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1见【9.2.1】节[245]及[247]以次诸例。
【9.4.4】以上「矣」字之助象静,皆置句末,故谓之句。而同一助也,置于先者则为读。
[388]左昭三:姜族弱矣,而*将始昌。——「弱矣」者,象静之助以「矣」字也,承以「而」字,则前此者辞气未完,所谓读也。
[389]荀子荣辱: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
[390]左襄十四:武子所施没矣,而黡之怨实章。
[391]又昭七: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施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392]又昭十五:子亦长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请。
——诸引「矣」字后承以「而」字,皆同上。
【9.4.5】「矣」字助滋静字以成句者,①凡以记时之久暂,或以记数之如干也。
[393]论季氏: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五世」「四世」者,记历时之数也,煞以「矣」字者,决已然之口气也。此种句法,记时者多。
[394]孟梁下: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395]又滕下: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
[396]史李斯列传: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397]齐策: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
[398]史淮阴侯列传: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
[399]又平原君列传: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
[400]汉司马迁传: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榖下,二十余年矣。
[401]又赵充国传: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
[402]韩与陆员外书:其足迹接于门墙之间,升乎堂而望乎室者,亦将一年于今矣。
[403]又郓州溪堂诗序:上之三年,公为政于郓曹濮也,适四年矣。——诸引惟孟子两句言人物之如干,余记时耳。而记时诸句,已极用法之变。又诸引皆以绝句,故谓句。至如
[404]史记李斯列传云: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天下之半」者,记分数。
[405]庄子养生主云: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十九年」者,记时,「数千牛」者,记物。
[406]左传庄公十四年云: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十四年」者,记时。
诸引皆助以「矣」字,而承以「而」字,则又为读矣。
此所谓诸煞「矣」字者,其读句之别,惟视所置之先后耳。
○1本节所标明为是「矣」助滋静,但引例中「矣」字所助大多非单个滋静,而为滋长静加名。
【9.4.6】句读之述往事者,「矣」字助之。「既」「己」等状字,加否无常。
助句,不加「既」「己」等。
[407]孟公上: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而齐有其地矣」者,犹云「而齐已有其地矣」也。「矣」字之助,已寓「已」字矣,下句仿此。
[408]左僖二十八: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尽知之矣。
[409]又僖三十二: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410]又文十七: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
[411]又文十八:夫莒仆,则其孝敬,则弒君父矣;则其忠信,则窃卖玉矣。
[412]又成十六:初陨师徒者,而亦闻之矣。
[413]周语: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414]史酷吏列传: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
——诸引,皆述往事。其助「矣」字之句,虽无「已」字,而其意已隐寓矣。
助句,加「既」「已」等。
[415]孟万上: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
[416]左僖三十: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417]孟告下: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
[418]左宣十一: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罪已重矣。
[419]齐策:谋成于堂上,而魏将已禽于齐矣。卫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已入于 秦矣。
[420]赵策: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
[421]又: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
[422]史刺客列传: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423]汉食货志: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424]齐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①
[425]赵策: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
[426]孟告上:牛山之木尝美矣。
——诸引皆述往事也,其绝句助「矣」字外,复蒙「既」「已」「固」「尝」各字,而辞气益复阐缓矣。
同此句法也,先置则为读,而「既」「已」各字之有无,与「而」字之承否无别也。
无「既」「已」先之。
[427]左成二: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
[428]庄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429]越语: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
[430]史虞卿列传:王曰:‘请听子割矣,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②
[431]楚策: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
[432]汉郑吉传: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433]韩潮州谢表:高祖创制天下,其功大矣,而治未太平也。太宗太平矣,而大功所立,咸在高祖之代。
——诸引「矣」字,述往事无「既」「已」状字为先,句法同前。以其先置而辞气未足,则为读。至承之者,则有有「而」字者,有无者,而与「矣」字所助之所以为读者无涉也。
助读,有「既」「已」先之。
[434]左僖二十八: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435]左文七: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
[436]吴语:吴既攻矣,将夹沟而*我,我无生命矣。
[437]史游侠列传: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438]庄大宗师: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
[439]汉高帝纪: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440]又贾谊传: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
[441]越语: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
[442]左僖三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443]赵策: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诸引同上,皆读也,所异者有「既」「已」等状字先之耳。
[424]「三窟已就」述往事,「君姑高枕为乐」说未来,「矣」字助全句。
[430]「请听子割矣」说当前事,非述往事。
【9.4.7】「矣」字间助设事之读者。
[444]论语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45]中庸云: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446]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三节,设事之读,皆助「矣」字者,犹云「浸假而已有此矣」也。
【9.4.8】言效之句,率以「矣」字助之。
[447]孟梁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民」之「引领望之」者,「不嗜杀人」之效也,故煞以「矣」字而蒙以「则」字。兹有不可不辨者二:一、言效之句,概有连字先之。①其连字则「则」「斯」「而」诸字不定。连字篇各字下,已详言之矣。论语习用「斯」字,孟子间用之,后此用之者仅矣。二、「矣」字者,决已然之口气也,而效则惟验诸将来。「矣」字助之者,盖效之发见,有待于后,而效之感应,已露于先矣。盖不嗜杀人之君,民之望之者已久矣。今诚有之,岂有不然者矣乎!
[448]左僖二十七:楚始得曹,在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449]又文七: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450]吴语:王孙雒进,顾揖诸大夫曰:‘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
[451]赵策: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则二君为之次矣。
[452]又: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
[453]齐策: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
[454]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
[455]孟离上: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456]庄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457]史陆贾列传: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458]又汲郑列传: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
[459]又大宛列传: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鸟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
诸引助以「矣」字者。其句首或有连字,或无连字,至不一矣,而以言效之必至者一也。
①‘言效之句,概有连字先之’之下说法与本节末‘其句首或有连字,或无连字’之说抵牾,[457][458][459]皆言效之句而前无连字。
【9.4.9】有两事同时,其先者助以「矣」字①,盖视他事又为已然矣。
[460]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461]又云:‘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62]榖梁传庄公七年云:失变而录其时,则夜中矣。
——三绝句之助「矣」字者,皆可加以「已」字,盖视他事又为先矣。
①「其先者」谓其事在先,非谓句中位置在先,事实上位置在后。且二事既分先后,又云‘两事同时’,殊欠斟酌,其意殆为两事同属过去。
【9.4.10】至句非前例所概,而亦助「矣」字者,要不外「了」字之口气也。
「了」者,尽而无余之辞。而其为口气也,有「已了」之「了」,则「矣」字之助静字而为绝句也,与助句读之述往事也:有「必了」之「了」,则「矣」字之助言效之句也。外此,诸句之助「矣」字而不为前例所概者,亦即此「已了」「必了」之口气也。是则「矣」字所助之句,无不可以「了」字解之矣。
[463]论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谓孝矣」者,犹云「即此已可」之谓也。
[464]论语述而云: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犹云「见圣人既已不得矣,而得见君子者亦可」也。
[465]史留侯世家:孺子可教矣。
[466]公宣六:虽然,吾亦不可复见吾君矣。
[467]汉李广传: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
[468]左*元:太子不得立矣。
[469]庄秋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470]又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471]赵策: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
[472]汉贾谊传:夫存亡之变,治乱之变,其要在是矣。
[473]论八佾: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诸引句,坐动或为「可」「能」「得」之了动字,或为「有」「在」之同动字,或为「喜」「欲」之外动字,而皆以「矣」字助之者,盖事非已过,而其理势已一定而无复有变矣。此亦可谓决其必了之口气也。
[474]论阳货: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吾将仕矣」者,犹云「吾之出仕于将来,已可必于今日」也。于将来之事而助「矣」字者,所谓决其必了之口气也。
[475]左僖二十八:今日必无晋矣。
[476]又襄十八: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
[477]又襄八: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478]越语: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
[479]魏策: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480]又: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481]左僖五: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482]又僖二十五:谍出曰:‘原将降矣。’
[483]又昭三:此季氏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484]又昭十二:王出,吾刃将斩矣。
[485]又: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
——诸引句之助「矣」字者,其事则属将来,而其理势已可决其如是而必无他变矣。
又论议之文,「矣」字往往上连「而已」两字者,所以言重之也。
[486]孟子梁惠王上云: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而已矣」者,止此而无余之辞也。凡语已辞咏叹深至,则辞气纡余而长,所谓重迭言之也。如此句法,不绝于书。
然[487]孟子万章上云: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此「而已矣」,与上义同而用别,盖两「而已矣」,其辞气则止此而无余之义也。而彼为绝句,辞意已全,此为起读,反起下文。此正所谓「矣」字之助句与助读也无定式,惟视所助者之所置耳。
经生家谓经籍内有「也」「矣」两字互相代用者。
[488]论语先进云: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以为「也」代「矣」字。
[489]论语里仁云: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又以为「矣」代「也」字之证。蒙谓「皆不及门也」者,决言同时之事,「也」字为宜。至「其为仁矣」之读,夫子自叹未见好仁者之眞恶不仁者,故追忆眞恶不仁者之曾已为仁之时,直使不仁者不得加乎其身云。此似追记已事,助「矣」字为宜。夫「矣」「也」两字皆决辞,有时所别甚微。若非细玩上下文义,徒以一时读之顺口,即据为定论,此经生家未曾梦见文通者,亦何怪其尔也?
已、耳、尔
【9.5.1】已,语终辞,与「矣」同义。
「已」字有为状字者,有为叹字者,兹不论。论其为语已辞,则与「矣」字同义。
[490]礼檀弓: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491]左襄二十九:虽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492]汉礼乐志: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三引「已」字绝句,皆同「矣」字,决已然之口气,而皆有已了之意也。
[493]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殆已」者,即「殆矣」也。惟「已」字单用,不时见于书,而与其它了字合者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