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590]公庄三十二:君亲无将,将而诛焉。
[591]吴语: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诸引结句,皆陈当前之事理。其不助「矣」字者,同上。诸「焉」字皆助字,似无他解。
其有解者,如:
[592]礼中庸云: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莫能载焉」者,「莫之能载」也。「莫能破焉」者,「莫之能破」也。
[593]论语述而云:自行东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诲焉」者,「诲之」也。
[594]又子罕云: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95]又先进云:非曰能之,愿学焉。
[596]左传庄公十四年云: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
[597]又僖公二十三年云: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
[598]又襄三十一年云: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599]庄子应帝王云: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
[600]左昭三年云:君若不有寡君,虽朝夕辱于敝邑,寡君猜焉。
[601]其昭公十二年云:对曰:‘臣尝问焉。’
[602]公羊宣公六年云:吾闻子之剑,盖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
——以上所引,皆当前之事,所殿「焉」字,助字也,而兼有「之」字之解。
其兼有「于是」之解者。
[603]礼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系焉」者,「系于天」也。「覆焉」者同。
[604]以下又云: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605]又云:及其不测,鼋*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此益明「焉」字之解「于是」也。引句内「草木生之,禽兽居之」者,盖「生」「居」两内动之后,仍用宾次若止词然也。若「兴」「殖」两内动字之后,则惟转词是用矣。
[606]论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07]孟尽上: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
[608]又尽下: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609]左庄九: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
[610]又僖二十三: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611]庄山木: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
[612]又僖二十七:民易资者,不求丰焉。
[613]又襄三十一:栋折榱崩,侨将厌焉。
[614]庄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615]齐语: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616]公宣六:嘻,子诚仁人也!吾入子之大门,则无人焉。入子之闺,则无人焉。上子之堂,则无人焉。是子之易也。
[617]史屈原列传: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618]秦策:王既无重世之德于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①
[619]汉刑法志: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
——以上所引,皆为结句,以陈当前之事理,而所助「焉」字,则皆兼有「于是」之解焉。
○1章云:「焉」国策本作「矣」。史记春申君列传作「焉」,上句无「既」字。
【9.6.3】「焉」助迭句。
[620]礼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两「焉」字,助迭句。他如
[621]论语阳货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622]又先进云: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623]孟子滕文公上云:夫滕坏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624]又万章上云: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625]又梁惠王下云: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626]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云:令曰:‘不爇郄氏,与之同罪。’或取一编菅焉,或取一秉*焉。国人投之,遂意弗爇也。
[627]齐语云:令夫士,羣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628]庄子应帝王云: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
[629]又在宥云:于是乎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
[630]又天运云:故曰,至贵,国爵幷焉,至富,国财幷焉,至愿,名誉幷焉。是以道不渝。
——以上所引各节,皆有迭句间于中段,①「焉」字助之,所以历叙事实也。其「焉」字有有解者,有无解者,阅者观于前,可以反隅矣,而无庸多赘也。
○1例句中有的迭句在前,有的迭句在后,幷不是都‘间于中段’。
【9.6.4】句有以「有」「无」两字为坐动者,助「焉」字者有之,助「焉」字而以为提顿之句者亦有焉。至询问之句,亦有助以「焉」字者,则与「也」「乎」两字有别。
[631]礼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首句以「有」字为坐动,「焉」字助之,辞气一顿。句置段首,故为提顿之句。其余
[632]论语泰伯云: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633]又公冶长云: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①
[634]孟子万章下云: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635]又公孙丑下云: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636]论语述而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37]又公冶长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638]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639]又襄公四年云: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
[640]又昭公二年云:既享,宴于季氏,有嘉树焉。宜子誉之。
[641]榖梁传桓公十四年云:夫尝,必有兼甸之事焉。壬申,御廪焚,乙亥尝,以为未易灾之余而尝也。
——诸句助「焉」字者,皆以「有」字为坐动,而每句先置之提,下文承之,所谓提顿之句也。至如
[642]礼中庸: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
[643]又:有宋存焉。
[644]论雍也:井有仁焉。
[645]又微子:殷有三仁焉。
[646]孟梁下:无已则有一焉。
[647]左庄十: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48]左僖三十: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49]左昭十二: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650]史管晏列传: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651]孟离下:阳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652]左宣十二:武有七德,我无一焉。
[653]论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654]左僖七: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
[655]礼中庸: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上引「焉」字所助之句,各以「有」「无」两字为坐动,用为结句,或述往事,或陈事理,与以上诸句之煞「焉」字者无异。②所异者,徒以「有」「无」动字后往往助以「焉」字,故特为别耳。
○1此句全文是:‘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马氏引述不全,显不出是提顿之句。
○2「以上诸句」指【9.6.1】【9.6.2】【9.6.3】各节例句。
【9.6.5】经学家见经史中询问之句,有助以「也」字「焉」字者,则谓「也」「焉」两字同乎「乎」字。不知询问之句助以「也」字者,寓有论断口气。「也」字节下已言之矣。①其助以「乎」字者详后。兹助「焉」字者,藉问而陈义耳。此所以与「乎」「也」两字少有区别也。
[656]孟梁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牛羊何择焉」者,犹云「牛羊两者一无所择」也。此惟直陈其事理,以见无罪就死之可隐,牛羊同也。若云「则牛羊何择也」,是有责王之口气,以惟知隐牛而不知隐羊也。若云「则牛羊将何择乎?」则惟有诘王之口气,以同为无罪就死,两者之中,何一可择乎?今助「焉」字,既不论断其曲直,又不询王以何者当择也。
[657]论阳货: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658]孟万上:故诚信而喜之,奚*焉?
[659]左成十六: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
[660]又僖三十三:君何辱讨焉?
[661]庄大宗师: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662]又襄二十一: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
[663]汉张释之列传:使其中亡可欲,虽无石*,又何戚焉?
——诸引句,皆藉问以陈义耳,故其辞气非若「乎」字之专主于问也。阅者试于所引之句,以「乎」「也」两字递与「焉」字代嬗而玩索之,即可知所区别矣。
①「也」字节下并未论及此点,【2.4.3.1】节曾谈到询问代字助以「也」字的问题,但也未提及‘寓有论断口气’。
【9.6.6】差比之句,其「焉」字本代字也,而既以殿句,亦可视同助字。用若「然」字,以状句者亦然。
「焉」兼代字助字。
[664]孟尽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焉」字所助者,差比之句也。「焉」字解如「于是」,代字也。今如云「乐莫大于是」,则语气不完,仍应加以「焉」字,云「乐莫大于是焉」,方可煞住。是「焉」字既为代字,又为动字,一字而两用明矣。
[665]左桓二: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666]又僖十五: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
[667]又昭二十八:主以不贿闻于诸侯,若受梗阳人,贿莫甚焉。
——诸引同上。此种句法,国策以下不习见焉。
「焉」用如「状」字状句。
[668]孟子尽心下云: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焉」代「然」字,犹云「若将终身然。」
[669]孟尽心上:宜若登天然。——句法同,见状字篇。①
[670]左传哀公十六年云: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
[671]又云:国人望君,如望岁焉。
[672]庄子逍遥游云: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句法皆同。
○1此指【9.6.6】节。
【9.6.7】二,「焉」字助读,凡以为顿挫之辞耳。其为义也,与助句同。「焉」字助读,仍寓有陈述口气与代字之解。惟读之辞气未完,助以「焉」字,又兼有抑扬顿挫之致焉。至所助之读,不一其式。
设事之读,有助「焉」字者。
[673]礼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焉」者,犹云「心如不在」也,此所谓设事之读,即假设一境以观后效也。
[674]孟梁下:见贤焉,然后用之。
[675]又: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676]又: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677]又公下:欲有谋焉,则就之。
——所引皆设事之读也。「焉」字后三承「然后」,一承「则」字,皆继事之连字也。余同上。
至[678]左传文公十二年云:若使轻者肆焉,其可。
[679]周语云: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①
——所引两读,皆有「若」字冠焉,其为设事之读无疑矣。
以上诸读,助「焉」字而不助「也」字者,盖欲全其案而不断之口气,且欲令读者稍一停顿,而味其抑扬顿挫之神焉。又上引诸「焉」字,皆无代字之解。
①[679]「若不然」是设事之读,「焉」 所助为「叔父有地而隧」,‘非设事之读’一类。
【9.6.8】记时之读,有助「焉」字者。
[680]孟离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三云「既竭……焉」,而皆承以「继」字,所谓前事与后事相际也,故谓为记时之读。助「焉」字者,与上节同。然不助「矣」字者,盖助「矣」字,则必前事已终,而后事方来,与前事不并时而立者也。夫竭目力以用规矩准绳,是目力犹用也,而继以规矩准绳者,惟在目力用足之时,非谓用规矩准绳时,即将目力置而不助也。
[681]公庄元: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搚干而杀之。
[682]又定四:于其归焉,用事乎河。
——三读皆助「焉」字,记时之读也。释词谓三「焉」字犹「也」字也。盖「也」字助并时之读,常也,惟助以「焉」字,则前后两事之相际益明矣。
[683]公定八:于其乘焉,季孙谓临南曰。
[684]汉霍光传:还,复过焉,乃将广西至长安。
[685]庄养生主: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所引三读,皆记时而助「焉」字者也,同上。
高邮王氏引
[686]吕氏春秋季春篇云:乃告舟备具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①
又引
[687]晋语曰:尽逐羣公子,乃立奚齐,焉始为令。
又引
[688]墨子鲁问篇曰: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三引皆记时之读。王氏谓「焉」字解‘犹「于是」也’,是矣。愚尝引入代字篇,以见「焉」字之为代字之证。②然王氏必以「焉始」两字连读,误矣。而又推及诸他「焉」之之助读者,谓「焉」字皆‘犹「于是」也,’‘「乃」也,’‘「则」也,’与前引同解,而强割「焉」字与下句连读,则尤误矣。于是引
[689]礼祭法曰:坛墠有祷焉祭文,无祷乃止。——以「焉」字作「则」字,下属为句,读作「焉祭之」,与下文「乃止」相对为文。其引
[690]大戴礼王言篇曰: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以「焉」作「乃」字,谓「焉可以守」「焉可以征」也。③引
[691]曾子制言篇曰:有知焉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以「焉」作「则」字,谓「焉谓之友」「焉谓之主」也。引
[692]管子幼官篇曰:胜无非义者焉可以为大胜。引
[693]墨子兼爱篇曰: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引
[694]庄子则阳篇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又引
[695]荀子非相篇曰:面长三尺焉广三寸。——以上所引「焉」字,或助言故之读,或助言容之读,皆以解作「乃」字或「则」字,而又强令「焉」字与下文连读。诚如是也,则王氏以后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