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乐经
- 苑洛志乐
苑洛志乐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三>
苑洛志乐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四
明 韩邦竒 撰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四>
苑洛志乐卷十四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五
明 韩邦奇 撰
瑟谱
黄钟宫声去太簇商声一寸去接声大吕六分三厘去林钟应声三寸瑟黄钟折马后即大吕不必下一也一当二声则二十五足矣
五声起调俱于宫声起如用羽声起上虚三声亦必自宫而推起至羽安其声
边行一二三四等数律之序下一二三四等数入奏序周乐若顺行瑟必用五十姑洗以上通不用钟磬须用三十六笙亦须三十六管如古蜀笙凡古乐器多寡不一皆有由也变徴在瑟倡声则折角回宫仍在征
古乐器必用三十六其声始尽后世止用黄钟五声往来成曲非不盈耳如十二律之变何止三子止用三其简至矣葢汉唐以下乐皆兴于在官但得盈耳了事足矣间有一二在野居下之人又不能自达宫商起者回宫在调外徴角羽起者回宫再调内顺者宫起全逆者宫起半
周乐既用羽之羽便当用起调首律之声为宫若用次律起宫声则固次律为调也乃宫之羽非羽之羽也如应钟为调其羽为夷则用半夷则羽之羽为仲吕用半之半至大吕则无声可用以此知世传周乐非古也
起声不一者示变也惟取其和而已孙子曰五声之变至不可穷也临用则必取其一以谐八音不可杂用正声既正而应声惟取其和而已难以拘其位也如黄钟在一而林钟之应在十三也盖林钟之位本在八全半倡应则用全律位
瑟与琴不同琴一定而不可移商不可作徴瑟之商作徴可也作宫亦可也惟视马之逺近折马后则下一声
凡起声首律半次律全还以次律本起声
周乐起羽故宫声不及若大吕则黄钟调中七声毕则用大吕之正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体俱足无少无多亦自然也此谱止十二而不
用之一在外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五>
苑洛志乐巻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巻十六
明 韩邦奇 撰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六>
苑洛志乐卷十六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巻十七
明 韩邦奇 撰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卷十七>
苑洛志乐卷十七
<经部,乐类,苑洛志乐>
钦定四库全书
苑洛志乐卷十八
明 韩邦奇 撰
造律第一
班固汉前志曰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聴鳯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刘昭汉后志曰伏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徴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防賔为变征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又曰截管为律吹以攷声列以气道之本也蔡子曰律吕散亡其气不可复见然古人所以制作之意则犹可攷也太史公曰细若气微若声圣人因神而存之虽妙必効言黄钟始于声气之元也班固所谓黄帝使伶伦取竹断两节间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又曰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刘昭所谓伏羲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又曰吹以攷声列以气皆以声之清浊气之先后求黄钟者也是古人制作之意也夫律长则声浊而气先至极长则不成声而气不应律短则声清而气后至极短则不成声而气不应此其大凡也今欲求声气之中而莫适为凖则莫若且多截竹以拟黄钟之管防极其短或极其长长短之内每差一分以为一管皆即以其长短为九寸而度其围径如黄钟之法焉如是而更迭以吹则中声可得浅深以列则中气可验苟声和气应则黄钟之为黄钟信矣黄钟者信则十二律与度量衡权者得矣后世不知出此而唯尺之求晋氏而下则多求之金石梁隋以来又叅之秬黍下至王朴刚果自用遂専恃累黍而金石亦不复攷矣夫金石真伪固难尽信若秬黍则嵗有凶丰地有肥瘠种有长短大小圆妥不同尤不可恃况古人谓子谷秬黍中者实其龠则是先得黄钟而后度之以黍不足则易之以大有余则易之以小约九十黍之长中容千二百黍之实以见周径之广以生度量衡权之数而已非律生于黍也百世之下欲求百世之前之律者其亦求之于声气之元而母必之于秬黍则得之矣
律长短围径之数第二
司马迁律书
本文 改正
黄钟八寸七分一宫 八寸十分一
林钟五寸七分四角 五寸十分四
太簇七寸七分二商 七寸十分二
南吕四寸七分八征 四寸十分八
姑洗六寸七分四羽 六寸十分四
应钟四寸二分三分二羽 四寸二分三分二
防賔五寸六分三分一 五寸六分三分二【强四百八十六】大吕七寸四分三分一 七寸五分三分二【强四百□□五】夷则五寸四分三分二商 五寸□□三分二【弱二百一十六】夹钟六寸一分三分一 六寸七分三分一【强一百九十八】无射四寸四分三分二 四寸四分三分二【强六百□□二】仲吕五寸九分三分二征 五寸九分三分二【强五百八十一】蔡子曰律书此章所记分寸之法与他记不同以难晓故多误葢取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八十一分而又以十约之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作七分一者误也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应钟以下则有小分小分以三为法如厯家太少余分强弱耳其法未密也今以二千一百八十七为全分七百二十九为三分二千四百五十八为三分二余分之多者为强少者为弱列于逐律之下其误字悉正之隋志引此章中黄钟林钟太簇应钟四律寸分以为与班固司马彪郑氏蔡邕杜夔荀勗所论虽尺有增减而十二律之寸数并同则是时律书尚未误也及司马真索隠始以旧本作七分一为误其误亦未久也沈括亦曰此章七字皆当作十字误屈中画耳大要律书用相生分数相生之法以黄钟为八十一分今以十为寸法故有八寸一分汉前后志及诸家用审度分数审度之法以黄钟之长为九十分亦以十为寸法故有九十分法虽不同其长短则一故隋志云寸数并同也【其黄钟下有宫太簇下有商姑洗下有羽林钟下有角南吕下有征字晋志论律书五音相生而以宫生角角生啇商生征征生羽羽生宫求其理用防见通达者是也仲吕下有征夷则下有商应钟下有羽字三者未详亦疑后人误増也下云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宫五征九者即是上文声律数太簇八十为商姑洗七寸为羽林钟六寸为角南吕五寸为征黄钟九寸为宫其曰宫五征九误字也】
汉志曰易曰参天两地而倚数天之数始于一终于二十五其义纪之以三故置一得三又二十五分之六凢二十五置终天之数得八十一以天地五位之合终于十者乗之为八百一十分应厯一统【孟康曰十九嵗为一章一统凡八十二章】千五百三十九嵗之章数黄钟之实也繇此之义起十二调之周径【孟康曰律孔径三分参天数也围九分终天数也】地之数始于二终于三十其义纪之以两故置一得二凡三十置终地之数得六十以地中六数乗之为三百六十分当期之日林钟之实也【孟康曰林钟长六寸围六分以围乗长得三百六十分】人者继天顺地序气成物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风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其义极天地之变以天地五位之合终于十者乗之为六百四十分以应六十四卦太簇之实也【孟康曰太簇长八寸围八分为积六百四十分也】
蔡子曰汉志以黄钟林钟太簇三律之长自相乗又因之以十也黄钟长九寸九九八十一又以十因之为八百一十林钟长六寸六六三十六又以十因之为三百六十太簇长八寸八八六十四又以十因之为六百四十黄钟应厯一统林钟当期之日太簇应六十四卦皆倚数配合为説而已独黄钟云繇此之义起十二调之周径盖黄钟十其广之分以为长十一其长之分以为广故空围九分积八百一十分其数与此相合长九寸积八百一十分则其周径可以数起矣即胡安定所谓径三分四厘六毫围十分二厘八毫者是也孟康不察乃谓凡律围径不同各以围乗长而得此数者葢未之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