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乐经
- 苑洛志乐
苑洛志乐
元丰三年诏议乐礼部侍郎范镇上言太常无靁鼓灵鼓路鼓而以散鼓代之开元中有以尽鼓献者一鼓而八面六面四面明皇用之国朝郊庙或考或不考宫架中惟以散鼓代之不应经义安得为乐哉不报乐书曰雷天声也灵地徳也路人道也天神之乐六变而雷鼓雷鼗六面地之乐八变而灵鼓灵鼗八面人之乐九变而路鼓路鼗四面者金之为物能化不能变亦如之金非土不生以土之五加金之四此其乐所以九变欤
景祐中太宗诏太常凡祀天神祭地祗享宗庙宫架毎奏降神四曲送神一曲先播鼗吹鸣柷次击散鼓凡三击而乐作散鼓随乐毎间一字二击之以为乐节凡乐终即播鼗戛敔散鼓相间三击而止然以散鼔代雷灵路用之至于陞降等乐复不用鼗鼔臣恐未合先王雅乐也且旧制三鼓皆以木交午相贯以两端为面故不能声又竿首为木凤焉圣朝诏为雷鼓八角冒革为一面承以槃轶转以金枢髹朱绘云冠柱以陞龙作靁车之象灵鼓六路鼓四饰亦如之其所异者竿首作翔鹭趺作猛兽而已其为建鼓一也隋制路作鹭岂以竿首有翔鹭而遂误之邪臣尝论古者立鼗鼓之制祭祀则先播鼗以兆奏三鼓飨燕则先击朔鼙以兆奏建鼓盖未尝并用也后世祀天神祭地祗享人鬼并设建鼓鞞应于四隅又设雷鼓灵鼔于架内道之左右晋鼔于架内道之中间非先王异祭享别同异之意也
陈氏乐书曰鼔以节之鼗以兆之作乐之道也兆于北方则冬所以兆生物也八音兆于革音则鞉所以奏鼔也月令修鼗鞞世纪帝喾命垂作鼗鞞释名曰鞞禆也禆助鼓节也盖大者谓之鞞尔雅谓之麻以其音概而长也小者谓之鼗尔雅谓之料以其音清而不乱也盖鼓则击而不播鼗则播而不击雷鼓雷鼗六面而工十有二以二人各直一面左播鼗右击鼓故也灵鼓灵鼗八面而工十有六路鼓路鼗四面而工八人亦若是欤商颂言置我鞉鼓则鞉与鼓同植非有播击之异与周制差殊矣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县五声以聴曰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吕氏春秋曰武王有诫谨之鼗由是观之欲诫者必播鼗鼔矣盖鼗兆奏鼓者也作堂下之乐必先鼗鼓者岂非乐记所谓先鼓以警诫之意欤汉以大鼗施于大傩亦一时制也后世无闻焉
乐书曰鼓之小者谓之应大者谓之鼖
朔皷鼓周官小师凡小乐事鼔仪礼大射一建鼔在其南鼔朔鞞在北有瞽诗曰应田县鼔先儒以田为则朔鼙皆小鼔也以其引鼔故曰以其始鼔故曰朔后世乐府有左鼙右应之鼓设而不击用四散鼓在县四隅掌以为节不合仪礼之制革正之可也亦在县亦名鼙
应鼔
陈氏乐书曰礼器曰县鼓在西应鼓在东诗曰应田县鼓尔雅曰小鼓谓之应盖堂下之乐以管为本器之尤小者也应之为鼓鼙之尤小者也周官小师大祭祀下管击应鼓彻歌大享亦如之是作乐及其小者乃所以为也大师大祭祀击拊鼓亦此意欤今夫祀天神以雷鼓雷鼗祭地祗以灵鼓灵鼗享人以路鼔路鼗而又击应鼓者当堂上击拊之时则堂下击应鼓以应之然后播鼗而鼓矣应施于击拊又施于歌彻其乐之终始欤
木柷敔不知谁所造乐记曰圣人作为椌楬
宗仁宗明道时礼官言柷旧以方画木为之外图以时卉则可矣而中设一色非称也先儒之説曰有柄连底挏之郑康成以为投椎其中撞之今当创法垂久用明制作之意有所本焉
陈氏乐书曰周官小师掌教播鼗柷敔周颂有瞽亦曰鼗磬柷敔盖堂下乐器以竹为本以木为末则管籥本也柷敔末也柷之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撞之令左右击也隂始于二四终于八十隂数四八而以阳一主之所以作乐则于众乐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此柷所以居宫县之东象春物之成始也敔之为器状类伏虎西方之隂物也背有二十七龃龉三九之数也栎之长尺曰籈十之数也阳成三变于九而以隂十胜之所以止乐则能以反为用特不至于流而失己亦有足禁过者焉此敔所以居宫县之西象秋物之成终也书曰戛击礼曰楷击乐记曰圣人作为椌楬荀卿曰鞉柷拊椌楬似万物盖柷敔以椌楬为体椌楬以戛楷击为用也尔雅曰所以鼓敔谓之止所以鼓柷谓之籈则柷以合乐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于蚤也敔以节乐而止之必鼔之欲其籈者洁之于后也然乐之出虚故其作乐虚椌必用空琴必用桐拊必用糠皆以虚为本也及其止则归于实焉此敔所以为伏虎形欤然乐之张陈戛击必于堂上柷敔必于堂下何耶曰柷敔器也戛击所以作器也器则卑而在下作器者尊而在上是作乐也在下所以作之者在上在上命物者也在下受命者也岂非贵贱之等然邪今夫堂上之乐象庙朝之治堂下之乐象万物之治荀卿以拊柷椌楬为似万物则是以堂上之拊亦似之误矣柷敔椌楬皆一物而异名荀卿以柷敔离而二之亦误矣桓谭新论谓椌楬不如流郑之乐真有意哉宋朝太乐柷为方色以图瑞物东龙西虎南凤北而底为神螾敔因唐制用竹以二尺四寸析为十二茎乐将终先击其首次三戛龃龉而止与柷四面画山卉用木栎龃龉者异矣虽曰因时制宜要之非有意义孰若复古制之为愈哉先儒以柷为立夏之音又谓干主立冬隂阳终始故圣人承天以制柷敔一何踈邪晋宋故事四箱各有柷敔同时戛作亦非古人之制也隋牛罢之不亦宜乎
通论乐考曰律吕之音十二乐器之音惟六各倍其六则亦有十二矣如太簇可以兼大吕姑洗可以兼夹钟亦可以兼仲吕林钟可以兼防賔南吕可以兼夷则应钟可以兼无射阳方律兼吕隂方吕兼律盖取其分数之相近自然有可兼之音以箫笛箎论之第一孔为黄钟宫第二孔为太簇商第三孔为姑洗角第四孔为林钟徴第五孔为南吕羽第六孔为应钟变宫故其次之也闭五孔开第一孔则宫音出焉今谓之合是矣闭四孔开第二孔则商音出焉今谓之四是矣闭三开三则角音出焉今谓之一是矣闭二开四则徴音出焉今谓之尺是矣闭上一开下五则羽音出焉今谓之工是矣闭下五孔独开上一孔则变宫之音出焉今谓之六是矣六本应钟之音今作清黄钟用之盖黄钟半律四寸五分应钟今律四寸六分有零亦以分数相近之易兼也其兼音之法全在吹气之缓急口唇之俯仰吹正唇正则得本音吹缓唇俯则兼浊吹急唇仰则兼清善吹者一孔取三音善聴者一孔知三音知一孔取三音之理则用今之乐器可以具律吕之全声惟在习之精通乃有得焉其于埙也五孔皆闭自上吹之为黄钟宫少仰则兼乎大吕也开前中孔为太簇商少仰则兼乎夹钟也并左孔为姑洗角少仰则兼乎仲吕也并右孔为林钟徴少俯则兼乎防賔也并后左则为南吕羽少俯则兼乎夷则也并后右则为应钟变宫少俯则兼乎无射也其于琴也对中晖弹之按第一黄钟上二寸则大吕按第二太簇上二寸则夹钟按第三姑洗上寸半则仲吕用浊兼清则进上近岳按第四林钟下二寸则防賔按第五南吕下半寸则夷则按第六应钟下一寸则无射用清兼浊则退下近焦其于瑟也于二十五取中一为君不动以前十二为律吕正声以后十二为律吕清声弹之之法合正与清而音成焉黄钟成于前后之一大吕成于前后之二太簇成于前后之三夹钟成于前后之四姑洗成于前后之五仲吕成于前后之六防賔成于前后之七林钟成于前后之八夷则成于前后之九南吕成于前后之十无射成于前后之十一应钟成于前后之十二琴之取音也以晖瑟之定音也以马近岳以渐清焉近焦以渐浊焉其和之之法也琴急则音在晖下琴缓则音在晖上瑟急则安马必近于焦瑟缓则安马必近于岳其于笙也管首入匏有内孔以铜蜡防处为簧簧之大者其声浊小者其声清清浊多寡由簧之大小亦取于管之短长凡簧各有外孔以手按其外孔则内簧之声鸣焉吹箫笛之法开其孔则鸣吹笙之法按其孔则鸣故曰吹笙鼓簧按者鼓也如鼓由击然后有声盖箫笛之声由外发笙簧之声由内转今笙十七管按第十二第十四之管孔而成黄钟宫声按第四第八第十一之管孔而成太簇商声按第三第十之管孔而成姑洗角声按第十五第四第十二第八之管孔而成林钟徴声按第七第三第十一之管孔而成南吕羽声按第十四第十三之管孔而成黄钟清声按第二第十三之管孔而成仲吕声大抵兼数管而成一律之音者一清一浊也浊者全律清者半律如合音有大合小合第十四管为大合第十二管为小合四音为大四小四第四管为大四管八管为小四第十一管为小清四一音有大一小一第三管为大一第十管为小一尺音有大尺小尺第十五管为大尺第十二管为清尺又借大四小四二管凑之共成尺音工音有大工小工第七管为大工管一管清工又借大一凑之共成工音六音有大六小六第十四管为大六第十管为小六上音有大上小上第二管为大上第十三管为小上其余大吕夹钟防賔夷则无射应钟则未用焉由此推之若制大笙二十四管毎二管共成一音则六律六吕之全声半声备焉一清一浊一东一西相对匹配而成音其制甚简其吹亦易孰谓古笙之难制而半声之难备于笙也哉今太常谱亦然
苑洛志乐卷十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一
明 韩邦竒 撰
舞象之释古今儒者之説或近于高逺荒唐或似乎卑浅鄙俗故不敢笔之于防惟各着其象于左
圜丘 衣黄缘背负五星彩云武星冠文三山冠武左执干右执戚文左执籥右执翟武舞未开舞时戚内干外文舞未开舞时籥内翟外十二辰之向非至其处立犹在本位但向其辰耳武四佾在东文四佾在西荔枝带云头履
降神 黄钟外调七声回宫
黄钟为宫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一>
苑洛志乐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二
明 韩邦竒 撰
方泽 黄衣縁背负五岳海波文余见圜丘
舞尽声不尽则清奏
凡进退不拘舞数多少进止一歩退止一歩如黄进则林退太进则南退
舞不必屑屑于是圗各拟其祖宗之象为俯仰屈仲舞蹈可也
降神
与圜丘同【补注降神当用防宾一大调】
祭尊以简为诚故天简于地地简于庙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二>
苑洛志乐卷十二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三
明 韩邦竒 撰
庙享 春夏衣秋冬黄衣余同圜丘
祖宗之乐决不可奏于子孙之庙岂可以子孙坐于上而呈祖宗之形容哉子孙有功德者宜别为乐子孙之乐则可奏之祖宗之前以慰悦祖宗之心 舞容不必拘拘于古各象其成功可也
舞一音而两奏再振其容甚雅观
文武异容则文八佾武八佾初献武亚献文更出可也
降神 同圜丘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