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相宗八要直解
相宗八要直解
然而极微(量等故乃)是不别(之)境。即是彰其非彼(眼等五识所缘)境性。若相殊故方言殊者。此言意显向云非以不别之事而为境者。是立已成(今)彼(余乘之)意说言极微为境。其实无殊。然为形相别故别也。(大乘则谓)极微无殊我亦共许是立已成。由诸极微量无别故此(形别惟在假句乃)显殊事是其别境(非在极微是故小乘妄云极微亦有差别)答非已成。
此正明许其微尘无殊。乃可彰其形别非实也。
或可此明诸根之识。于瓶瓯等无有极微相状性故。非是所缘犹如余识。余识谓意或余根识。但缘青时无黄相。故于诸极微虽体众多无差别故。而诸根识差别相故。斯乃共成非尘状性。
或可申量破云诸根识于瓶瓯等是有法非是所缘缘。宗因云。无有极微相状性故同喻。犹如余识言余识者。谓第六意识。盖总立前五识为所喻。而意识为能喻也。或复以余根识互为能喻互为所喻。且如眼识。但缘青时无黄相故。黄即非所缘缘。今亦如是。缘瓶瓯时无极微相。于诸极微虽体众多无差别故。而诸根识差别相故。岂可以极微为所缘缘。斯乃共成所缘缘决非微尘状性矣。前许其极微无殊。以彰形别惟假不能为缘。今复由根识差别以樟极微不是所缘。此纵夺之妙也。
颂于极微差别之言同前问答。若其总聚许覆相已。形非实境理方可成。如斯胜理是应成立。
如前问云。复如何知诸极微处别状非有。答云。极微形相无别异故。今此颂中同前问答。若其瓶瓯总聚许是隐覆极微之相而假有已。则形非实境理方可成。是则极微既非所缘。总聚又非实有。二执俱夺明知心外无法。如斯胜理是应成立也。
若言离极微(有)如是(瓶瓯)等(者)如离(析)彼(瓶瓯至极微)者。彼(瓶瓯等)觉(即)便无故。犹如军等。此言瓶等是非实义(也)由(瓶等)非实事(故)此(即)显(得)余宗(所执)诸非不实皆非(能)舍彼相违事也。如于声等青。觉非有此形相别(乃)是覆相(假)有以其瓶等为境性故(定可分析然未析时但见瓶等不见极微已分析后瓶相亦无是则瓶既非实极微复非所缘故彼)虽引众多异见道理。而竟不能显其极微实事之体有其差别。
此释又形别物析至极微等文也。已上破外色为所缘缘竟。
【(论)彼所缘缘岂全不有非全不有。若尔云何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外境虽无而内色似外境现为所缘缘。许眼等识带彼相故即从彼生具二义故】
据内境体谓立自宗所缘之事若也。总拨无所缘境。便有违世(及违)自许宗过(以)四种缘性(是)于(大乘)经(中)说故。
此先释非全不有之义也。
此中内声为显不离于识而有所缘。言境体(色)者。是所取分。是识变为境相之义。然在识(之)外(分)别分而住将(此相分)以为(所缘缘)境(虽得不违自宗而于)违世之过如前尚在。由诸世俗共许于境在外而住(故今)应云如外(以免违世之过也然)此(相分实)不离识其所取分如外而现(愚夫不达)云我见(于外)境生其(见执)慢想(然而)实(惟是)此(内所变相)为因如于眼识现其(空中)发等(岂有识外之实发哉。)外境虽无(凡愚妄计)谓实(今大乘正欲遣)无其(所执)在外之境(以)非(根识所)了性故。以理究寻(决)不可(谓)了其自体(者)定在于外(姑无论心外的确无境)纵令许彼实有外相然(既在外决)非识(所能)缘(以)非彼(识之)相性故非(于识上曾有)极微相现(岂得以极微为所缘哉。今必)如似外相显现之时。此即是其所缘缘也。
此释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二句义也。言识外别分者。识有四分自证分及证自证分名内二分。见分相分名外二分。非谓在识外也。余可知。
彼相相应故。由若与相理相应故者。此(相分)即是此(识所变)如(亲)因(缘)性等(决不离识)由与自相理相应故。复显(自识变起)所缘差别体相(不同)如云识有彼相故等明不假藉外事为境如情所计境相随生(也)又(即彼)情(之)所计(心外有境其实)若离于识(亦必)非外有故此之境相(的确)元不离识。由此名为内境相也。(故)此(颂)中内声(但)言不离识(耳)本无其(识)外(之境)望谁为内。
此释许彼相在识之义也。望犹对也。余可知。
及(能缘之识)从此(相分境)生(以)有此(相分)方生(见分故)或可从此(之言)由第七(识与前)五(识)义有别故(第七非我计我缘于非量。今前五是现量识但缘性境)由非离(于性)境得有其识是故有此(相分性境)方乃识生(盖第七缘带质境其相分从两头生故名为二法合)不言第五(亦是)二法合故。
此释及能生识故之义也。
明其所缘(与带相及能生二支)道理合故(方)显(真)能立也。此即但以(本识中)共相之境为其能立(而显五识不缘外境)若差别者。其仳若南不缘外事(即可)于其梦位以为显示。如说二种为一能立(一者)识有彼相(二者)复是识生缘此二用方成一量。
此总结成能立。兼结不约第六识辩之意也。共相境谓器界五尘及浮尘根。若南此翻为智。仳若南即指第六识言。第六所缘非心外境约梦喻之。即可显了故不须辩也。
【(论)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作识缘】
且复纵许有其内相。但观外境妄有相故言无他相。如情计境生其领受境之相状列在于内(犹如镜中)将为应理(然)如何(既即)是彼(识之)一分(而)得作同(时)生(识)之缘。其所取分离适无故斯(是识)之一分(而)复还生(于)识。便成自体相违之过。复还是彼一分性故(喻)如能取(之)分(一般岂以能取可生能取)斯乃便成匪能生性(又若云)但由外相染识而生。此即相分与识同起非(可谓)二(既)同时(而仍)有因果(相生之)性如牛两角(岂有一因一果之理)又匪于其不异之事同在一时(乃可)以同伴声而合说之(今)亦非于识(外)别说有境斯乃(元非二物)如何(可)名同伴性(耶)。
此余乘难问之辞也。
【(论)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或前为后缘引彼功能故。】
理实如是然由相状差别力故。猜卜为异而宣表之。由有见分相分之殊。遂将此识而有差别。
此大乘答释也。
若如是者。缘性亦应但是所执。非分别事有自性体。斯乃应成非真缘性。
此余乘复难也。谓若如是见分相分。但由猜卜表宣者。则此缘性亦应。但是徧计所执。非可谓分别事有自体性。斯乃应成非真缘性矣。
此罔相违由其缘义。于余所执差别之境。亦共许之。如等无间灭同分之识为断割时。此识亦以四种多缘而为缘也。
此大乘再答释也。谓分别事虽无体性。不违得作所缘缘义如余所执。空华幻梦等差别之境。虽皆无实。但是自心所现相分。皆共许作所缘缘故。又如等无间即灭之心心所于其同分之识于前后断割时。虽非异物即以前灭意为后念之等无间缘。当知此识亦以四种多缘而为缘也。四种即前文所云四缘。而增上缘又非一种。故名多缘应立。量云。同体相分是有法得为所缘缘。宗因云。同分为断割故同喻如等无间缘。已上仅释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二句之义。余皆未释或梵本未来。或立所缘缘竟故不必释也。
相宗八要直解卷第七
音释
瞖(于计切目障也)覩(董五切见也)胭腹(上音咽喉也下音福肚也)诘(去吉切问也)仳(普弭切别也)猜(仓才切疑也)
相宗八要直解卷第八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解
唐奘师真唯识量
宋永明寿禅师宗镜录中节出
【文分为三。初叙述。二正明。三结叹】
【(甲)初中二。初直叙。二引证。(乙)今初】
真唯识量者。此量即大唐三藏于中印土曲女城。戒日王与设十八日无遮大会。广召五天竺国解法义。沙门、婆罗门等。幷及小乘外道。而为对敌立一比量。书在金牌。经十八日。无有一人敢破斥者。
【(乙)二引证】
故因明疏云。且如大师周游西域。学满将还时。戒日王王五印土。为设十八日无遮大会。令大师立义徧诣天竺。拣选贤良皆集会所。遣外道小乘竞生难诘。大师立量无敢对扬者。
【(甲)二正明三。初正出三支。二问答标科。三随科别释。(乙)今初】
大师立唯识比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因云。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眼识。合云。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者。皆不离眼识同喻。如眼识异喻如眼根。
【(乙)二问答标科】
问。何不合自许之言。答。非是正因。但是因初寄言简过。亦非小乘不许大乘自许。因于有法上转三支。皆是共故。初明宗因后申问答。初文有二。初辩宗。次解因。
此中先问答后标科也。问云。因中既有自许二字。合中何不用此二字。答云。自许二字非是正因。但是因初寄言简过。亦非谓小乘不许而大乘自许。但以此初三摄眼所不摄故之。因于有法上转则于差别相违三支。皆是共故。故寄自许之言以简之耳。差别相违释在下文。初明宗因下标科可知。
【(乙)三随科别释二。初释宗因。二申问答。(丙)初中二。初释宗。二释因。(丁)初中二。初释前陈宗依。二释后陈宗体。(戊)初又二。初分文。二解释。(己)今初】
且初宗前陈言。真故极成色五个字之一字。正是有法。余之四字。但是防过。
【(己)二解释又二。初释真故。二释极成。(庚)今初】
且初真故二字防过者。简其世间相违过及违教等过(先简世间相违过者)外人问云。世间浅近生而知之。色离识有。今者大乘立色不离眼识。以不共世间共所知故。比量何不犯世间相违过。答。夫立比量有自他共随。其所应各有标简。若自比量自许言简。若他比量汝执言简。若共比量胜义言简。今此共比量有所简。别真故之言表胜义。即依四种胜义谛中。体用显现谛立。
言比量中所立前陈有法。或是自立。或是他立。或是自他共立。有此三种不同。若是自立。则标自许之言。以简别之。若是他立。则标汝执之言。以简别之。若是自他共立。则标胜义之言。以简别之。今此色之一字是自他共立之比量。而外人不知色不离识故。以真故之言表依胜义。不依凡俗妄见也。四种胜义谛者。一世间胜义。亦名体用显现谛。谓蕴处界等不同外道所执我法故。二道理胜义亦名因果差别谛。谓苦等四谛世出世间因果真实不虚谬故。三证得胜义。亦名依真显实谛。谓二空真如约能证之智而言。四胜义胜义亦名废诠谈旨谛。谓一真法界约所证之理而言也。
(次简违教过者)问不违世间非学即可尔。又如世尊于小乘阿含经亦许色离识有学者。小乘共计心外有其实境。岂不违于阿含等教学者。小乘答但依大乘殊胜义立不违小乘之教学者。世间之失。
世间有二。一谓非学者世间。即凡夫及外道也。二谓学者世间。即初果二果三果也。阿罗汉证无学果超出三界身。虽未灭已非世间所摄。又法华经云。若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者无有是处。故今不说违无学者也。学者小乘犹言小乘学者。
【(庚)二释极成】
问真故之言简世间及违教等过(已闻命矣)极成二字简何过耶。答。(今)置极成(之)言(为)简两般不极成色(何等为两一者)小乘二十部中(唯)除一说部说假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等四(部不说最后身菩萨染污色及佛有漏色)余十六部皆许最后身菩萨染污色及佛有漏色(而)大乘不许是一般不极成色(二者)大乘说(有)他方佛色及佛(有)无漏(妙)色(小乘)经部虽许(有)他方佛色而(仍)不许是无漏(其)余十九部皆不许有(他方佛色是又一般不极成色也)幷前(为)两般不极成色(今设)若不言极成。但言真故。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是宗。且言色时许之不许尽包(于)有法之中。在前小乘许者。大乘不许。今若立为唯识。便犯一分自所别不极成亦犯一分。违教之失。又大乘许者。小乘不许。今立为有法即犯他一分。所别不极成及至举初三摄眼所不摄因。便犯自他随一一分所依不成前陈无极成色为所依故。今具简此四般故置极成(之)言。
余十六部许最后身菩萨染污色及佛有漏色者。藏教权说三大阿僧祇劫伏惑不断。所以太子在王宫时具受十年胜五欲乐。又因交遘生罗睺罗。故云最后身有染污色。又坐道场时虽以三十四心断结证无漏智。而此丈六金身犹是有漏善业所感。故云佛身是有漏色也。大乘不许者。通教则菩萨至七地时。残思俱已断尽。但是扶习润生。故无染污。亦非有漏。别教则初住断见七住断思。便无染污。及以有漏。何况后身及佛果位。圆教则初信断见七信断思。便无染污及以有漏。又况后身及佛果哉。小乘不许他方佛色者。以权教中不闻他方佛名。故经部虽许他方佛色而不许是无漏者。偶闻大乘经典因信佛语知有他方佛名。犹谓诸佛行因行时决不断惑。故所受身仍非无漏也。又小乘所计涅槃。但是空寂之理。故一切色法咸称有漏。不知中道法性具足无漏妙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