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1孟子告子上云:‘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又云:‘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马氏误合为一句。章氏失校。
○2此指【8.2.4.6】节。
【9.2.4】其三,读之为悬设也,有助「也」字者。
[280]孟万上: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非义」「非道」,皆悬设之辞。
[281]孟滕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设为「男冠」「女嫁」以申其礼也。①
[282]孟子梁惠王上云:诚如是也。
[283]又万章上云:信斯言也。——皆假设之读而助以「也」字也。
[284]左桓五: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285]魏策: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汝殉者。’臣必不为也。
[286]庄田子方: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287]又徐无鬼: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②
[288]韩原道: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289]又祭十二郎文: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290]齐语云:夫是故民皆勉为善。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与其」云云者,设譬之读也,故亦先置。
[291]又僖五年云: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读也而后置,亦谓之倒文。然句读虽倒,而辞意不拗,考之古籍,亦仅见矣。
○1杨云:「冠」「嫁」所以记时,非为悬设。当属于上条记时节中。
○2「风之过河也」「日之过河也」,皆记时之读。
【9.2.5】读有助以「也」字而承以「而」字者,转折之句也。①
[293]孟万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害己也」一顿,「而」字承转一折。
[294]又告下: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
[295]左襄二十九: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
[296]秦策: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
[297]庄逍遥游:天下即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298]又德充符: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299]又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300]又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戳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
[301]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02]史货殖列传: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303]又: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
[304]又李斯列传: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305]又淮阴侯列传: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诸引「也」字后接以「而」字,无非为顿挫文势耳。用附于此,以见「也」字助读之为用不穷有如此者。
①[299][305]非转折句。
【9.2.6】其四,读之承动字也,有助「也」字者。①
动字相承篇内言,凡动字或记官司之行,或言内情所发之行,概承以读,而以「也」字为助者,常也。
[306]孟公下: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见」者,目所司也。「王之敬子」者,「见」字之承读也。助以「也」字者,决言所见之诚然也。其二句同此。惟承读置在句后,不若前三式之读之必先置也。
[307]又滕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308]又离下: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
[309]又尽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
[310]左昭元:子姑忧子晳之欲背诞也。
[311]又宣十二: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车逆之。
[312]又昭三十: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
[313]又隐九: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
[314]又桓十三: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315]又僖二十四:郑伯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也,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故不听王命而执二子。
[316]又襄二十一:祁惧其讨也,愬诸宣子曰。
[317]又:宣子畏其多士也,信之。
[318]汉张陈传: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
[319]史信陵君列传:秦数使反间,*贺公子得立魏王未也。
[320]又答李翊书: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
——诸引承读,皆助「也」字,可与动字相承篇参观。②
○1此处「也」字助全句,非仅助上承动字之读。
○2参【5.13.2】节。
「也」助实字
【9.3】「也」字助实字。凡实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则辞气不直下,而其字有若特为之揭出矣。助字中之助实字者惟「也」字,余只助句、助读而已。而实字借助于「也」字者,不一其类。
【9.3.1】公名有助以「也」字者。
[322]孟公下: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士」公名,而助以「也」字,一顿,以指注意之所在。名字篇已言之矣。①
[323]又滕下: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②
[324]左庄二十八: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
[325]又僖二十八: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③
[326]公僖四: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国。
[327]庄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28]又: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329]又天道: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诸引内,曰「鹅」,曰「舞」,曰「盟」,曰「役」,曰「夷狄」,曰「鸟」,曰「人」,曰「臣」,诸公名皆助「也」字,借此一顿,特地指出,方接下文,此所谓顿住起下也。凡「也」字助字,皆此义也。
○1此指【1.5.3】节。
○2「也」字助「其母杀是鹅」,非仅助「是鹅」。
○3第二「也」字助「晋于是役」,非仅助「是役」。
【9.3.2】本名有助以「也」字者。
[330]论公冶:赐也,非尔所及也。
[331]又先进: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332]又:回也,非助我者也。
[333]孟万下: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334]左襄二十一: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①
[335]又隐十一:吾将使护也助吾子。②
[336]又昭二十八:吾与戎也县,人其以我为党乎!
[337]又哀十一:须也弱。
[338]公襄二十九: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339]公庄三十二:鲁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庆父也存。
[340]庄大宗师:丘也请从而后也。——诸本名后,助以「也」字,与公名助「也」字者同义。
名字助以「也」字,当重读,经生家即解以假设之辞。不知字经重读,则文势一顿,即有含而未伸之意。其有假设之辞者,势也,非字也。
[341]左传文公七年云: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子」,公名也,助以「也」字而承以「才」字,读之,自觉有含意未伸者矣。
[342]又宣四年云: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椒」,本名,助以「也」字,义同上。
又凡「也」字所助,其所指之事,不在当前,即在将来,从未有助夫已往之事者。助已往者,惟「矣」字为然。前两引,一曰「此子也才」,一曰「椒也知政」,皆指将来之事,犹云「此子异日而竟才」也,犹云「他日椒如知政」也云尔。
①②[334][335]字所助为读,非仅助「虎」与「护」。
【9.3.3】其余实字,有助「也」字者,要皆藉以停顿而引起下文也。「也」字助静字者,惟为论断其是非而已。
[343]孟子离娄下有云: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中」「才」两静字,而助以「也」字者,是犹云“子弟之德本中也,而以不中养之;其能本才也,而以不才养之」也。①是则「也」字仍有论断其为「中」为「才」之口气。然则「也」助静字,不为读,不为句,而惟以助其停顿之势者,未之见也。
「也」字助代字,经史中仅见。
[344]庄子人间世云: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予」,指名代字,助以「也」字,所以顿住而起下也。然此乃仅见之句。询问代字助「也」字者,「何」字而已。②详见询问代字篇。③
「也」字助动字,所以直指其动字之行,其为用也同乎名。
[345]孟子滕文公上云:夫泚也,非为人泚。——「泚」内动字也。「泚也」者,所以解其动字之行,而用如名字之为起词也。
[346]论卫灵: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347]庄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48]又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349]韩五箴:行也无邪,言也无颇。
[350]又,从也为比,舍也为仇。——诸引内动字,助以「也」字,皆可视同名字。
「也」字有助静字而成为状字者。如「今也」「昔也」之类。④
[351]庄子山木云: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虚而今也实。
至[352]论语:必也使无讼乎。
[353]又雍也:必也圣乎。——所谓「必也」,亦视同状字。
[354]左传昭十二年云:仲尼曰:‘古也有志。’
[355]论语阳货云: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同一「古」字,一助「也」字,一助「者」字,而有不可互易者,盖助「也」字有低徊咏叹之意,而助「者」字则惟直陈其已事而已。至叹今日之亡,故又助以「也」字者,此也。
○1章云:赵岐孟子注云:‘中者,履中和之气所生,谓之贤。才者,是谓人之有俊才者。有此贤者,当以养育教诲不能,进之以善,故乐父兄之贤以养己也。’马氏解误。 今案:「中」「才」这里都用作名字,指道德质量好的人和有才能的人。
○2询问代字可助以「也」字者不仅「何」字,「谁」字亦有其例,如左传成公九年:‘南冠而絷者,谁也?’类此者古籍中常见。
○3此指【2.4.3.1】节。
○4「今也」,此处解作‘「也」助静字而成为状字者’,意即「今」为静字,「今也」方是状字。但【6.4.2】节云「今」‘可列为状字’,【9.7】节亦云「今者」为‘「者」助状字’。
传言助字九之三
【9.4】矣,传信助字也。说文谓之‘语之辞’,而柳州又谓之‘决辞’,则与诸传信助字无别。「矣」字者,所以决事理已然之口气也。已然之口气,俗间所谓「了」字也。凡「矣」字之助句读也,皆可以「了」字解之。
「矣」字之助句与助读也无定式,惟视所助者之所置耳。所助者置诸前,辞意未足,则未读,置诸后而辞意已完,则为句。
【9.4.1】「矣」字助象静字以成句者固多,而以读为起词者,尤习见也。
[356]孟公下: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小矣」「近矣」者,犹云「卿位之非小与齐滕之非近,亦既章章明矣。」此所谓已然之口气也。「小」「近」两静字,皆助「矣」字。
[357]又离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358]论子路: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359]左昭元:小旻之卒章,善矣。
[360]又: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
[361]榖僖十: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362]庄知北游: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363]史管晏列传:今者妾观其志,志念深矣。
——诸引助「矣」字者义同上。而其所以皆成为句首者,以其置于句末,而辞气已足故也。
【9.4.2】以读为起词者。
[364]孟公上: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远矣」者,煞句也。「远」者何也?「夫子」之「过孟贲」也,此读之为起词也。
[365]又公下: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366]论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367]又里仁:以约失之者鲜矣。
[368]左哀二十五:是食言多矣。
[369]又十一:鲁之羣室众于齐之兵车,一室敌车,优矣。
[370]庄山木: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①
[371]论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372]史萧相国世家: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373]汉张敞传:吾为是公尽力多矣。
[374]史卫将军列传: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
[375]又日者列传: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376]又信陵君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77]又项羽本纪赞: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378]又: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379]又五帝赞: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380]又: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
[381]秦策: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382]韩重上张仆射书:以击球事谏执事者多矣。
[383]又:然则球之害于人也决矣。
——诸引皆象静字,煞以「矣」字为绝句,而其起词则无一之非读也。此种句法,凡以为论议也。
○1此句起词为「君」,非「君自此」,故起词非读。
【9.4.3】「矣」助感叹句。
[384]论学而:鲜矣仁!——犹云「仁鲜矣」也。以其为感叹之句,故倒之。
[385]庄子田子方云:远矣全德之君子!
[386]书经牧誓云:逖矣西土之人!——两句皆此例也。
其以读为叹句之起词者,尤数见也。
[387]公羊庄公十二年云:甚矣鲁侯之淑,鲁侯之美也!——此例已前见矣。①
助字内惟「矣」「哉」「乎」「欤」四字有用此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