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已」为动字,故「而已」两字,间亦殿句。
[494]左传桓公六年云: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495]又成公十六年云: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凡云「而已」者,皆尽而无余之辞也。
若[496]汉书序传云:敞义依霍,庶几云已。——「云已」者,犹「云尔」也,见下。
盖「已」「矣」「耳」「尔」四助字,其义有相似者。
【9.5.2】日知录谓‘「而已」为「耳」。’耳与「矣」同义,有「止此」之解,①助句助读,惟所用耳。
助句。
[497]论阳货:前言戏之耳。——此「耳」字,助句也,解同「而已」,而有「止此」之意。
[498]孟离下:尧舜与人同耳。
[499]史魏其传:太尉丞相,尊等耳。
[500]史张陈列传: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501]又淮阴侯列传: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502]又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503]汉戾太子传: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504]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505]魏志王粲传注:志意何时复类昔日,②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506]韩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因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③
[507]又谏佛骨表: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508]又: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纔十八年耳。——诸引句,皆助「耳」字,同上。且皆居后,辞意已足,故谓之句。
助读。
[509]孟梁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不百步耳」者,犹云「止此百步而已」也。④然先置,提起下文,故谓之读。
[510]孟告下:人病不求耳,子归在求之,有余师。
[511]史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512]又项羽本纪: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513]汉贾谊传: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
[514]又: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515]史信陵君列传: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516]又: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517]汉张敞传:夫周公七年耳,而大将军二十岁。海内之命,断于掌握。
[518]又贾山传: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
[519]又司马迁传: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520]又杨恽传: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521]又刘歆传: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
——诸引读之助「耳」字者,皆有「止此而已」之解。在文为撇笔,故多引以尽其变。
「耳」字,后世用之,有非「而已」之解者。
[522]魏志崔琰注:后与南郡习授同载,见曹公出。授曰:‘父子如此,何其快耳!’
[523]吴志刘惇传注:吴主共论鲙鱼,何者最美?象曰:‘鲻鱼为上。’吴主曰:‘论近道耳,此出海中,安可得邪?’象曰:‘可得耳。’——「何其快耳」之「耳」,有咏叹之意。「可得耳」之「耳」,乃语之余声,言外犹云「易得」也。皆与「而已」义别。
○1「矣」无「止此」之解,疑为「已」之讹。
○2章云:王粲传注无「志意」二字,此依文选魏文帝与吴质书。
○3[506]第一句「耳」字属助句之类,第二句「耳」字属助读之类。
○4杨云:孟子文谓‘但不曾走百步而已’,马释殊谬。

【9.5.3】尔字,广韵云:‘词之必然也。’①「尔」通「尔」。郑注檀弓谓‘「尔」,语助’也。「尔」本状字,解「如是」也。今为传信助字,可殿句,可殿读焉,而亦有「而已」「如是」之意。其所以别于状字者,盖加有决断之口气耳。
[524]论乡党:便便言,唯谨尔。—「唯谨尔」者,犹云「唯有谨而已」也,言外有决其如是也。
[525]公庄四:其国亡矣,徒葬于齐尔。
[526]又庄十二:万曰:‘甚矣鲁侯之淑,鲁侯之美也!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
[527]又僖三十一: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太山尔。
[528]又僖二: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
[529]又宣十五: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语引「尔」殿句,义同上。皆出公羊传,他书不概见。②
公羊传又以「尔」字助询问之句,而带有「若是」之义。
[530]隐公元年云:然则何言尔?——犹云「然则何为言之若是」也。
[531]其隐公二年云:何讥尔?
[532]隐公三年又云:何危尔?
至[533]僖公二年云:则中国曷为独言宋齐至尔?——诸此句又公羊传所独也。
惟[534]昌黎答冯宿书有云:君子不为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仆何能尔?——此「尔」字,有「如是」之解,与公羊句同。
「尔」字合「云」字,重述前文也。
[535]孟滕下:不行王政云尔。
[536]又离下:薄乎云尔。
[537]又尽上:子谓之姑徐徐云尔。
[538]又公下: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539]榖隐元: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
[540]韩庐君墓志铭③:其义以为道可与古之夔皋者侔,故云尔。
——凡引「云尔」者,犹云重决其所云之如是也。
若「云尔」两字间于句中,则其义同,而无决断之口气矣。
[541]论语述而云:则可谓云尔已矣。——犹云「可谓所云如是而已」也。盖此句以「已矣」为决辞矣。是犹「尔」字施于句读之中,则为状字而非助字矣。
[542]孟子告子上云: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彼有取尔也。——犹云「降才如此」也④,「彼有取而如是」也。
有以「尔」字合「焉」字者。
[543]公羊传隐公二年云: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何注:‘「焉尔」,犹「于是」也。’蒙谓「托始焉尔」者,「托始于此而已」也。以「于此」解「焉」字,「而已」解「尔」字,于辞意正合。传者之意,以为始灭先乎春秋者有之矣,春秋时则未之闻,今故托始于此时而已,非谓自古及人始乎此也。
[544]又云: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无闻焉尔」者,「无闻于其时而已」。盖公羊氏口授相传,至汉始记于竹帛。而当时纪子之称君称大夫者,失其闻矣。
以上诸引,皆「尔」字之助句也。
[545]汉书田叔传云: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不尔」者,「不如此」也。两字为读,「尔」字助之,以为决辞。⑤
○1案说文,‘尔:丽尔,犹靡丽也’;又,‘尔:词之必然也’。广韵引说文,将‘词之必然也’系于「尔」下。马氏引广韵,而字作「尔」,然后说明「尔」通「尔」,盖依从一般习惯。章氏校注将起头「尔」字改「尔」,而‘「尔」通「尔」’未改作‘「尔」通「尔」。’
○2「尔」字殿句,公羊之外也常见。如公孙龙子迹府:‘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
○3此句引自考功员外庐君墓铭,韩文另有处士庐君墓志铭。
○4作为状字,「尔」应状「殊」,「降才尔殊」意即「赋予的资质如此不同」。
○5既云「不尔」‘两字为读’,又云‘「尔」字助之’,费解。
传信助字九之四
【9.6】颜氏家训音辞篇曰:‘按诸字书,「焉」者鸟名,或曰语词,皆读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于愆反。’此「焉」字之为代字、为状字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此「焉」字之为助字也。‘然江南读音,分别易晓,而河北则混同一音。’①要之俗音有轻重,而字义无分也。「焉」字之为代字,为状字,已散见于前矣。而其为助字也,玉篇所谓‘语已之辞’,柳子厚仍谓之‘决辞’,是皆助字之公家言,而非「焉」字之所独。
焉为助字,所以助陈述之口气也。「焉」字之用,在「也」「矣」两字之间。其为口气也,案而不断,而以之结句,隐然有坐镇之概焉。「焉」,代字也,及为助字,概寓代字本意。是犹「尔」字本状字也,及为助字,仍不失有状字之义耳。
「焉」字所助有三:曰句,曰读,曰字。

【9.6.1】一,助句。凡述往事,其结句有助以「焉」字者。
「焉」无所指。
[546]论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宫,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两节皆述往事,其结句各以「焉」字助之。不曰「行矣」「归心矣」者,盖其「政」之「行」与「民」之「归心」,非一过即了之事也。且记者之举「行政」「归心」两事,非断其效之必然,惟叙其事之如是耳。此两「焉」字似无所指,并无代字本义,然有一助,其句自觉为之镇定矣。
[547]孟万上: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他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
[548]左僖十五: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
[549]史汲郑列传: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550]汉赵充国传: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
[551]又郑吉传:都护之置,自吉始焉。
[552]史孟荀列传: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553]又大宛列传: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
[554]又: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以上所引「焉」字,以镇结句而述往事。诸「焉」字似无所指。
其有所指者,盖不胜引也。
[555]论语微子云: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问津焉」者,「问津于是」也。「是」指长沮桀溺也。
[556]孟子公孙丑下云: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宿焉」者,「宿于景丑氏」也。
[557]左传隐元年云:虢叔死焉。——「死焉」者,「死于制」也。
[558]又隐三年云: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属殇公焉」者,「属殇公于孔父」也。
[559]又僖五年云: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寘薪焉。——「寘薪焉」者,「寘薪于所筑之城」也。于是,
[560]又僖十五: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
[561]又: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562]又: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563]又僖二十三: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564]又僖二十八: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寘诸深室。宁子职纳橐饘焉。
[565]又襄三十一: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566]又庄二十八: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
[567]榖宣十五: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
[568]周语: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569]史项羽本纪: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570]又陆贾列传: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
[571]又大宛列传: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
[572]又游侠列传: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573]又: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574]又货殖列传: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575]又: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在仁义附焉。
[576]又封禅书:盖尝有至者,诸僊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所引诸结句,皆述往事,其「焉」字皆有「于是」之解。然仍不失为助字者,盖有此一助收句,辞气顿觉宽缓而不迫矣。
句述往事,「焉」字助之,并有「之」字之解者。如:
[577]孟子滕文公上云: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学焉」者,「学之」也,即学许行也。
[578]又: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名焉」者,「名之」也。「之」,指「尧」也。
[579]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过卫,卫文公不礼焉。——「不礼焉」者,「不礼之」也。「之」指「晋文公」也。
[580]汉书李广传云:上壮之,遂救止焉。——「止焉」者,「止之」也。
[581]又朱云传云:时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敬事焉」者,「敬事之」也。
[582]又于定国传云: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
[583]又陈汤传云:郅支单于囚杀使者吏士以百数,事暴扬外国,伤威毁重,羣臣皆*焉。——「*焉」者,「*之」也。以上引「焉」字所助者皆结句也,而兼有「之」字之解。然经史中不数觏也。
○1文通原书在‘然江南读音’一句前插入‘以上见助字辨略’七字,无需要,也易滋误会,今删去。按助字辨略引颜氏家训,只开头略去‘按诸字书,「焉」者鸟名’,径曰:‘焉,语辞’,其后无删节。文通引家训未全依原文,也未全依助字辨略,有所节略,也有所增益(‘为代字,为状字’,‘为助字’云云)。

【9.6.2】其陈当前之事理,与迭句以历叙事实也,亦如之。
「焉」字无解。
[584]礼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四句,不助「也」字而助「焉」字者,其辞气盖惟直陈其理而未为论断也。四「焉」字皆无所指,惟助结句,自为停顿耳。
[585]孟告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586]又尽上: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第一「焉」字,助推论之句,余两「焉」字,助言效之句。其不助「矣」字者,所谓案而不断也。余同上。
[587]庄养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588]左庄四: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
[589]又僖二十三: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