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万病回春
万病回春
面红不退,地界不分者,神功散倍前胡。
吐者毒盛,乘火炎而宣也,神功散主之。
泄泻者,火盛而奔越也,服神功散即止。却用升麻以升提之,不可用止涩之药,唯解其毒则自止矣。
渴者,红花子汤加牛蒡子,虽口中如烟起即解。发渴者,或用人参、麦门冬汤饮之亦可。切不可用枣汤。
大渴者,取真黄土百沸汤,碗盖泡取水,少加砂糖调饮立止。
汗不止者而身已凉,乃血随气溢也。用当归(五钱)、黄 (三钱)、酸枣(一钱)。共锉一剂,水煎温服,立止。
痰,用白附子水磨服,效。不可用二陈汤,使燥阳明经,使孤阳无阴,不能施化也。
嗽,用杏仁煎汤,磨白附子服。
三日内顶陷者,非虚也,乃火盛阳极,反为阴降,如当午树枝向下。宜用九味神功散退其火。
三四日色惨不阴,宜用神功散活血退火,使其莹满光明。
或有失治,不知解毒,五六日间,以灯照之,生气未戕,其毒太盛作热,地界红燥,宜用神功散治之。观随其变而施治,犹或可救一二。过此则不能施其神功矣。
认痘法:故曰气尊血分者生,谓火靖而后出,气得其令,头粒尖而白,根颗红而不散,譬如一颗珍珠放在胭脂上也,头粒白于上,见气升而尊,根红于下,见血附而安其分也,故生。故曰毒参阳位者死,谓带火而出,气不得令,头粒红紫、地界不分,譬如 血、猪肝,势极而不返,故死。若朱砂胭脂包者,生息之气犹存,可治也。
痘不治法:初出涌壮者不治,出如蚕种者不治;随出随没者不治;如蚊虫咬者不治;气血相失者不治;倒出者不治;饮水如促鼻者不治。与肺气不能疏理也。
大凡七日以前为里实,不可投温燥之剂,能助毒也。八日以后为里虚,不可投寒凉之剂,能伐生气也。
起泛宜:当起泛而不起,用川山甲炒成珠,研二钱,温酒调服。
血弱不起,根底淡薄,用保元汤加丁香(三粒)、肉桂(一钱)、当归(二钱)、川芎(一钱)、水煎服。
凡痘不起胀、灰白色、顶陷者,气血不足、虚寒症也,宜托里散加丁香。
凡痘紫红不起胀者,火盛血热,宜服内托散去桂、加紫草、红花;热盛加黄芩;若紫黑陷伏、用此药调川山甲炒成珠为末,五分,同服。
内托散
治血气虚损,或风邪秽毒冲触,使疮毒内陷,伏而不出,或出而不匀。用此药活血匀气、调出补虚、内托疮毒,使之尽出易收。
黄 (蜜炙) 人参 当归(各二钱)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芷 浓朴(姜汁炒) 甘草(各一钱)
木香 官桂(各三分)
上方于红紫黑陷属热毒者,去桂,加紫草、红花、黄芩;若淡白、灰黑、陷伏属虚寒者,加丁香救里、官桂救表;当贯脓而不贯脓者,倍参、 、当归,煎热,临服入人乳汁、好酒同参温服,此贯脓之巧法也;泄泻加丁香、干姜、肉蔻。
行浆宜:八日浆不行,其根虚薄、血少故耳。盖以初起时毒载血妄行,未免蹿进,其血亏矣。至此不能成浆,急以归茸汤益之。
归茸汤
鹿茸(酥炙,一两) 当归(五钱) 锉,酒煎服。
凡痘属虚寒,八九日色光、白如水泡,顶陷根白、痒塌寒战等症。
回阳酒
鹿茸(酥炙焙) 大附子(面包煨去脐皮) 嫩黄 当归(酒洗。)
上锉,好酒煎服。兼有痰嗽,加牛胆南星。
灰陷黑陷,呕吐白沫为表虚,用木香散。
呕甚,用木香散加白豆蔻。此正治也。若未曾解毒,另有法。
寒战切牙、痒塌泄泻为里虚,用异功散。泄泻甚,用异功散加肉豆蔻。
干呕属胃虚里热,用异功散。
木香散
木香(磨) 前胡 黄 白茯苓(去皮) 白术 浓朴(姜汁炒) 诃子(煨,取肉)
陈皮(各一钱) 肉桂(八分) 人参 丁香(雄者五粒。)
上锉一剂,水一钟,煎八分。温服。
异功散
当归 川芎 人参(减半) 黄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诃子(煨,取肉)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脐) 半夏(姜汁炒。各一钱) 浓朴(姜汁炒) 肉桂(各八分) 小丁香(七枚)
上锉一剂,水一钟,煎至八分,温服。
浆行而作痒,此内热而外为风寒所束。用荆芥穗纸裹紧搓糊,粘指头,令不散,灯上烧过,却于桌上吹去灰,快放手,指定痒痘头用荆芥穗火点痒处一下即放退。患者自以为妙,每痒痘悉点之立止。
行浆行足而发疔,认定是黑疔痘,或黑而硬,或有红丝,或为大紫泡,未曾解毒者,仍以神功散加雄黄、黄芩、黄连、大黄煎服。却用点法:雄黄一钱,研胭脂,重浸水合浓,调雄黄末,点疔痘顶上,立时即出红活,亦神法也。盖雄黄能拔毒,胭脂能活血水。
浆足宜:此时有咳逆,胃气上越欲绝也。以真黄土,鼻边闻之,立止。
九日而寒者异功散,甚者宜。九日寒战,大附子半个面裹煨热七钱、干姜炒黑五钱、白术五钱、人参三钱,水煎温服。
此时浆满,或为寒所薄,一时痘俱紫黑,即如紫葡萄样,不必惊恐,急以肉桂磨汤服之,立见如旧。
回水宜:九日十日,回水之时,元气熏蒸,真阳运化,其水自然消燥,此循环之妙理也。其有未曾解毒,至此时水不能化,反归于胃,与所伏之毒伏于阳明,则脾胃受戕,宜以定中汤治之。
定中汤
用真黄土,能镇安胃气,收敛中土,取真正黄色不杂者,用一块在碗内百沸汤泡,即以碗盖,少倾出用。如冷倾入盏内,外以热水顿热,用两酒盏和药:朱砂研细五分,能镇心胞络,使小肠不奔也;雄黄研细一钱,能解毒,使胃气宁也。二味同和匀,以黄土汤少加砂糖温服,二服立效。烦躁、闷乱、发渴,定中汤加片脑半分,牛蒡子汤二盏和服。
有寒战切牙等症,宜用附子理中汤。
有擦破周身不能回水,急以新瓦椿作粉,掺在破处,立收。此妙法也。
收靥宜:若解毒不尽,或未经解毒,到当靥而不靥,发热蒸蒸者,用甘露回天饮:砂糖半酒盏,百沸汤调一大碗,温服,立时退热,痘即靥。万发万中,回天之力也。
若痘靥时湿靥,乃外溃之痘淋漓粘沾者,宜以甄陶散敷之:新瓦不拘多少,为细末,筛过,绢袋包,扑患处。若干痂堆不落,内又窨脓,即以瓦粉用鸭蛋清调敷,立收而落痂矣。
当靥时腹痛不靥,其痛着在中脘,乃热毒凝滞、瘀血作痛也。
手捻散
牛蒡子 白芍 桃仁 大黄(各一钱) 红花(八分) 桂枝(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一服立愈。
若将靥时,其痘一时尽黑,非靥也,乃火极攻里,即凶矣。
结痂宜:外溃不结痂者,甄陶散敷之。结痂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以补中益气汤主之。
补中益气汤
当归 黄 (各一钱) 人参(五分) 白术(八分) 柴胡 升麻 干葛(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结痂后虚烦者,宜加味保元汤。
加味保元汤
黄 (二钱) 人参(一钱) 麦门冬(去心,二钱半) 知母(一钱半) 栀子(炒,一钱半)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结痂后有余热者,以前药加牛蒡子(一钱半)、白附子(一钱)。
还元宜:痂落,血气尚虚无力者,宜调理,八物汤主之,或十全大补汤。
还元痂落,有余毒,觉其聚于脏腑,时复作热,腹内疼痛,宜牛蒡子饮主之。
牛蒡子饮
牛蒡子 前胡 黄连 黄芩 连翘 白附子 玄参 赤芍(各一钱) 羌活 防风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五福化毒丹
治痘疹后余毒,神效。(方见前诸热。)
祖传经验秘方
凡痘后,不问痈毒发于何经,初起红肿时用。
黑、绿、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浆,时时以鹅翎刷之,随手退去,效。
〔补遗秘方〕治小儿痘疹不起发。用李树上津胶,每用些须熬水,饮之即起。
复生丸
治小儿痘疹不起发,紫黑陷伏,并痘疹初作,已发未发,服之,其毒即解,五日以前可服,其效如神。(大梁钟云山传。)
当归 白芍 西芎 升麻 葛根 甘草(各五钱) 嫩紫草茸(一两) 辰砂(一两一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冰、雪、雨三水送下。如无,河水亦可;或糯米汤入酒一匙送下亦可。
桃红痘疔方
雄黄(一钱) 紫草(三钱)
上为细末,胭脂汁调,将银簪挑破黑疔,将药点入内即效。
发痘方
穿山甲(用钱铺炒焦黄色)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六七岁者,热酒调下三分,不可多用,盖被片时,通身汗出。
牛黄散
治痘黑陷,虚弱而不起发。
朱砂(一分) 牛黄(三厘)
上为细末,蜂蜜打湿胭脂汁,取蜜调药,用银簪刺黑陷上为之三次,一日涂一次,去黑。
卷之七
麻疹
麻疹,乃六腑肠胃之热蒸于肺,外感内伤并发。与痘疹表似同里实异。初热三日,出胀共三日,出而又没,没而又出,一周时许。重者,遍身绷胀,眼亦封闭。有赤白微黄不同,仍要红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咽喉攒缠者逆。发不出而喘者,即死。与大科瘾疹相似,又与发斑相似,如锦纹,有空缺处,如云头状。麻即如麻,遍身无空,但疏密不同耳,仍有夹斑、夹丹、夹疮同出者。
初起,呵欠、发热、恶寒、咳嗽、喷嚏、流涕、头眩,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苏、葱白以解肌。
切忌大汗。斑不红者亦宜。乃麻痘初起之神方。潮热甚,加芩连地骨皮;谵语调辰砂、六一散;咳嗽加麻黄、杏仁、麦冬、石膏;咳甚,另用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泻宜四苓散;便血合犀角地黄汤;吐、衄血加炒山栀;不便赤加木通;寒热似疟,小柴胡汤。
初起全类伤寒,但面赤、中指冷为异耳。
已出烦躁作渴者,解毒汤合白虎汤;喘便闭者,前胡枳壳汤加赤茯苓、大黄、甘草、五味,水煎服;便闭三四日者,小承气汤、防风通圣散;谵语尿闭者,导赤散;如泔者,四苓散加车前、木通;谚语如狂者,解毒汤调辰砂六一散;大便血、小便亦见血者,犀角地黄汤合解毒汤;吐血衄血,解毒汤加炒山栀、童便;泄泻,解毒汤合四苓散;喘兼泄泻溺涩者,柴苓汤;烦渴、吐、作泻者,白虎汤加苍术、猪苓汤;热盛干呕,解毒汤;伤食呕吐,四君子汤;夏月因暑作呕,四苓散加人参。忌用豆蔻、木香、姜、桂热药。
麻症初起,已出已没及一切杂症,与痘毒大同,但始终药宜清凉。虽麻喜清凉、痘爱温暖,不易常道,虚则补,实则泻,医家活法。故治麻亦有血虚而用四物汤,气虚用四君子汤,天寒伤冷则温中、理中之药,一时之权变用也。
麻症没后,余热内攻,循衣摸床、谵言妄语。神昏丧志者死。如热轻,余毒未除,必先见诸气色,虽预防之始终,以升麻葛根汤为主,或消毒饮、解毒汤,随症选用。仍忌鱼腥葱蒜之物。
升麻葛根汤
(方见痘疮。)
辰砂六一散
(即益元散,方见中暑。)
凉膈散
(方见火证。)
四苓散
(即五苓散,方见中暑。)
犀角地黄汤
(方见吐血。)
小柴胡汤
(方见伤寒。)
解毒汤
(方见伤寒。)
白虎汤
(方见伤寒。)
小承气汤
(即大黄、枳实,浓朴、水煎服。)
防风通圣散
(方见中风。)
导赤散
(即生地、木通、甘草、淡竹叶七个,水煎服。)
柴苓汤
(即小柴胡汤合五苓。)
四君子汤
(方见补益。)
四物汤
(方见补益。)
理中汤
(方见中寒。)
清毒饮
(牛蒡子、防风、荆芥、甘草,水煎服。)
卷之八
痈疽
脉:痈疽脉数,浮阳沉阴。浮数不热,但恶寒侵。若知痛处,急灸或针。洪数病进,将有脓淫。
滑实紧促,内消可禁。宜托里者,脉虚濡迟。或芤涩微,溃后亦宜。长缓易治,短散则危。结促代见,必死无疑。
疮疡之症,当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假如肿痛热渴、大便闭结者,邪在内也,疏通之。肿 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宜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
微肿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不溃者,血气虚甚也,峻补之。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之。若疑其未溃,而概用败毒,复损脾胃,不唯肿者,不能成脓而溃者,亦难收敛,七恶之症蜂起,多致不救。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若肿赤烦躁、发热引冷、便闭作渴、脉洪数实,是其常也。虽在严寒之时,必用大苦寒之剂,以泻热毒。若脉微皮寒、泻痢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逆冷,是变常也。虽在盛暑之时,必用大辛温之剂,以助阳气。经曰: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必从其症。
痈疽,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浅。按之处陷不复者,无脓;按之处即复者,有脓。
不复者可消。若按之都牵强者,未有脓也;按之半软者,有脓也。又手按上下不热者无脓;若热甚者有脓。凡觉有脓,急当破之。无脓但气肿,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针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