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163]左襄二十六: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亦弗图也。
[164]左襄二十九: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
[165]左昭二十三:苟不能卫,城无益也。
[166]秦策: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
[167]孟滕上: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
[168]庄齐物论: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169]庄秋水: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170]汉司马迁传: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
——诸引句,皆有弗辞,其殿以「也」字者,不之之甚也。
○1章云:孟子原文无「也」字。
○2参【5.7.1】节。

【9.1.6】有断其所以然者。凡言故之句,皆类于此。殿「也」字者,决打趣其故之诚然也。
[171]孟公下: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172]又离上: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173]又离下: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174]左僖二十八: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覊而乘轩者三百人也①。
[175]又襄十四:执莒公子务娄,以其通楚使也。
[176]公隐元: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②
[177]燕策: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
[178]秦策: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③。
[179]公隐三: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宗庙社稷主也。
[180]庄知北游:黄帝曰:‘彼其眞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181]史张耳列传: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④
[182]左襄二十九:其出聘也,通嗣君也。
[183]汉司马迁传: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良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84]又霍光传: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
——所引言故之句,有「为」「以」「故」各字弁于其首者,有无连字者,要以句意为主。故凡有「是则」「是故」与「是」「此」各字冠句首,而推论所以然者,皆在此例。此等句法,以「也」字为助者为常。
至「以」「为」两字所冠者,有句、读之分。
[185]左传隐十一年云: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
[186]齐策云: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两引,一为「为」,一为「以」,所冠者皆先于正句,则为读,至前文所引,则为句。其详已见连字篇矣。⑤
又所以然之故,有藉问答之句以明之者,概以「也」字决之。
[187]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188]公隐元: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189]又: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
[190]榖隐元: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
[191]又庄七:其不曰恒星之陨,何也?我知恒星之不见而不知其陨也。——公榖两传,皆设为问答以解经。榖梁则问答两句,概殿「也」字,而公羊则殿于答句者为常,其问句煞以「也」者,未之见也。此亦其笔法使然耳。
○1此句亦可以「以」为介字,引进「数」之转词,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即作此解,似较胜。
○2【7.5.1】节引此例[七?451]以「为」为介字,与此说为连字者异。
○3此句「以」按文通体系应为介字,参【7.3.2】节。
○4「为秦益敌」之「为」显然是介字,非连字。
○5此指【8.2.4.6】节。

【9.1.7】有断其将然者。
[192]孟滕下: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
[193]又离上: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194]又万上: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三引末句煞「也」字者,皆以必将来之事也。
[195]左昭七:曰:‘壬子,余将杀带也。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
[196]又僖二十三: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①
[197]又桓十三: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
[198]庄庚桑楚: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199]汉伍被传: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糜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所引句煞「也」字者,皆以断其将然也。
○1此例「其」字可有两解:或为表推语气之助词,或为代词,代被诛之诸侯,「曹其首也」,意为曹将首先被诛。马氏采取前一种解释。

【9.1.8】而谕之使然与禁其不然者亦附焉。
谕之使然。
[200]左僖十五: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
[201]又文元:潘崇曰:‘享江*而勿敬也。’
[202]又哀十二:吴虽无道,犹足以患卫,往也。
[203]又僖二十三: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294]又昭三:君其往也。苟有寡君,在楚犹在晋也。——五引传文,谕令之句,皆煞「也」字者,以其所谕皆将来之事也。
禁其不然。
[205]史曹相国世家:然无言吾告若也。
[206]又: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两引禁令之句,亦煞「也」字,盖所禁者亦未来之事也。
有禁在目前而亦煞「也」字者。
[207]论语先进云: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08]孟子万章下云: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曰「毋吾以」,曰「王勿异」,皆当时事,而煞「以」字者,盖以助其禁令之辞气耳。
然有谕禁之句无助字为殿者。
[209]汉书高帝纪云: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10]庄子山木云: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
[211]史记刺客列传云:子其自为计。
[212]韩文平淮西碑云:曰:‘度,汝其往衣服飮食予士,无寒无饥,以既厥事。’
[213]又云:不可究武,予其少息。
——以上所引谕令之句,亦未来之事,惟先以「其」字,以状其属望之辞气,而句末无「也」字为殿也。
至禁令之句,则必以「毋」「勿」「无」诸字先之。如:
[214]汉书张释之传云:卑之,毋庸甚高论。
[215]又朱云传云: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216]史记淮阴侯列传云: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
[217]汉书王尊传云:贤为上,毋以富。
[218]又司马迁传云:阙然久不报,幸勿过。
[219]韩文平淮西碑云:凡兹廷臣,汝择自从,惟其贤能,无惮大吏。
——以上所引,其句末皆无「也」字为助也。
[220]左传*二年云::皆曰‘使鹤!’
[221]汉书李广传云:令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222]又霍光传云:太后曰:‘止!为人臣子,可当悖乱如是邪!’
——三引曰「使鹤」,曰「前」,曰「止」,惟以动字以谕其然,而先后并无他字为衬也。
至[223]庄子秋水云: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此谕其往而助以「矣」字者,幸其速往来也。
书经谕令之句,率衬「哉」字,如「钦哉」「往哉」「臣哉」「邻哉」之类,所以勖之也。此因命戒之辞有煞「也」字者,故及之。
传信助字九之二
【9.2】也字助读,其为用也,反乎其助句也。助句以结上文,而助读则以起上文。其起下文也,所为顿宕取势也。盖读、句相续而成文,患其冗也,助以「也」字,则辞气为之舒展矣。夫读之为式,至不一矣,而其可衬「也」字者,约计有四:
【9.2.1】其一,读之为起词也,①有助以「也」字者。
读间以「之」字者。
[224]孟滕上: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天之生物」一读,而为下文之起词,「也」字助之,而辞气一宕。「使之一本」者,句也。「生物」而「使之」,读、句两者时同,事同,而功用又相通也。此「也」字助读之通例也。起词之读殿「者」字者,则惟言起词为何如之人物,而与下文之功用有绝不相涉者矣。此「也」「者」两字所以助读之别也。
[225]孟告下:鲁之削也滋甚。
[226]又滕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227]又离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
[228]论阳货: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
[229]庄人间世: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
[230]又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231]左襄三十一: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232]又哀十一:二子之不欲战也宜。
[233]周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用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所引诸读,皆殿「也」字,而中间「之」字者,与「也」字相为顿挫者。至如
[234]论语里仁云:君子之于天下也。
[235]孟子梁惠王上云:寡人之于国也。
[236]又万章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
[237]周语云:先王之于民也。
——诸读,以「之于」二字为坐动②,率皆助以「也」字,而又为起词之读者,常也,已见介字篇矣。③
读以「其」为起词者。
[238]孟子离娄下云: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239]左传隐元年云: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
[240]又昭七年云: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
[241]又云:其共也如是。
[242]庄子逍遥游云: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43]又齐物论云: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244]又田子方云: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
——诸读皆以「其」字为起词者,故无「之」字衬焉。
凡静字有助以「矣」「乎」「哉」诸字以为咏叹者,则其起词之读,助以「也」字者,概后置焉。
[245]论述而:甚矣,吾衰也!——「吾衰也」者,读之为起词也,「甚矣」者,其表词也。今则起词倒置于表词之后,此叹辞之常例也。非叹辞,则起词之读先置。
此[246]《孟子?公孙丑下》所以云: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247]又告下: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248]论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
[249]又:大哉尧之为君也!
[250]左桓一:异哉,君之名子也!
[251]史汲郑列传:甚矣,汲黯之戆也!
[252]庄齐物论:不亦善乎,在问之也?
[253]又在宥: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在去之邪!——皆同上。
[254]又大宗师云:古之眞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255]韩送齐皥下第序云: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所引「与乎」「张乎」以及「坦乎」「确乎」皆同上,可视同表词。以为状词,则冠于一读之首,似非其所。
又有与此种句法相似者。
[256]孟子梁惠王上云:如之何其使民斯民饥而死也?——犹云「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如之何」也。
[257]又告子下: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258]又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以我为爱也!
[259]又: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60]左传成二年云: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261]韩文原道云: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诸句,皆此类也。
有起词系以一读而为决辞者,④亦在此例。
[262]史货殖列传:淸,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263]史留侯世家: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
[264]汉杨恽传: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265]公宣六:子,大夫也,欲视之,则就而视之。
——曰「淸」曰「黥布」曰「妇」曰「子」,皆名之为起词也,⑤曰「寡妇也」,曰「天下猛将也」,曰「赵女也」,⑥曰「大夫也」,则皆加读而为决辞。
[266]庄子逍遥游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节,与此正同。「野马也」,公名为起词,而助以「也」字也。「尘埃也」,加读也,下为表词之句。
统观以上诸引,可见读为起词之变止矣。
○1[240]「其将死也」一读前有「及」字,非起词。
○2【7.1.4.2】节说:‘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举[七?47]‘仁之与义,敬之与和……’为例,以彼例此,则此处只应以「于」为坐动,不连「之」字计入坐动之内。
○3此指【7.2.6】节。
○4上语殊嫌牵强。以[262] 为例,既已以「淸」为起词,则「寡妇」单独不成一读,合上「淸」字方成一读,但说此读是「能守其业」等等之起词,则又难通。下三例仿此。又,此处所说「决辞」,其意近于现在之「判断句」,与【4.4.2】节的「决词」不同。
○5⑥ 「曰妇」与「曰赵女也」原夺,盖此例后加,忘在解说中补入。

【9.2.2】其二,读之记时记处也,有助「也」字者。
[267]孟公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及其更也」者,记时之读也。
[268]又: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当在宋也」者,记处之读也。似此句法,经史最习用之。
[269]左僖二十二: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70]又昭七: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
[271]史货殖列传: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
[272]吴语: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273]论卫灵: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74]左僖三十: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75]又隐四: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
[277]韩张中丞传后叙: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诸引中记时者居多。

【9.2.3】至言故之读,有助「也」字者。如:
[278]孟子告子上云:以其郊于大国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①
[279]左传三十三年云: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
——「以」与「为」皆为连字,以其所连者辞气未完,故为读。若置后以为殿,则成为句,已详于前。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