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七律平疟养脾用人参,白术陈皮当归身,茯苓厚朴姜汁炒,苍术五钱米水浸。粉草半夏浸七次,青皮柴胡与黄芩,常山草果二钱半,鳖甲三钱,效如神。

  卷五

  发热门

  小儿凡病有热,症既不同,治亦多异,须分虚实,不可妄用汗下也。

  伤风发热,其症汗出,身热,呵欠,目赤涩,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脱受风所致。宜疏风解肌退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热退之时,再服凉惊丸,以防内热。

  伤寒发热。其症无汗,身热,呵欠,烦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解脱受寒所致。宜发散寒邪,退热镇惊,先服惺惺散,发去寒邪,后用凉惊丸,以防内热。

  以上二症,如小儿禀赋原实者(),可用凉惊丸,若虚祛者,不如只用胃苓丸,甚效。

  如伤风寒发热,又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睡怯也。只以五苓散吞理中丸,甚效。

  伤热发热,多得于夏,其症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已热,包裹太厚,重受其热也。先以白虎汤调益元散,以解其热;次服调元生脉散,以补正气。

  伤暑发热,亦多得于夏,其症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阴室中贪凉大过所致。服调元生脉散,补其元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之病。

  如夏月汗出当风,以致身热,浑身自汗不止者,此名暑风。

  四君子汤加麻黄根、黄祈以去风,次以益元散以去热。

  伤食发热,其症手心、肚腹尤热,噎气吐乳,大便酸臭,或腹疼多啼,饱胀喘急,不思乳食。此因饮食过度所伤,宜先用利药去其积,用丁香脾积丸,复以集圣丸调之。

  如伤食己久,日渐黄瘦,无时作热者,不可下之,轻者保和丸,重者集圣丸,百无一失。

  痘疹发热,其症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热乍凉,咳嗽喷嚏,手足指冷,惊怖多睡。此由时行痘疹,各相传染,宜清热解毒。惟痘疹宜参苏饮加木香,麻痘宜用荆防败毒散,不可妄施汗下,恐生变症。若变蒸发热,此小儿常症,不须服药 (见本门)。

  潮热者,当分二症,有时间发热,过时即退 ,来日根据时复发,其状如疟,此肺热也;有早晚发热,每日两度,如潮水之应期者,此胃热也。盖因感触邪气,以致血脉凝滞,不得流通,若不治之,变为惊疳者多矣。肺热地骨皮散主之,胃热三黄丸下之。

  如虚热者,用集圣丸调之。

  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颠叫恍惚;此心热也。以凉惊丸退热,安神丸定心。

  夜热者,但夜发昼退,此血虚症也。以人参当归散治之,更兼抱龙丸,以防作搐。

  余热者,伤寒汗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寒凉之药,古人戒之。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其热自退,人参苍术主之。甚者,四君子汤加炒干姜,即效。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脚小。此多得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饱失饥,用集圣丸调理。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薰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发惊痈。先以导赤散,泄青丸以治其热;后以抱龙丸镇其惊。如实热,大小便秘()者,三黄丸下之。

  烦热者,心躁不安,五心烦热,四肢温壮,小便赤色。宜导赤散加麦冬、山栀仁治之,再以凉惊丸,撤其余邪。

  积热者,颊赤口疮,大小便赤涩,此表里俱实。或内伤酒面,煎传热药峻补;外因厚绵炉火所侵,皆能生热,此内外蕴积之热也,非食积。先以三黄丸下之,后以凉惊丸调之。

  虚热者,或因汗下太过,津液虚耗;或因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症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嘘气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血俱虚,气虚两发厥,血虚则发热也。四君子汤加炒干姜,甚者加熟附子一片,待热少退,以凉惊丸调之。

  客热者,阳邪干于心也。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则恐。此由五气虚而邪气胜,故与之交争。发热无时,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先以导赤散去其邪,后以凉惊丸调之。

  癖热者,由乳食不消。伏结于中,致成癖块,以生内热,薰灼于外。集圣丸主之。

  疟热者,寒热往来。有头痛汗出者,有呕吐不食,憎寒壮热作浊者,有遍身疼痛者或吐泻者。症既百出,病非一端。头疼汗出及遍身疼者,小柴胡汤加苍术、羌活治之;腹痛者,脾积丸下之;作渴者,白术散治之;吐泻者,理中汤治之。后用平疟养脾丸调之。

  血热者,每日巳午时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者导赤散,重者四顺饮治之。

  卷五 发热门

  柴葛解肌汤

  柴胡、干葛、黄芩,桂技、赤芍、人参、甘草,竹叶七皮,姜枣引。

  卷五 发热门

  惺惺散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桔梗,天花粉,细辛、防风、川芎,加麻黄、薄荷叶,姜引。

  卷五 发热门

  调元生脉散

  黄芩、人参、麦冬、甘草、五味子,水煎服。

  卷五 发热门

  参苏饮

  人参、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壳,干葛、前胡、木香、苏叶、陈皮。姜枣引。

  卷五 发热门

  防风败毒散

  生地、防风、连翘、升麻、荆芥穗、牛蒡子。玄参、酒柏,人参、桔梗、甘草,水煎服。

  卷五 发热门

  地骨皮散

  知母、柴胡、甘草(炙)、地骨皮、赤茯苓,半夏,姜三片引,水煎服。

  卷五 发热门

  人参当归散

  人参、归身,生地黄、地骨皮,柴胡、甘草,生姜引。

  卷五 发热门

  四顺散

  解小儿膈热当归、大黄(酒蒸)、赤芍、甘草,水煎服。

  祖传治发热,不间其症,脾胃虚弱者,以胃苓丸、竹叶,炒米汤吞下;元气虚者。以凉惊丸、竹叶、薄荷、灯心汤送下。随症用引。

  西 江 月小儿病则生热,须知得病根苗。风寒外感热来潮,饮食内伤烦躁。吐泄疟痢疮疥,变蒸痘疹如烧,骨蒸体热渐成痨,谓治般般分晓。

  若是风寒外感,面红又恶风寒,惺惺散子妙难言,有咳参苏效验。饮食内伤可下,三黄脾积相添,再加集圣保平安,莫使脾虚难转。

  吐泄胃苓最妙,赤白痢用香连,疟家平疟解邪先()疮疥胡麻丸散。变蒸小儿常病。不须妄用汤丸,如逢痘疹别科传,集圣专调疳软。

  治热汗下休错,误汗误下伤人,应汗而下痞满侵,应下而汗惊定。只为不明表里,致令儿命早倾,果难捉摸且因循,药用胃苓集圣。

  卷五

  哮喘门

  哮喘之症有二,不离痰火。

  有卒感风寒而得者,有曾伤盐水而得者,有伤醋汤而得者,至天阴则发,连绵不已。轻则用五虎汤一帖,重则葶苈丸治之。

  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

  卷五 哮喘门

  五圣丹

  天南星(煨)一两,半夏(泡七次),陈皮(去白盐水拌)一两,甘草四钱,杏仁四十九粒(另研)。先以南星,半夏二味研末,姜汁、皂角汁拌匀和作饼。又将甘草。陈皮研末,取竹沥一碗,以药和成饼子;培干,又浸湿,又焙干,以竹沥尽为度。再研杏仁泥,蒸蜜和为九。临时噙化一丸,以薄荷汤送下。

  卷五 哮喘门

  灸法

  取心穴(在背上)、足三里穴,各三壮,仍禁酸成辛热之物。

  西 江 月哮喘症虽有二,皆由痰火中藏,或被风寒袭外方,内被盐水醋呛。亦有乳呛而得,致令攻腠为殃,用药调理法虽良,断根灸法为上。

  哮喘多成宿疾,天阴欲雨连绵,治时发表及行痰,九宝时常灵验。表邪未除五虎,里实葶苈为先,不须砒时作成丸,误了孩儿命短。

  卷五

  咳嗽门

  咳嗽治法有三、有发汗,有下泄,有清补。

  如初起挟风寒外感者,轻则苏沉九宝汤,重则五虎场,一帖即效。

  如咳久,身热喘急,此肺中伏火也,以葶苈丸利之。

  如咳久肺虚,连绵不已,即当补肺,阿胶散主之。

  如咳久连声不已,口鼻出血者,茅根汤主之。

  如夏月得咳嗽者,以加味白虎汤治之。不可汗下 (方见疟门)。

  如咳痰甚者,以利痰丸主之(方见惊门)。

  如咳久成龟胸者,以葶苈丸主之。

  如咳嗽吐血者,二陈汤加姜汁主之。

  如咳嗽咽痛声嘎者。以甘桔汤主之。

  卷五 咳嗽门

  苏沉丸宝汤

  此发散之药也。

  桑白皮(去赤)、甘草,大腹皮、官桂、陈皮、苏叶、麻黄(不去节)、乌梅(一个)、薄荷叶、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姜引,水煎服,微汗为度。

  卷五 咳嗽门

  五虎汤

  此发散之上药也。

  麻黄七分,杏仁一钱,甘草四分,细茶(炒)七分,白石膏一钱五分;水煎服,发汗禁风。

  卷五 咳嗽门

  葶苈丸

  泄肺喘,通水道。

  甜葶苈(略炒)、黑牵牛(炒),杏人(去皮尖,炒),汉防己。各等分,共为末,然后入杏仁泥和之,枣肉同捣为丸。淡姜汤送下。

  卷五 咳嗽门

  阿胶散

  定喘,消痰,止嗽,此补肺之药也。

  牛蒡子、甘草、杏仁,马兜苓、阿胶(粉炒成珠)、糯米,水煎服。

  卷五 咳嗽门

  茅根汤

  陈皮(去白)、半夏(炒)、茯苓、甘草、天冬(去心)、杏仁泥、片芩、栀子、贝母、知母、石膏、瓜萎霜。生地、桔梗,水煎,取茅根自然汁和服。

  凡咳嗽日久,面青而光,其气喘促,哽气时多出声,唇白如练,此肝气旺而肺气绝者,不治。

  凡咳嗽日久,喉舌生疮,其声嘎者,不治。

  凡咳嗽日久,胸高而喘,肩与肚胁俱动,加惊搐者,不治。

  凡咳嗽日久,潮热喘急,一咳之时,面青黑,目上窜,血从口鼻长出者,此木火旺盛而肺已绝,不治。

  凡咳嗽日久,面白,唇青,目闭()闷乱,头摇手摆者,此肺气将绝,不治。

  西 江 月小儿或病咳嗽,医家症要分明,咳为有伤于肺经,嗽则脾家病症。有声无痰是咳,无声有痰嗽真,时乎咳嗽病同临。有声有痰一定。

  小儿伤风咳嗽,其症身热憎寒,自汗躁烦不安然,日夜嗽声无遍。时常鼻流清涕,咽喉不利痰涎。脉浮头痛症多端,治则宜乎发汗。

  咳激或伤寒症,此因饮冷形寒,冬月坐卧湿地间,抑被冷风吹犯。其症脉紧无汗,烦躁不渴恶寒,治宜发散汗为先,药用参苏饮验。

  若是咳嗽伤热,其症面赤躁烦。饮水不止膈咽干,咳睡稠粘症现。甚则急喘而嗽,痰涎必生喉咽,潮热手足或冰寒,小儿多有此患。

  咳嗽若患火症,决然咯唾血脓,甚者七窍血流通,此是肺热火动。若吐青绿白水,胃冷停饮相攻,嗽吐痰涎乳食中,宿滞不消取用。

  要知治嗽大法,根据时认症扶持,春天外感疲无疑,夏是炎上火气,秋则肺伤湿热,冬为风冷相随,相时而动作良医,对症根据方用剂。

  大抵实者当下,虚则补药为宜,寒者温散药中推,热症清凉为贵。风则尤当发散,停痰消逐宜施(),初间()止涩莫投之,总要化痰顺气。

  肺乃五脏华盖。皮毛易感风寒,初医发汗最为先。杏仁麻黄最验。薄荷石膏甘草,黄芩桔梗人参,前胡枳壳腊茶煎,一服诸风发散。

  久咳不宜发汗,化痰顺气为宜,润下玉液有神奇,不效再行汤剂。贝母陈皮枳壳,茯苓甘草芩栀,前胡薄荷杏仁泥,有热石膏堪取。

  久咳痰壅发热,看他二便何如,若还清利是中虚,只用抱龙区处;如果秘结实热,葶苈五色驱除,要分虚实不须拘,此是小儿命主。

  久咳连声出血,清金降火为佳,芩连甘桔款冬花,知贝二冬多下,去白陈皮积壳,前胡地骨霜瓜。茯苓玄参茅根加,此个方儿无价。

  大凡咳嗽治法,必须清化痰涎,化痰顺气最为先,气顺痰行咳减。顺气陈皮枳壳,化痰半夏天南,黄芩栀子火邪干,桔梗茯苓开渗。

  虚咳时加作热,面黄气短无神,当归陈皮心。白茯苓,栀子黄芩桔梗,知贝前胡天麦,甘草枳壳人参,更加黄柏炒如神,煎同生姜作引。

  久咳连声不已,面青目窜常吁,胸高肩息汗如珠,脸白唇青背屈,骨瘦如柴潮热,鼻干发燥神虚,哑嘎惊搐不须拘,纵有灵丹无处。

  卷五 咳嗽门

  虾蟆瘴论症治歌

  咳嗽小鸡呜,痰多吐血淋,升麻汤一剂,管叫得安宁。

  卷五

  心,腹痛门

  心腹痛有六:有寒,有热,有食,有积,有虫,有霍乱。

  凡小儿外感风寒,内伤冷物,胃气当心而痛,啼哭闷绝,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热手按摩则止者,用草豆蔻丸主之。

  几小儿受寒,连腹疼痛,叫哭不宁,手足冷,汗出,或泄或不泄。得热稍定,以理中汤主之。

  几小儿腹痛,无时举发者,此积痛也。不可数下,下则气伤而难愈,以集圣丸调之。

  凡小儿饮食之后,卒然腹痛,此伤食也。须问其平日,曾有此疾否?若原无此疾,作伤食看,以丁香脾积丸利去所伤之食,用原伤之物,煎汤送下。后以集圣丸调之。若原有此疾,当作积论。

  几小儿心腹疼痛,嘈杂,口吐清水,面黄肌瘦,得食即止,肚饥又作嘈杂痛,此虫痛也。先用雄黄解毒丸,苦楝根白皮煎汤吞下,追去其虫,后用集圣丸调之。如元气弱者,不可下,只用集圣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