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1246]史封禅书: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
[1247]汉司马迁传: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凡所引,皆变例也。
①「第三例」指前【5.13.2.5】节,非指【5.13.3.2】之第三例。
散动诸式五之四
【5.14】以上所喻,散动直承动字,与止词无异。而句读中所用散动之式,不止此也。有用如起词者,有用如表词者,有用如司词者,有用于偏次者。无论内外动字,各可以其止词、转词从之。
【5.14.1】散动用如起词者。
[1248]孟梁下: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交」外动字,「邻国」其止词,「有」坐动也,「道」则其止词也。「交邻国」三字为「有」字之起词,「交」字散动而为「有」字之起词。盖齐王问交邻国之道,非交邻国之人之道也。
[1249]又离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戳,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历数不孝之事,皆散动字与其止词,而为各句之起词。所谓「一不孝也」「二不孝也」云者,则皆表词也。
[1250]又告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教」「用」两皆散动字,「民」与「之」字各为止词也。「谓」坐动字,「不教民而用之」一顿,其起词也。犹云「用未教之民,所谓殃民之事」也。
[1251]庄胠箧篇: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意」「知」「分」三外动字,而「入」「出」二内动字,各与其所属而为起词,「圣」「勇」等字则各为表词。
[1252]礼中庸: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①孝之至也。——七顿各有散动与其止词,共为起词,「孝之至」为极品,亦表词也。
[1253]庄达生: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忘足」「忘腰」两散动字与其止词,而各为句之起词。「履之适」与「带之适」,各为其表词也。
[1254]左僖三十: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同上。「不仁」「不知」「不武」各为表词。
[1255]论为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256]楚策:见菟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257]荀子议兵:隆礼效功,上也。重禄贵节,次也。上功贱节,下也。
[1258]汉霍光传:夫褒有德,赏元功,古今通谊也。
[1259]史贾谊列传: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1260]公僖十六: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
[1261]又: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②,记见也。——诸所引,皆以散动为起词也。
○1「事生如事死」「事亡如事存」与「践其位」等不同,应是读,非顿。作为句之起词的构成部分的,是整个的读,非其中的动字。
○2用如起词者是「六鹢退飞」这一读,不是「退飞」这两动字。

【5.14.2】散动用如表词者。
[1262]孟公下: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货」散动字,「之」其止词,「货之」二字,乃以表「无处而馈之」之非道也。
[1263]又梁上:及谄乎罪,然后从而刑事责任之,是罔民也。
[1264]又滕上: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1265]又: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1266]又滕上: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1267]又: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1268]又滕下: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1269]又离下: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1270]又万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1271]又告下: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诸所引散动字,或有止词,或无止词,皆以为断语之表词①。
[1272]论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弃之」二字可谓表词,②所以明以不教民战之实情也。
[1273]史信陵君列传: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救赵」所以表其名也,「持两端」所以指其实也,皆表词也。
[1274]史货殖列传: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因之」「利道之」等动字,皆表词也。
[1275]又汲郑列传: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同上。
[1276]左成二: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
[1277]又昭七:吾子取州,是免敝邑于戾而建置丰氏也。
[1278]又桓六: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日昏也。——诸「是」字后散动等字,皆表词也。
○1「断语(=断词)之表词」的说法欠妥,只可说是句之表词,或起词之表词。
○2【5.2.4】说:‘「谓」「言」诸动字后所有顿、读皆为止词’,与此处说法不同。

【5.14.3】散动用如司词者。
[1279]孟梁上: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于」介字,「率」散动字,「率兽」乃「于」字之司词也。
[1280]又: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以」介字,「挞」散动字,「挞」字与其止词,皆「以」字之司词也。介字后可以散动字为司词者,惟「于」「以」二字为习见。
[1281]孟子梁惠王上云: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1282]又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283]又尽心上云;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等句,皆在此例,惟「以」字尤为习见。
[1284]榖僖十:吾宁自杀以安吾君,以重耳为寄矣。——「以安吾君」者,介字与其司词,「安」字又为散动字也。
[1285]史大宛列传: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1286]又日者列传: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
[1287]榖僖十:子何迟于为君?
[1288]礼大学: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1289]汉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1290]又: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辠而不自知也。
——诸所引「以」「于」两介字后,其司词皆散动也。其详则见于介字篇。
【5.14.4】散动用于偏次者。
[1291]孟梁上: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挟」「折」两散动字,「太山」与「枝」字各为其止词,「以超北海」四字则又为「挟太山」之转词,要皆用于偏次,而「类」字乃其正次也。
[1292]又公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大有为」与「不召」,皆散动字与其状字,皆在偏次,以附于「君」「臣」二字者也。
[1293]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弃」「上」两散动字,皆在偏次,以附于「国」字。
[1294]庄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胠」「探」「发」三散动字皆在偏次,以明其为何为之「盗」。
[1295]史匈奴列传:诸引弓之民,幷为一家。——「引弓」在偏次,以言何为之「民」也。
[1296]又:跂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行」「息」「动」三散动字皆在偏次。
[1297]荀子修身篇: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治」「养」二字同上。
[1298]庄人间世: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几死」二字用如静字,以表「散人」之为何如,故用于偏次。
[1299]韩张中丞叙后: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出师意」即云「出师之意」也,故「出」字亦在偏次。
[1300]又与柳中丞书:良用自爱,以副见慕之徒在心。
[1301]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见慕」与「感慨悲歌」诸字,皆在偏次,用若静字者然。

【5.14.5】散动后殿「者」字以指其事之人物者,最为习用,盖与静字之附以「者」字者无误。
[1302]孟梁下: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耕」「仕」两散动字殿以「者」字,即指耕田之人与出仕之人也。其实「耕者」「仕者」各为一读,而以「者」为起词,其「者」字即接读代字耳。
[1303]左昭二十七: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门阶户席皆王亲也,夹之以铍。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执羞者坐行而入,执铍者夹承之,及体以相授也。——「羞者」进食之人也,「执羞者」「执铍者」两读,上与「羞者」对待,故「羞者」二字亦读也。
[1304]史太史公自序:故述往事,思来者。——「来者」即来事也,「者」字所以指事也。
[1305]又淮阴侯列传: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亡者」即所逃亡之人也。
[1306]又曹相国世家: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飮以醇酒。——「来者」「至者」皆指来此与至此之人也。
[1307]庄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使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其中所用动字后附以「者」字,皆指声也。
[1308]韩书记: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相戏者,怒相踶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所引凡动字后附「者」字,皆指马也。记内动字偕其止词,殿以「者」字,多不胜记,如所引有「痒磨树者」,「载服物者」,又有「喜相戏者」之类,皆谓之读,与此例实同而名异。①
①‘与此例实同而名异’,意思是:内动字殿以「者」字与静字附以「者」字相同,都不名为读,而外动字偕其止词殿以「者」字则皆谓之读,这是‘名异’;但二者都是以动字指其事,殿「者」字指其人,这是‘实同’。
实字卷之六
状字诸用六之一
【6.1】状字,所以貌动静之容者。
状字之于动字,亦犹静字之于名字,皆所以肖貌字之者也。凡状者,必先其所状,赏例也。
【6.1.1】状动字则先动字。
[1]孟梁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与一矣。——「油然」者状字也,所以肖「作云」之状,故先之。「沛然」以状「下雨」,「浡然」以状苗之「与」起,故皆先焉。
至[2]孟子梁惠王云:卒然问曰「填然鼓之」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①——等句,皆此例也。
[3]史滑稽列传: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卒然」「欢然」两状语,②同上。
状字之状动字其常,故不多引。

○1 ‘卒然问曰’‘填然鼓之’在梁上,‘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在梁下。
○2「语」应作「字」,上「油然」等皆称状字。


【6.1.2】状静字则先静字。
[4]庄庚桑楚: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知者」本静字,「画然」状之,「挈然」之状「仁者」亦然。①
[5]史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浊世之佳公子」六字,用于静字,以表「平原君」为何如人;「翩翩」重言,所以状也,故先焉。②
[6]庄逍遥游:非不呺然大也。——「大」静字,「呺然」状之。
[7]史封禅书:其所语,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绝」状「殊」字。
[8]左襄二十九: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盛」静字也,「甚」字状之。
[9]又二十八:车甚泽,人必瘁,宜其亡也。——「泽」静字也,「甚」字状之。
[10]论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善」二字皆静字,「尽」字状之,而皆先焉。

○1「画然」状「知」,「挈然」状「仁」,「者」乃后加。
○2马氏说「浊世之佳公子」用如静字,意思是用如表词,论字类仍是名字,「翩翩」应为静字。马氏以「翩翩」为状字,乃拘于凡重言皆状字之成见。①

【6.1.3】自状亦然。
[11]孟离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既」「又」「不」三字皆状字也,两句「不」字,一以「既」字状之,一以「又」字状之,而皆先焉。①
[12]又梁下:君是以不果来也。——「不」「果」两字皆状字;「不」状「果」字,故先焉。
[13]又告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终」「亦」「必」三字,皆状字也,状者各先其所状焉。盖意谓「今之人如是必亡之道也,虽修天爵亦无不亡之理,即或偶稽天戮而不即亡,然天道昭然,终亦有亡之一日也。」
[14]左昭五:楚王汰侈已甚,子其戒也。——「已」「甚」二字皆状字。②
[15]庄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亦」「大」「早」三字皆状字,而状者各先所为状。
[16]庄庚桑楚: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③——「释然」状字也,「不」字状之。

○1「既」状「不能令」,「又」状「不受命」,皆非状「不」一字,下各例仿此。又,「既」「又」二字【8.2.4.2】节解作承接连字,与此解作状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