见之续论。见之截江。见之提金。见之槌法。不免层见叠出。此盖要而未集。辨而未明也。□□下□十有余载。集其书矣。有完本初集矣。再集矣。其集犹未确也。及见中吾刘先生之集。乃欣然曰。

  此集真为得要。然犹仍六书之旧。战汗之条未载。痞结之证多舛。又为集之阙典。余从而纂之辨之。去其繁芜。

  补其阙略。剖其正讹。而纂要辨疑乃成。于是求其梓于赵师有光。(号剑南。福州人。)师复云。此一集也。真仁者寿世之术。苦心极矣。彼苍有知。谅不令苦心之人。至于湮没。知言哉。知言哉。崇祯五年季冬月望日。邵武县儒学训导童养学壮吾识。

  〔杨氏(恒山)伤寒宗陶全生金镜录〕未见吴学损曰。伤寒科首宗仲景。其次莫若陶节庵。后世名人。辨论虽善。终无便于后学。吾友杨氏恒山着有伤寒宗陶全生金镜录一书。简该精当。诚仲景之功臣。节庵之正传也。(痘疹四合全书凡例)

  〔熊氏(宗立)伤寒运气全书〕明志十卷 存自序曰。阴阳升降。运气之常道也。盖司天在泉。上下其位。五运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有逆顺胜复之殊。

  在昔轩岐之圣。悯生民之札瘥。启素问作内经。有曰先立其年。以知之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知死生矣。然微辞奥旨。

  未能究研。况伤寒之病。传变不常。非杂病可比。苟能明岁时之推移。阴阳之变异。主客之胜复。补泻之盛虚。

  以至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而不罹于夭横者。鲜矣。迨汉张公仲景。以不凡之姿。始深究内经。探微索隐。

  继往圣。开来学。乃述伤寒杂病论凡十卷。则假如再三。至于钤诀。脉病证治。一遵仲景成法。使人展卷。则三百九十七法之昭明。一百一十三方之显著。群疑冰释。次序条贯。是编既成。目之曰伤寒必用运气全书。敬质于致仕节判考亭黄公景冲侍御。三衢丁公元凯。佥谓纂图括例。俱以详明。有裨后学。因勤□工绣梓。以广其传。

  仆不揣凡 。自忘鄙陋。而搜求取舍之是否。尚俟高明君子辨正云。天顺二年岁在戊寅秋七月良日。鳌峰熊宗立道轩。

  虞搏曰。或问鳌峰熊氏纂集运气全书。及撰为伤寒钤法。以病者所生年月日时。合得病之日期。推等五运六气。与伤寒六经证候。无不吻合。谓某日当得某经。某经当用某药。而以张仲景一百一十有三方。按法施治。如太阳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之类。使后学能推此法。不须问证察脉。但推算病在此经。即用此经之药。实为医家之快捷方式妙诀也。吾子可不祖述乎。曰。此马宗素无稽之术。而以世之生灵。为戏玩耳。窃谓上古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以十干配。而为五运。以十二支合。而为六气。天以六方寓之。岁以六气纪之。以天之六气。加临于岁之六节。五行胜复盈亏之理。无有不验。传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今草莽野人。而以人之年命合病日。而为运气钤法。取仲景之方以治之。是盖士师移情而就法也。杀人多矣。知理君子。幸勿蹈其覆辙云。

  (医学正传。)

  〔杨氏( )伤寒提要〕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唐氏(椿)伤寒百问〕未见按上见于嘉定县志。

  嘉定县志曰。唐椿。字尚龄。参考诸家方论。至老不倦。起卧饮食。未尝去书。所着原病集。论七情六淫之伤。饥饱劳逸之过。为钤法钤方。医之指要。无所不具。今方术家多宗之。从子 最着。

  〔吴氏(绶)伤寒蕴要全书〕(医统。作伤寒蕴奥。浙江通志。作伤寒蕴要图说。)四卷(医藏目录。作八卷。)存自序曰。予医业始于鼻祖吴仁斋。至父仕宗三世也。不幸早年失怙。遂荒于医。暨长始读黄帝内经。仲景伤寒论之书。懵懵然茫若望洋。而无所知。切尝自恨赋性鲁钝。学不迨人。奈何经意言简义奥。援引幽邃。初学为难读而置之。训故弗明。竟不能会其旨要。乃知医法岂易言邪。遂乃访求师范。穷究诸书。申请讲解。三十余年。

  颇有所得。略见万分之一也。幸辱见知于所司。举为医学正科。未几召入太医院。选进御药垣。供事日近圣天子清光。以图报称于万一。及侍春宫进药。颇有效劳。历升御医院判。荷蒙圣明。恩至渥也。居无何。以疾上闻。

  赐告回还。暇日。抑考古今伤寒诸书。观夫仲景伤寒大论。其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与夫六经传变。

  阴阳虚实。发汗吐下。告戒谆谆。施治变化。微妙无穷。实为济生之惠。万世不易之大法也。惜乎世代湮没。而不复全。不能使人无憾焉。厥后南阳朱奉议作活人书。深有补遗仲景之书。三山赵嗣真释其书。而不可疑者甚多。盖此书又难于专用也。近代虽有伤寒书迭出者。而欲以文法诗赋。意在协于音韵。殊不知失其本义。虽锦绣千箧。终不能以御烈肤之寒。曾若一狐裘之愈哉。且夫伤寒六经传变之际。阴阳幽显之微。如火极而似水。

  水极而似火之证。往往不炽。疑似参差。犹豫进退。而无更新之道。或乱投汤剂。或袖手侍毙者有之。故经曰。

  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

  岂容易也哉,又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仁者鉴此。岂不痛欤。此之谓也。盖其不忍人之心。所不能已也。于是僭不自揆。搜辑仲景伤寒大要之法。而为之主。傍取诸书。钩其玄者附益之。非敢别为议义。互相 牾也。荟萃鳞集。目之曰伤寒蕴要全书。每一过目。

  辄见舛遗。遂至四年。三复雠正。以锓诸梓。不敢自谓已至。而传之将来。大概欲其古今端绪同归。以便省览而已。管见如斯。庸俟贤哲君子。改而正诸。庶俾后之为医者。皆知有所取法云。弘治乙丑仲春上巳。太医院院判钱塘吴绶序。

  凡例曰。是书。本素问之说。则称内经曰也。本以伤寒论之说者。称经曰也。本于诸书之说者。则引具诸书之名。中间亦有语句不便者。则隐而不发。以成一书之便焉。一首录内经五运六气之法者。此为医家之先要也。

  若不知天道岁气之理。而欲语治伤寒者。如无目夜行。复临深池。危哉。 一经络不可不知。凡伤寒必识病在何经为主。其阴阳冷热。不得而明也。若不识经络。如涉海问津。茫若望洋而已。 一察色。凡至病患之所。必先察其面色。观其精神动静语言何如。然后切脉。参详而断吉凶也。一切脉。以浮中沉三法为主。盖伤寒之脉。不可与杂病同日而语。曰。

  所以只取伤寒脉法。杂病不取也。 一审证。凡看伤寒。必审病患日数。与夫曾服何药。病因从何而得。目今大小便所去何如。俱问也。一伤寒正名。自有六经传变为病者。是其温病时疫等证。各有本条。宜详辨而治之。

  汪琥曰。伤寒蕴要。明太医院判钱塘吴绶集书凡四卷。其第一卷。首叙或问运气察色验舌辨脉。及六经传变药性制方煎服之法。第二卷。辨伤寒温热合病并病两感时气寒疫冬温温毒湿温温疟温疫中 中暑霍乱痉证痰证伤食虚烦香港脚。皆有方治。后论伤寒。则曰大头例。发斑例。发黄例。又发狂心下满咳喘悸等。共二十三例。第三卷。辨三阳经热。标本不同。则曰表证发热例。表证恶寒例。汗不彻汗后例。至谵语郑声懊 。共三十六例。第四卷。辨阴阳二证例。又阳证似阴。阴证似阳。至妇人小儿伤寒。共五十一例。末后复继之以用针之法。大抵此书虽胜于陶氏六书。止以便俗学。寻例检方。初不知仲景论为伤寒根本。舍本逐末。求之多歧。是虽终身治伤寒。

  而未悟其理。吾恐其疗虽多。而误治者亦不少。是亦聋瞽来学人也。

  〔彭氏(用光)续伤寒蕴要全书〕医藏目录四卷 未见〔史氏(宝)伤寒要约〕未见嘉定县志曰。史宝。字国信。萧山人。侨居邑中通阴阳虚实之变。闻有禁方。必重购之。近世惟推东垣李氏。

  丹溪诸人不论也。人冬月鼻血不已。宝教之服胡椒汤。其人以为戏也。固问其说。时方收豆。置数粒斗中。而急荡之。宛转上下如意。稍缓遂跃出。乃谓曰。此则君之病矣。人之荣卫调和。则气血流通君脑中受寒。故血行涩。涩则不得归经。故溢出耳。非热病也。竟服胡椒而愈。所着伤寒要约。

  伤寒要格。昔人所不及也。

  〔伤寒要格〕未见〔亡名氏伤寒一掌金〕未见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皇甫氏(中)伤寒指掌〕十四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伤寒指掌十四卷。明皇甫中撰。中字云洲。仁和人。其书原始内经。发明仲景立方之意。

  于诸家议论。独推陶华。十三卷载节庵杀车槌法。中识于后云。先君菊泉与陶翁厥嗣廷桂善。尝得其所着伤寒琐言。及杀车槌法。传心之秘旨云。然节庵六书。至今为伤寒家所诟厉。则此书抑可知也。

  徐春甫曰。皇甫中。号云洲。仁和人。世业儒医。至中尤显。所着明医指掌十卷。有谓审八脉以明八要。

  可为后学之指南。

  〔王氏(震)家宝伤寒证治条明〕九卷 存

  卷三十四

  方论(十二)

  〔方氏(广)伤寒书〕未见徐春甫曰。方广。字约之。号古庵。新安休阳人。常游河洛。寓陈留。名著中原。所集丹溪心法附余。脉药证治。伤寒地理等书行世。

  周斯曰。方约之着伤寒书。先儒称为集大成。(伤寒正宗序)

  〔刘氏(全德)伤寒神镜〕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缪氏(存济)伤寒撮要〕医藏目录四卷(今本作六卷)存总论曰。愚谓天之所生。惟人为贵。人之所病。惟伤寒为重。伤寒之书虽博。而撮要罕稽。然且今非昔比。

  患伤寒者。什有六七焉。何为其多也。内经曰。上古天地之气浓。人专天地之气亦浓也。矧恬 之世。人又不以酒为浆。不以妄为常。不以欲竭其精。不以耗散其真。知阴阳和术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人皆几百而天年矣。二气既浓。诸邪无隙而入。或邪外干。砭石即愈。虽病亦轻也。当今天地之气薄。人禀天地之气亦薄也。其所为与古人悉反。故言今人岁不满百也。二气既虚。诸邪得以易侵。其为伤寒者。岂不多邪。人一患之。

  数日左右即犯。二百零一死。其正病变病。而有一千五百五十一证。岂不重耶。医者本不得其要。而遽欲治人之重疾。或得其要。又不能熟读玩味。譬之涉大海而迷其津源。何攸能济乎。予已溯诸往古。有二百三十七先师。其论乎伤寒者。专于仲景辈。非不精工详矣。而至于要指之归。曰纲领。曰望。曰闻。曰问。曰切者。未尝掇拾而总挈之。是以世之医士。但知务其名。而不知考索于书。或有自称知书者。则又支离汗漫。而不得其要。其始也不求诸纲领。其继也不求诸望。其次也不求诸闻。又其次也不求诸问。一切脉而曰。予已知之矣。

  是以所药非所病。而殒其身者。盖什九焉。嗟乎。药以疗病。而反伤生。兹非医不知书之罪与。其未得其要。而不熟读之故欤。余不忍苍生殁于非命。又不欲医者蔽于聋聩。遂将专科书。陶翁要语参考。删其繁文。补其缺略。

  理正逆从。取纲领望闻问切六字。下纂注识病捷法。加不传之秘。共成六卷。名曰伤寒撮要。使士庶得此。不致中医之妄治。医家得此。如瞽者之复明。孝□惜身济人者。宜佩服而日阅之益深也。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