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宗八要直解

  
  若尔何因有斯相现根损害故。若时眼根由瞖等害损其明德。遂即从斯损害根处见二月生非实境。故由此二月纵有彼相然非斯境。
  
  此问答解释二月之义也。问曰。既云不能生识上之第二月相。何因现见瞖目之人有斯二月相现。答曰。此由根损害故。若时眼根由瞖等害损其光明之德用。遂即从斯损害根处见二月生非是实有境故。由此二月纵令意识妄有彼相。然决非斯眼识性境。
  
  如第二月纵令此识有彼相状。由不生故不名斯境。此由非实事有性等总聚不是识之生因。非实性故如第二月。
  
  此重释上义而以喻合法也。恐有疑曰第二月是眼所见。云何不名为眼识境耶。今释之曰如第二月。纵令此眼识上似亦有彼相状。由无实性不能生眼识。故决定不名斯是眼识现量之境。何以故。此由二月非实事故非有性等。当知总聚亦尔。不是眼识之生因。亦复非实事故非有性故同喻如第二月。
  
  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缘还如二月。又复将此第二月喻于彼相因。应知说其不定之过。复由识义理成就故过是相违。
  
  谓始则设许所缘。但遮非缘。然既成立非是因性之量。则亦不是所缘还如二月。非眼识境矣。又复将此第二月喻于彼带相之因。应知说其不定生识之过。复由此第二月。唯是意识妄见之义理成就。故显彼妄立总聚为有法者过是自相相违。盖余乘以识带彼相成立总聚为所缘之宗。大乘以彼体实无成立总聚。设所缘非缘之宗是余乘犯共不定过。又余乘立总聚为有法大乘。以总聚同二月。二月岂可立为有法是余乘犯有法自相相违过也。
  
  复缘眼识不缘青等聚集极微。为由彼体非生性故如余根识。此喻共许故不别言。
  
  此亦别叙有余大乘作如是量。以破外执。今不用也。量云。眼识是有法不缘青等聚积极微。宗因云。为由彼聚集体全是假法。非是能生性。故同喻如耳根等识。乃至身识是有法不缘触等聚集极微。宗因云。为由彼体非生性故同喻如眼根识等。此亦有夺无纵恐不能定彼宗。今此二月之喻。乃是明他共许。若彼余根识喻。则于设所缘之言反为无用。故不别言也。
  
  第二月喻非实事故。应知此是于非因性而成立之。如所说云。纵有相性然非彼缘斯言复是非彼因义。
  
  此正明今之第二月喻。但显非实事故。应知此是。且于总聚定非因性而成立之。如所说云。纵有带相之性。然非彼识生缘斯言。复是非彼识生因义。且先出其缺能生义之过耳。
  
  若言无有第二月者。如何现见有二相生。谓从内布功能差别均其次已。似相之识而便转生。犹如梦时见有境起。由此令似妄作斯解。于其月处乘更覩余。
  
  此更问答以明二月之虚妄也。内布功能即胜义眼根也。差别即损害也。问曰。若言无第二月。如何现见有二相生耶。答曰。谓从第八识内安布色之功能有损害差别。故非二似二。均其次已似相之散昧意识而便转生。犹如梦时见有境起。由此令似妄作斯解。于其一月之处乘之。更覩余月何尝有心外之实境哉。嗟嗟。苟知二月惟心所现。则知根身器界一切总聚之相。亦惟心所现矣。
  
  诸有说云而于眼识双现之时。此二次第难印定。故将作同时于斯二种相貌之后意识便云我见月之第二月也。或复有云于共许月数有错乱。由根损故。
  
  此叙不达唯心之人。更于二月妄起二种戏论也。一云而此月相于彼眼识前后刹那双现之时。此二次第难印定。故将作同时故彼刹那前后眼识于斯二种相貌之后。意识便云我见月之第二月也。二云但于共许天上一月数有错乱。由根损故别见有二。
  
  若望不许外境之宗如斯众见但是妄执。
  
  此总斥二说下方别破也。
  
  由非眼识所缘无间引生意识。能于一时双缘二相作如斯解见二月耶。又于声等缘彼之识不知其次。应有二声等见同时起耶。好眼之人意识次第尚多难解。何况依于色根之识。测其差别便成多有二相等见。
  
  此破第一家戏论也。谓此二月之相。岂由眼识所缘无间引生明了义识能于一时双缘二相而作如斯之解。以为见二月耶。当知二月不惟非眼识境。亦非明了意识所缘境矣。又若执二月是意识不知其次。则耳识于声。鼻识于香。舌识于味。身识于触。缘彼意识不知其次。亦应有二声二香二味二触之见同时起耶。假如闻一声钟更闻一声。纵复刹那前后决不作二声齐鸣之解。何独于月而作二月齐现之解也。况好眼之人意识次第尚多难解。故于刹那生灭法中。仍作似常似一之见。何况依于色根之眼识而反能测其刹那前后差别。便成多有二相等见哉。
  
  一旃达罗若时离识许实有者。斯乃何劳妄增二月。而言于数有其错乱。
  
  此破第二家戏论也。一旃达罗即天上一月也。天上之月秖是吾人共相识耳。离识之外何尝实有一月。一月尚无何劳妄增二月。而言于数有错乱哉。盖二月固是别业。妄见一月。亦是同分妄见。故不惟妄见一月名为错乱。即妄执心外实有天上一月。亦错乱也。一既非真则二亦不得言数有错乱矣。
  
  【(论)故外二事于所缘缘互阙一支俱不应理】
  
  (余乘)离识之外执有二种(所谓或执)极微(后执)总聚。此皆阙其一分义故。又如所说能立(今以)能斥道理力故。以之为境成不相应(以各)阙一分故(盖必)自体相现及能生性具斯二分方是所缘。于极微处。即阙初支。于第二边便亡。第二若如是者。如向所论二种过失重更收摄令使无差。
  
  文幷可知。
  
  【(论)有执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已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
  
  有说集相者。于诸极微处各(各自)有集相。即此集尘而有相现。随其所有多少极微。此皆实有。在极微处(即各各)有总聚(之)相(以总聚相)生自相识(以极微相)实有性故应是所缘斯乃双支皆是有故。
  
  此转计极微体中本具有和集相也。文亦易知。
  
  【(论)此亦非理。所以者何。和集如坚等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如坚等相。虽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为极微相故。】
  
  此即于前所有成立(更)求(胜)进(而实)无。由(我且问汝)为聚集相。即是极微为不尔耶。(余乘答曰)由诸境义有众多相。即此诸微(一一微上)许(各各)有微状亦(各各)有集相(今更难曰)如何得令(微状及和集之)二相共居一(极微)事(岂可)为应理乎。(乃令一微)有众多相(余乘答曰)凡诸有色合聚之物。皆以地等四大为性。彼皆自性有胜功能(如地有坚性。水有湿性。火有暖性。风有动性。地能任持。水能沃润。火能变化。风能鼓动)青(黄赤白)美(恶)等相随(其)事(物而为五尘)随(其五)根而为了别。即此(极微)于其众多相处(亦坚亦闰亦暖亦动目视之而为色。耳听之而为声。鼻嗅之而为香。舌尝之而为味。身觉之而为触。可见)极微之处(各各)有总集相。即将此(极微上总聚之)相为眼等识所行境。故是现量性(今更难曰)若如是者于诸微处识(上亦应见)有聚相何不言之(既所缘)尘(各)有聚相何不言(能缘之)识(上亦)有(其)聚相耶。(勿相分境不同质故余乘答曰)所以复云然于(所缘)微处有总聚相。即以此言为其方便。亦显(能缘)识(上兼)有极微(幷)总相(也今更难曰)若尔一一极微有此相者(则不待集时先有集相)何故复云总集相也。(夫)色聚(是)众多(而)极微(是)分别(乃)是论(中之)所(纵)许此(诸极微由)即是其总聚性故(离总聚外别无极微。离极微外别无总聚。所以)不是实有如前已陈。何劳重述有别意趣。纵令(极微是其)实事别别体殊。然此(极微)相状(非眼所见)但于集处更相借故而可了知(则但)说观集相更无余矣。(安得谓极微之上更自各有一集相哉。)
  
  此番番问难以释论中之意也。文亦可知。
  
  又复设使诸有极微(一一皆有)合聚为性。然而(就彼)一事(之上圆微相与和集相)有其胜劣(胜能隐劣所以今且)随事观之。且如苍色是其地界(而苍色之总聚相胜地界之极微相劣所以但见苍色即知地界)如是等说诚为应理。
  
  此重述余乘之转计也。
  
  纵许如是如极赤物初生起时多事皆强遂无容矣。依容有处作此议议。
  
  此大乘正破也。谓姑无论心外别无苍色亦无地界。纵令许其如是。然如极赤物初生起时赤色。又强苍色。又强互不相隐。以例极微与总聚相。设令亦复多事皆强遂无容以胜隐劣矣。而何以从不会见于一事处双现圆微及总聚之二相耶。岂可妄依容有之处作此议议。而竟无实证也。
  
  若尔如何说诸极微非根所见。又复如何唯有如智能见极微。由其尘相非是识义。非是依根识之境界。故曰非根非根之义。独是如智之所观察。
  
  此余乘反难而大乘正答也。难曰若尔极赤初起苍不能隐。便可证知眼能见于极微。如何汝大乘家说诸极微非是五根境界。又复如何乃说唯有观慧如智能见极微。答曰由其极微尘相非是五识所缘之义。非是依根识之境界。故曰非根。此非根之义。独是第六意识。作假想观成就如智之所观察耳。
  
  复如何理现见极微尘形不覩如坚性等。如坚润等于彼青等。纵有其事。非是眼等识之境界根之功能。各决定故。尘亦如是。无违共许。
  
  此亦余乘难而大乘答也。尘形指眼等五根也。难曰复如何理显现证见此极微相。乃眼根之所不覩。答曰。如坚性等谓如坚润暖动于彼青黄等色之上。纵有其事。然决非是眼等识之境界。以根之功能各决定故。如眼见青决定不见坚等。身觉坚等决定不觉青等。今微尘亦复如是。纵令是实亦决非眼所见。乃至非身所觉。故于共许之义无违也。
  
  岂非显微无其坚性。由别体故此对宗法许其十处。但是大种。斯言无过。然此已陈。
  
  此余乘又难而大乘又答也。难曰。既以坚等而喻极微上之和集。岂非欲显极微之上无其坚性。将坚性之无以遮和集之有。由能喻与所喻必别体故。此仍有违共许之义矣。答曰。此乃对于设缘非所缘之宗法。且纵许其内根外尘十处之色。但是大种所成。既是大种岂得但有和集而无坚润。故知能喻所喻不必别体。斯言无违共许之过。然此已陈而非余乘所能难也。
  
  【(论)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生。瓶瓯等觉。相彼执应。无别非形。别故别形。非实故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别。若谓彼形物相别故觉相别者。理亦不然项等别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极微故】
  
  汝瓶瓯等觉者。汝(谓所见和集即是极微自体)如是证者。(则)于瓶及瓯便成根觉相似而观(无有差别盖以)于其(极微)自境识不差故。复由根觉(但)随现有(极微之实)境而相生故(是则)识境不别(同是极微之所和集)如何得知(瓶瓯差别)由匪于其瓶瓯等处(之)众微(亦)有(差)别而(得作)此言说。然诸极微(既)以总聚(时之自)相而为其境固非于彼瓶等(极微)自体了别之时。于众多(极微)聚(集)体(上或)有片别彼之(极微)实事相貌之外无别积聚体可得故(则)缘彼(之)根识便成相状无有差殊。由此(瓶瓯果无差殊)方(得)成于(微)尘自体是所缘性。复非于彼无别相处覆审之。缘异解性故(可令差别)如缘青等(毕境是青终不作黄赤等解。今若果缘瓶瓯等之众多极微。亦应毕竟仍是众多极微。不应别作瓶瓯等异解也。又)若(谓)相殊故所言殊者(然所云)相(但)谓形状布置有殊。于其瓶瓯胭腹底等殊异状故。由境有别觉乃遂殊(此则)诚为应理(然据汝所执仍以极微为境。则断断)无如是(差别之)事(何以故。)非于根识所观境处(之)极微(亦)有殊(故)。然此总聚(但)是三佛栗底(假有)而此总聚(必)非根识(现量所缘之)境。此已斥破(何劳再说)复非(可谓)非(因)境(之)有别而令识相有殊(亦)可为应理(也)。
  
  此破其转计觉和集时。仍以极微为所缘境。故谓瓶瓯之极微无别则觉。亦应无别不宜有瓶瓯等觉也。三佛栗底义翻假有。余文可知。
  
  (余乘问曰)复如何知诸极微处别状非有(大乘答曰)极微形相无别异故。凡诸事物有支分者。必有别状于方处转。然诸极微体无方分至穷极处斯即何曾得有形别。于瓶瓯等。纵令事别而极微性曾无有殊斯乃一体无增减故。是故定知于总聚处非实物有。凡有方隅布列形状(便属假法)皆非(前五)根识所行(现量)之境上来如是众多诘责。意欲显其(识上)有别相故(当知)瓶瓯等觉(决)非以(极微和集之)别事为所缘境。犹若苏佉毒佉情矣。
  
  苏佉乐也。毒佉苦也。谓苦乐惟在自识。岂有外境哉。余文可知。
  
  【(论)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别形相。所以者何。极微量等故形别惟在假析。彼至极微彼觉定舍故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别舍圆微相故知别形在假非实。又形别物析至极微彼觉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极微彼觉可舍。由此形别惟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是故五识所缘缘体非外色等。其理极成。】