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小儿脏腑矫嫩,饱则易伤,饮食失常,不为疳者鲜矣。或小儿失乳,粥饭太早,耗伤神气,则疳之根生。故乳食稍多,过饱无度,则疳因伤得。恣食肥甘粘腻,生冷咸酸,以滞中腕,则疳因积生。

  或乳母睡卧,寒暖失其调理,饮食乖常,喜怒房劳。即与儿乳,则疳因母患,传气而入,以致脾胃一伤,诸脏皆弱。但见目涩,或生白膜,唇赤身黄,喜卧冷地,爱吃泥土,泄痢无常,肚腹胀满,耳鼻生疮,头发作穗,脚弱项小,极瘦饮水,潮热进退,皆其症也。以集圣丸本方调之,兼服参苓白术丸,百无一失。

  有因大病,妄投吐利之药,以致胃虚而亡津液,内发虚热,外消肌肉者,以集圣丸去莪术、青皮,加人参、白术治之。

  有因热病不退,以致津液枯燥者。集圣丸去砂仁、莪术,加龙胆草治之。

  有因吐泻()下利而成疳者,集圣丸去青皮。莪术,加白术、肉豆蔻、诃子治之;亦兼服参苓白术丸治之。

  有因久疟不退而成疳者,集圣丸加鳖甲治之。

  有因食积而成疳兼腹痛者,集圣丸去归、芎,加川栋()子肉、小茴香、三棱治之。

  有因虫痛而成疳者,本方去归、芎,加白芜荑、川栋子(),肉治之。

  有因脾胃久虚,不能运转,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血少,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若前丁奚、哺露之症者,以集圣丸、参苓白术丸治之。

  有因乳母恣食五辛,酒面炙博,致令小儿日则烦渴饮水,乳食不进,夜则渴止,此名疳渴。以集圣丸去莪术、砂仁,加人参。白术治之,兼服人参麦冬散治之。

  凡疳症,热者,虚中之热,冷者,虚中之冷。治热不可用凉,治冷不可用温。尤不可妄施汗下,以致杀人。

  凡小儿略见黄瘦作热,肚大腹痛,不思乳食者,即服五疳消积丸,或集圣丸治之。

  凡治疳症,不必细分五疳,但虚则补之,热者清之,冷则温之,吐则治吐,痢则治痢,积则治积,虫则治虫,不出集圣丸加减用之,屡试有验。

  亦有辜疳()者,脑后项边有核,如弹子大,按之则动,软而不动(),久则肢体痈疮,便痢脓血,壮热赢瘦,头露骨是也。

  凡见此症,速破其核,有虫如米粉,膏药贴之,内服集圣丸调治。

  卷五 疳症门

  集圣丸

  芦荟(焙干)、五灵脂(炒)、夜明砂(淘去灰沙焙干)、缩砂仁、木香、陈皮(去白)、莪术、使君肉各二钱,黄连、川芎(酒洗炒)。干蟾()(炙)各二钱,当归一钱半,青皮二钱。因于虚者,加人参二钱,白术三钱,去莪术、青皮、五灵脂。因于热者,加龙胆草三钱,去砂仁、莪术。因于疟者,加鳖甲(炙焦)三钱。因于吐泄下痢者,加白术二钱,内豆蔻(煨)、诃子肉各一钱五分。去青皮、莪术。因积痛者,加三棱(煨)、川栋子肉、小茴香(炒)各二钱,去当归、川芎。因于虫者,加芜荑一钱五分,川栋肉二钱,去当归、川芎。因于渴者,加人参、白术各二钱,去莪术、砂仁。右为末,用雄猪胆二个取汁,和面糊为丸,米饮送下。

  卷五 疳症门

  参苓白术丸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山药,白扁豆、桔梗、薏米。莲肉各一钱,加归身一钱五分,川芎七分,共为末。神曲糊丸,米饮送下。

  卷五 疳症门

  人参麦冬散

  人参、白术、麦冬、黄连、甘草、干葛、柴胡,竹叶引。

  卷五 疳症门

  五疳消积丸

  使君子肉(炒)五钱,麦芽(炒)、陈皮。神曲、山楂肉、白芜荑、黄连,胆草各等分,右为末,陈米饭为丸,米饮送下。

  西 江 月小儿疳痨又险,愚夫不识根苗,面无血色发球焦,肚大颈干脚小。吐泻时时举发。似疟非疟来潮,吃泥弄舌滞颐交,不治休嗟命夭。

  小儿伤食脾胃,疳痨烦热虚赢,黄连芦荟解蒸危,莪术缩青去积,当归川芎养血,夜砂君子攻蛔,干蟾()木香五灵脂,粟米糊丸为最。

  卷五

  大、小便门

  凡小儿有病,或热腹痛,或惊,大小便不通者,此症极危,看虚实,急通利之。

  如小儿形实热甚,内服三黄丸,外用贴脐法,即通。

  如小儿形怯,不可下者,用熨脐法、胆导法,即通。

  如用上法不通,又加腹胀气喘,多哭,闷乱,目上视,手足冷者。不可治也。

  凡小便不通者,有阴阳二症。阴闭者,冷湿乘虚入里,因而不通,五苓散加南木香为末,空心盐汤调服。外用炒盐熨脐即通。阳闭者,因暴热所逼,涩而不通。轻者,五苓散加前子。

  灯心治之。重者,以木通散,外用熨脐法即通。

  小便淋涩者,盖小肠为受盛之腑,气通于膀胱,膀胱者,为津液之府。气通于肾,小肠受气,客于膀胱,销烁肾水,水道涩而不利,故小便涩痛也。先以八正散泄去其热,次以香芎丸调之。

  不论五淋,治法皆同。

  小便出血者,热之极也。盖心生血,于小肠相合,热甚则失其常道,故不流渗入于胞,故小便血出也。以导赤散。加蒲黄未,空心时,灯心汤送下。

  小便出白者。初出微赤,良久澄白,如米泔状。此由乳哺失节,有伤于脾,致令清浊不分而色白也。久则成疳,以分清饮主之。

  祖传治小便:白色如米泔者,以胃苓丸温盐汤下。

  小便不禁,此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制其尿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者,谓之尿床。俱以鸡肠散治,更以地黄丸调之。

  凡大小便不通者,有虚有热。虚者,津液不足,大肠干涩而秘结,内服通幽汤,甚者,用导法。

  热着,脏腑积热,内有燥粪。其腹必痛,或作渴,内服三黄丸,外用导法。

  大便下血者,是大肠中有积热也。因恣食酒面,炙博热物,流入心肺二经(),血热妄行,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久则脏毒,无时下血。黄连丸主之。

  凡小儿初生七日之内,大小便有血者,此胎毒也。不可用他药,只以生地黄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服之,自愈。

  凡小儿非月内大小便有血者,此积热在心肺二经。热积于心,故小便出血,热积于肺 ,故大肠出血。三黄解毒汤主之。

  若小儿出痘疹之时,大小便出血者,此热毒内攻,脏腑俱坏,乃危症也。难救。

  凡小儿常时粪后出血不止者,此名野鸡痢,地榆丸主之。

  卷五 大、小便门

  木通散

  木通、萹蓄、大黄、瞿麦、滑石、赤茯苓、栀仁、条苓。车前子。甘草梢。灯心引。

  卷五 大、小便门

  八正散

  滑石、瞿麦、大黄、木通、萹蓄、车前子、山栀仁。甘草梢,加黄柏,灯心引。

  卷五 大、小便门

  香穹丸

  番附、川芎。赤茯苓各五钱,海金砂、滑石各一钱,积壳、译泻、石苇、槟榔各三钱。共为末,糯米粥糊丸,麦冬汤送下。

  如小便涩痛者,取长流急处顺水,用火微温,入盐少许调匀,空心服。

  卷五 大、小便门

  分清饮

  益智仁、白萆薢、石菖蒲、鸟药,加茯苓各等分,共为末,灯心引,水煎服。

  卷五 大、小便门

  鸡肠散

  鸡肠(烧存性,男用雄,女用雌)、牡蛎(锻)、白茯苓、桑螵蛸(微炒)各五钱,内桂、龙骨各二钱半,共为粗末,姜枣汤服。

  卷五 大、小便门

  地黄丸

  熟地(酒浸焙)八钱,山茱萸肉,山药各四钱,泽泻、丹皮、白茯苓各五钱,共为末。炼蜜为丸,温水空心服。

  卷五 大、小便门

  通幽汤

  生地、升麻、桃仁泥、归身、甘草、红花、麻仁(炒)、加大黄、水煎,调槟榔末服。

  卷五 大、小便门

  黄连丸

  黄连五钱,槐子(炒)、侧柏叶(炒)、枳壳、荆芥穗各三钱,地榆三钱,脱肛者加猥皮(炙)三钱,共为末,醋糊丸,陈米饮送下。

  卷五 大、小便门

  三黄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红花、木通、大黄、生地、归身、甘草,水煎服。

  卷五 大、小便门

  地榆丸

  防风、乌梅肉、枳壳、阿胶、甘草(炙)、荆芥穗、黄连、生地、当归身、槐花、白术、伏龙肝,加地榆。

  水和丸、陈米饮下。

  卷五 大、小便门

  贴脐法

  用田螺大者,捶烂贴脐下,能开结热。

  熨脐法用连根葱一根,不洗去泥土,生姜一片,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二匙,同研捶作饼,放铫子上烘热,饼掩脐中,以厚绵絮系定,良久气通自利,不然再换。

  卷五 大、小便门

  胆导法

  用猪胆大者一个,将鹅毛简截去两头,一头插入胆中,用线扎定,不令移动,着口吹气入胆内,又以线作活套子扎定其气,将鹅毛简向内纳入谷道中,取出活套,埋胆汁入腹中,须臾气通自利。

  西 江 月大便不通症候,有虚有实不同,虚为津液少流通,肠涩不能传送。内服通幽汤剂,外法贴导疏通,若是热症腹中疼,屎燥三黄可用。

  若是伤食症侯,腹中必作痛疼,面黄便秘实难禁,药用九转灵应。大便若是下血,大肠积热之因,连槐壳柏榆榔荆,脱肛猬皮加增。

  粪后时常出血,地榆丸子高强,防风枳壳与生黄,地榆当归为上。乌梅甘草诃子,黄连荆芥同行,伏龙槐花白术当,米醋为丸吞放。

  小便不通症治,阴闭阳闭须知,阴为风冷入乘虚。五苓木香加入,又加灵砂为末。空心盐汤吞之,外用盐炒熨其脐,热气流通罔滞。

  阳闭暴热所逼,其症唇赤面红,便如点滴血鲜流,五苓车前加用。或用剪红[]散子,重者八正木通,外用熨脐法即通,活幼之功可颂。

  又有湿痰下坠,其儿体胖身肥,喉中有痰面微红,小便落地停注。其形浑如米泔,此症不可胡为,二陈汤内增苍术,木通升麻加入。

  初出有微红色,良久澄白如泔,此由乳食损脾元,清浊不分症现。治用分清饮子,或用胃苓汤丸,补脾化滞法为先,脾实方除此患。

  凡治小便不通,凉药不可多施,若用田螺贴其脐,逼寒入腹难出。宜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相随,再加车前与滑石,升麻芩通并入。

  大小二便俱闭,此症果是凶危。先通大便最为宜,小便自然通利。药用九转灵应,车前煎水调之,此般治法实为奇,医者铭心牢记。

  大小二便下血,心肺积热相攻,三黄解毒有神功,黄连黄芩相共。黄柏红花生地,大黄甘草木通,当归只可用其身,白水煎汤相送。

  卷五

  头项门

  小儿之央,四时要凉,但见头热,即有病生,可预服抱龙丸。

  小儿头囱肿大,青筋暴露者,此脐热也,泻清丸主之。头囱肿起者,此因热在内,其气上冲,故而肿起。宜退热疏风,泻青丸、抱龙丸主之。

  小儿无病,忽颈软者,此肝热有风也,泻清丸主之。

  囱门下陷者,此因久病,脏腑虚弱;气不上行,故下陷如坑,参苓白术丸主之。已成疳者,集圣丸主之。

  囱门开而不合者。此肾气有亏,名日解颅,乃恶病也。宜内服地黄丸,外用封囱法。

  久病之后,其颈软者,此天柱骨倒也,乃危症也。当大补气血,八物汤主之,以姜蚕末调服。

  小儿生下便颈软者,此胎气不足,地黄丸主之。

  卷五 头项门

  封囱法

  用大南星征炮为末,米醋调涂绢帛上,烘热贴之,以合为度。

  卷五

  目病门

  黑珠属肝,白珠属肺,瞳仁属肾,两角属心,两胞属脾。

  目内赤者,心经积热上攻,导赤散加黄连、防风(方见惊门)。

  祖传治小儿目赤者,以凉惊丸,菊花煎汤下。

  目内黄者,脾热也,泻黄散主之。目胞肿者,同治。

  目连扎者[],肝有风也。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目属肝,风入目,上下左右如风吹,儿不能任,故连扎也。用泻青丸主之(方见惊风门)。

  目直视者,肝有热也。热入于目,障其筋脉,目之两角俱系,不能转视,故目直也。俱用泻青丸主之。

  凡小儿初生,其目闭者,此胎热也。内连服生地黄汤,外用胆草煎水洗目上,一日七次,恐缓则损目。

  小儿生下,眼胞赤烂者,此因生时洗拭不净,以致秽污渍两角中,故两胞赤烂,至长不瘥。真金散主之。

  小儿久嗽,其目两眶紫黑,如物伤损,白球红赤如血,谓之血眼。内服玉液丸,外用贴法。

  小儿生下日久之后,目不见物者,谓之雀目,此肝虚也。用地黄丸治之,以猪羊肝吞压。

  小儿痘疹之后,目内有膜者,以谷精散主之。

  小儿热病,其目羞明喜暗者,此风热也。宜解风熟,以清阳散火汤主之。

  小儿吐泻后,目有白膜,闭不能开,及无精光者,难治。

  卷五 目病门

  泻黄散

  藿香叶七分,山栀仁一钱,石膏五分,甘草七分半,防风二钱,右锉细,用蜜拌炒,但微炒为末。水煎温服。

  卷五 目病门

  真金散

  黄连,黄柏、当归、赤芍各二钱,杏仁(去皮尖)五钱,右锉细,用乳汁浸一宿。晒干为末。生地黄汁调一字,频频点眼,以新帛醮荆芥汤洗之。

  卷五 目病门

  生地黄汤

  生地黄、赤芍、川芎、当归、甘草、天花粉,各等分为末,每少许,灯心汤调服。

  卷五 目病门

  贴药

  用生地黄、黑豆,湿研成膏,贴目上,其血自散。

  如血泪既出,肿黑自消。甚妙。

  卷五 目病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