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万病回春
万病回春
痈者,大而高起属乎阳,六腑之气所生也。疽者,平而内发属乎阴,五脏之气所成也。
凡痈疽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不敢用。若已溃破,脏腑既亏,饮食少进,一毫冷药不敢用也。
肿疡者,痈疽未见脓而肿也。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散毒表散为主。设欲行大黄者,宜审其虚寒之原。
痈疽初起之时宜
灸法
治痈疽发背初生,累试累效。凡人初觉痈疽发背、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疽头处。取大蒜切成片,如三个铜钱浓,安在头上,用火艾壮灸之三壮,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方发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过七日,则不可灸矣。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用大蒜捣成膏作饼子,铺疮头上,聚艾烧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发赤肿,内有一粒,黄如粟米者,即用独蒜切片如前灸法治之,次日去痂,脓自溃也。
竹筒吸毒方
诸般恶疮并治。
用苦竹长一二寸,用头节妙,刮去青皮,似纸薄为佳,其大小随疮斟酌,应毒疮初发时用:白蒺藜 苍术 乌 皮 白浓朴(各五钱重)
上四味锉片,用水一碗,同煎竹筒,煎煮以药将干为度。
乘竹筒热,以手按之于疮上,顷之,其筒自粘在疮上,不必手按也。仍更用前药分两再煮,候前竹筒冷,以手拔去,再换热者,如前法,其脓自吸入筒中而愈。
荆芥败毒散
治痈疽疔肿、发背乳痈等症,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者,一二剂散其毒。轻者,内自消散。
防风 荆芥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薄荷 连翘 桔梗 枳壳 川芎 茯苓 金银花 甘草 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热甚痛急加黄芩、黄连。
上锉,生姜煎服。疮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千金漏芦汤
治一切恶疮肿毒、丹瘤瘰疡、疔肿鱼睛、五发瘭疽。初起一二日,便如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壮热、大便闭结、小便赤黄并治。妊妇勿用。
漏芦 白蔹 黄芩 麻黄 枳实(麸炒) 升麻 芍药 甘草(炙) 大黄 芒硝 连翘。
上锉作剂,水煎服。
追风通气散
治痈疽发背、脑疽流注、肿毒、救坏病、活死肌,弭患于未萌之前,拔根于既愈之后。
此药顺气匀血,扶植胃本,不伤元气,涤荡邪秽,自然通顺,不生变症,兼治打破伤折、疝气血疝香港脚、诸气痞塞、块痛腰痛,一切痰饮为患。
当归 何首乌(不犯铁器) 木通(去皮节) 赤芍 白芷 乌药 小茴香 枳壳(麸炒) 甘草上锉剂,酒、水各煎。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一、痈疽初萌,必气血凝滞所成,为日既久,则血积于所,滞而后盛作,故病患气血盛者减当归,多则生血,发于他所再结痈毒,生生不绝矣。
一、痈疽发背在上者,去木通,恐导虚下元,为上盛下虚之病,难于用药。
一、痈疽生痰有二:一胃寒生痰,加半夏健脾化痰;二乃郁而成风痰,加桔梗、生姜。
一、流注,可加独活。流注者,气血凝滞,故气滞则血留而凝。加独活者,可以动一身血脉,血脉既动,岂复有流注乎?(一方以醋湿纸贴痛处,以炒盐熨之即消。)
一、流注起于伤寒,伤寒表未尽,遗毒于四肢经络,涩于所滞而后为流注也。如病尚有潮热,则里有寒而未尽散,加升麻、苏叶;热不退、加干葛;头痛加川芎、姜、葱;无汗用酒、水各半煎,大能行血生气故也。
一、发背既久不愈,乃前医用凉药过也。凉药内伤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既受伤,饮食必减,颜色痿瘁,肌肉不生;血为脉络,血一受冰,则气不旺,肌肉糜烂。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本方去木通,少用当归,加浓朴、陈皮;盛则加白豆蔻。
一、凡病痈疽之人,有泄泻者,不可便服此药。宜先服蜡矾丸止泻,后用此。
一、肠肚内痈,宜十宣散与此方相间服之,并宜加忍冬藤。
一、肿毒坚硬不穿加川芎、独活、麻黄、连须葱煎服,出汗即穿。
一、伤折在头上去木通,加川芎、陈皮。
一、经年腰痛加萆 、玄胡索,酒煎。
一香港脚加木瓜、槟榔、穿山甲、水煎。
一痰饮为患,或喘或咳或晕、头痛睛疼、遍身拘急、骨节痹疼、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聚结肿硬,或痛或不痛,按之无血潮,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坚如石,破之无脓,或有薄血、或清水、或乳汁;又有坏肉如破絮;或又如瘰 在皮肉之间如鸡卵,可移动,软活不硬,破之亦无脓血,针口 肉突出,唯觉咽喉痰实结塞,作寒作热加南星、半夏。
神功散
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并瘰 等症,已成未成患者神效。
川乌(泡去皮尖) 川黄柏(炙去粗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唾调成膏。如唾少,漱口水亦可,发背痈疽等疮才起者,敷患处留顶。候药干,用淘米水时常润湿。每日药敷一次。如疮已成重患将溃烂者,先将槐枝、艾叶煎汤顿温,将疮洗净,用绢帛展去脓血,以香油润患处,用绵纸仍照患处剪成圆钱留顶粘贴,后用药涂于纸,如干,根据前用淘米水润。日换一次,听其自然流脓,不可手挤。如敷药后,病患疮觉住痛,减热即愈。
如生肌,则腐肉自落。腐如不落者,剪割亦可,最不宜用针。发背不宜贴膏药。凡医疮,屏去别医,止饮别药方可治。忌气怒、房事、劳复并孝服体气,饮酒之人,饮食忌酒,并鸡、羊、鱼、肉、瓜茄、姜辣之物。若因气怒,再复发肿,根据前治之。如治对口并脑疽,不必洗去旧药,逐次添药,恐动疮口惹风也。一肿毒加南星、赤小豆等分,醋调涂即消,姜汁亦可。
真人夺命饮
治一切痈疽疔肿,不问阴阳虚实善恶,肿溃大痛或不痛。然当服于未溃之先与初溃之际。如毒已失溃不可服。仍用一剂,大势已退,然后随症调治,其功甚捷,诚仙方也。
穿山甲(三大片,切,蛤粉炒成珠) 天花粉 甘草节 乳香(明透者) 赤芍 白芷(各一钱)
防风 贝母(各七分) 没药 皂角刺(各五分,炒) 陈皮(一钱半) 归尾(一钱半) 金银花(二钱)
上锉一剂,好酒煎,空心、热服。能饮者,服后再饮酒三五杯,滓再煎服。在背俞,倍皂角刺;在腹膜,倍白芷;在胸次,加栝蒌仁(二钱);在四肢,倍金银花。
吕洞宾仙传化毒汤
治痈疽、发背、乳痈、一切无名肿毒。初起服之立消。已成已溃服之立愈。
防风 甘草节 白芷 茯苓 贝母 黄芩 连翘 白芍(各一钱) 天花粉 金银花(各一钱二分)
半夏(七分) 乳香 没药(各五分)
上锉一剂,好酒煎。胸前,饭前服;背上,饭后服;下部,空心;上部;食后。俱要出汗为度。如无汗,用木香熏脚膝腕内,被盖汗出而愈。
神仙排脓散
治恶疮毒、风毒、疔疮、背花疮、小儿恶疮,脓血俱从大便中出。亦治气滞腹胀及妇人经闭不通。此方,壮实之人可用,虚弱者当忌之矣。
大黄(十二两,酒浸一宿晒干) 白芷 沉香 木香 乳香 没药 穿山甲(陈壁土炒。各五钱)
上各为细末,量人虚实用之。实者不过三钱,虚者二钱半。临卧,用好生酒调服。服后,禁饮食汤水半日。五更觉腹内疼痛,动三五次,以稀米粥补之。服此药内有穿山甲,恐令人作呕,须慎之,即嚼生葱可止。凡修合此药要诚意,不可令妇人、鸡犬见,又不可多合,恐久放则不效矣。
芙蓉膏
治痈疽发背诸毒。
芙蓉叶(或皮或根亦可) 黄荆子上各等分,入石臼内捣极烂,用鸡子清调,搽于疮上留顶,不过二次收功。顶如烟起,立时止痛。其效如神。
一方
治发背痈疽,不问已溃未溃,敷上立消,止痛如神。
白金凤花科,连根叶同捣烂。先用陈米醋洗净患处,后敷药,一日一换。疮将好,用桑叶醋煮一滚即捞起贴疮上,即生肌收口而愈。
溃疡者,痈疽之脓已溃出也。疡溃,内外皆虚,宜以补接为主。设欲行香散者,宜防其虚实之失。
由是言之,则痈疽之肿时与溃时不同。
痈疽已溃之后,宜后方。(李氏云:疽疾将安,每日当服十全大补汤以补气血,宜与千金内托散相间服。)
托里消毒饮
治一切痈疽六七日未消者。服此药,疮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能壮气血、固脾胃,使毒瓦斯不能内攻,使毒脓易溃、肌肉易生。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药,恐毒未尽反溃烂难愈。
金银花(三钱) 黄 (蜜水炒) 天花粉(各二钱) 防风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芷浓朴(姜汁炒) 桔梗 穿山甲(炒成珠) 皂角刺(炒。各一钱) 陈皮(三钱)
上锉一剂,酒、水各一盏煎服。疮在上,食后服;在下,空心服。后用水煎服。
千金内托散
治痈疽疮疖,未成者速败,已成者速溃,脓自去,不用手挤;恶肉自去,不用刀针。
服药后,疼痛顿解,此药活血匀气,调胃补虚、祛风邪、辟秽气,乃王道之剂。宜多服之大效。
黄 (蜜炙) 人参 当归(酒洗各二钱)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芷 浓朴(姜汁炒) 薄荷甘草(生用。各一钱) 加金银花亦可。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黄酒调下。不饮酒,木香汤调下亦可。或都作一剂,用酒煎尤佳。痈疽肿痛,倍白芷;不肿痛,倍官桂,不进饮食加砂仁、香附;痛甚加乳香、没药;水不干加知母、贝母;疮不穿、加皂角刺;咳加半夏、陈皮、杏仁、生姜五片;大便闭加大黄、枳壳;小便涩加麦门冬、车前子、木通、灯草。
十全大补汤
治痈疽溃后,补气血、进饮食,实为切要。凡脓血出多,阴阳两虚,此药有回生起死之功。但不分经络,不载时令,医者触类而长之可也。或见肿平痛宽,遂以为安。
慢不知者无补调养之功,愈后虚证复见,因而转为他病而危剧者多矣。
神仙蜡矾丸
治痈疽及肺痈、肠痈,能消毒、固脏腑、止疼痛、护脂膜、止泻漏,化脓痈疽溃后宜。兼治诸疮毒、粉瘤、痰核,三五年者,半料即消。不问恶疮新起者亦效。
黄蜡(二两) 白矾(三两)
上为末,熔蜡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酒下。不饮酒,熟水下。一日服三次。肺痈,蜜汤下。
咳嗽,姜汤下。
五善七恶主治:夫善者,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便利调匀、脓溃肿消、水鲜不臭、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体气和平是也。此属腑症,病微邪浅,更能慎起居、节饮食,勿药自愈。恶者,乃五脏亏损之症。或因汗下失宜,荣卫消灼;或因寒凉克伐,气血不足,或因峻厉之剂,胃气受伤,以致真气虚而邪气实,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法当纯补胃气,多有可生。不可因其恶遂弃而不治。
若大渴发热,或泻泄淋闭者,邪火内淫,一恶也。(竹叶黄 汤。气血俱虚,八珠汤加黄 、麦门冬、五味子、山茱萸,如不应,佐以加减八味丸同服)
若脓血既泄,肿痛尤甚,脓色败臭者,胃气虚而火盛,二恶也。(人参黄 汤。)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
若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肝肾阴虚而目系急,三恶也。
(六味丸加炒山栀、麦冬、五味子。如不应,用八珍汤加炒山栀、麦冬、五味子。)
若喘粗气短、恍惚嗜卧者,脾肺虚火,四恶也。(六君子加大枣、生姜。如不应,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心火刑克肺金,人参平肺散。阴火伤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若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肾亏损,五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
若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者,胃气虚弱,六恶也。(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如不应,急加附子。)
若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者,脾肺俱虚,七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大枣、生姜。
如不应,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更不应,急加附子,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炮姜。)
若腹痛泄泻、咳逆昏愦者,阳气虚、寒气内淫之恶症也。(急用托里温中汤,后用六君子汤加附子,或加姜桂温补。)
若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常、牙关紧急、或头目赤痛、自汗盗汗、寒战切牙、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于水、其脉浮大、按之微细、衣浓仍寒,此气虚极,传变之恶症也。
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痢肠鸣、饮食不入、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症也。
若有汗而又恶寒,或无汗而恶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张、颈项头强,此血气虚极,变痉之恶症也。
(急用参、 、归,术、附子救之,间有可生者。)
大抵五善见三则吉,七恶见四必危。虚中见恶症者难治,实症无恶候者易治。
六味丸
(又名六味地黄丸) 此壮水之剂。夫人之生,以肾为主。凡病皆由肾虚而致。
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剂,无有不可用者,世所罕知。若肾虚发热作渴、小便淋闭、痰气壅盛、咳嗽吐血、头目眩晕、小便短少、眼花耳聋、咽喉内燥、口热疮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五脏齐损、肝经不足之症,尤当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肾虚发热、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喑,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