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
柴胡(一两三钱) 半夏(汤去滑,四钱一字) 甘草(炙,三钱一字) 芍药 黄芩 人参辣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太阴脾经伤风,自汗,咽干,腹满,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温,其缓者。
桂心(半两) 白芍药(三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腹痛甚者,加大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少阴肾经伤风,胸满,心烦,咽喉痛,自汗,腰痛连 骨酸痛,呕吐涎沫,头其脉沉弦者。
附子(生,去皮脐) 桂心 干姜 芍药 甘草(炙) 茯苓 桃仁(去皮尖,面炒。
各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或咽喉痛,加桔梗半两。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厥阴肝经伤风,恶风而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其脉尺寸而迟者。
桂心 当归 川芎 前胡 防风(各三分) 芍药(一两半) 甘草(炙) 茯苓(各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黄胆温疫。
泽泻(二两半) 桂心(一两) 猪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各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不拘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汗出即愈。温热病,加甘草一小山每服盐梅一个。赤痢,乌梅一枚,粟壳二枚,去蒂、赤膜,醋炒。白痢,粟壳二枚,制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钱。渴,乌梅一个,枇杷叶二皮,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衄,白茅花一握。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栀子三个,车前子一撮。烦热心神恍惚,朱砂一字,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皮,车前草二根。伤暑吐血,白茅花一握。
热泻,车前子一撮,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暑湿泻,紫苏五叶,木瓜三片,车前子一撮。伤暑头痛,浓煎葱白汤。大便水泻,小便不利,加真车前子末少许。又方,治燥渴,去桂心,加人参,谓之春泽汤。湿泻身痛,加苍术少许。秋多淫雨,人患湿疫,在冬时,服之效。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伏暑热,烦渴燥闷,干呕霍乱。
草果(去皮) 缩砂(去壳) 乌梅(去核。各一两) 干葛 白扁豆 生姜(切片,日干。各五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碗,煎至八分,浸冷服。或欲温欲热,亦可斟酌,伤暑发热,头目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冒暑伏热,头目眩晕,呕吐,泄利,烦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去皮) 甘草(生。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细切,搜面令匀)
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或汤点服,不拘时候。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咽干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梗) 紫苏(去梗) 干木瓜(各一两) 丁香 甘草(炙) 檀香 白茯苓(去皮) 藿香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至二丸,熟水嚼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儿半丸。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寒中暑冒风,饮食、中外一切所伤,传受湿热内甚,头痛,口干,吐泻,冷,小便涩,大便急痛,湿热,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
茯苓(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白术(半两) 泽泻(一两) 桂(半两,去皮) 石膏(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新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
烦渴不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人参 缩砂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 半夏(汤泡七次,各三两) 白扁豆(姜汁略炒) 赤汁制。各四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草果仁(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一两,水二碗,生姜十片,煎半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时。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伤暑烦躁,发渴口干。及治血痢,妇人热崩。
青皮(去白) 赤芍药 黄连(去须) 地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冷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分。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或阴阳不和,致成霍乱吐利,转枇杷叶(去毛,炙,半两) 香薷(三两) 白茅根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 干木瓜(各一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服,烦躁,沉冷服。如脾虚感暑,呕吐不食,以加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起居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米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香薷(去梗,四两) 浓朴(去粗皮,切碎,姜汁炒令黄) 白扁豆(各二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酒一分,同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效,不拘羌便涩浊,加山茵陈、车前草各二根。霍乱吐利,加木痛,加陈大蓼三寸,陈壁土一指头大,木瓜二片。脏乌梅各一钱。小便血,加瞿麦穗一钱,车前子一撮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姜三片,木瓜二片,陈大蓼陈大蓼各一握,水一斗,煮七分,先熏后洗,立效羌活、炒苍术、枳壳去穣、陈皮、半夏、甘草各一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冒暑心腹胀满,去羌活,五心热,加灯心二十茎,麦门冬去心、白茅根各感冒呕泄,亦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加生姜五钱,加车前子,黄连去发各一钱,则清利。以上草各二茎,苦竹叶七皮,山栀子三枚掰破。心胸亦加乌梅、车前子一钱,陈米一撮。暑月,虚半钱,生姜五片,亦名六和汤。解暑和脾胃,加人参、陈皮、白术、白茯苓、黄 、木瓜、甘草,每料各一两,亦名十味香薷散。伤暑,热服。常服消暑健脾。或为末炼蜜为膏,酒服用。)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及年深暑毒不瘥。
黄连(一斤,去须) 酒(二升半)
上将黄连以酒煮干为度,焙为末,用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又治伤酒过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伏暑泄泻如水,及治中暑。(方见后痼冷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外热内渴,于内更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麦门冬三十粒去心。煎服,不(方见前伤寒阳证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方见前伤寒通治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复感冷,及内伤生冷呕吐。(方见痰饮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迷闷,及泄泻霍乱作渴,立效。亦能解诸毒。
白矾 五倍子 乌梅(去核)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入飞罗面四两拌匀。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虽平日不敢饮冷者,服之不妨,真有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方见后泄泻类。)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皮,车前穗五茎煎,不拘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加苍术、川芎、白芷、木瓜对合,各用四钱,生姜三片,煎服。日近远年伤湿,倦虚损,多服取效。(方见前伤寒和解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伤湿鼻塞身痛。
黄 (微炙) 辣桂(各二两) 甘草(炙,二两) 白芍药(六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四片,枣一枚煎,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伤湿,益脾顺气。加茯苓一两,生姜每服三片。(方见后时疫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伤湿,大小便自利。(方见后中湿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湿气瘀热发黄,小便秘涩,渴引水浆。
茵陈(一两半) 大黄(半两) 小红栀子(十枚)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煎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身重,腰冷痹,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去芦)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去皮)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坐卧湿地,或为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重疼,发热恶寒,或小便秘涩,大便或汗出衣里湿渍得之,腿膝或肿,小便利,反不渴。
苍术(米泔浸) 白术(去芦) 甘草(炙。各二两)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陈皮丁香(上锉散。每服四钱,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或腹膨腰脚瓜蒂搐鼻法:治伤湿鼻塞头疼。瓜蒂不以多少。 咀为细末。口含水,搐一字许入鼻中,流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寒
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上为 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寒
治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腹燥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上 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渣,食前服。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
入木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身热恶寒,头疼,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泄泻。常服,去暑毒,分阴阳。
硫黄 硝石(各一两) 雄黄(通明者) 滑石 白矾(各半两) 寒食面(四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事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身热呕吐,热泻赤痢,癃闭涩痛,利小便,益精气,通九窍六腑,消蓄水渴,除烦热心躁,百药酒食等毒。解疫疠及两感伤寒。及妇人下乳催生,兼吹乳、乳痈妇莫服。
白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服。欲冷,新汲水调下。
发汗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烦渴,晕眩,寒热,烦躁闷乱,或似欲绝者。
半夏(一斤,汤洗七次,去滑) 茯苓(去皮) 甘草(生,各半斤)
上为末,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新汲水下。中暑为患,药下即苏。夏中常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不省人事。
猪牙皂荚(一两,烧灰) 甘草(一两,微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热水调下。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昏迷,霍乱吐泻。每服五十丸,米饮吞下。五苓散调下水研灌亦效。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手足微冷,烦渴,四肢不痛。(方见前伤寒通治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痰逆,恶寒。(方见后咳逆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不恶寒,烦渴。(方见前伤寒通治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头疼,恶心烦躁,心下不快。(方见伤暑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霍乱吐泻。(方见伤暑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