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2下【6.1.5】节[40]例与此重,彼处说「甚」是‘用如静字而为表词’。
○3「释然」应为静字,如为状字则不得为表词矣。

【6.1.4】不惟此也,名字,代字,顿也,读也,皆为状焉。
状名字。
[17]孟离上: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草芥」名字也,「犹」字状之。①盖舜视天下之归己,其不足重轻,非眞为草芥也,惟视同草芥耳,此「犹」字之所以为状也。
[18]又离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六「如」字皆状字,而所状又皆名字。
[19]左定十: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夹谷」地名也,「实」字状之。
[20]史封禅书:获一角兽,若麟然。——「若麟然」者,有似于麟也,非眞麟也。先以「若」字,复以「然」字为殿者,亦常例也。解见后。
状代字。
[21]孟告上:是以若彼濯濯也。——「彼」代字,「若」字状之。
故「若此」「若是」「如何」「或此」「或彼」诸语,经籍中常常有之,皆此例也。②
状顿。
[22]汉霍光传:去病大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为中孺」三字,司词与其介字,是为一顿。「大」字本静字也,用如状字以状之。盖去病之买田宅奴婢,皆为中孺之故,故「大」字不状「买」字,而状「为中孺」三字。③
[23]又同传云:长主大以是怨光。——「大」字亦状「以是」二字,不状「怨」字。④盖长主之所以怨光者,多由是耳。
[24]又司马迁传: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云云。——「以此时」三字一顿,「不」字状之。
[25]左定九:吾从子如骖之靳。——「骖之靳」一顿,「如」字状之,而先焉。
[26]孟离上:事亲若曾子者可也。——「曾子者」三字一顿,「若」字状焉。
状读。
[27]礼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或」状字,六用之以状读焉。⑤
[28]孟离下:王使人瞯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有以异于人乎」,「瞯」字后之承读也,「果」字状之。
又,凡「惟」字之在一读之首者,如:
[29]孟告上:惟奕秋之为听|惟耳亦然|惟目亦然。——等读,皆为「惟」字所状。
[30]孟梁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犹」亦状字,以状所比之读而先焉。
[31]史游侠列传:此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顺风而呼」一读,「如」字状之。
[32]庄外物: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蜳不得成,心若悬于天地之间。——「若」字亦状读也。
[33]韩应科目时与人书:盖非常麟凡介之品汇匹俦也。
[34]又:盖十八九矣。
[35]又: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盖」辜较之辞,状字也,今置诸句之首以状焉。状字之状句有如此者。

○1杨云:「犹」字当为同动字。马认为状字,未安。 今案:「犹」与「如」「若」「似」「类」同属一类,【5.7.3】节已将「如」「若」「似」「类」归入动字。以下各例中「如」「若」等字视此。
○2「或」,【2.5.3.2】节解作指示代字中的约指代字,【8.2.4.1】节解作承接连字,皆与此解为状字不同。
③④ 杨云:「大为仲孺买」云云,言其所买之多;「大以是怨光」,言怨光之深,「大」字仍状「买」与「怨」也。盖古人状字,不必紧接其所状之字。
⑤ 【8.2.4.1】节又引此例([八?527])说:‘此「或」字分承读也……必事理分举,而后「或」字承之,方为连字。’

【6.1.5】「甚」字本状字也,以煞句读,则用如静字而为表词矣。
[36]孟梁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王之好乐甚」者,犹云「王好乐之心能至于极」也,故「甚」字所以表好乐之心也。「王之好乐」一读而为起词,「甚」字其表词也。夫如是,
[37]孟离上:暴其民甚。
[38]孟告下:鲁之削也滋甚。①——皆此类也。
[39]左成二:子若不许,雠我必甚。
[40]又昭五:楚王汰侈已甚,子其戒也。
[41]史汲郑列传: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42]又六国年表序: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43]汉李将军传:名声出广下远甚。
[44]史封禅书:天子病鼎湖甚。——所引诸句,皆以读为起词,而以「甚」字为表词者也。
[45]史魏其列传: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灌夫家在颍川横」七字,为读之起词,「甚」字其表词也。有云「横甚」二字犹言「甚横」也,则「横」字为表词,「甚」字状之而后焉。此异于常例,似不然也。②
[46]汉万石君传:事有可言,屛人恣言极切。——「极切」者,极至也,「切」状字而用为表词。
若此之类,不可胜记,特举隅耳。

○1[37][38]两例原无出处,今补。
○2[45]例应在「川」字后断,‘灌夫家在颍川横’殊难索解。
状字假借六之二
【6.2】状字本无定也,往往假错他类字为状字者,然必置先于其所状。
【6.2.1】有假借名字为状字者,此与宾次节与内动字节内所引同例。
[47]孟梁上:庶民子来。——「子来」者,如子之来也。「子」名字,先乎动字而成状字。
[48]孟万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犬马畜伋」者,犹言「畜伋如犬马」也,「犬马」二字名字,置「畜」字之先而用如状字。由是,
[49]左传庄公八年云:射之,豕人立而啼。
[50]史记酷吏传云:两人交欢而兄事禹。
[51]赵策云: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52]汉书梅福传云: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
[53]又赵光汉传云:见事风生。
[54]班固答宾戏云:游说之徒,风*电激。
[55]汉书成帝纪云:帝王之道,日以陵夷。
[56]又蒯通传云: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57]又叔孙通传云:此特羣盗鼠窃狗盗。
[58]庄子达生篇云:柴立其中央。
[59]秦策云:庭说诸侯之主。
[60]又云:嫂蛇行匍伏。
[61]史记酷吏传云: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
[62]庄子则阳云:欲恶去就,于是桥起。
[63]韩愈潮州谢表云:孽臣奸隶,蠹居棋处。
[64]又太原郡公神道碑云:宾接士磊夫,高下中度。
[65]又房公墓碣铭云: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目濡耳染,不学以能。——诸句皆以名字状动字而先焉。
【6.2.2】有假借静字为状字者。
[66]庄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新」字本静字也,今先「发」字而为状字。
[67]左襄二十七:志诬其上,而公怨之。——「公」字本静字,以状「怨」字。
[68]史刺客列传:于是襄子大义之。——「大」本静字,以状「义」字。
[69]孟梁上: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东」「西」「南」三静字,今先动字,以状其处也。
[70]韩与冯宿论文书: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小」「大」二字同上。
[71]又王公神道碑:公嫉其为人,不直视。——「直」字同上。
【6.2.3】有假借动字不状字者。
[72]史张释之列传: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立」动字也,今假以「诛」字而先焉。
[73]左哀十六: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
[74]又隐元:庄公寤生,惊姜氏。
[75]汉食货志:双动欲慕古,不度时宜。
[76]又李广传:破广军,生得广。——所引「生」「寤」「动」「生」等字,本皆动字,今假为状字矣。
状字诸式六之三
【6.3】状字用以象形肖声者,其式不一。有用双声者,有用迭韵者,而双声迭韵诸字概同一偏旁者。有重言者,有重言之后加以「焉」「然」「如」「乎」「尔」诸字者。
【6.3.1】状字为双声迭韵且同一偏旁者。①
双声状字。 如:「流离」「含糊」「留连」「陆梁」「展转」「土苴」「闛鞈」「犹豫」「盘薄」「颠倒」「萧散」「率眞」②等字。至「踌躇」「踟蹰」「嗫嚅」「砰磅」「踯躅」「逼迫」「凄怆」等字,则双声而同偏旁矣。
迭韵状字。 如「胡卢」「相羊」「仓忙」「支离」「灭裂」「章皇」「郁律」「轧易」③等字。至「炰烋」「仿佯」「猖狂」「蹉跎」「缠绵」「绸缪」「逡巡」「彷徨」「迁延」「劻勷」「淹滞」④「*嶫」「鸿蒙」「沆茫」「駍驞」「峥巆」「觩*」「峛崺」「埢垣」「岭巆」「嶙峋」诸字,则迭韵而同偏旁矣。


○1下面例字中,「流离」「留连」「陆梁」「土苴」「犹豫」「盘薄」「颠倒」「萧散」「踌躇」「相羊」「仓忙」「支离」「猖狂」「蹉跎」「缠绵」「绸缪」「逡巡」「迁延」「劻勷」等,【5.12.3】节已归入动字,但又说:‘双声迭韵诸字,所以状容者居多,故概通状字。’在马氏看来,这些字既可看作动字,也可看作状字。
○2章云:「率眞」非双声,疑有误。
○3章云:「轧易」非聊绵字。 今案:疑有误字。
○4章云:「淹滞」非迭韵字。

【6.3.2】有重言者。①如:
「匈匈」「鞅鞅」「謷謷」「陈陈」「累累」「录录」「期期」「郁郁」「默默」「喋喋」「沾沾」「勤勤」「恳恳」「卒卒」「渊渊」「洞洞」「属属」「融融」「泄泄」。
【6.3.3】有重言之后加以「然」「如」「乎」诸字者。②
[77]论语泰伯云:荡荡乎,民无能名焉!③
[78]又: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③
[79]庄子秋水云: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80]汉书司马相如传云:喁喁然皆乡风慕义,欲为臣妾。
[81]孟子公孙丑上云:芒芒然归。
[82]论语先进云:侃侃如也|行行如也。
[83]双述而: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84]汉书万石君传云:僮仆欣欣如也。
[85]又公孙刘车等传赞云:断断焉,行行焉,虽未详备,斯可略观矣。
[86]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
[87]礼檀弓云:夫子诲之髽,曰:‘尔毋从从尔,尔毋扈扈尔。’
[88]又云:丧事欲其纵纵尔,吉事欲其折折尔。故丧事虽遽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故骚骚尔则野,鼎鼎尔则小人,君子盖犹犹尔。
[89]又祭义云: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然则「尔」「诸」两字亦可加于重言之后也。

①② 重言及重言后加「然」「乎」等,这两类字,绝大多数应归入静字。
○3论语泰伯‘巍巍乎……’在前,‘荡荡乎……’在后,马氏原引顺序颠倒而合作一例。今依原来次序,并分为两例。

【6.3.4】有任用何字为状,煞以「然」「焉」「如」「乎」「尔」「若」「斯」诸字者。
[90]孟子梁惠王上云: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与之矣。——「油」「沛」「浡」三字,各以「然」字为殿而成状字。
[91]汉书陆贾传云:于是佗乃蹶然起坐|士大夫怅然失望
[92]又文帝纪云:故*然念外人之有非。
[93]又匡衡传云:学士歙然归仁。
[94]又陈汤传云:排妒有功,使汤块然。
[95]又食货志云: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
[96]又武帝纪云:屑然如有闻。
[97]又董仲舒传云:今子大夫褒然为举首。
[98]又韩信传云:诸将皆呒然阳应曰:‘诺。’
[99]左传庄公十一年云:其与也悖焉|其亡也忽焉。
[100]又襄公八年云:翦焉倾覆,无所控告。
[101]又昭公五年云:若观焉好逆使臣。
[102]易离云:突如其来如。
[103]汉书叙传云:荣如辱如,有机有枢。
[104]又高帝纪云:意豁如也。
[105]又诸侯王年表序云:而海内晏如。
[106]论语泰伯云:焕乎其有文章。
[107]易文言云:确乎其不可拔。
[108]论语阳货云:夫子莞尔而笑曰。
[109]又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
[110]又诗小雅皇皇者华云:六辔沃若。
[111]易干云:夕惕若。
[112]公羊传文公十四年云:力沛若有余。
[113]礼玉藻云:二爵而言言斯。——夫如是,则「若」「斯」二字亦可藉以为状辞之助语矣。

①「状辞」涵义不明,似即指状字。「助语」当与今言「后缀」相当。

【6.3.5】有时或用名字,或用静字,甚或用读,以状一相似之情者,则先已「若」「如」等字,而复殿以「然」字者为常,且必置于所状之后,此变例也,已见平比节内。①
[114]孟公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者,本名也,所以状助长相似之情者也。今则先以「若」字以为比,而后殿以「然」字者,即所以状之也,而「无若宋人然」五字,置于「勿助长也」一句之后,即置之于所状之后也。
[115]又滕下: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小」静字也,置于「若」「然」两字之中者,同上。
[116]又尽下:道则高矣,美若登天然。——「登天」二字一读,②解同前,犹云「道之高美,其不可及之状,如人之登天者一般」云。
[117]又公上:今言王若易然。③
[118]又公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
[119]又:夫子若有不豫色然。——三句皆同前。
[120]公庄三十二:使托若以疾死然,亲亲之道也。——「以疾死」三字一读,④置于「若」「然」两字之中,解与前同。
[121]韩送文畅师序: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
[122]又画记:见之戚然若有感然。
[123]又进士策问:考其文章,其所尚若不相远然。——三引皆同前。
惟[124]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云:任有小大,唯其所能,若器皿焉。——是则「焉」字亦可用如「然」字。

○1本节可与【4.5.2】节互相参照。
②④ 按照马氏关于读的定义,「登天」「以疾死」似均非读。
③ 此下三例([117][118][119])原来次序不顺,今改正。
状字别义六之四
p233
【6.4】状字往往单词双字,而以义可别者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