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凡小儿昼则无事,夜则啼哭,此腹痛也。盖腹属阴,痛主寒,遇夜则发,阴寒盛也。以理中丸,灯心烧灰煎汤下。

  卷五 心,腹痛门

  草豆蔻丸

  草豆蔻(面包煨去油)一钱,陈皮六钱,泽泻,半夏各一钱,桃仁(去皮尖)七粒,麦芽(炒)二钱半,神曲(炒)、柴胡、姜黄各四钱,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白汤下。

  卷五 心,腹痛门

  丁香脾积丸

  丁香、良姜(醋炙)各五钱,木香、巴豆霜、三棱(煨),莪术各三钱,青皮 (醋浸去白)五钱,皂角(烧存性)二钱,百草霜四钱,共为末,醋糊丸。有积,茴香汤下。伤食,原物汤下。水泻者,甘草汤下。

  祖传治腹痛:甚者,解霉丸下之,轻者,脾积丸下之。

  凡小儿心腹痛急甚者,面青,手足冷,指甲青,目上窜,闷乱烦躁,狂言邪语,喷药喘急者。皆不治。

  西 江 月凡遇小儿腹痛,必须察认原由,面黄腹痛食中求,脸白蛔虫()作楚。指冷面青寒痛,三种(),啼哭无休。或温或下药先投,不可临时差谬。

  积痛先行脾积,养脾以次调和,虫家别用取虫科,集圣勤勤服可;寒痛理中最妙,茱萸汤引宜多;无时腹病又如何,集圣妙如利药。

  积痛有时发作,面黄腹胀难痊,丁香脾积下当先,后用养脾调缓。苍白青陈曲麦,茴香莪术三棱,砂仁灵脂木香兼,枳实黄连川栋。

  虫痛时时作楚,面白清水长流,槟榔芦荟与糖球,君子芜荑练()肉,白术木香灵脂,黄连辰砂莪缩,青陈干蟾()与麦曲,虫去痛除是福。

  卷五

  疝气门

  疝气初得属寒,久则属火。

  凡小腹疼痛,外肾肿硬者,此名疝气。盖由小儿久坐湿地,以致寒气内侵于肾而得,所以小腹刺痛,外肾肿硬。但左为偏坠,右为膀胱。轻者内服五苓散加茴香、川栋()子。橘核、槟榔,少加木通。屡试屡效。甚者加附子一片,即效。后服茱萸内消丸调之。外用敷药及薰洗法。

  凡小儿佳急多啼,有伤于脾肝,以致睾丸肿大下坠者,小腹不痛,但外囊浮大,汨汨有声。此宜二陈汤去甘草,加海藻、尾布、荔技核、小茴香、川栋()子,为末,顺流水调服,更以泻青丸,去大黄加青皮,相间服之。

  敷药用蚯蚓粪,不拘多少,为细末,以葱汁调敷肿处,一日一换,以消为度。

  薰法用鲜葱捶研细。煎百沸汤,入盐少许,以瓶盛之,令小儿正坐其上,蒸其肿处,待水温洗之。后加敷药。

  灸法牵小儿阴茎,向胯侧比之,尽处是穴,左则取左,右则取右,并灸三阴交穴,各三壮。

  祖传治小儿疝气偏坠,用茱萸内消丸,外用敷药。

  西 江 月疝气如何而得,下焦热结膀胱,肾囊肿大似茄样,左右坠难抵挡。内服茱萸丸子,外用龙土葱汤,待他痛止肾消囊,再灸两边胯上。

  我有得传妙法,橘核木香沉香,茴香大小用相当,食盐故纸为上。巴豆少炒川栋(),去巴取栋()如常,研为细末酒调尝,一服汗淋停当。

  卷五

  浮肿门

  浮肿治法,开鬼门者,发汗也,洁净府者,利小便也。

  凡小儿面目遍身浮肿者,或因胎禀虚弱,卒冒风湿,或因疟疾汗后,不曾禁风,皆成此症。轻者用胃苓丸治之,重者可用加减胃苓汤治之。

  凡小儿浮肿,又加喘急者。此脾传肺也,当专治脾而兼治肺,日服加减胃苓汤,夜服葶苈丸。如先喘急而后面目浮肿者,此肺传脾也,当专治肺而兼治脾,日服葶苈丸,夜服胃苓汤加麻黄、杏仁。如先浮肿而后腹胀者,此表邪传里也,只以加减胃苓汤主之。

  凡浮肿,不可妄用汗下,更不宜阑大戬、甘遂、牵牛之类,以伤元气。

  卷五 浮肿门

  加减胃苓汤

  陈皮、苍术、厚朴(姜汁炒)、甘草、猪苓、赤茯苓、泽泻、木通、白术、官桂、滑石,防己、五加皮、生姜皮。因喘而致者,加麻黄、杏仁,桑白皮。腹胀者,加大腹皮、木香、槟榔、苏梗,去甘草。气虚者,加人参,灯心引,顺取长流水煎,温服。

  浴法于午时煎葱百沸汤,避风处浴之。盖覆,喀取微汗,日日根据此诀行甚效。

  祖传治浮肿:只用胃苓丸,用长流水,五加皮、灯心煎汤吞,外用浴法。

  凡浮肿气促,面黑,脉微细,不饮食着,不治西 江 月小儿病患浮肿,或因胎气赢虚,卒冒风湿外邪欺,以致泽身肿起;又或诸病汗下,脾虚又被风吹,遂尔浮肿堪忧虑(),症别轻重用剂。

  轻用胃苓丸子,重则加减堪行,再用浴法保安宁,此法古今永定。不可太施汗下。太补亦不宜行,能根据方法救孩婴,方可称为司命。

  大抵浮肿治法,鬼门净府须知,木通防己五加皮,苏叶车前滑石。渗湿四苓饮子,补脾平胃须宜,灯心长流水煎之,每日清晨早吃。

  要识浮肿死症,气促面黑须扰,脉微细小不堪谋,饮食不飧难救。脐翻粪如羊屎,泰山倒了难扶,忽生大喘肺经虚,纵有灵丹何救。

  卷五

  胀满门

  胀满专属于肺,有虚胀,积胀,热胀,寒胀。

  虚胀者,或因吐泄,或误服下药,致成胀满着,此宜补中调气,利小便,以四君子汤去甘草,加厚朴、陈皮、苍术。木香、木通治之。盖中满忌甘草,所以去之,若厚补乃胀满必用之药。

  积胀者,腹中原有食积结粪,小便黄,腹时作痛,微喘脉实,时时饮水,又不能食者,可下。用丁香脾积丸,下后,以集圣丸调之。

  如脾胃素弱,不能消导运化,伤食作胀者,先补脾,四君子汤去甘草,加厚朴。陈皮、砂仁,后以脾积丸下之。后又补脾,集圣丸主之。轻者,只以保和丸调之。

  热胀者,浑身壮热,面赤烦躁,大便秘,此因胎禀素厚,误服药而致者,急以三黄丸下之。不通者,用胆导法,下后,以胃苓丸调之。

  寒胀者,因寒积郁结而胀,手足厥冷,面青气急。先以塌气丸治之,后以胃苓丸调之。

  凡胀满喘急,除寒胀一症,其余俱以葶苈丸治之。

  亦有遍身疮疥,因淋洗涂搽,逼毒归内而腹胀者,轻则败毒散治之,重则解毒丸下之,疮出胀消而愈。如面青黑,气上急,手足冷,目直视,或目闭呕乳者,皆不可治。

  卷五 胀满门

  塌气丸

  胡椒一两,蝎梢(去毒)五钱,共为末,面糊丸,陈米饮下。一方加梦卜子,名褐丸子。

  卷五 胀满门

  败毒散

  荆芥、防风、连翘、枳壳、升麻,薄荷叶、羌活、独活、桔梗、干葛、木通、金银花、黄苓,川芎、甘草、山栀子,上肿加葱三茎,下肿加灯心一握,姜三片引。水煎服。

  凡肿胀,大小便不通,呕吐者,不治。脐突背平者,不治。

  凡腹胀喘急,气长出,目闭,不食者,不治。

  凡腹胀喘促,惊搐,闷乱者,不治。

  祖传治胀满,以解毒丸下之,胃苓丸调之。

  西江 月腹胀名为恶症,寒热虚实分明,忽然饱闷势狰狞,伤食热家体认。吐泄胀而寒取,大便秘而实因,四肢浮肿湿家寻,痞疟久成虚病。

  伤食胀而急下,下后还用保和,若是寒胀理中可,塌气神方不错。秘结三黄葶苈,木香顺气宜多,胃苓又是湿家科,痞疟月蟾堪妥。

  实证闷乱喘满,治宜白饼灵丹,其症气喘作虚看,温药补养方验。二术参苓厚朴,陈皮木香当参,更加木通利小便,此药虚症可咽。

  凡治小儿虚胀,先服塌气神方,不愈食积腹中藏,粪结小便黄样。但觉时间微喘,饮水能食如常,脉浮而实下为良,下后再宜补养。

  大抵腹胀急症,背平脐突多凶,二便秘结下难通,反吐水浆堪痛。气喘胀家常病,只愁目闭疲癃,面浮脚细黑筋丛,集圣丸子妙用。

  小儿腹胀多因食,山楂曲麦术青陈,甘草砂仁同入内,寒加茱藿热加芩。

  小儿患腹胀,紫萝葛陈甘,食少加白术,煎服自然安。

  卷五

  黄疸门

  黄疸不必分五样,总是湿热。

  凡小儿身皮目皆黄者,黄病。身痛背强,大小便涩,一身面目指爪俱皆黄,小便如屋漏尘水色,着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其症多得于大病之后,以茯苓渗湿汤主之。

  如小儿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加减泻黄散主之。

  如面黄腹大,吐食而渴者,脾疳也,集圣丸主之。

  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地黄汤主之。若淡黄兼白者,胃怯,白术散主之。

  如夏月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似橘。白晴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着,脾胃郁热也,加减泻黄散主之。

  通治黄疸,茵陈五苓散尤稳。

  如吐泻黄疸,三棱汤主之。

  卷五 黄疸门

  茯苓渗湿汤

  白茯苓,泽泻、茵陈、猪苓、黄苓、黄连、栀子、防己,白术、苍术、陈皮、枳壳,水煎,徐徐温服。

  卷五 黄疸门

  加减泻黄散

  黄连、茵陈各五钱,黄柏、黄苓各三钱,茯苓、栀子各三钱,泽泻二钱,水煎服。

  卷五 黄疸门

  三棱汤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甘草、黄连白术、茯苓,伤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吐泻加薄荷,水煎服。

  祖传治黄疸:以胃苓丸一料,加茵陈末五钱,同为丸。用竹叶、灯心、车前子,煎汤吞服。

  凡发黄大渴不止,面黑,鼻气冷。寸口无脉者,不可治。

  卷五

  诸汗门

  汗者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小儿气血嫩弱,肤腠未密,若厚衣太暖,薰蒸脏腑。脏腑生热,热搏于心,故液不能自藏。而额汗出也。额属心木位(),宜收敛心气,团参汤主之,此虚汗也。

  如大病后,气血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为骨蒸疳痨,黄?固真汤主之。

  如睡中汗出。不睡则无汗,乃睡浓也。醒觉则止,而不复出汗,亦是心虚,此盗汗也。宜敛心气,团参汤主之。

  如睡中遍身汗出,醒觉时久不干,此积症盗汗、脾冷所致,益黄散主之。

  如病困,睡中身体汗流,此因阳虚所致,黄?固真汤主之。

  如脾虚泄泻,自汗后遍身冷,又汗出有时,遇泄则无,未泄则有,此为大虚证,急当补脾,宜理中汤加熟附子,待泄止,又以黄?固真汤主之。

  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脐,此胃气虚也,当补胃,四君子汤加黄?治之。

  如肺虚自汗,其症右脸色胱白,脉按之无力,盖因久咳嗽连声不已,以致肺气上壅,故令汗出。以四君子汤加麦冬,此益母救子之义也。

  如慢惊自汗,遍身俱有,其冷如冰,此危症也,大补汤加熟附子一片治之。

  如伤风作热自汗着,宜救表解肌,以柴葛解肌汤主之。

  如无时冷汗出,发根如头珠,面颜上减减然,此为惊风,宜抱龙丸、四君子汤,加麻黄根治之。

  凡小儿自汗,上至头,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自愈。

  凡小儿伤寒汗出,至颈而止者,此欲发黄,茵陈汤主之。

  凡诸汗症,服前药不止者,俱加牡蛎、蛤粉,或止汗散调之。如有实热在内,烦躁汗出不止,三黄丸下之。

  卷五 诸汗门

  团参汤

  人参、当归各三钱,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药二钱,猪心一片,井水盅半,煎一钟,食前温服。

  卷五 诸汗门

  黄?固真汤

  黄?、人参、白术、甘草(炙)、当归,麦冬、水煎服。

  卷五 诸汗门

  益黄散

  陈皮一两,青皮、诃子肉,粉草(炙)各五钱。丁香二钱,共为末,每服二钱,未周岁者,只服五分,水煎。

  如感寒吐泄,加姜枣。

  卷五 诸汗门

  大补汤

  当归、人参、黄?、白芍、生地、甘草(炙)、白术、白茯苓、川芎(加附子去苓芎),浮小麦一撮为引,水煎服。

  卷五 诸汗门

  止汗散

  以败蒲扇烧灰,灯心汤调下,或酒调亦可。

  卷五

  夜啼门

  夜啼之症有四:惊啼,热烦啼,腹痛啼,神不安啼。

  惊啼者,邪热乘于心也。当养心,以导赤散加灯心退心热,以安神丸定心效。

  热烦啼者,其哭无泪,见灯则喜而止,以导赤散加麦冬、栀子仁治之。

  腹痛啼者,脾脏冷而痛也,面青而光。以温中药调理中气,益黄散治之。

  神不安啼者,睡中忽觉自哭,以安神丸,灯心烧灰,调汤吞服。

  又有拂其性而拗哭者,要审明白,不可妄投药丸。

  祖传治夜啼:以至圣保命丹,灯心灰调汤下,甚效。

  西 江 月小儿夜啼四症,忤惊肚痛心烦,如逢拗哭忤家言,睡中忽啼惊见。肚痛手足厥冷,腰曲口气冰寒,心热烦躁不安眠,其症面赤腹暖。

  既辨夜啼症候,其间治法须明,分明传授与人间,只得心诚求遍。忤惊安神丸子,理中专治脾疼,凉惊锭子治心烦,总用灯花妙散。

  灯花散用灯花七枚,辰砂一分,研末。灯草汤吞。

  卷五

  疳症门

  丁奚者,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痿,腹大脐突,号哭胸陷,骨蒸潮热是也。哺露者,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是也。丁奚,哺露,皆因脾胃久虚,不能化水谷,以致精神减损,无以荣其气,故肌肉消削,肾气不足,复为冷风所伤,故骨枯露也。

  小儿十五岁以上为疳,十五岁以下,其症为痨,此皆气血虚惫,肠胃受伤致之,同出而异名也。盖小儿易虚易实,凡病久则成疳。用药乖方,饮食过度,将息失宜,俱成疳症。俱用集圣丸加减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