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257]史记高帝本纪云:雍齿雅不欲属沛公。②
[258]又张耳列传云:吾王审出乎?
[259]汉书五行志云:乡亡桓公,星逐至地,中国其良绝矣。
[260]史记冯唐传云:上既闻谦颇李牧为人,良悦而搏髀曰。
[261]孟子梁惠王上云: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62] 史记五帝本纪云: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263]礼少仪云: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
[264]论语子罕云: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265]史记田齐世家云: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
——诸句中,如「诚」「洵」「实」「断」「果」「雅」「审」「良」「固」「信」诸字,皆以决事之诚然者也。
答语可单用一字,不必附于他字。
[266]礼内则云:男唯女诺。——然则「唯」「诺」二字皆可单用矣。
[267]论语里仁云:曾子曰:‘唯。’
[268]又阳货: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269]礼檀弓云:有子曰:‘然。’——此皆单用一字以为答也。
[270]史记自叙云:唯唯,否否,不然。——此重言亦所以为应答之辞也。
若以决辞合于助字,则成为表词矣。
[271]论语子路云:必也正名乎!——犹云「为政所先必为正名也。」
[272]又宪问云: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273]左传桓公十八年云: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274]史记鲁仲连列传云: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噫噫,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
[275]又李斯列传云:高闻李斯以为言,乃见丞相曰:‘关东焄盗多,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眞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
——诸句内皆以决辞合于助字而为表词也。即如「信也」「固也」,虽皆为答语之辞,而其起词即为所答之事,故以「信也」「固也」答之,即以决言其为如此者。③

○1原书‘五’包括状字之表肯定与否定者,今分作两节,本节举例以表肯字者为限,表否定者见下节。
○2集解引服虔曰:‘「雅」,「故」也。’苏林曰:‘「雅」,「素」也。’故此例应属【6.4.2】节‘记事成之时者’。
○3此处所说「决辞」,指意在肯定的字眼,非系词之谓。又,「必」「信」「固」等既为表词,就不是状字而应是静字了。

【6.4.7】状字之决不然者实多,今各详之。
【6.4.7.1】「不」字用于静字、动字、状字之先,以决事理之无者,常语也。
[276]孟梁上: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四用「不」字,一先「多」字,静字也,余皆先乎动字。又「不为不多」者,言事理之当然者也。「不夺不餍」者,决功效之当然者也。
至[277]孟子梁惠王下云:不若与人。
[278]又云:今也不然。
[279]又公孙丑上云:虽有智慧,不如待时。——三句,「若」「然」「如」三皆状字「不」字先之,皆所以言事理之如此也。
惟「不」字先于静字,如「不仁」者「不贤」者等语,则两字合成一语,解见静字篇内,并非藉以决事理之当然也。
[280]史淮阴侯列传: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
[281]汉高帝纪:旦日不可不早来谢。
[282]又王嘉传:人情不能不有过差,宜可阔略,令尽力者有所劝。——所引句内,迭用两「不」字,业已互相对销,无异正说,然所决者仍为事理之当然也。
[283]孟子梁惠王上云:直不百步耳。
[284]韩愈送杨支使序云:虽有享之以季氏之富,不一日留也。——两句「不」字皆先名字,似含一动字。第一句犹云「直不走百步耳」,第二句犹云「不愿一日留也」。似此之类,经籍时有,然未可拘定为所含何字,总以可解为要。
「不」字有代「非」字者。
[285]礼中庸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286]又云:苟不固聪明圣知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287]庄子让王篇云:先生不受,岂不命耶!——前引三节内,所云「苟不」,解以「苟非」较顺。所云「岂不」,解以「岂非」较顺。
[288]大戴礼王言篇云:毕弋田猎之得,不以盈宫室也;征敛于百姓,非以充府库也。
[289]墨子非命篇: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前引二节内,「不」「非」两字互用,释词引为相代之证。
「不」字有代「无」字者。
[290]汉武五子传赞:不一日而无兵。
[291]又枚皋传:凡可读者不二十篇。①
[292]诗王风:不日不月。
[293]周官大司马: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诸「不」字皆可解作「无」字,以其先乎名字故也。故释词谓
[294]论语先进:人不闲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不闲」当作「非闲」者,失之矣,②以「闲」字为动字故也。
释词解「不」「丕」二字,有解为语词,有解为发声者。
[295]书西伯勘黎云:我生不有命在天。
[296]又君牙云:丕显哉!③
[297]逸周书芮良夫云:④不其乱尔。
[298]诗小雅常棣云:鄂不*。
[299]又小雅桑扈云:受福不那。
[300]又大雅文王云:不显亦世。——等句,皆解作语词无解。愚案,似此句法,仍解作「岂不」为顺。
故[301]论语阳货云:不曰坚乎?——犹云「闻之人岂不曰坚乎。」
[302]左传宣公四年云: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犹云「岂不馁而」也。
[303]孟子公孙丑上云:吾不惴焉。——犹云「吾岂不惴焉」也。⑤

○1章云:汉书作「百」,马氏误引。
○2章云:释词第十解此句云:‘言人无有非其父母昆弟之言也。’盖以「无」释「不」,「非」释「闲」,非以「非闲」释「不闲」也。马氏殊误。
○3章云:「丕」字古未有训「不」者,马氏以「丕显」作「岂不显」解,似误。
○4芮良夫乃逸周书篇名。马氏原作「芮良夫诗」,误。今案:「诗」字乃涉下「诗云」而误(篇名乃校注本所加)。
○5[302][303]原无「犹云」二字,今加。

【6.4.7.2】「未」字以决事之过时者,常语也。
[304]孟离上:舍馆未定。——「未定」者,言时尚未定,故不来也。
[305]又离下:民未病涉与。——犹云「杠梁及时可通,民无病涉之时也。」
「未」字有与「尝」字相并者。如:
[306]孟子离娄下云:而未尝有显者来。
[307]又告子上云: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308]史记冯唐列传云: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
[309]汉书儒林传云: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未尝」二字,皆言已往之无其事也。而「未尝不」者,犹云「往时先不如此」也。
「未」字后于「犹」字者,言事之有及时也。
[310]孟子离娄下云: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由未」者,犹云「同为人,而我及时尚不如是」也。①
[31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若犹未也,又将及难。——「犹未」者,犹云「及今尚无知」也。
至[312]榖梁隐元年云: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313]左传文元年云:君之齿未也。——两「未也」皆「犹未」之意。
而[314]孟子公孙丑下云:或问:‘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此「未也」直是无辞耳。「未也」之「未」字,用如表词,而非状字矣。

○1「由」同「犹」。

【6.4.7.3】「勿」「毋」二字,禁戒之词。
[315]论先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16]孟尽下:勿视其巍巍然。
[317]左文公元年:享江芊而勿敬也。
[318]又成二:非礼也,勿籍。
[319]讼公冶:毋以与尔邻里乡乎!
[320]史张释之列传:卑之,毋甚高论。
[321]又赵世家: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
[322]汉王尊传:贤为上,毋以富。——所引「勿」「毋」诸字,皆禁止之辞。
「无」通「毋」,亦禁止之辞。
[323]孟梁上:王无罪岁。
[324]又告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325]庄德充符:子无乃称。
[326]又人间世: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四引「无」字,皆戒辞也。
虽然,「勿」「毋」「无」三字有无禁戒之意者。如:
[327]论语宪问: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两句两「勿」字。
[328]又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句四「勿」字。
[329]又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毋」字。
[330]又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句两「无」字。皆陈述之辞,而无命戒之意。①
[33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332]又昭公三年云: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两节内「无」字皆代「不」字。左氏文类此者甚多。
至[333]尔雅释训云:勿念,勿忘也。——郭璞注曰:勿念,念也。
[334]诗大雅文王云:无念尔祖。——传曰:无念,念也。
[335]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服虔注曰:毋宁,宁也。
——似此之句,经生家皆以「勿」「无」「毋」三字为发声而无解者,②恐未尽然也。盖古书往往有省文两字幷作一字者,与其武断而强解,毋宁知所省乎?

○1[328]四「勿」字乃禁戒之辞。今案:[328][329][330]三例马氏引文简略,今补全。
○2章云:见经传释词。

【6.4.7.4】论语公冶长正义云:‘「弗」者,「不」之深也。’与「不」字无异,惟较「不」字辞气更遽耳。
[336]论公冶: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极言其不如之甚,有不待思索而急遽言之之状。故孟子尽心下历数大人之巍巍者,即遽断之曰:‘我得志,弗为也。’至以后总言不足畏之理,则用「不」字,故曰:‘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337]左传宣公十二年云: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两「弗」字用以深责,亦匆遽口气。
【6.4.7.5】「靡」「蔑」「罔」「匪」「休」。
[338]史记平准书云: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靡」字解同「不」字。
[339]左传文公十七年云: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蔑」字解同「无」字而为动字。盖「蔑以」犹「无以」也。
「罔」字「匪」字,或解如「无」字,或解如「不」字,则为书诗专用之字。
「非」「无」二字之为动字,已见前矣。
他如「微」字,「否」字,非此处所应解。
「休」字解作「勿」字,乃方言也。
【6.4.8】六,以传疑难不定之状者。
【6.4.8.1】凡疑难之事而为名字,则有询问代字以表之,疑难之口气,则有助字以传之,兹姑不论。第论疑难之状字合于动字,以肖其拟议恍惚之貌耳。疑难状字,有与询问代字同字而不同用者,如「何」「焉」「胡」「乌」「曷」「安」诸字。至如「岂」「讵」「庸」等字,惟用为状字耳。其或两代字用为状字,则不同义。①
何。
[340]论先进:夫子何哂由也?——犹云「夫子为何哂由也?」「为」字不言,单用「何」字合于动字,故为状字。若「何」字为动字之止词,则又为代字矣。
[341]论语先进云:回何敢死?
[342]又云:何必读书?——两「何」字皆状字也。
[343]史记高帝本纪云: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344]又刺客列传云:何必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两「何」字有「为何」或「何故」之解。
总之,凡「何」字单用而代转词者,②则为状字;若为止词,为表词,与为司词者,则代字矣。
凡「何」字合静字者,所以状之也,故为状字。
[345]论语子路云:何晏也?
[346]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云:何肥也?
[347]汉书东方朔传云: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状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诸「何」字犹云「何其」,叹异之辞也。「无礼」二字合用,与静字无异。
[348]史记陆贾传云:何念之深也!——「何」虽不紧靠「深」字,然实贴「深」字。由是,
[349]又项羽本纪云:是何楚人之多也!
[350]齐策云: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③
——皆此类也。
焉。
[351]论语先进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52]又公冶长云:焉得刚?
[353]左传闵公二年: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354]史记河渠书云:关内则辅渠灵轵是也,焉说三河之地哉?④
[355]韩愈答李翊书云: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诸「焉」字皆合助动字以状之。
胡。
[356]诗邶风日月云:胡能有定!
[357]庄子庚桑楚云: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358]汉书贾谊传云: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359]史记萧相国世家云: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360]后汉郑玄传: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五引「胡」字,皆为状字。
乌。
[361]秦策云:秦乌能与齐悬衡!
[362]班固东都赋:乌睹大汉之云为乎!——两「乌」字用如状字。
至[363]孟子尽心上云:居恶在?
[364]又万章下云:恶乎宜乎?
[365]论语学而云:人焉廋哉?——「恶」字与「焉」字虽为疑辞,然以询何处者,非以状犹豫之情者也。
曷。
[366]书盘庚中云:曷虐朕民?
[367]又召诰云:曷其奈何弗敬?——两「曷」字皆解「何故」,常语也。
至[368]荀子强国篇云: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曷」字解作「岂」字。子史诸籍,用作如此解者,往往有焉。
安。
[369]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370]汉书霍光传云:安得遗诏封三子事?
[371]汉书陆贾传云: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诸「安」字,经生家皆解作「何」字,故
[372]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此「安」「焉」「何」三字连用解互用之证。惟所引「安」字,间可解作「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