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6.4.1】一,以指事成之处者。
[125]孟梁上: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东」「西」「南」三字,各记其败丧与见辱之地,盖记其丧败之地,即所以状其丧败时之情境,故曰状字。惟其为状字,所以先于动字也。
[126]史张释之列传: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127]又:独奈何廷辱张廷尉?——「左右」两字记所视之处,「廷」字记所辱之处。
[128]又陆贾列传: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129]又:乃病免家居。——「郊」「北」与「家」三字,亦记处也。由是,
[130]史记万石君传云:是时汉方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中国多事。
[131]又汲郑列传云: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
[132]又淮阴侯列传云: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133]左传文公七年云: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以上诸句内,「南」「东」「北」「西」「上」「下」「右」「左」「外」「焉」诸字,皆记处而先所状也。
【6.4.3】二,以记事成之时者。
[134]孟梁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已」者,记驾车之时,故先「驾」字。
[135]又:鲁平公将出。——「将」者,记其「出」时也,故先「出」字。
[136]左隐元:逐恶之。
[137]又:君将不堪。
[138]又:不如早为之所。——「逐」「将」「早」三字,皆状时也。
[139]庄庚桑楚: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
[140]史叔孙通列传: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141]又:我几不脱于虎口。
[142]汉赵充国传: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
[143]史淮阴侯列传: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
[144]又信陵君列传:于是公子立自责。
[145]又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46]又:今暴得大名,不祥。①
[147]魏文帝与吴质书: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148]史陆贾列传: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
[149]又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
[150]又陈丞相世家: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
[151]汉卜式传:上于是以式终长者。
[152]汉高帝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153]又:高帝常繇咸阳。
[154]汉于定国传:率常丞相议可。
[155]韩柳子厚墓志铭:率常屈其座人。
[156]史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诸句中所有「日」「岁」「急」「几」「初」「中」「最后」「旦」「暮」「立」「方」「暴」「既」「行」「未尝」「始」「竟」「终」「常」「业」诸字,皆状时也。
至[157]庄子逍遥游云: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且」字解如「将」字。
[158]史记冯唐列传:臣父故为代相。——「故」字解如「本」字。「故」得为「本」者,「故」旧也。
[159]汉书赵广汉传云: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此「故」字亦解如「旧」字。
[160]又贾谊传云:天子春秋鼎盛。
[161]又贾捐之传云:显鼎贵,上信用之。
[162]又匡衡传云:无说时,匡鼎来。——三引「鼎」字,解如「方」字,「当」字,亦状时也。
[163]史记晋世家云:犁二十五,事冢上柏大矣。——「犁」者,「比」也。
故[164]又吕后纪云:犁明,孝惠远。——「犁明」者,「比明」也。
[165]又酷吏列传云:梨来会春,温舒顿足叹。——「梨」通「犁」。
又有两字重状一时者。
[166]庄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既已」二字意重,并记过去之时也。
[167]汉贾谊传: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礼貌之矣。——「尝已」「已尝」并重言也。
[168]魏文帝与吴质书:别来行复四年。——「行复」二字,皆记时也,似此者,如「方且」「尝复」「曾复」诸重言,②见于古籍者,往往有之。
至记时之字置于句首以为起句之辞者,亦可列为状字。
[169]左隐元: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者,原始之辞,今置句首以为记事推原之例,左氏文习用之。
[170]汉高帝纪: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前」字置句首,与「初」字同例。
[171]论公冶: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始」「今」两字同上。
[172]史高帝本纪: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史记之用「始」字,与左氏之用「初」字,汉书之用「前」字同,可见诸书皆各有字例也。
[173]秦策:已一说而立为太师。
[174]史夏本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已」字在句首,与「初」「前」诸字同例。

○1[146]的「暴」和[140]的「急」、[141]的「几」似非记时,而为记状态与情景,置于【6.4.3】节较妥。
○2此处及[167]例说明中,称意义相近两字连用为「重言」,异于一般理解(如【6.3.2】节)。

【6.4.3】三,以言事之如何成者。此记成事之容,前所谓双声迭韵与重言诸字,以为象形肖声者,皆此类也。惟彼必双字,此论单字耳。
[175]孟梁下: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大」字假以肖所戒为如何也。
[176]又离下:施从良人之所之。——「施」者,言其从之容也。
[177]汉汲黯传:何空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空」字以言所取之状也。
[178]又韩信传:军殊死战。
[179]史刺客列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
[180]汉元帝纪: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雑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181]又金日磾传: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
[182]楚策:今富挚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两尽也。
[183]礼檀弓:壹似重有忧者。
[184]汉食货志:畜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诸句内所有「殊」「徒」「纯」「妄」「重」「痛」诸字,皆以肖成事之容也。
【6.4.4】至「犹」「若」「如」等字用以为比者,亦以记成事之容,可与论比章参观。①
犹。
[185]孟告上: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性」与「杞柳」,「义」与「桮桊」,本无相关之义,今以「犹」字先乎「杞柳」,则「性」为所状矣;①先乎「桮桊」,则「义」为所状矣。此「犹」字所以记容之状字也。
[186]礼记大学云:听讼,吾犹人也。②
「如」「若」诸字同例。
[187]左传昭公十二年云: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
[188]史记酷吏列传云: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
[189]又货殖列传云: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190]又云: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191]老子云: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③
[192]史货殖列传: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
[193]又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诸句内所有「如」「若」等字,皆以状所比也。而「犹」「如」「若」诸字之所状,或为名字,或为静字,或为一读皆可。

至「如是」「如此」「如斯」「若此」「若彼」,又「若何」「若之何」「奈何」「如何」诸语,则所状皆为代字,④经籍习用,已详于前,故不赘。
「然」字「尔」字解作「如是」者,亦肖容之状字也。
[194]孟梁下:今也不然。——犹云「今非如此」也。此「然」字解作「如此」而为表词者,实肖容之状字也。⑤
[195]又告上: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尔殊」者,如此有异也。「尔」解如「然」字。下「然」字同前。
[196]左成八:唯然,故多大国矣。——「唯然」者,犹云「惟其事之如上」也。
[197]汉贾谊传: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证矣,其执尽又复然。——「所以然」者,「所以为如此」也,「复然」者,「复为如此」也。
[198]公庄三十二:公子牙今将尔。——「今将尔」者,犹云「今将如此」也。
[199]韩答冯宿书:仆何能尔?
[200]又答陈商书:不知君子必尔为不也。——「能尔」者,「能为如此」也。「必尔为不也」者,「必如此为抑否也」。推此类也,「然而」「然则」诸连辞之「然」字,亦有然矣,解见连字篇。⑥

○1本节前半与【6.1.4】节部分内容重复。
○2此例原置‘「如」「若」诸字同例’一句之下,今移上。
○3章云:语见史记老庄传,老子无此文。
○4马氏说「如是」「如此」等,所状皆为代字,其意似为「是」「此」等代字为「如」等所状,与[185]的解说又不同。
○5此下各例「然」「尔」多作表词,但马氏在【0.2】节界说十六后讲「表词」时,限于静字,没有说状字可作表词。
○6此指【8.3.1】节。

【6.4.5】四,以度事成之有如许者。如许者,言事成而有多少、浅深、厚薄、偏全之各别也。
言事成之多少、厚薄等。
[201]孟离下: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亟」者,言其称之如许次也。
[202]又万下:叠为宾主。——「叠」者,言互为宾主之频频也。
[203]左昭十四: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灭。——「三」者,言数恶之次也,「末」者,言所灭之如许也。
[204]史记游侠列传云: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
[205]又云: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206]汉书朱云传云:既论难,连拄五鹿君。
[207]又霍光传云:长财七尺三寸。
[208]荀子荣辱篇云:是其为相悬也,几直夫刍豢稻梁之县糟糠尔哉!①
[209]左传昭公十六年云:韩子亦无几求。
[210]汉书赵后传云:今儿安在,危杀之矣。
[211]蜀志先主传云:今大事垂可立。
[212]魏文帝与吴质书云: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
[213]庄子人间世云: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
[214]史记曹相国世家云: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
[215]又张叔传云:自欧为吏,未尝言按人,专以诚长者处官。②
[216]又三代世表云: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
[217]汉书田窦传云:于是上使御使簿责婴所言灌夫,颇不雠,劾系都司空。
[218]又礼乐志云:质朴日消,恩爱寖薄。
[219]又贾谊传云: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220]又周勃传云:吏稍侵辱之。
[221]后汉书马援传云:季孟尝折愧子阳,而不受其爵,今更共陆陆,欲往附之。
[222]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云:于丘明之传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而更肤引公羊榖梁,适足自乱。
[223]史记萧相国世家云:列侯毕已受封。——以上所引句内,「盖」「厚」「薄」「连」「财」「几」「危」「垂」「微」「直」「专」「颇」「寖」「虑」「稍」「更」「毕」诸字,或言其事之多少,或言其事之厚薄也。

至于言成事之浅深者,则有「愈」「滋」「甚」「益」「极」「至」诸字以为状,盖与论比篇内所谓泛称夫极者,大略相似耳。
[224]孟子公孙丑上云: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225]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居*汭,内行弥谨。
[226]荀子荣辱篇云: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
[227]史记秦本纪云: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228]汉书成帝纪云:其申饬有司以渐禁之。
[229]史记五帝纪云:余幷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230]汉书卜式传云: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
[231]史记平准书云: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232]又秦本纪云: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
[233]礼记射义云: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有存者。
[234]汉书贾谊传云: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
[235]史记封禅书云: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
[236]又游侠列传云: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
[237]又高帝本纪云: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238]又云:丰,吾所生长,极不忘尔。
[239]荀子正论篇云: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诸句中「滋」「弥」「俞」「愈」「渐」「尤」「甚」「仅」「*」「廑」「绝」「益」「极」「至」诸字,皆以言事所至浅深之境也。
[240]水经注言:沁水两岸蒙龙拔密,奇为翳荟也。
[241]又言:庙前有攒柏数百根,……青青弥望,奇可玩也。——宋本「奇」字皆作「最」字,亦通。③
[242]韩愈与陈给事书云:其后阁下位益尊,伺侯于门墙者日益进。
[243]又答窦秀才书云:是故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益困。
[244]庄子渔父云: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逾数而迹逾多。
[245]史记魏其列传云:诸士在己之左,俞贫贱,尤益敬与钧。
[246]韩愈顺宗实录云:叔文最所贤重者李景俭,而最所谓奇才者吕温,故最在后贬。——诸引句皆以「益」「愈」「逾」诸字,两两相比,以状其所至之深浅也。

○1章氏引杨倞注:‘「几」与「岂」同。’
○2此例汉书‘欧’作‘*’,‘专’作‘剸’,‘欧为吏’上无‘自’字。马氏原书,人名从史记,
○3章云:说本刘淇氏助字辨略。然刘氏仅谓「奇为翳荟」之「奇」,宋本作「最」,不谓皆作「最」也。

【6.4.6】五,以决事之然与不然者。①
[247]孟公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必」字所以决胜之当然者也。
[248]又:士诚小人也。——「诚」字以决其实为小人也。
[249]史吕后本纪云: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
[250]诗郑风叔于田云:洵美且仁。
[251]周语云: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人。
[252]左传昭公十一年云: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
[253]又隐公六年云:宋卫实难,郑何能焉?
[254]又僖公二十四年云:实纪纲之仆。
[255]易系辞云: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256]孟子梁惠王下云:君是以不果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