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
无忧散治伤寒调理失序,毒瓦斯内结,胸腹胀满,坐卧不安,日久不瘥,狂言妄语,大小便或复吐逆。
腊月黄牛胆(以天南星为末,入胆内缚令紧,当风避日悬之,候干取用)
上为末,以人参半两,煎汤七分盏,调末二钱,乘热服。迟顷,更以热人参汤投之,或睡,桃仁汤治狐惑默默欲眠,目不瞑,恶饮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齿无色,舌上白,声哽咽此因大病后肠胃虚空,三虫求食,食人五脏。食其喉则为惑,其声哽;食下部则为狐,其咽干。当看上唇有疮,虫食其脏;下唇有疮,虫食其肛。
桃仁(去皮尖) 槐子(碎) 艾(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服之。
白头翁汤治热利下重,及欲饮水者。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锉散。水七升,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饮一升,即效。
黄连阿胶丸治同上。(方见泄泻类。)
黄连解毒汤治时疾,三日已汗解,或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三分) 黄柏(半两) 栀子(四枚,掰) 黄芩(一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取一汤盏,去滓服。未知,再服,进粥,以此渐瘥。
《外除黄连犀角汤治伤寒及诸病后,内有疮出下部。
黄连(半两) 乌梅(七个) 犀角(无则以升麻代) 木香(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雄黄兑散治下部 疮。
雄黄(研) 青葙子 苦参 黄连(各二分) 桃仁(去皮尖研,一分)
上为末,以生艾捣汁,和如枣核大,绵裹纳下部。扁竹汁更佳。无艾,只用绵裹散子纳下部四逆汤治伤寒寒厥。或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则吐。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后,四肢五内拘急,举体疼痛,不渴,脉沉者。(方见前。)
白虎汤治热厥腹满,身重难以转侧,面垢,谵语遗溺,手足厥冷,自汗脉沉滑,里有热也见前。)
大承气汤亦治热厥。当观病浅深,量多寡饮之。(方见前。)
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
黄连(一两) 阿胶(三分) 鸡子黄(半个) 黄芩(一分) 芍药(半个)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内胶消尽,内鸡子黄搅令和,温服,日二服文蛤散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热被寒水入里,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意欲饮水,反不渴者,宜服。(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文蛤(一两)
上为散。沸汤和服方寸匕。汤用五合。
三物白散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属太阳。)
贝母(三分) 桔梗(三分,去芦) 巴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一分)
上为散,内巴豆研和,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人可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之、十枣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宜服。(方见痰饮类。)
抵当汤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或太阳病身黄,脉小腹硬,小便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或伤寒有热,小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并宜服。(属太阳。)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属阳明。)
大黄(一两,去皮,酒洗) 虻虫(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七枚,去皮尖,捶碎)
水蛭(上为散,作二服。水二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属阳明。)少阴病吐利逆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此并主之。(属少阴。)
人参(一两,去芦) 吴茱萸(一两六钱半,汤洗三遍)
上为散。每服四钱,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二盏半,煎八分,去滓分二服。
苦酒汤(苦酒,米醋是也。)
治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半夏(洗,碎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二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再牡蛎汤治发汗多,头眩汗出,筋惕肉 。
白术 牡蛎粉(炒黄) 防风(独茎者,去芦头。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以酒调下,米饮亦可,日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汤。(方见前。)
阴旦汤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炮) 黄芩(三两) 桂(四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枣二枚,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二。覆令小汗。
大白术散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
白术 附子(炮裂,去皮脐) 川乌头(制同上) 桔梗(去芦头) 细辛(各一两) 干姜(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拘时,稍热服。
回阳丹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气胀,脉候沉细。
荜澄茄 木香 干蝎 附子(炮裂,去皮脐) 硫黄(细研入) 吴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上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计时候,生姜汤下,频服。三服,复以热正阳散治阴毒伤寒。面青,口张出气,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有汗,烦渴不止,舌黑,四肢俱冷。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麝香(一钱,细研入)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干姜(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不拘时热服。
肉桂散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
肉桂(去粗皮) 高良姜(锉) 浓朴(去皮,姜汁炙令香熟) 白术 木香(各三分)
人参(去两) 吴茱萸(半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拘时,稍热频服。
卷第一 大方脉杂医科
相类
升麻汤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走,或见鬼,或下利,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下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二两) 犀角屑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分)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饮半盏。食顷再服,温覆手足出汗。出汗大黄散治阳毒。伤寒未解,热结在内,恍惚如狂。
甘草(炙微赤) 木通(锉) 大腹皮(各一两。锉) 桂心(三两) 川芒硝(二两)
大黄(两半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拘时候温服,通利为度。
五柔丸老人、虚人香港脚,亡津液,虚秘大便结。调补三焦。
大黄(四两) 前胡(一两) 半夏(洗七次) 苁蓉(浸酒) 芍药 茯苓(去皮) 细辛当归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温水下二十丸,以通为度。
葛根橘皮汤疗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寒解,冬温始发。肌中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吐清水。服此汤即静。
葛根 橘皮 杏仁(去皮尖,研炒) 知母 黄芩 麻黄(去节,汤泡) 甘草(炙。
各半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
知母桂心汤治伤寒后不瘥,朝夕有热如疟。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一两,炙) 知母(二两,或作一两) 芍药 黄芩(各一两) 桂心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煎一盏,去滓。取八厘清汁,温热服,日三。
覆增损四物汤治少阴下利,手足冷,无热候者。
甘草(二两,炙) 人参 龙骨(各二两) 黄连 干姜(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日三服。不瘥,复作下利腹痛,加当归二两。呕者,化斑汤治斑毒。
人参 石膏(各半两) 葳蕤 知母 甘草(各一分)
上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糯米一合,煎八分,取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黄连橘皮汤治温毒发斑。
黄连(四两,去毛) 陈橘皮 杏仁(去皮尖) 枳实(炙) 麻黄(去节,汤泡) 葛根(各二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小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下利当先止。
阳旦汤治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
桂心 芍药(各三两) 甘草 黄芩(各二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子一枚,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取八厘清汁,温服。
自汗三两脉浮竹皮汤疗交接劳复,卵肿,腹中绞痛欲绝。
刮竹青皮(一升)
上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半,绞去滓。分服立愈。
干姜汤疗妇人得温病,虽瘥未复,未满一百日,不可与交合,为阴易之病。病必拘急,手皆死。丈夫病以伤妇人,名为阳易,速当疗之可瘥,满一百日,不可疗也。宜服此药。
干姜(一分,炮)
上锉散。水二盏,煎六分,温服。汗出得解止,手足伸遂愈。
青竹茹汤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
栝萎根(无黄根者,二两) 青竹茹(刮、半斤,淡竹者)
上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温作二三服吃,立效。
当归白术汤妇人未平复,因有所动,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举身,无热发者。
白术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人参 黄 (蜜炙) 芍药(各一分) 生姜(半两) 当归(一上锉散,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半,食顷再服一半,温覆微汗便瘥。
知母麻黄汤伤寒瘥后,或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语错谬热,医或作鬼祟或风疾,多般治不瘥。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似疟,都是发汗毒在心胞络间所致。
知母(一两半) 麻黄(去节) 甘草(炙) 芍药 黄芩(各半两) 桂枝(去皮,半两。盛暑中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半日可相次二三服,温覆令微汗。
若心应手方治伤寒舌出寸余,连日不收。
以梅花脑子为末,掺舌上,应手而收。当用五钱病方愈。
白术散治伤寒气脉不和,增寒壮热,鼻塞脑闷,涕唾稠粘,痰咳壅滞,或冒涉风湿,增寒发热,骨节烦痛,或中暑,呕吐眩晕。及大病后将理失宜,食复劳复,病证如初,悉主之。又五劳七伤,气虚头眩,精神恍惚,睡卧不宁,肢体倦怠,潮热盗汗。脾胃虚损,面色萎黄不美,口吐酸水,脏腑滑泄,腹内虚鸣,反胃吐逆,心腹绞痛。久疟久痢,及膈气噎气喘促、坐卧不安。或饮食所伤,胸膈痞闷,腹胁 胀。妇人产前产后,血气不和。
泻,气厥不省人事,并宜服之。常服辟四时不正之气,及山岚瘴疫。
白芷 甘草(炒) 青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桔梗(去芦) 山药 香附子(以上各三两。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木瓜一片,紫苏叶二三皮,煎七分,食前服香少服。
又方,白术散 治伤寒杂病,一切吐泻,烦渴霍乱,虚损气弱,保养衰老,及治酒积呕哕。
白术 茯苓(去皮) 人参(各半两) 甘草(两半,炙) 木香(一分) 藿香(半两) 葛根(一蜜煎导法: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屎虽硬,不可攻之,当自欲上蜜四两,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捻作铤,如指许长二寸猪胆汁方上以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法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
蜜渍柏皮:治口疮,舌溃烂。
上以大柏去粗皮,蜜渍一宿,合之,吞汁勿绝,瘥。或用蜜炙焦黄色,研为末,每服半钱,灸法: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三处去数最佳分为儿可三度鼻正前动处壮。余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太阳膀胱经伤风,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洒洒恶风,翕翕然发热,鼻鸣干呕。又太阳证宜汗,其人失血及下利,则频与服,使体润,连日当自解。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三两) 甘草(一两)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掰破,共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或升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阳明胃经伤风,恶食,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自汗,嗜卧身小便难,潮热而哕,其脉浮、弦、长而数,悉主之。
杏仁(去皮尖) 半夏(汤去滑) 五味子(各三钱半) 芍药 桂心 细辛 干姜(炮)
大黄(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少阳胆经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苦而渴其脉阳浮阴弦。或发汗多,亡阳谵语,可以此和其营卫,通其津液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