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集释

  质诸鬼神而无疑,犹易干文言所谓与鬼神合其吉凶。【原注】谦丰二彖亦以鬼神与天地人并言。
  期之丧达乎大夫
  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者,说者以为期已下之丧,皆其臣属,故不服。然制礼之意,不但为此。古人有丧不祭,诸侯有山川社稷宗庙之事,不可以旷,故惟服三年,而不服期。大夫亦与于其君骏奔在庙之事,但人数多,不至于旷,故但降之而已。此古人重祭之义,后人不知,但以为贵贵而已。【原注】正义曰,期之丧达乎大夫,谓旁亲所降在大功者得为期丧,还着大功之服。若天子诸侯旁期之丧,则不服也。【杨氏曰】本是贵贵之义,故云无贵贱,一也。【又曰】诸侯绝旁亲,然尊同,则又为之服,可以见之矣。【沈氏曰】毛西河经问详驳之,大略仍从贵贵之说,而以有丧不祭为无出,且误解。【汝成案】贵贵则重祭之义已包。
  诸侯亦有期服,如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昆弟。且亦有大功服,如姑姊妹嫁于国君,尊同则不降。记特举其大概言之尔。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即解上三年之丧,达乎天子一句,此举其重者而言。然三年之丧,不止父母。左氏昭公十五年传,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谓穆后与太子王后。谓之三年者,据达子之志而言,其实期也。是天子亦有期丧。
  达孝
  达孝者,达于上下,达于幽明,所谓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者也。【原注】与达道达德之达同义。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无丰于昵,祖己之所以戒殷王也。自八以下,众仲之所以对鲁隐也。以客为臣,子游之所以规文子也。亲亲之道,赖贤人而明者多矣。汉哀帝听冷褒、段犹之言,而尊定陶共皇。唐高宗听李绩之言,而立皇后武氏。不知人之祸且至于斁伦乱纪而不顾,可不慎哉。
  人伦之大,莫过乎君父,而子夏先之以贤贤易色,何也?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也。
  父子之亲,长幼之序,男女之别,非师不明。教人以礼者,师之功也。故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诚者,天之道也
  诚者,天之道也。故天下雷行,物与无妄,而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莫非诚也。故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肫肫其仁
  五品之人伦,莫不本于中心之仁爱,故曰拜稽颡,哀戚之至隐也。稽颡,隐之甚也。又曰,其送往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如有求而弗得也。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求而无所得之也,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亡矣丧矣,不可复见已矣。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心怅焉怆焉,惚焉忾焉,心绝志悲而已矣。此于丧而观其仁也。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又曰,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此于葬而观其仁也。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又曰,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此于祭而观其仁也。自此而推之,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天下之大经毕举而无遗矣。故曰,孝弟为仁之本。
  卷七
  孝弟为仁之本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是故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此之谓孝弟为仁之本。【钱氏曰】按初学记友悌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论语,俱云其为人之本与。有子先言其为人也孝弟,后言其为人之本,首尾相应,亦当以为人长也。
  察其所安
  求仁而得仁,安之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安之也。使非所安,则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矣。
  子张问十世
  记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自春秋之并为七国,七国之并为秦,而大变先王之礼。然其所以辨上下,别亲疏,决嫌疑,定是非,则固未尝有异乎三王也。故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自古帝王相传之统,至秦而大变。然而秦之所以亡,汉之所以兴,则亦不待谶纬微讳而识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此百世可知者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此百世可知者也。
  媚奥
  奥何神哉?如祀竃,则迎尸而祭于奥,此即竃之神矣。【原注】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注,牖下,室西南隅,所谓奥也。李氏曰,户东而牖西,户不当中而近东,则西南隅最为深隐,故谓之奥,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曲礼,为人子者,居不主奥。仲尼燕居以奥阼并言,是奥本人之所处,祭时乃奉神于此。时人之语谓,媚其君者,将顺于朝廷之上,不若逢迎于燕退之时也。注以奥比君,以竃比权臣。本一神也,析而二之,未合语意。【杨氏曰】奥本非神,此义甚好。
  武未尽善
  观于季札论文王之乐,以为美哉,犹有憾,则知夫子谓武未尽善之旨矣。犹未洽于天下,【原注】孟子。此文之犹有憾也。天下未安而崩,【原注】史记封禅书。此武之未尽善也。记曰,乐者,象成者也。又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武王当日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而宝龟之命曰,有大艰于西土,殷之顽民迪屡不静。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视舜之从欲以治四方风动者何如哉。故大武之乐虽作于周公,而未至于世变风移之日,圣人之时也,非人力之所能为矣。【原注】刘汝佳曰,揖让征诛,自是圣人所遇,使舜当武之时,亦须征伐。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性之反之,自其从入之异。及其成功,一也。人而天,反而性矣。以是而论乐之优劣,其与以追蠡者何异哉。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
  忠恕
  延平先生答问【原注】门人朱熹元晦编。曰,夫子之道,不离乎日用之间。自其尽己而言,则谓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则谓之恕,莫非大道之全体。虽变化万殊,于事为之末,而所以贯之者,未尝不一也。曾子答门人之问,正是发其心尔,岂有二邪?若以为夫子一以贯之之旨甚精微,非门人所可告,姑以忠恕答之,恐圣贤之心不若是之支也。如孟子言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人皆足以知之,但合内外之道,使之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则非圣人不能尔。朱子又尝作忠恕说,其大指与此略同。按此说甚明,而集注乃谓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是疑忠恕为下学之事,不足以言圣人之道也。然则是二之,非一之也。
  慈溪黄氏曰,天下之理无所不在,而人之未能以贯通者,己私间之也。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忠恕既尽,己私乃克,此理所在,斯能贯通。故忠恕者,所以能一以贯之者也。
  元戴侗作六书故,其训忠曰,尽己致至之谓忠。语曰,为人谋而不忠乎。又曰,言思忠。记曰,丧礼,忠之至也。又曰,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又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传曰,上思利民,忠也。又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孟子曰,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观于此数者,可以知忠之义也。反身而诚,然后能忠。能忠矣,然后由己推而达之家国天下,其道一也。其训恕曰,推己及物之谓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之道也。充是心以往,达乎四海矣。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恕也者,大下之达道也。【原注】本程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原注】仲弓问仁,夫子告之亦以敬恕。夫圣人者,何以异于人哉,知终身可行,则知一以贯之之义矣。
  中庸记夫子言,君子之道四。无非忠恕之事。而干九二之龙德,亦惟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然则忠恕,君子之道也。何以言违道不远,曰,此犹之云巧言令色鲜矣仁也。【原注】古人语辞云尔。违道不远,即道也。违禽兽不远,即禽兽也。孟子已自申之。岂可以此而疑忠恕之有二乎?或曰,孟子言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何也?曰,此为未至乎道者言之也。孟子曰,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仁义岂有二乎!【原注】今人谓有圣人之忠恕,有学者之忠恕,非也。尽得忠恕,方是圣人,学者所以学为忠恕。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夫子之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故曰不可得而闻。【钱氏曰】后汉书桓谭传,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注引郑康成论语注,性谓人受血气以生,有贤愚吉凶。天道,七政变动之占也。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古文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天道福善而祸淫。易传,天道亏盈而益谦。春秋传,天道多在西北。天道远,人道迩。竃焉知天道。天道不谄。国语,天道赏善而罚淫。我非瞽史,焉知天道?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皆论吉凶之数,与天命之性自是两事。孟子,圣人之于天道也,正谓虞舜井廪,文王拘幽,孔子厄困之类,故曰命也。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是疑其有隐者也。不知夫子之文章,无非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所谓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贡之意,犹以文章与性与天道为二,故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是故可仕、可止,可久、可速,无一而非天也。恂恂便便,侃侃闇闇,无一而非天也。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孟子以为尧舜性之之事。夫子之文章莫大乎春秋,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翟,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故胡氏以春秋为圣人性命之文,而子如不言,则小子其何述乎?
  今人但以系辞为夫子言性与天道之书。愚尝三复其文,如鸣鹤在阴七爻,自天佑之一爻,憧憧往来十一爻,履德之基也九卦,所以教人学易者,无不在于言行之间矣。故曰,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由是而充之,一日克己复礼。有异道乎?今之君子学未及乎樊迟、司马牛,而欲其说之高于颜曾二子,是以终日言性与天道,而不自知其堕于禅学也。
  朱子曰,圣人教人,不过孝弟忠信。持守诵习之问,此是下学之本。今之学者以为钝根,不足留意,其平居道说,无非子贡所谓不可得而闻者。又曰,近日学者病在好高。论语未问学而时习,便说一贯,孟子未言梁惠王问利,便说尽心。易未看六十四卦,便读系辞,此皆躐等之病。又曰,圣贤立言本自平易,今推之使高,凿之使深。
  黄氏日钞曰,夫子述六经,后来者溺于训沽,未害也。濂洛言道学,后来者借以谈禅,则其害深矣。【杨氏曰】东发忧世之言,可谓深切。
  孔门弟子不过四科,自宋以下之为学者则有五科,曰语录科。
  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顾而言曰,鸣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杨氏曰】衍之言非其实也,惧后世之责,而始为是言。
  变齐变鲁
  变鲁而至于道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变齐而至于鲁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博学于文
  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品节斯,斯之谓礼。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知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记曰,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又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传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而谥法经纬天地曰文。与弟子之学诗书六艺之文,有深浅之不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