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相宗八要直解
相宗八要直解
问。极成二字(既)简(去)其两宗不极成。色未审三藏立何色为唯识。答。除二宗不极成。色外取立敌共许余一切色总为唯识故。因明疏云。立二所余共许诸色为唯识故。
立字指今大乘宗。敌字指彼小乘宗也。余可知。
【(戊)二释后陈宗体】
宗后陈言定不离眼识(即)是极成能别。问。何不犯能能别不极成过。且小乘谁许色不离于眼识。答。今此(色字但)是有法宗依。但他宗中有不离义。便得以小乘许眼识缘色亲取其体有不离义。兼许眼识当体。亦不离眼识故无能别不极成过。问。既许眼识取所缘色有不相离义后合成宗体应有相符过耶。答。无相符失今大乘。但取境不离心外无实境。若前陈后陈和合为宗了立者。即许敌者。不许立敌共诤名为宗体。此中但诤言陈未推意许。
但论宗依理须共许设非共许便不极成。但论宗体。亦须共许设非共许。亦非极成。若前陈有法后陈宗体和合为宗既了之后。则须立者。许而敌者不许立敌共诤方免相符之失而为宗体。由其共诤须藉因喻以决明之。乃为真能立也。今此立宗之中。但诤言陈故须云极成色未推意许故于两宗幷所许色。且不必细辩其相分与本质之不同也。盖本质色是两宗之所。幷许而相分色是小乘之所不许。今三藏立量言陈但一色字意许。乃指相分。此意许相分色直俟辩因之后方被小乘所推。今于立宗中尚未推也。
辩宗竟。
此总结释宗之文。
【(丁)二释因二。初立科。二随释。(戊)今初】
次辩因者有二。初明正因。次辩寄言简过。
【(戊)二随释二。初释正因。二释寄言简过。(己)初中又三。初正释。二辩义。三结成。(庚)今初】
且初正因言初三摄者。十八界中三六界皆取初之一界也。即眼根界眼识界色境界。是十八界中初三界也。
【(庚)二辩义又二。初明初三摄义。二明眼所不摄义。(辛)今初】
问。设不言初三摄。但言眼所不摄。复有何过。答。有二过一不定过。二违自教过。且不定过者。若立量云。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因云。眼所不摄喻如眼识。即眼所不摄因阔(以)向异喻后五三上转。皆是眼所不摄故(便)被外人出不定过云为如眼识(是)眼所不摄(而)眼识不离眼识(可以)证(汝所言)极成。色不离眼识耶。为如后五三亦是眼所不摄(而)后五三定离眼识。却证汝(所言)极成色(乃)定离眼识耶。问。今大乘(设使)言后五三亦不离眼识得不。答。设(使)大乘许后五三亦不离眼识。免犯不定便违自宗(以)大乘宗(中)说后五三定离眼识故。故(今特)置初三摄(之)半因(正为)遮后五三非初三摄故。
【(辛)二明眼所不摄义】
问。但言初三摄不言眼所不摄。复有何过。答。亦犯二过。一不定过。二法自相决定相违过。且不定者。若立量云。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因云。初三摄喻如眼识即初三摄(之)因(亦)阔(以)向异喻眼根上转(便可)出不定(过)云为如眼识(是)初三摄(而)眼识不离眼识(可以)证(汝所言)极成色不离眼识耶。为如眼根亦初三摄(而)眼根非定不离眼识(却)证汝(所言)极成色(亦)非定不离眼识耶。问。何不言定离而言非定不离。答。大乘眼根望于眼识非(可)定(其为)即(为)离且非离者。根(为识)因(是能发故)识(为根)果(是所发故)以同时故。即是非离也。又(根是)色(识是)心(其体)各别(复)名非即故今但(可)言非定不离(尚不言定离也)二犯法自相决定相违过者。言法自相者。即宗后陈法之自相。言决定相违者。即因违于宗也。外人申相违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非不离眼识。宗因云。初三摄故喻如眼根。即外人将前量(之)异喻(反)为同喻。将同喻(反)为异喻(矣)。问。得成法自相相违耶。答。(外人)非真能破。夫法自相相违之量须立者。同(品)无异(品)有(而)敌者同(品)有异(品)无。方成法自相相违。今立敌两家(俱是)同喻。有异喻有故非真法自相相违过。问。既非法自相相违作决定相违不定过得不。答。亦非夫决定相违不定过(乃是)立敌共诤一有法因喻各异(而)皆具三相(所谓)徧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徧无性。但互不生其正智两家(皆悉)犹豫不能(判决以)定成一宗(故)名决定相违不定过。今真故极成色。虽是共诤一有法(然)因且是共(不是各异)又各阙第三(异品徧无)相(不是皆具三相)故非决定相违不定过。问。既无此过何以因明疏云犯法自相相违决定过。答。但是疏主纵笔之势。是前共不定过中分出是(有)似(乎)法自相相违决定过非真有故。
已上释正因中初正释二辩义竟。
【(庚)三结成】
有此所因故(须)置初三摄眼所不摄(之言为因)更互简诸不定及相违等过。
已上释正因竟。
【(己)二释寄言简过】
次明寄言简过者。问。因初自许之言何用。答。缘三藏(所立)量中犯有法差别相违过(大凡)因明之法量。若有过(则)许著言(以)遮(之)今三藏量既有此(有法差别相违)过故(特先)置自许(之)言(以)遮(之也)。问。何得有此过耶。答。谓三藏量有法中言虽不带意许谙含(盖)缘(此)大乘宗有两般。色有离眼识本质色(即第八识之相分)有不离眼识相分色(即眼识自所变起)若离眼识色小乘即许。若不离眼识色小乘不许。今三藏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若望言陈自相是立敌共许色及举初三摄眼所不摄因。亦但成立共许色不离于眼识。若望三藏意中所许但立相分色不离眼识。将初三摄眼所不摄因成立有法上意之差别相分色定不离眼识故。因明疏云。谓真故极成色是有法。自相定不离眼识。色是法自相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色是有法差别(今)立者(之所)意许(乃)是不离眼识色(耳)。问。外人出三藏量有法相违过时自许之言如何遮得。答。待外人申违量时将自许二字出外人量(犯共中他)不定过外量。既自带过更有何理能显得三藏量中有法差别相违过耶。问。小乘申违量行相如何。答。小乘云乍观立者言陈自相(指极成色)三支无过及推所立元是谙含(指相分色)若于有法上意之差别。将因喻成立有法上意许相分色不离眼识者。即眼识不得为同喻。且如眼识无不离(本质)色以一切(本质)色皆离眼识故既离(则)眼识不得为同喻。便成异喻。即初三等因却向异喻眼识上转。故论云。同品无处不成立者之宗。异品有处返成敌者相违宗义。即小乘不改立者之因申相违量云真故极成(本质)色是有法。非不离眼识。宗因云。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眼识(以眼识离中取境非不离色故)合云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者。皆非不离眼识同喻如眼识(之离于外色)言非者无也。小乘云无不离眼识(之)色。即遮三藏意许相分色(以为)是无也。所以三藏预著自许之言句。取他方佛色却与外人量作不定过出过云为如眼识是初三摄眼所不摄。眼识非不离眼识(所对本质)色证汝(所执)极成色非不离眼识色耶。为如我自许(所见)他方佛色亦是初三摄眼所不摄(而)他方佛色是不离眼识(之相分)色却证汝(所言)极成色(仍)是不离眼识(者)耶。(此则)外人相违量。既犯共中他不定过明知非真能破也(彼既非真能破则)三藏却成真能立也。问。因中若不言自许空将他方佛色与外人相违量作不定过有何不可。答。若空将他方佛色不言自许者。即他小乘不许犯一分他随一过他不许此一分他方佛色在初三摄眼所不摄因中故。故因明疏云。若不言自许即不得以他方佛色而为不定。此言便有随一过故。问。何不待外人申违量后著自许言何要预前著耶。答。临时恐难所以先防。
初释宗因竟。
【(丙)二申问答三。初辩宗依。二辩宗喻。三辩成立。(丁)今初】
次申问答者。一问真故二字已简违教过何故前陈宗依上。若不著极成。言又有违宗之失。答。真故二字。但简宗体上违教过不简宗依上违宗。若极成二字即简宗依上违宗等过也。
世间及小乘教。皆谓色离眼识故。以真故二字简宗体违教之过。宗依有法之中自有两般不极成色。倘泛立为有法。便违不离眼识之宗。故须以极成二字简之也。
【(丁)二辩宗喻】
问。后陈(中之)眼识与同喻(中之)眼识何别。答。言后陈眼识虽同(而)意许各别(当知)后陈(中之)眼识意许是自证分同喻(中之)眼识意许是见分。即见(分)不离自证分故如同宗中(之)相分不离自证分也。问。若尔何不立量云相分是有法定不离自证分是。宗因云。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见分。答。小乘不许有四分故恐犯随一等过故。但言眼识。
【(丁)三辩成立】
问。此量言陈立得何色耶。答。若但望言陈即相(分本)质二(种)色。皆成不得。若将意就言即立得相分色也。又解若小乘未征。问。前即将言就意立若(小乘既征问)大乘(既)答后即(可)将意(许之相分)就言立也。
将言就意谓意许本是相分而言陈但可云色也。将意就言谓言陈。虽但言色而意许之相分已得成立也。
问。既分相本质两种色。便是不极成故前陈何言极成色耶。相分非共许故。答。若望言陈有法自相(乃是)立敌共许色故著极成(二字)若相分色(但)是大乘意许何关言陈自相宁有不极成乎。诸钞皆云不得分开者非也。若尔(则)小乘执佛有漏色。大乘(明)佛(有)无漏色等在于前陈。若不分开(岂)应名极成色耶。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言彼两宗互不许色。既尔不得不分。此相分本质二种。云何可不分耶。上来第二大科正明竟。
【(甲)三结叹】
问。今谈宗显性云何广引三支比量之文。答。诸佛说法尚(须)依(于)俗谛(不废俗而独诠真又)况(此)三支比量理贯五明(所谓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非止文字语言乃是)以破立为宗。言生智了为体(可以)摧凡小之异执(即能)定佛法之纲宗。所以教无智而不圆(譬如)木非绳而靡直(今既)比之(则)可以生诚信伏邪倒之疑心(又复)量之(则)可以定真诠杜狂愚之妄说。故得正法之轮永转。唯识之旨广行则(知)事有显理之功。言有定邦之力。如慈恩大师云。因明论者元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故地持论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劫初足目创标真似爰暨世亲再陈执式。虽纲纪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有陈那菩萨是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迹岩薮栖峦等持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于时岩谷振吼云霞变彩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言佛说因明玄妙难究。如来灭后大义沦绝。今幸福智攸邈。深达圣旨因明论道。愿请重弘菩萨乃放神光照烛机感时。彼南印土按达罗国王见放光明疑入金刚喻定。请证无学果菩萨曰入定观察将释深经心期大觉非愿小果王。言无学果者。诸圣攸仰请尊速证菩萨抚之。欲遂王请妙吉祥菩萨。因弹指警曰何舍大心方兴小志。为广利益者。当转慈氏所说。瑜伽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陈那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门论。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门者。权衡照解之所由。又瑜伽论云。云何名因明处为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是也)所建立(之宗)法名观察义能随顺(之因)法名诸所有事(是中)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以此)为因(则能)照明观察义故。且如外道执声为常。若不以量比破之。何由破执如外道立量云声是有法定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虚空。所以虚空所作性。则因上不转引喻不齐。立声为常不成。若佛法中声是无常。立量云声是有法定无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异喻如虚空等。是知若无此量曷能显正摧邪。所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若欲学诸佛方便须具菩萨徧行一一洞明方成大化。
已上结叹三支竟。此下总叹藏识非正结因明也。
如上广引藏识之文。祖佛所明经论共立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极果而唯称无垢。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随有执无执而立多名。据染缘净缘而作众体。孕一切而如太虚包纳。现万法而似大地发生。则何法不收无门不入。但以迷一真之解作第二之观。初因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为身。分外四大为境。内以识情为垢。外因想相成尘。无念而境贯一如。有想而真成万别。若能心融法界境。豁真空幻瞖全消。一道明现可谓裂迷途之致网。抽觉户之重关。惽梦醒而大觉常明。狂性歇而本头自现。
此正显唯识一宗不可不究。明精晓而融入心镜也。文幷易知无劳更释。欲人即相悟性。乃结叹之深意。三宗后学幸各思之。
相宗八要直解卷第八
音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