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


  乳香散

   治盘肠气痛。

  乳香 没药(各等分)。共为细末,以木香煎汤调服。

  脱肛者,大肠虚滑也。

  小儿脱肛,皆因久患泻痢所致。大肠头自粪门出而不收。宜用葱汤熏洗,令软送上。或以五倍子为末,敷而频托入;又以五倍子煎汤洗亦可。又以鳖头烧灰存性,香油调敷;一法,以此物烧灰熏之,久自收。

  又以东壁土泡汤,先熏后洗亦效。

  提肛散

   小儿大肠气虚,肛门脱出。

  龙骨(一钱半) 诃子( 去核) 没石子 赤石脂 罂粟壳(去蒂,穣,醋炙。各等分)

  上为末,用米饮调,食前服。仍将葱汤熏洗,令软,款款托上。

  一方

   用蓖麻子捣烂,贴顶上,肠收即去之。

  脱肛洗药

   苦参 五倍子 陈壁土上等分,水煎汤洗,次用木贼末搽上。

  遗尿者,膀胱冷弱也。

  鸡 散

   治小儿遗尿。

  鸡 (一具) 鸡肠(一具,烧存性) 猪泡(炙焦)

  上为末,每服一钱,黄酒调服。男用雌、女用雄。

  破故纸散

   破故纸一两,炒为末,每服一钱,热汤调下。

  桂肝丸

   治小儿睡中遗尿不自去者。

  官桂为末 雄鸡胆一具,等分捣,丸如小豆大。温水送下,每日进三服。

  尿浊者,湿滞脾胃也。

  澄清散

   治小儿大便白、小便浊,或澄之如米泔。

  白术 茯苓 白芍(炒) 黄连(姜汁炒) 泽泻 山楂(去子,各一钱)

  青皮(四分) 甘草(生,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便血者,热传心肺也。

  凡初生婴儿,七日之内,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气热盛之所致也。因母食酒面炙爆热毒等物,流入心肺,儿在胎内受之。热毒传入心肺,且女子热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热入于肺,故大便有之。治法,以生地黄取自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服,男女皆效,或甘露饮兼服尤妙。

  甘露饮

   治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臭、齿龈肿烂、时出脓血、饥烦不欲饮食及目赤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身面皆黄、肢体微肿、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并治。

  熟地黄 生地黄(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枳壳(酒炒) 茵陈 黄芩(酒炒)

  枇杷叶 石斛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临卧服。

  一方

   用生蒲黄、油头发烧灰,各一钱,为末,生地黄汁,或米饮、乳汁调,同服。

  下淋者,膀胱郁热也。

  五淋散

   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沙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拂便热。

  赤茯苓(六钱) 赤芍药 山栀仁(各二钱) 条黄芩(三钱) 当归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每服三钱,灯芯一团,水煎服。

  一方

   用生地黄、泽泻、木通、滑石、车前各二钱。

  吐血者,荣卫气逆也。

  黄金丸

   治小儿吐血、衄血、下血。

  黄芩不拘多少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三岁儿,每一丸,盐汤化下。

  柏枝散

   治小儿衄血、吐血。

  柏枝(晒干) 藕节(晒干) 各等分为末。三岁者,服半钱,藕汁和蜜一匙调白汤下。

  一方

   用山栀子炒黑,每用三钱,生姜煎。

  又方

   治咯血、吐血、衄血。

  用白芍药为末,磨犀角汁调服愈。

  秘方

   治小儿吐血不止。

  用黄连末一钱、豆豉二十粒,水煎温服。

  小便不通者,膀胱火也。

  通神散

   治小便紧急不通,或去血。

  小便闭塞不堪言,唯用儿茶末一钱;蓄煎汤来送下,霎时溲便涌如泉。

  五苓散

  猪苓 泽泻 茯苓 白术(各等分) 官桂(减半)

  上锉一剂,水煎,食前服。加车前子、灯草尤效。

  大便不通者,脏腑热也。

  万亿丸治大便不通如神。(方见通治。)

  没药散

   治小儿风与热滞留蓄上焦,胸膈高起、大便不通。

  没药 大黄 枳壳(炒) 桔梗(各二钱) 木香 甘草(各一钱,炙。)

  上锉,每剂一钱,姜三片,水煎服。

  治新生小儿二三日不大小便,用葱汁、人乳各半,调匀,抹在口中同乳带下即通。

  掩脐法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

  取连根葱白一茎、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粒、盐一小匙,同研烂、捏作饼子,贴脐中。烘热贴之,用绢帛扎定。良久,气透自通。不通,再易一饼。

  二妙散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

  六七月间,寻牛粪中有蜣螂,不拘多少,用线串起阴干收贮。用时,取一个,要全者,放净砖上,四面以炭火烘干,以刀从腰切断。如大便闭,用上半截;小便闭,用下半截;二便俱闭,全用。为细末,新汲水调服。

  水肿者,土亏水旺也。

  加味五皮饮

   治小儿四肢肿满,阳水阴水皆可服。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一钱) 加姜黄 木瓜(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一方去五加皮,加陈皮、桑白皮。

  牵牛散

   治小儿诸般肿胀。

  黑牵牛(半生半炒) 取头细末,每服一二匙,桑白皮煎汤,磨木香汁调服。

  黄胆者,脾胃湿热也。

  茯苓渗湿汤

   治小儿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体面目俱黄、小水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饮食。

  茯苓 茵陈 山栀 黄连 黄芩 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枳壳 猪苓(各一钱) 泽泻(三分)

  上锉,水煎,徐徐温服。如小便不通加木通;如伤食不思食加砂仁、神曲(炒)、麦芽(炒)。

  汗者,阴阳偏胜也。

  团参汤

   治小儿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 川当归(各三钱)

  上细锉,用雄猪心一个,切二片。每服二钱,猪心一片,井水一盏半煎,食前作两次服。

  止汗散

   治小儿肿而自汗。

  故蒲扇灰(如无扇,只将旧蒲烧灰) 为末,温酒调服。

  牡蛎散

   治小儿盗汗,因食生冷之物过度,或热水淘饭,大能损土,为水之所伤,不能制其津液,故汗自出也。

  牡蛎( ,二钱) 黄 (蜜炙) 生地黄(各一两)

  上锉一剂,水煎服。

  斑者,阴阳毒瓦斯也。

  治小儿身常发热风斑,及脚指常红肿,此脾经风热也。用防风通圣散去硝黄,加鼠粘子、酒炒黄连,为末,亦用防风、白芷、薄荷、黄连、黄芩、黄 、黄柏煎汤浴之,宜避风。

  解颅鹤节者,胎元不全也。

  解颅宜八物汤。有热加酒炒黄连、黄 、甘草,水煎服。外绢帛紧束,及以白芨末敷之。

  人参地黄丸

   治小儿颅囟开解、头缝不合,此乃肾气不成。胝主肾髓而脑髓海,肾气不盛,所以脑髓不足,故不能食。

  人参(二钱) 怀熟地(四钱) 嫩鹿茸 干山药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 山茱萸(去核。各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用人参煎汤研化,食远服。

  鹤节宜

  当归地黄丸

   治小儿血气不充,故肌瘦薄、骨节呈露如鹤之膝。

  怀熟地(酒蒸,八钱) 山茱萸(酒蒸,去核) 山药(蒸) 泽泻(去毛) 牡丹皮(去梗)

  白茯苓(去皮) 当归(酒洗。各三钱) 一方加鹿茸(酥炙)、牛膝(酒洗。各四钱,去芦。)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用热水研化,食前服。仍以大南星炮去皮脐,研细末,入米醋调,敷绢帛上,烘热贴之,亦良法也。

  行迟发迟者,血气不充也。

  行迟宜

  调元散

   治小儿禀受元气不足,颅囟开解、肌肉消瘦、腹大而胀、语迟行迟、手足如筒、神色昏慢、齿生迟。

  干山药(五钱) 白芍(炒) 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各二钱) 白术(二钱半)

  石菖蒲(一钱) 人参(去芦) 熟地 当归 川芎 黄 (蜜炙。各二钱半) 甘草(炙,一钱半)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不拘时服。婴儿、乳母同服。

  钱氏地黄丸

   治肝肾虚弱、骨髓不充、不能行。根据本方加酒炙鹿茸、牛膝、五加皮同服,自然髓生而骨强,即能渐渐行也。

  语迟者,邪乘心也。

  菖蒲丸

   治小儿语迟。

  石菖蒲 人参 麦门冬(炒去心) 川芎 乳香 当归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朱砂上为末,炼蜜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食远,粳米汤饮下。

  齿迟者,肾不足也。

  芎归散

   治小儿齿迟。

  川芎 干山药 当归 白芍(炒) 甘草(炙。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食后服。将此干药末擦牙龈即生。

  龟胸者,肺热胀满也。

  龟胸丸

   治小儿龟胸,高如覆掌。

  川大黄(煨,六钱) 天门冬(去心) 百合 杏仁(去皮尖,麸炒) 木通(去节)

  枳壳(麸炒) 桑白皮(蜜炙) 甜葶苈(隔纸炒) 软石膏(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化下,食后临卧服。仍宜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两行三骨间,六处各灸三壮。春夏从下灸起,秋冬从上灸起。

  根据法灸之。

  龟背者,风邪入脊也。

  龟背丸

   治小儿龟背。

  枳壳(麸炒) 防风(去芦) 独活 大黄(煨) 前胡(去芦) 当归 麻黄(去节。各三钱。)

  上为细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看儿大小,以米饮下,食后服。仍灸肺俞穴,在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心俞穴,在五椎下各一寸半;膈俞穴,在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六处穴各灸三壮。以小儿中指节为一寸。艾炷以小麦大,但灸三壮而已。

  小儿行迟、齿迟、解颅、囟填、五软、鹤膝、肾疳、齿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禀受肾气不足,当以六味丸加鹿茸补之。若因精气未满而御女以通,多致头目眩晕、口渴吐痰,或发热足热、腰腿酸软,或自汗盗汗、二便涩痛,变生诸疾,难以名状。余常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补中益气之剂,加减用之,无不奏效。(方见补益。)

  小儿五岁不能言,咸以为废人也。但其形色悉属肺肾不足,遂用六味丸加鹿茸及补中益气汤加五味,两月余,形气渐健;将五月半载,能发一二言;至年许,始声音明白。(方见补益。)

  卷之七

  痘疮

  小儿痘疮何以知?腮赤眼泡亦赤时;呵欠喷嚏及惊怖,耳尖手指冰如之;证作三日疮不见,升发之药不可迟;败毒葛根堪选用,解热表汗最为宜;寒凉之剂慎勿用,脏腑一动致灾危。

  小儿患痘疮,脏腑虚寒者见证(忌服寒凉药):恶寒、寒热往来、自汗恶风、手足厥冷、面青、面色 白、目睛青色、粪色青白;体净、怠惰嗜卧、二便清利、吐泻不渴;昏睡、口鼻气冷、饮食不进、乳食不化;腹胀、声音微弱、足胫冰冷、精神慢弱;懒言、吐乳泻清、脉浮细而虚(乃表虚)、脉沉细而迟(乃里虚)。

  小儿痘疮,脏腑实热者见证(忌服温热药):面赤、大便闭、身体壮热、毛焦肤燥;唇紫、小便赤、手足热极、惊悸谵语;眼黄、口气热、吐痢而渴、狂乱叫哭;鼻塞、流清涕、大便焦黄、腹胀不食;头痛、身皆痛、烦躁痰壅、胸膈痞满;呛喉、咽干燥、咳嗽喘促、上下失血;脉浮数而实大(表)、脉沉实而数(里)。

  痘有十候:发热、初出、出齐、起泛、行浆、浆足、回水、收靥、结痂、还元。

  初发热宜:

  加味败毒散

   初起发热即服此药,神效。

  柴胡 前胡 羌活 独活 防风 荆芥 薄荷 枳壳 桔梗 川芎 天麻 地骨皮。

  上古方,除参苓,恐补早助火也。宜加紫草、蝉蜕、苏叶、麻黄、姜蚕、葱白带根解热。泄泻加猪苓、泽泻,去紫草,水煎热服,出汗为佳。

  升麻葛根汤

   发热之初,未分麻痘、伤寒、伤食等症,宜此解散,庶无误事。

  升麻 葛根 白芍(各三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寒月加苏叶八分;四肢逆冷加桂枝一钱半;腰痛当知是痘,加桂枝钱半;时气酷烈,发热太甚,乃是毒瓦斯盛,加牛蒡子一钱半,只服前败毒散尤妙。

  痘初出宜:

  神功散

   治痘出毒瓦斯太盛,血红一片,不分地界,如纹蚕种,或诸失血、呕,吐泻,七日以前诸症可服解毒。

  黄 人参 白芍 紫草 生地 红花 牛蒡子(各等分) 前胡 甘草(减半)

  上锉,水煎,不拘时服。热甚加黄连、黄芩各一钱;未退者,再加大黄研入。有惊者,加蝉蜕一个去翅足。若头粒淡黑者,有寒乘之,加官桂一钱。

  胡荽酒

   痘初出时,宜用此酒遍喷四面床壁,及与患者服。役人皆饮,能辟秽毒;又以净胭脂点两眼角,防痘入眼。

  胡荽一束,铜钱大,细切,用好酒热和与服。须臾,浑身通畅。过一二时,以纸蘸麻油点照于无痘处,又出如珍珠光亮数十颗矣。如无胡荽,即用胡荽子研亦可。

  痘出齐宜

  保元汤

  人参(二钱) 黄 (嫩者二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四日以前有寒症,其色黑惨,宜用保元汤加官桂。五日以后,有寒中里者,用附子理中汤,不甚,只宜保元汤加官桂。

  腹痛者,毒盛也,神功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